水滸傳中的人經常吃牛肉,宋朝人都吃什麼肉,豬肉多嗎

2020-12-22 和我一起讀歷史

雖然水滸傳中吃牛肉的情節很多,吃豬肉的情節也有。

而且別看書中關於吃豬肉的描寫不多,但是從那短短的幾筆之中可以感受到在水滸傳中豬肉是一個在當時非常普通的肉類。

例如,水滸傳中最經典橋段之一的《魯提轄拳打鎮關西》,在這個橋段中,反面人物是人稱鎮關西的一位姓鄭的屠夫。

這位屠夫在狀元橋下賣肉,經營多年頗有實力,書中描寫鄭屠夫在狀元橋下開了兩間門面,兩副肉案,懸掛了三五片豬肉,手下僱了10來個刀手專門切肉。

通過書中的描寫可知,鎮關西這個買賣做的還真是不小,魯提轄所在的渭州地區可不是什麼大城市,這是一個位於西北地區的軍事重鎮,雖然軍事地位很高但是由於地處偏僻和中原一帶的大中城市肯定是不能比的。

僅僅在狀元橋下,鎮關西的這個鋪面就僱傭了十幾名刀手,這個鋪面一天怎麼著也得賣出去個二三十頭豬。

可以想像,僅狀元橋一帶對豬肉的消費就是極為驚人的。

全城的豬肉消費量保守估計也得達到上百頭。

如果一頭豬賣100斤肉,城中每天的豬肉的消耗量就達到了上萬斤。

這就是這個地處西北地區的小城市豬肉的消費量。

在北宋時期,民間對豬肉的消費確實非常驚人。

魯提轄所在的渭州因為位置偏僻,人口也少,豬肉的消費量相對於大城市那是少的多了。

真正對豬肉消費量驚人的城市是北宋的首都東京汴梁城。

東京汴梁城常住人口超過100萬,如果加上郊區和城內的流動人口,估計周邊的人口數量應該能達到200萬。

根據《東京夢華錄》的記載,在宋徽宗時期,也就是《水滸傳》中所描寫的年代,東京汴梁城每天要從城外趕進來上萬頭豬。

即使其中有一半是被當地人消費,也已經多達數十萬斤了。

北宋時期之所以對豬肉消費量如此之大,除了豬的產肉率高之外,還有三個原因:

第一,當時對豬肉的做法已經較之前有了非常大的進步。

由於鐵鍋的使用,可以煎炒烹炸悶溜熬燉,換著花樣的吃豬肉。尤其是炒肉,經過醬油的增味,香味撲鼻讓人食慾大增。

第二,閹割技術的進步,讓豬既長的膘肥體壯也少了一股騷氣味。

由於有了閹割技術的大規模推廣,哪怕同樣的做法,在口味上較之前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

第三,除了豬之外牛羊的價格太過於昂貴。

牛羊的產肉率太低了,而且牛是重要的戰略物資,農業生產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幫手,所以政府對殺牛有嚴格的規定,市場上牛肉非常少,滿足不了老百姓的對肉類的正常需求。

因為少,價格也非常昂貴,不是普通老百姓能夠買得起的。

至於羊肉,實際上北宋人對吃羊肉是情有獨鐘的,甚至皇家還把西北地區的馬場開闢成了養羊的牧場,因此造成了國內戰馬的缺失,可想而知宋朝的皇帝為了吃羊肉偏執到什麼程度了。

由於中原一帶羊的數量太少,羊肉的價格也非常的昂貴,一般情況下只有有錢人和貴族才經常能買羊肉來吃,但是對於普通的百姓,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買些羊肉回家來燉。

所以,在民間羊肉的生意都不大,基本上在集市上每天也就宰那麼一兩隻,太多賣不了就放壞了,這和豬肉隨隨便便就敢屠宰個3-5頭相比其消費總量幾乎到了忽略不計的地步了。

當然,不同地域之間飲食習慣也是不一樣的。

例如,長江中下遊地區因為魚類比較豐富,當地人飲食中的肉類魚肉佔非常大的比例。魚的吃法分成兩種,一種是把鮮魚買來紅燒,清燉,吃的就是那股新鮮勁。

這個生意也非常大,不亞於鎮關西賣豬肉,江州地區的浪裏白條張順早年是以做水匪為生,後來靠賣魚為生就很少當水匪了。

除了吃鮮魚之外,當地人也經常吃曬好的魚乾。

把魚捕上來之後在暴日之下晾曬一些時日,蒸發掉水分,吃起來雖然沒有鮮魚的美味,但是保存時間非常長,供應穩定,也是當地人重要的蛋白質來源。

再往南,嶺南一帶的老百姓除了吃中原人常見的雞鴨魚肉之外還會會抓蛇來吃,北方人你看到非常不適應。

所以,《水滸傳》所處的時代是一個肉類來源非常豐富,肉類的消費量也極大的時代。

那麼,在《水滸傳》中為什麼描寫吃牛肉的比較多呢。

原因是,牛肉貴、利潤高,請吃牛肉的面子上好看。

既然牛肉在當時非常少見,它的溢價就非常高,沒辦法,物以稀為貴嘛。

這些梁山好漢他們生性豪爽,甭管有沒有錢花錢都大手大腳,有時候他們不是自己去點菜,而是讓店家幫他們安排,那可不是什麼掙的多就給客人推薦什麼嗎?

例如,武松在三碗不過崗這家店裡吃飯的時候。

店家看武松豪爽,一大碗酒一飲而盡,於是在點菜的時候就說只有熟牛肉。

喝酒的人哪能沒有下酒菜?

既然武松這麼好喝,兜裡錢又夠,所以就讓店家切了兩三斤的熟牛肉,兩三斤熟牛肉一定比兩三斤豬頭肉利潤高的多啊。

好漢們聚餐的時候為了面子當然也會多點牛肉吃,這東西少物以稀為貴,請客吃飯怎麼能請吃家常菜,既然下了飯店就得吃平常吃不著的。

於是,往往會點一大堆牛肉吃。

所以,水滸傳中吃牛肉的情節就特別多了。

相關焦點

  • 「小二,切二斤肉來」,宋朝人提到的二斤肉到底是什麼動物的肉?
    看過《水滸傳》的同學們,印象最深刻的應該是梁山好漢們「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場景。我們特別羨慕他們,人還沒進酒店,就已經大聲吆喝「小二的、切二斤肉來」的快意豪邁。 那麼好漢們吃的到底是什麼肉呢?主要是牛肉。
  • 為什麼美國人更喜歡吃牛肉,而中國人吃豬肉比較多?
    豬肉,毫無疑問是中國絕大多數地區,日常飲食中最常食用的肉類。中國消費的豬肉佔到了全世界豬肉消費總量的60%以上,也就是說全世界的豬肉中有一半以上被我國人消耗了。而在歐美等國家卻更偏愛吃牛肉,牛排可以說是西餐的代表,而卻很少看到他們吃豬肉 。是什麼原因造成這樣的飲食差異呢?
  • 印度人既不吃牛肉,也不吃羊肉和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
    印度人既不吃牛肉,也不吃羊肉和豬肉,那他們吃什麼肉?不知從何時起,旅行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的一種很重要的意見,在旅行中成為許多證人,也學到了許多東西,是一件很高興的事。現在的人們更加放鬆,有時間去別的地方,緩解生活中的壓力。
  • 吃慣了豬肉午餐肉,牛肉午餐肉啥口感?
    作為火鍋界的"常青樹",午餐肉憑藉Q彈爽滑的口感,徵服了不少吃貨,幾乎到了每桌必點的地步。很多人好奇,午餐肉它到底是怎麼做的?豬肉午餐肉沒味兒?原因在這!1937年,美國人傑伊荷美爾發明了稱為Spam的食物,主要材料是豬肉、糖、鹽、水、馬鈴薯澱粉,再加點硝酸鈉就可讓肉塊永保粉紅色。當年經濟蕭條,人們買不起肉,由於午餐肉比牛肉豬肉便宜,又是熟的、打開就能吃,正是它幫助美國人渡過難關,被譽為"幫助美國打贏二次大戰的食物"。
  • 印度人不吃豬肉和牛肉,連魚肉都十分挑剔,那他們究竟吃什麼肉
    近來,印度和中國在經濟貿易的合作越來越多,而且關於文化的交流也是不少,兩個國家都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又是距離很近的鄰居,所以許多國人在選擇旅行的國家時,也會選擇印度這個國家去旅行,但是也有不少中國遊客擔心:印度人不吃豬肉和牛肉,連魚肉也十分挑剔,那我們去了吃什麼肉呢?
  • 印度人既不吃豬肉,也不吃牛肉,那他們吃什麼肉?那吃什麼呢?
    民以食物為天,上帝把世間萬物分成了能吃、不能吃、正在想辦法吃的。中國的美食吃過一次就會它被俘,但是中國的美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因為他們的信仰不允許他們吃這些美食。印度的宗教很多,他們對自己的信仰也虔誠,印度的苦行僧的做法很多人都不能接受,但是他們也很佩服這種主張。這種行為還有很多。例如,印度人的信仰不能吃牛肉,但他們養了很多牛。印度的大街和胡同裡到處都能看到閒逛的「神牛」,不用擔心生活,過去的車輛必須通過街道避開。豬肉在印度很多宗教上也吃不到,印度人吃什麼肉他們都吃素嗎?
  • 豬肉、牛肉、鹹魚,都有致癌風險,但吃了就一定會得癌嗎?
    例如生活環境,生活習慣,遺傳、飲食不健康等等,但是最近有患者一直在問,豬肉也是致癌物,也不能吃嗎?豬肉致癌,相信很多人都抱有疑問,其實在2015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將紅肉列入為2A類致癌物質,例如我們經常吃的豬肉、牛肉都是紅肉,都有致癌的風險。既然有致癌風險,是吃了就一定會得癌症嗎?
  • 吃狗肉,吃鯨肉,吃袋鼠肉,太殘忍了……嗎?
    傳統中國人觀感裡,肉分等級,狗肉就不上大雅之堂;魯智深在五臺山下酒肆裡,問店家要牛肉吃,店家沒有,魯智深自己積極探索,發現店家正煮著狗肉,店家解釋說「怕你是和尚,不吃狗肉」,可見當時狗肉比牛肉更市井氣;魯智深吃狗肉也豪邁:蘸蒜泥撕著吃,很鄉野。其實吃狗肉真是古已有之,下裡巴人的食品,戰國名刺客聶政、荊軻的哥們高漸離、劉邦麾下大將樊噲,都是殺狗吃肉的好手。
  • 印度人視牛為聖物,不吃牛肉更不吃豬肉,那到底什麼肉能吃呢?
    印度人視牛為聖物,不吃牛肉更不吃豬肉,那到底什麼肉能吃呢?宗教信仰當中有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對肉食的限制和規定。依據不同的原因和傳說,不同的宗教對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界定。比如伊斯蘭教的信徒是不吃豬肉的,再比如印度教的信徒是不會吃牛肉的,佛教的信徒甚至是純素主義。去過印度的人可能會有感觸,在印度的很多餐館都會明確地標註本餐廳不提供牛肉的字樣,還有的會寫著無豬肉供應。那麼印度人平時都吃些什麼肉呢?首先我們知道印度雖然現在對外宣稱已經沒有了所謂的種姓高低貴賤之分,但是長久以來的的習慣和行為方式卻依舊在發揮著十足的影響力。
  • 多吃牛肉有什麼好處嗎?
    它的蛋白質含量和羊肉(瘦,20.5g/100g)/豬肉(瘦,20.3g/100g)相比毫不遜色,高於雞胸肉(19.4g/100g)/鴨胸肉(15g/100g)。 2 脂肪和膽固醇 牛肉在三大畜肉中,脂肪含量是最低的。牛肉中的膽固醇含量和羊肉相當,遠低於其他肉類。
  • 印度人不吃羊肉、豬肉、牛肉,那他們吃什麼?比我們想像中更豐富
    對於這樣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生活方式和習俗上難免發生碰撞。經過千百年來的包容和演變,這些印度宗教都進化出了十分穩定的相處模式,有些原本不同的風俗上,也變得共通起來。 印度教教徒見到牛時,宛如他們的溼婆真神降臨,怎麼可能會想到吃牛呢? 除了不吃牛外,印度人還將牛尿奉為聖水,認為可以帶來好運。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伊斯蘭教是吃牛的,不過,為了不冒犯印度教徒的習慣,印度本土的伊斯蘭教也開始不吃牛了。而作為回應,印度教徒也不吃伊斯蘭教忌諱的豬肉。所以,整個印度看起來似乎沒人會吃豬肉和牛肉。
  • 武俠劇當中的最大漏洞:喬峰兩斤牛肉一隻肥雞,騙了觀眾幾十年
    每次去飯店吃飯,張口就讓服務員上兩斤牛肉。比如《天龍八部》裡的喬峰去吃飯,讓小二上了十斤白酒,兩斤牛肉,就這還不夠,還要再加上一隻大肥雞,不得不讓人感嘆喬大俠的好胃口。不過也有很多人會產生疑問,古人這麼窮,也可以隨便吃到牛肉?
  • 連麥當勞都不賣巨無霸了?美國人真的連肉都要吃不到了嗎?
    美國人真的連肉都要沒得吃了嗎?首先,我們要明白美國人沒肉吃並不是因為美國肉食品養殖出現了什麼問題,美國作為全世界最大的農業生產國,更是世界最大的農業出口國,美國的機械化大生產農業生產效率其實遠高於其他各個國家,當前的病毒只是在人與人之間傳播,並沒有看到大規模的動物傳播的跡象,所以一般情況下其實並不會出現太多的問題。2019年美國人均牛肉消費量為57.3磅。
  • 掛牛肉賣豬肉?女子買牛肉發現是豬肉,商家:牛前腿肉和豬肉一樣
    在前幾天,在吉林生活的一名女子到了集市上購買了一些牛肉,這名女子回到家後越看這個牛肉越不對勁,非常的像豬肉,總覺得顏色不對,對比其他的牛肉來說顏色非常的淺,眨眼一看非常的像豬瘦肉,然後這個女子叫了家裡的人過來觀察了一下,感覺一家人說都不像牛肉,牛肉和豬肉的價格相差幾十塊錢,誰都不願意吃這樣的虧,所以說女子就來到了這個攤主老闆這裡找他理論
  • 印度人不吃豬肉,不吃牛肉,恆河的魚也不吃,網友:那吃什麼?
    尤其是吃肉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也因為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印度人能用的肉變得很少。他們不吃豬肉和牛肉,在恆河也不吃魚,那麼當地人吃什麼呢?說到印度菜,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印度飛餅。在印度,你很少看到當地人吃豬肉,其實這和他們的觀念有關係,因為他們認為豬是很低劣的,吃豬肉也是一種很低劣的行為,所以豬肉很難出現在印度人的餐桌上。此外,他們不太吃牛肉,這與他們的宗教思想有關。除了豬肉、牛肉不吃外,他們對魚特別挑剔,人們常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在印度恆河從中間打撈上來的魚,他們也不吃。
  • 牛作為耕地主力,古人吃牛肉真的很難嗎?
    因為宋代禁止吃牛肉,江湖俠士們下酒館,不可能點得到牛肉。所以,這個說法靠譜嗎?要弄清楚梁山好漢、江湖俠士們到底能不能在館子裡吃到牛肉,還得從歷代王朝對耕牛的政策說起。 先秦:屠牛豈能不吃肉? 我們的祖先對吃牛肉又是什麼態度呢?
  • 吃牛羊肉好,還是吃豬肉好?為什麼我們喜歡吃豬肉?
    我贊成多吃牛羊肉,少吃豬肉,尤其是現階段。說三個理由。一、牛羊肉沒有豬肉香。豬肉比牛羊肉香,是人們愛吃豬肉的主要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二、牛羊肉比豬肉貴。這個都知道。不僅現代的人知道,古代人也知道。因為先秦時期,幾千年前,牛是王者吃,羊是當官的吃,剩下的芸芸眾生才吃豬肉。如果說豬肉比牛羊肉香,古人會笑掉大牙。道理很簡單啊,為什麼帝王貴胄們不吃豬肉吃牛羊?這裡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是牛羊肉比豬肉好吃。
  • 古代禁止吃牛肉?那《水滸傳》裡的人卻還吃得這麼香?
    「說明商朝時期,經常舉行祭祀活動,祭祀過的牛肉,就被眾人烹飪後,分而食之。而牛骨則會被收集起來,用來佔卜、祭祀和作為記錄文字的材料。(1)晉朝之時,鮮卑人開始進入中原,西晉博陵公王浚手下,有鮮卑軍數萬人。他們出身遊牧民族,放牧牛羊只為食用。因此屠宰健康牛肉,是合法行為,吃牛肉同理。例如:晉朝官員王愷曾經和人打賭,便殺一牛,拿牛心烤來吃。
  • 《水滸傳》裡,有多少牛字?宋朝真的不能殺牛嗎?
    主人很客氣,書中寫道:叫莊客安排飯來。沒多時,就廳上放開條桌子。莊客託出一桶盤,四樣菜蔬,一盤牛肉,鋪放桌子上。先蕩酒來篩下。太公道:「村落中無甚相待,休得見怪。」(劇照)一見就怪了,為何以牛肉招待客人呢?
  • 血糖超標的人,應該吃牛肉還是豬肉?為了健康,希望你能正確對待
    豬肉是非常受人歡迎的肉類食物,比如五花肉或者是豬裡脊,都是飯桌上經常出現的食物,而牛肉價格相對比較貴,所以人們偶爾會吃一次。當體內血糖升高的時候,一定要控制肉類食物的攝入,那麼出現血糖偏高的人到底該吃牛肉還是豬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