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印度是一個宗教大國,信仰最廣泛的本土宗教是印度教,其次是佛教還有部分伊斯蘭教。對於這樣一個多宗教信仰的國家,生活方式和習俗上難免發生碰撞。經過千百年來的包容和演變,這些印度宗教都進化出了十分穩定的相處模式,有些原本不同的風俗上,也變得共通起來。
拿最簡單的一個例子來說,印度人現在普遍不吃牛肉、豬肉,就是宗教共通的後果。牛對於印度人是有特殊意義的,其是印度教裡的神獸,它是印度教主神溼婆的專屬坐騎,而溼婆之於印度教,就相當於耶穌之於基督教。印度教教徒見到牛時,宛如他們的溼婆真神降臨,怎麼可能會想到吃牛呢?
除了不吃牛外,印度人還將牛尿奉為聖水,認為可以帶來好運。而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伊斯蘭教是吃牛的,不過,為了不冒犯印度教徒的習慣,印度本土的伊斯蘭教也開始不吃牛了。而作為回應,印度教徒也不吃伊斯蘭教忌諱的豬肉。所以,整個印度看起來似乎沒人會吃豬肉和牛肉。
而除了這兩種肉外,印度人還不怎麼吃羊肉。羊肉倒不是有什麼宗教忌諱,僅僅只是價格太貴,一般的民眾吃不太起。印度是有種姓制度的,全國絕大部分民眾或教徒都是中低種姓,他們往往過著相當貧瘠的生活,羊肉對他們來說,是高種姓富人的食物。所以,也沒有什麼印度人吃羊肉。
既然豬牛羊肉都不吃,那印度人到底吃什麼肉呢?很簡單,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離印度洋這麼近,自然是吃海鮮了。事實上,印度人主要以魚蝦和蔬菜類食物為主,再配上咖喱,這就是一個印度人再日常不過的一頓飯。
這裡插一句題外話,雖然印度人喜食魚蝦,但恆河裡的魚蝦他們是一概不吃的。這是他們的聖河,而河裡的生物自然也是不被允許褻瀆食用的。
所以,在內陸一點的北印度地區,不能吃恆河裡的魚蝦,那他們吃什麼呢?其主要是以奶製品為主,雖然不讓吃牛肉,但是牛奶還是可以喝的。除此之外,還有麵包、乾酪、辣椒還有酥油,甚至還會上山捕一些野味來吃。
有意思的是,雖然還有鴨肉和狗肉等多種肉食替代豬牛羊肉,但印度人似乎對其並不感冒。可能也是因為這類肉跟咖喱搭配起來口感不太好,畢竟,印度人可以一頓無肉,但不能一頓無咖喱。咖喱才是印度人食物中的靈魂。
有意思的是,雖然印度人不吃牛肉,但卻是世界上最大的牛肉出口國。因為牛沒人吃,所以印度牛的儲備也相當富餘。而在印度人眼中,真正值得留下來的聖牛是一種叫瘤牛的品種。其屬於印度特有,因在背部有一個肌肉隆起組織,酷似瘤子而得名。
除了瘤牛外,其他的牛就可以隨便交易了,甚至還可以賣給屠宰場(沒錯,印度人就是這麼沒原則)。最後通過屠宰場加工後,出口到全世界。而這些進入屠宰場的牛,往往是水牛。
這就是印度人和牛肉、豬肉、羊肉的故事,感覺印度人活得實在是太累了,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還是中國人自在,畢竟全世界最有口福的,就是我們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