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從外形上看,在機頭開個大口的殲擊機大行其道的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採用兩側進氣的強-5剛出現時,應該也曾引起一陣轟動,即使到了八十年代,當筆者第一次在課本裡看到強-5的彩色照片時,也不由得眼前為之一亮。當年的教材早就找不到了,版本更無從查起,不過深色背景裡高昂著尖尖機頭的強-5,卻一直留在印象裡。幸好有萬能的網絡,竟然讓我找到一張。感謝:盤旋的馬龍_0624
八十年代小學課本裡的強-5
強擊機是以空地飛彈、炸彈、航空火箭彈和航空機關炮等為基本武器,具有低空、超低空突擊能力的作戰飛機,也稱攻擊機,以前還叫過一段時間衝擊機。主要用於突擊敵戰術和淺近戰役縱深內的地(水)面小型目標,直接支援地面部隊(水面艦艇部隊)作戰。
強擊機也不是什麼新鮮機種,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研製並使用過強擊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雙方都大量使用強擊機用於對坦克作戰,二戰後,美國也大量研發了攻擊機,特別是其研製的A-10攻擊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對摧毀伊拉克坦克部隊發揮了很大作用。蘇聯軍隊在80年代初裝備蘇-25強擊機,主要用於反坦克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在阿富汗戰場上曾廣泛使用。
伊爾-2強擊機
強-5的誕生實則與作戰經驗密不可分。1954年至1955年,在奪取沿海島嶼的作戰行動中,當時裝備的伊爾-10強擊機充分發揮了其性能特點,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大陳島、一江山島的作戰中,伊爾-10均作為主要突擊力量,清除了大量地面火力點,為地面部隊迅速推進掃清了障礙。強擊機每俯衝攻擊一次,步兵就衝鋒一次,有的飛行員炮彈打光了仍然操縱飛機向敵方陣地俯衝,伊爾-10強擊機低空呼嘯而過發出的巨大轟鳴聲,對敵軍起到了巨大的震撼作用。
航空博物館收存的伊爾-10
到了五十年代末,當時殲-5、殲-6 已仿製成功,活塞式的伊爾-10已逐顯老態,於是新一代噴氣式強擊機也應運而生,這就是強-5。
不過與殲-7一直改到二十一世紀的第二個十年不同的是,強-5的改進實際上到本世紀初就停止了。這大概也是強-5的「底子」太薄的關係。特別是其使用的渦噴-6發動機,單臺推力小、耗油量高,改進餘地並不大,加上機體的不足,強-5航程過短的缺陷一直沒有太大的改進,武器掛載能力也與A-10、蘇-25這些著名強擊機相去甚遠,唯一值得稱道的只有飛行速度,如果沒有記錯的話,強-5應該是世界現役攻擊機裡唯一能作超音速飛行的,這大概也得益於源自殲-6的機體和大後掠角機翼。
強-5強擊機
但話說回來,強-5的任務過於單一,並且說句不中聽的話,對地攻擊實在不是什麼特別的本領——但凡是架飛機,往地面上扔點「東西」實在是很簡單——只要能扔準。因此,戰鬥轟炸機、多功能戰鬥機、無人攻擊機、武裝直升機等等這些年來湧現出的新機種,很快就把強擊機最後一塊地盤搶奪走了,而掛載小、航程短,以非制導武器為主體的強-5,自然也不可能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世界航空大國中,美俄雖然都各自保留了A-10和蘇-25這些強擊機,但都只用來對付一些很弱的對手,甚至打擊恐怖組織、遊擊隊之類,在雙方實力對等的情況下,這些飛機能有多大作為,尚難預料,因此美俄都沒有新一代有人駕駛攻擊機的發展計劃。強-5的命運,大抵也會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