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留申另類設計,駕駛艙安裝在發動機上的伊爾-20強擊機

2020-12-11 北雁自南歸

英國航空裝備設計一路向前,包括3V轟炸機、閃電戰鬥機、ATL98運輸機等,只有更醜沒有最醜用在英國這些機型上一點也不意外。在大家對英式風格機型念念不忘時,蘇聯時代同樣也有很多醜到極致戰機,只不過出現頻率不高名聲不響。

今天要提到的這款主角是——伊爾-20強擊機,著名的伊留申設計局研製,二戰後期產物。以往大家對伊爾-2「黑死神」強擊機印象絕對深刻,對於它的改型伊爾-10也是厚愛有加,甚至還成為中國空軍第一代強擊機戰果豐碩。不過在伊爾-10之後伊留申還推出了伊爾-20強擊機,和看起來造型很常規的前輩想比,伊爾-20已經成為一款另類。

伊爾-2強擊機

下面這款非主流就是伊爾-20強擊機,按道理戰鬥機都追求流線型設計,這款機型反其道而行搞了個大腦袋頂著。伊爾-20強擊機是用於替代伊爾-10的試驗機,前面說到長相確實特別,第一眼看過去可以沒發現有意思的地方。不過認真看看會很驚訝的發現,原來螺旋槳發動機上方居然安裝了駕駛艙。

伊爾-20強擊機

1947年,伊爾-20開始研製要求火力及性能要強於伊爾-10,所以成品就是注意火力以及全金屬材質機體。駕駛艙設置在發動機上方的設計,可以最大限度保證飛行員視野,飛行員可以穿過玻璃和槳葉觀察到水平位置以下37度範圍內目標。

視野對比

伊爾-20火力強悍,機翼兩側有4門23毫米火炮以及1門23毫米尾炮,機翼火炮還能調節角度以23度俯角向地面射擊。從圖一看機翼和尾部火炮很清晰,不過從圖二看好像機腹部分又多了兩門,實在搞不懂這款機型到底隱藏了多少奇葩設計。

伊爾-20強擊機
伊爾-20強擊機

1948年11月,原型機製造完成並於12月4日首飛,最大飛行速度可以達到515千米/小時(相比伊爾-10慢一些)。原因很簡單,飛機超重再加上駕駛艙這種設計阻力大增,而且裝備的M-47發動機問題較多比如嚴重的振動問題。

另外,由於發動機上方安裝了駕駛艙,如果發生事故需要緊急跳傘逃生。不知道飛行員有沒有勇氣,在離螺旋槳這麼近的地方跳傘,就算是常規迫降彎曲的槳還可能撞擊到駕駛艙。

伊爾-20強擊機三視圖

首飛之後接下來一年測試時間中,伊爾-20由於裝備更易出問題的M-47發動機,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問題。創新思維下點子很多,但效果並不理想還不如伊爾-10來的好用,同時噴氣時代到來,因此這款因外型被稱之為「駝背」的飛機沒等來量產,最後在1949年5月14日項目終止。

1948年到1949年的測試中發現,比伊爾-10速度慢且不成熟的M-47發動機很容易出現問題,所以沒有能夠進行量產。試飛員們通常會以「駝背」來稱呼這架飛機。

伊爾-20強擊機

伊爾-20強擊機標配兩人,飛行員及機槍手各一名,實用升限7750米,最大飛行速度515千米/小時,最大航程1680千米。除配套23毫米火炮外,還能攜帶1.2噸彈藥,包括132毫米火箭彈等。

伊爾-20強擊機

參考伊爾-10換裝發動機版本,這種掛載能力和A-10很類似,火力強大性能在螺旋槳式飛機中也是相當不錯。

伊爾-10換裝發動機版

相關焦點

  • 蘇聯伊爾102攻擊機,全身大量武器,詮釋暴力美學
    蘇聯重拾攻擊機在上個世紀60年代,蘇聯的強擊機在中東戰爭中展現出非常強大的火力輸出能力,這讓當時的蘇聯意識到這種對地攻擊機機種的重要性,因此當時的蘇聯當局要求本國的三個設計機構蘇霍伊設計局、伊留申設計局和米高揚設計局分別拿出各自的方案進行招標,當時蘇霍伊設計局拿出了T8原型機方案,伊留申設計局則拿出了當時
  • 蘇聯暴力美學代表,生不逢時的伊爾102
    提起伊留申設計局,在國人心目的眼中都是一些大傢伙,比如代表作伊爾76那架大個頭。在早期新中國還進口過一批伊爾系列運輸機作為客機在祖國大地上為大眾進行民航服務,老一輩人的印象裡伊爾系列就是客機的代名詞。
  • 華為的網紅「伊爾2攻擊機」 其兄弟曾在中國參加實戰
    這架飛機是蘇聯伊留申設計局1939年研製成功的,該機有堅固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主要用於攻擊敵坦克和地面部隊,使德軍聞風喪膽,被稱為「黑死神」。在二戰中,伊爾2型被公認是最好的強擊機,總共生產了42330架,是全世界單產量最大的軍用飛機。
  • 伊爾-2,德軍眼中的「黑色死神」
    一架二戰中被打得像篩子一樣、渾身彈孔累累的伊爾-2飛機,依然堅持飛行,終於安全返回!」伊爾-2到底是什麼樣的飛機,能讓華為如此推崇?其實不只是華為,蘇聯領導人更是將伊爾-2評價為「如同紅軍的麵包和空氣般不可或缺」。1938年,面對西方國家的技術封鎖,著名飛機設計師伊留申率領團隊,開始研製全新的對地強擊機。衛國戰爭爆發之前,這種正式命名為伊爾-2的新戰機剛裝備蘇聯紅軍。
  • 運-20:研發時參考了伊爾-76,採用同樣的發動機
    伊爾-76,是蘇聯時期伊留申航空集團發展的一款4發大型軍用運輸機,當然,必要時也能當作民用機使用;自1975年服役以來,已有將近40個國家採購了此型軍民兩用運輸機,是全球最為成功的一款運輸機之一。
  • 俄羅斯「末日飛機」,從客機衍生的伊爾-80,核戰中的反擊中樞
    比如我們接下來就要提到的俄羅斯版的"末日飛機"——從伊爾-86民航客機衍生而來的伊爾-80指揮機。一、藍天中的"圓弧"提到伊爾-80,我們首先先介紹一下它的原型機——伊爾-86。這是一款四發中程寬體客機,1976年由蘇聯伊留申飛機設計局設計而成,北約代號"圓弧",也是蘇聯首款寬體民用客機。
  • 俄羅斯首架伊爾-96-400M寬體客機成型,全俄產零部件
    首架伊爾-96-400M客機在沃羅涅日的VASO工廠進行組裝 伊留申公司總經理兼聯合飛機公司運輸航空部門負責人尤裡-格魯迪寧(Yuri Grudinin
  • 蘇聯「黑色死神」:伊爾-2,傷痕累累仍安全返航,成華為精神象徵
    然而不久,這種地面攻擊力就大打折扣,因為蘇聯推出了一款幾乎完全針對德軍坦克量身訂製的攻擊機,也就是大名鼎鼎的伊爾-2。伊爾-2的成功並不是一帆風順的。該機的研製要追溯到1938年,蘇聯航空工業總局局長伊留申為了提升前線戰術飛機的生存能力,提出設計一種帶裝甲對地攻擊機。
  • 伊爾-96 VS 空客A340,哪個不那麼差呢
    伊留申設計局的伊爾-96寬體客機兩架飛機都是均研製於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都是四發動機雙通道遠程寬體客機,機身尺寸接近,機型設計特點也都有很多相似之處。那麼哪一個是更好的設計呢?空客A340在商業上絕對算不上成功難兄難弟伊爾96是由前蘇聯伊留申設計局(Ilyushin,蘇聯解體後改為伊留申航空聯合體股份公司)研製的寬體客機
  • 俄海軍的得力幹將,伊爾-38N反潛巡邏機
    伊爾38反潛巡邏機,是由蘇聯伊留申設計局在伊爾18民航客機的基礎上進行改裝而來的反潛機,它曾經是蘇聯最重要的岸基航空反潛兵力。1967年,伊爾38反潛機首飛,1970年加入蘇軍服役,它也是伊留申設計局在上個世紀設計的最後一種作戰飛機。
  • 俄軍喜提新伊爾76運輸機,除發動機外沒法讓運20羨慕,設計早過時
    許多人都說美國的飛機設計就是依賴於動力,有所謂力大飛板磚之說,這屬於戲言了,也不是美國的專利,俄羅斯人也一樣搞,俄軍新一代運輸機伊爾-76MD-90A證明大力飛板磚!伊爾76運輸機如果談起這款飛機的話,也許在許多人眼中有一種陳舊之感,畢竟設計實際上為上個世紀70年代的東西,如果與新一代的與運20相比的話,它在許多地方都差的很多,但是現在他安裝的新一代
  • 因為太胖飛不起來,伊爾-112V運輸機超重了,俄羅斯航空焦頭爛額
    今年3月伊爾-112V軍用運輸機實現首飛。伊爾-112V運輸機在沃羅涅日飛機製造廠投產,航空工程師試圖降低伊爾-112V運輸機的起飛重量,但徒勞無功。誠然,伊爾-112V運輸機符合現代運輸要求,飛機上的駕駛程序大大自動化,機組人員由6人減少至2人。
  • 服役時間長達50餘年,寶刀不老的強-5強擊機
    這時中國從蘇聯進口的伊爾-10戰機就派上了用場,在解放島嶼作戰中進行對地支援的任務,表現出色。 到了50年代末,伊爾-10的性能已經落後,在1958年中國空軍司令劉亞樓要求科研機構設計出一款新的、專門執行對地支援任務的噴氣式戰機,即強擊機。
  • 小獵犬的紅色歲月,記錄伊爾-28在中國空軍服役的日子
    居然在蘇聯試探性求購後同意出口噴氣式發動機,分別出口25臺「尼恩」以及30臺「德文特」,蘇聯對應仿製型號RD-45,RD-500。 1948年7月8日,伊爾-28首飛成功,考慮到風險及進度要求安裝原版「尼恩」。
  • 俄媒稱中國運20山寨伊爾76 用外國發動機和機翼
    「俄羅斯之聲」網站28日發表了題為「伊爾-76的中國仿製品:俄羅斯的發動機,烏克蘭的機翼 」的文章,稱中國運-20暫時仍然配備俄制發動機,尚無法擺脫對俄羅斯和獨立國協成員國的依賴。文章還認為運-20項目一旦取得成功,中國空軍可能會採購300多架改型飛機,建立起可媲美美俄的戰略運輸力量。
  • 「黑色死神」,二戰最危險崗位,華為為何轉發蘇聯伊爾2攻擊機?
    5月16日上午,華為發布一條題為「沒有傷痕累累,哪來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難」的文章,並配上了一張圖。文章只有兩句話:「回頭看,崎嶇坎坷」,「向前看,永不言棄」。2019年7月31日,華為創始人任正非在向CBG移交「千瘡百孔的爛伊爾2飛機」戰旗交接儀式上發表了講話。任正非把華為終端業務比作那架千瘡百孔的飛機,把晶片比作發動機,終端生態比作油箱。任正非多次提及這架著名的飛機,來比喻華為的堅強。
  • 進擊的「小強」、四面夾縫中的唯一國產強擊機
    當年的教材早就找不到了,版本更無從查起,不過深色背景裡高昂著尖尖機頭的強-5,卻一直留在印象裡。幸好有萬能的網絡,竟然讓我找到一張。感謝:盤旋的馬龍_0624 強擊機也不是什麼新鮮機種,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研製並使用過強擊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德雙方都大量使用強擊機用於對坦克作戰,二戰後,美國也大量研發了攻擊機,特別是其研製的A-10攻擊機,在1991年海灣戰爭中對摧毀伊拉克坦克部隊發揮了很大作用。蘇聯軍隊在80年代初裝備蘇-25強擊機,主要用於反坦克和支援地面部隊作戰,在阿富汗戰場上曾廣泛使用。
  • 二戰時期蘇聯的伊爾-2「飛行坦克」攻擊機,真的那麼抗揍嗎?
    李三萬摘要:二戰時期蘇聯的伊爾-2攻擊機,因為防護性能出眾,而得到了「飛行坦克」的外號,那麼在戰場上伊爾-2真的很能抗揍,具有很高的生存率嗎?圖1:外號「飛行坦克」的伊爾-2真的那麼抗揍嗎?伊爾-2是世界上第一種重裝甲對地強擊機,機身是用鋼材而不是當時飛機所常用的鋁材構建,重點部位都有裝甲保護,後半截機身採用木材製造,機翼和尾翼則使用鋁材,以減輕重量。機身利用裝甲對本身結構也有所強化,總的來說,比當時別的沒有裝甲的飛機,肯定要更扛揍。
  • 紅色空軍的重錘,蘇聯二戰中的遠程主力雙發轟炸機,伊爾-4轟炸機
    蘇聯知道很多國家正在發展轟炸機之後,在1933年期間也發布了雙發中型轟炸機的招標需求,蘇聯空軍提出的設計指標具體為,能夠攜帶1000千克左右的炸彈,並且航程能夠達到3000千米,每小時的最大飛行速度不得低於350千米。在當時,謝爾蓋·弗拉基米洛維奇·伊留申提出的BB-2在與圖波列夫的斯勃轟炸機競爭當中落敗。
  • 伊爾114-300試飛成功向世界證明,北極熊依然強大
    新型的伊爾114-300試飛成功最早的伊爾114在1990年就已經飛上天空了,當時蘇聯還在。這款雙引擎渦槳64座的伊爾114在烏茲別克斯坦的工廠生產,它當時是按照西方市場的需求設計的。然而,一年以後,蘇聯就解體了。伊爾114隻生產了15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