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廣東省兩會之深圳落地
過去20年,名校高端資源不斷湧向深圳——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國科學院大學深圳校區、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根據深圳《關於加快高等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深圳力爭到2025年,高校數量達到20所左右,全日制在校生25萬人,成為中國高等教育強市。
補齊高等教育的短板,對於深圳來說依然迫在眉睫,南都記者發現,在廣東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不少省人大代表關注深圳建高校問題。有代表建議深圳要設立工研院,有代表建議深圳需要創建聯合大學,還有代表表示建議省裡支持深圳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
實現核心技術成果產品化
建議成立「深圳工研院」
「深圳眾多的基礎研究機構體現了深圳的科技創新實力,但是縱觀所有基礎研究機構的發展規劃,其研究成果轉化為高新技術產品、進而組建高新技術企業的鏈條仍不夠清晰。」省人大代表、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院長、清華大學珠三角研究院院長嵇世山說,目前每個基礎研究機構均從自己的利益和角度出發,自行設計和部署了下遊產業化出口。
然而,基礎研究機構受到自身體制機制的限制,只能從技術層面站在產學研全鏈條的角度來規劃,規劃路徑主要把核心技術從概念變成產品。對於基礎研究機構來說,只要經歷了將科技成果交給社會企業,這個過程就意味實現了科技成果產業化。
嵇世山提出,這種模式下基礎研究機構只擅長完成某項技術的探索並擁有核心技術,在實施基於核心技術的成果產品化、企業化落地過程中顯得茫然、隨意、無章可循、可控性差,無法與深圳的戰略發展和產業布局主動形成供和需的默契結合。
為徹底解決這一矛盾,嵇世山提出,深圳需要一個上遊銜接基礎研究機構成果、下遊銜接高新技術企業的載體來協助政府轉化路徑中的後幾步環節,達到政府大規模投入的最終目的,建議成立「深圳工研院」,依據國家發展戰略和深圳市產業發展布局,統籌重大科技成果的中試放大和企業落地。
嵇世山建議,這個深圳工研院可以作為市政府設立的專業機構,統籌深圳市已經布局和未來重點發展的重大原始創新技術、重點行業卡脖子技術、產業前瞻技術等重大需求中所涉及的中試放大和最終成果的產業化,同時打造立足深圳、服務大灣區、面向全球的創新基地,成為中國特色、國際領先的產學研深度融合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
聯合名校建校區存諸多問題
建議建一流的「深圳聯合大學」
一方面是科技成果轉化需要,另一方面也有省人大代表指出,深圳需要更多的高質量高校,因此建議支持深圳創建深圳聯合大學。
省人大代表、遨優動力集團執行總裁饒睦敏說,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是深圳高等教育事業的短板,與深圳經濟發展水平和創新能力等方面不相適應。
目前深圳大力發展高等教育主要是靠引進國內外大學為主。已引進的著名高校包括深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華中科技大學研究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清華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和中山大學深圳校區等。這還不包括已經和深圳籤署協議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著名高校。另一方面,深圳通過合作辦學的模式新引進多家國內外著名高校,如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等。
饒睦敏指出,對於深圳來說短時間新建一所國內國際有影響力的一流大學很難,目前深圳主要靠聯合國內、國際名校建設國際校區、邀請國內著名大學建設深圳校區,存在學科重複建設、單校區建設規模偏小,各自為政綜合性不強,存在多而不強等問題。
因此,饒睦敏建議,廣東省教育廳重點支持深圳市按照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標準,根據現有各名牌大學深圳校區資源,創新探索高等教育管理和制度的先行先試,選擇合併創建粵港澳大灣區深圳聯合大學,形成具有創新的多種特色校園、學科齊全、綜合性強的聯合大學。在深圳聯合大學的框架下,擇優重新整合已經和深圳市共同建立各高校合作校區,整合優勢學科,避免重複建設,形成具有多種特色校區的聯合大學。
突破管理體制限制
建議深圳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
日前,深圳市教育局局長在接受南都記者採訪時曾提到,深圳還要高標準籌建海洋大學、中國科學院深圳理工大學、創新創意設計學院、音樂學院、師範大學等高校。而結合省人大代表提出的深圳工研院、深圳聯合大學,省人大代表們也在呼籲深圳多建高校、多建各式各樣的高校、多建自主高水平高校。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光明區新湖街道新羌社區黨委書記朱廣保則說,建議廣東省支持深圳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據統計,截至2019年底,深圳全市現有高校14所,共有全日制在校生約10.5萬人。為支持高校建設,深圳市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高等教育發展,安排了包括基建、人才引進、科研啟動、高水平大學建設等多項財政經費支持高校建設,高等教育投入從1983年的0.5億增長到2019年超過170億,增長300多倍。
目前,我國實行「中央統一領導、中央和省級政府兩級管理、以省級政府為主」的高等教育管理體制。2017年3月,教育部等五部門出臺《關於深化高等教育領域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的若干意見》(教政法〔2017〕7號),給予省級政府更多的自主權。此後,深圳市高等教育發展得到廣東省更多支持。
但總體上「兩級管理、三級辦學」的管理體制並未發生變化,深圳市政府的責任更多在於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投入、服務提供和統籌協調,在高校設立、招生計劃安排等方面並無自主權。
朱廣保表示,如2018年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中山大學·深圳等高校招收深戶學生比例均低於15%,分別僅為13%、11%、10%、8%、8%,與市民的期盼和高額的財政投入嚴重不匹配。
而2019年8月,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也明確提出支持深圳「充分落實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因此,朱廣保建議,省教育廳積極支持深圳擴大高等教育辦學自主權,在招生計劃指標分配上給予充分授權。
建議鼓勵更多機構和大學
在大灣區設立分支或高校
高校強大與人才培養息息相關,更關係到城市未來的發展。
省人大代表、普華永道中天會計師事務所(特殊普通合夥)深圳分所審計總監盧旭蕾就說,大灣區(不含港澳)人口年齡雖然擁有一定的優勢,但其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卻滯後於經濟發展。廣東省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就業人口佔比低於全國平均水平0.27個百分點。廣東省教育發展水平在全國的排名與其經濟發展不相稱,勞動人口及總人口教育水平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一大短板。
因此,盧旭蕾建議,大灣區在研發投入上引領全國,企業研發投入佔全部研發投入的約89%,區域上大灣區佔全省的95%。由於大灣區民營企業經濟比較發達,繼續利用市場力量推動科研及教育投資。需要中央支持和鼓勵除中國科學院在香港建立分支機構外,還需要支持和鼓勵其它地區更多研究機構和大學在大灣區設立分支或分校,尤其是在大灣區比較有優勢的行業和領域。
總體來看,需要高校、需要更多人才,深圳才能走得更遠。
採寫:南都記者 傅靜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