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高的敬意,深切的懷念
歲月悠悠,年華似流水,永不停息,四季輪迴,轉眼又過了八十七個春秋,人老了到了高齡歲月;老人有很多回憶,和再回憶。好壞的,歡樂的,大小的,有意義的,但我還是喜歡快樂的、美好的,比較深刻的那一種。這種類型的人和事,深深地烙在我的心底裡,常常浮現在腦海中,永不磨滅,有時十分親切感動,淚流失眠。最近深秋了,我的家鄉博白,廣西南寧、廣州、北京都在隆重而熱烈地籌辦紀念語言學大師王力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的活動,使我非常非常欣慰並崇敬。我的祖父李蔭田,生於1881年,於1931年去世,他的家鄉是博白縣浪平鎮大旺村的大車坪,大車坪均是李姓族人,共分屬三房,蔭田屬長房,先祖三代都是舉人,書香世家。祖父李蔭田在家族名叫李培榕,排行第十四,小時候他跟隨父親到桂林讀書學習,還專門契了屋地前的一棵大榕樹,寄望學業鬱鬱蔥蔥,長大成材,報效國家。青年時候回到故鄉博白縣,在縣政府教育部門受聘為督學。當時正值「五四」運動如火如荼開始,蔭田接受了新文化教育和進步思想的啟發,與時俱進,帶領博白縣的進步青年到綠珠鄉破舊立新,將綠珠廟改建為「國民小學」,同時得到縣政府的賞識,被委派到該小學擔任校長一職。祖父李蔭田在博白街上一個叫「同成」的商店經營小生意,他經常被隔壁鄰居王禮賢家中的朗朗讀書聲和老師的精彩講課聲吸引,並常駐足聽課。後來打聽到這位講課很精彩的「後生哥老師」,原來是來自城郊岐山坡的青年王力。這樣,祖父與王力開始有了較多的接觸。李蔭田在博白縣聚集了眾多附庸風雅,愛好詩詞和吟詩作對的文人,並發起成立了「移風騷會」詩社,專事綴句填詞、吟詩作對,交流詩詞文化,舉辦文人墨客和詩詞愛好者的「賽詩會」。當時年僅十九歲的王力,幾乎每次都對聯撰詩參賽,屢屢獲獎。作為賽詩會評委的李蔭田,十分欣賞王力的才華和文學水平,很希望王力能到自己家鄉大車坪的私塾任教,於是鄭重徵詢和邀請王力到大車坪去教育李家弟子。王力喜好切磋學問,交流詩詞的文人雅士,便欣然接受了李蔭田的盛情邀請。王力在大車坪私塾教課,只領取基本生活費,並每月輪流到每個學生家庭去用膳,有一天他到學生李毓聰家裡用膳,認識了其家長李子初,在閒置的空房發現了布滿灰塵的大堆書籍,共計十四大箱,王力如獲至寶,向主人提出借閱全部書籍。當年的李子初考慮既是親戚,王力又愛書如命,便欣然接受將全部十四箱書籍借給王力閱讀學習(據聞當年王力寫有一借條)。數月後,私塾放假,王力請挑夫將全部書籍挑回到歧山坡,並且辭任了大車坪私塾教職,回鄉閱讀這批豐富多彩,知識浩瀚的古文書籍。這批珍貴的書籍對青年王力受益深遠,收穫很大。接著不久,由祖父李蔭田推薦王力到大平坡的「李氏開國小學」任教,王力在大平坡任教三年後被校長,南洋歸僑李慎西及熱心鄉親的資助和鼓勵,前往上海和法國的大學進一步深造。王力的青年時代教書育人和求學深造之路與祖父李蔭田熱心擔當伯樂,慧眼識人才、愛惜人才,與大平坡李氏宗親們的大力鼓勵,支持和愛護均有著深厚的關係。李長壎是李蔭田的長子,從小勤奮好學,學業優良,他少年時與廣州市原市長朱光是同學,一起就讀於大平坡的「李氏開國小學」讀高小,當年擔任老師一職的也正是青年時代的王力。他1927年考上廣州中山大學農學院,就讀「農業與動植物」專業,他從小就十分敬佩王力表兄。解放初期的1950年七月底,我作為李長壎的長女,在博中52班初中畢業,僅有十七周歲,為減輕家庭經濟負擔,要求找公費學校繼續升學再就業。當年攜父親李長壎給王力的親筆信,跟隨堂叔李毓群前往廣州。當時王力已是國內著名的語言學家和大學教授,他任職於中山大學,創辦了漢語文學專業並擔任系主任。到達廣州後,我寄宿在百子路的培桂中學,李毓明堂姑的教室。大約是1950年八月中旬,由博白同村堂叔李毓群和堂哥李奕仁,陪同我前往中山大學拜訪王力教授,王力二表伯聽說我是李蔭田的長孫女,十分熱情的接待了我們幾位。他認真閱讀了表弟李長壎的親筆信和我初中畢業證等資料,耐心詢問我想讀什麼書?我表達了想要讀公費學校,能解決食宿問題就行。他思考後就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廣州市朱光市長,推薦介紹我去由朱光任校長的廣州市行政幹部學校讀書學習。幾天後,一位博中高中畢業,考上廣州藝術學院的師姐宋家秀,陪同我去位於府前路的廣州市人民政府秘書廳,由陳志芳秘書長親自接待,接收並詳細閱讀了王力教授的親筆信,當即批示介紹我去位於廣州陳家祠的市行政幹部學校報名並面試。最終我被錄取享受國家供給制待遇。在學校讀書一年中,我光榮加入了共青團,擔任班組長一職。一年畢業後,我由市人事局曾昌明局長面試後,榮幸分配到市政府秘書廳擔任秘書工作,我於1956年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工作期間,朱光市長曾數次來辦公室看望他的博白小老鄉,關心我的工作和生活,詢問我父親在博白和博中的工作情況,還打趣說了一些他和我父親一起讀書時的往事,他建議我要多穿花衣服和花裙子。我的人生重大轉折,讀書就業,光榮走上革命道路,與王力教授悉心指引和親切教導密不可分。(自左起為黃選賢、黃鍔、王力、李長勳(壎)、王祥勵)
1、我父親李長壎六十年代初曾任博白中學教導處主任和副校長,1960年曾經代表廣西玉林地區,前往北京參加全國教育文化系統先進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受到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接見。王力教授1978年回博白省親考察,向當時的縣領導和博中校領導提出他要面見李長壎,並坦然說:「李長壎是我的親戚和教育家,也是我的學生。」當時,大家都不知道王力和李長壎的親戚關係的由來。王力教授夫婦在回博中的當晚,盛情邀請我父親李長壎和母親秦孟瑤一起到博白縣政府招待所再次見面敘舊,暢談生活和工作及鄉中舊事。
李長壎作為全國文教衛生先進代表進京出席群英會
1983年,我父親委託學生陳海光到北京公幹時,專程到北大拜訪王力教授,並送去家鄉特產龍眼肉。他欣然接受了禮物並題詩回贈我父親:「星移鬥轉又新年,酒飲屠蘇意盎然。漫道古稀加十歲,還將餘勇寫千篇。從知大難能添壽,喜看中興復尚賢。前路光明遠景美,河山壯麗豔陽天。」由此可見,他們表兄弟情深真摯,他們的親情、師生情永遠難忘。2.王力是親上加親的關係。王力家族的一個姑媽王氏,早年就嫁給了我們大車坪李蔭田的大伯李桂慶 ,他們無生育後代,按農村的舊風俗習慣,將我祖父李蔭田過繼給李桂慶和王氏當兒子,所以王力與李長壎親切互稱為表兄弟。王力家族的另一姑媽嫁給了大車坪的李培禮,他是李毓強的父親,李毓強又名李隆(他早年與梁威林和我父親在桂林經常來往,後與梁威林一起前往日本留學,之後走上革命道路)。解放後他曾經擔任廣西省委統戰部部長,王力的姑媽(李毓強的媽媽),我們村的老人又俗稱她叫「博士奶」。王力的原配夫人秦祖瑛,是三灘王嶺頭人,與我母親秦孟瑤,叔嬸秦仲瑤都是王嶺頭同村人,我母親同輩人稱秦祖瑛為姑媽。3.王力表伯的二弟王匯清,我們稱為三表伯,早年在博白大街開雜貨鋪經商。解放初期來廣州定居,住在小北路的史巷,我父親稱他三表哥,父親文革後來穗居住,兩老表常來常往,一起飲茶飲酒傾談敘舊,回憶博白過去的生活。王力表伯的三弟叫王祥珩,我們稱他為四表伯,他曾經任博中校長,早年在博中與我父親既是同事又是鄰居。他大約於1954年來廣州後,曾經任廣州市第二中學校長,後調到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工作。我父親在廣州期間經常與他見面,敘談博中生活和工作舊事。王力教授解放前的四十年代從清華大學來廣州,受聘於中山大學並創立中大漢語文學專業,擔任系主任一職。在廣州前後生活了大約八年時間,於1954年調回北京大學,又創立了北京大學漢語言專業。因為王力既是中國著名的漢語語言學家,又是同鄉朱光市長的老師,所以朱光任廣州市長時,來廣州第一時間就到中大拜訪他的老師王力教授。王力於1950年及1953年兩屆由毛主席親筆籤發聘書,被聘為廣州市人民政府委員。朱光市長的政府工作報告,重大決策和重要文稿,都與王力商榷修改,他們來往密切,互相尊重,還經常互相吟詩作對,探討詩詞文化,朱光市長後來出版了《廣州好》等著名詩集。(時任廣州市市長的朱光)
王力教授和朱光市長在廣州工作時,十分重視廣州市中小學的教育工作。分別推薦介紹了多位廣西籍的教育界人士到廣州任校長。王祥珩任廣州市第二中學校長,黃毓才任廣雅中學校長,黃宗章是14中學校長。王力教授曾經為原廣州培桂中學(由廣西人創辦,後改為廣州市第十六中學),專門提寫了校名。這是反映出他對教育的尊重和重視,也是體現了他對廣西濃濃的故鄉情懷,他題字的校名一直沿用至今,醒目地掛在中山二路的廣州第十六中學校門。 解放以後,我在廣州工作生活期間接觸和受教的廣西博白前輩除王力教授、朱光市長,還有梁威林副省長。梁威林曾任職於廣東省教育廳廳長,新華社香港分社社長,香港工委書記,後調回廣東任副省長及廣東省政協主席,受香港知名人士霍英東先生誠懇邀請,擔任廣州白天鵝賓館榮譽董事長。七十年代末,他從李毓明堂姑處得悉我父親從廣西來廣州居住,專程從香港抽空回廣州,幾次派專車到家裡來接我父親和我去他位於廣州東山農林上路的省委宿舍,與我父親開心敘舊。共同憶舊論新,回憶鄉情往事,暢談他在離開桂林後,前往延安,北京。廣東、香港和東南亞曲折革命工作的經歷,一起愉快回憶在故鄉博白和桂林時的工作生活。回憶王力、朱光、梁威林這幾位博白籍在穗工作的著名前輩元老,他們雖位高權重,平時日理萬機,工作繁忙,但它們十分平易近人,對鄉親和藹親切,沒有任何官架子,樂於提攜指教我們後輩,他們濃濃的人情味和鄉情味永遠銘記我們心中。今年適逢王力教授120周年誕辰,特別奉獻一些有意義的回憶和珍貴的片段,深切感恩並懷念王力教授,衷心感謝當年他對我的知遇之恩。
(本文作者李玲娜近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