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97年王家衛就開始醞釀《一代宗師》的劇本,2002年他帶著梁朝偉拜訪葉問之子葉準先生
然後又等了五年,這一部電影依然沒有聲音,坊間玩笑已經45歲的偉仔對墨鏡王說,再不拍我就老了就打不動了,2009年《一代宗師》終於開拍,詩意武俠快意江湖愛恨情仇,今天我和各位聊一聊這片江湖背後的四大編劇,它們缺一不可。
當然首先還是王家衛本人,當另一邊甄子丹的葉問已經如火如荼的拍到了第二部時,墨鏡王依然沉得住氣,她想拍的並不是一部簡單的功夫片,為了籌拍電影前期王家衛可謂用盡全力,用了整整三年,輾轉中國各地,走訪了九大門派,
百餘名民間功夫,宗師以此獲取歷史資料,王家衛的野心不局限於,詠春,而是想通過武林和全景式功夫掃描,還原一個逝去的江湖時代,最終《一代宗師》確立了,詠春,形意,八卦,八極四大主要權重。王家衛的宗師之路寫於香港展於內地橫跨南北。
第二位編劇,則是徐浩峰即為編劇中唯一具有深厚武俠背景的人。同時,它也是武術指導能打能聞懂,懂武林。如果說中國電影,還有在堅持真正硬派武俠的徐浩峰是有地位的。從2006年寫完小說《逝去的武林》開始,徐浩峰,便不斷在自己的作品中展現著這個詞彙從《倭寇的蹤跡》到,《師傅》再到《劍士柳白猿》相比甄子丹葉問系列的直截了當打得過癮,徐浩峰的武林是有故事的,這一點他剛好與王家衛契合,文戲上兩人不謀而合,武戲上徐浩峰又填補了王家衛的弱勢,片中招式莊重典雅,葉問闖金樓的三場,武戲一板一眼但儀態念白同樣處處是戲,相得益彰。
第三位是,鄒靜之素有中國第一編劇之稱,即使各位沒聽過他,也看過《赤壁》《歸來》《康熙微服私訪記》《鐵齒銅牙紀曉嵐》這些他編劇的作品和王家衛一樣,鄒靜之也沒有多少武俠背景,但他是典型的京派作家對北方文化細節,甚是了解加上優秀的故事創作能力,在《一代宗師》的劇本中它的作用是,串聯整個故事線,電影中的北方武師們注入,宮寶森,丁連山。馬三宮二之間的對話方式,一看就是出自鄒靜之筆下。
最後一位張大春,不同於前三位編劇嚴格意義上來說,張大春算是本片的臺詞顧問,作為臺灣著名作家張大春對中國文化和現代小說技巧研究透徹,在一代宗師劇本中,他的工作是畫龍點睛,很多人物京劇,也是出自於長大村,就那麼一句話,人物立馬就豐滿了起來,正如我們最熟悉的那句: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最後在我個人心中這是一部值得再看的電影,我是小飛,跟緊我走進電影的臺前幕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