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又名銅芸、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屏風、風肉、山芹萊、白毛草、關防風、東防風、口防風、西防風《本草綱目大全-草部》

2021-02-12 本草綱目大全

點  ● ● ●   分享      關注 

「入藥部位」

傘形科植物防風的乾燥根。

「性味」

辛、甘,溫。

《本經》:"味甘,溫。"

《別錄》:"辛,無毒。"

《藥品化義》:"氣和,味甘微辛,性微溫。"

《本草再新》:"味辛,性平,無毒。"

「歸經」

入膀胱、肝、脾經。

《珍珠囊》:"太陽經本藥。"

《湯液本草》:"足陽明胃、足太陰脾二經之行經藥。"

《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經。"

《本草再新》:"入肝、脾、腎三經。"

「功效」

解表祛風,勝溼,止痙,止痛,解痙,止癢。

「主治」

治外感風寒,頭痛,目眩,項強,風溼痺痛,風疹瘙癢,骨節酸痛,四肢攣急,腹痛洩瀉,腸風下血,破傷風,瘡瘍初起。

「附方」

1、治風邪傷衛,有汗惡風。

防風、荊芥、葛根。(防風湯)

2、治偏正頭痛,年深不愈,風溼熱上塑損目,及腦痛不止。

川芎五錢,柴胡七錢,黃連(炒)、防風(去蘆)、羌活各一兩,炙甘草一兩五錢,黃芩三兩(去皮,銼,一半酒制,一半炒)。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匕,於盞內入茶少許,湯調如膏,抹在口內,少用白湯送下。臨臥,如苦頭痛,每服加細辛二分。(清空膏)

3、治偏正頭風,痛不可忍者。

防風、白芷各四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如牙風毒,只用茶清為丸,每服一丸,茶湯下。如偏正頭風,空心服。如身上麻風,食後服。未愈連進三服。

4、治風熱拂鬱,筋脈拘倦,肢體焦痿,頭目昏眩,腰脊強痛,耳鳴鼻塞,口苦舌幹,咽嗌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腸胃燥,熱結,便溺淋閉等症。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梔子各-分。上為末,每服二錢,水一大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溫服。(防風通聖散)

5、治白虎風,走轉疼痛,兩膝熱腫。

防風一(二)兩(去蘆頭,微炒),地龍二兩(微炒),漏蘆二兩,上件藥,搗細羅為散,每服,不計時候,以溫酒調下二錢。(防風散)

6、治癰疽最難收口者。

防風、白芷、甘草、赤芍、川芎、歸尾各二錢,雄豬蹄一節。加連須蔥白五根,用水三大碗煎,以絹片蘸水洗之,拭乾,然後上藥,其深曲處,以羊毛筆洗之。(防風湯)

7、治一切風瘡疥癬,皮膚瘙癢,搔成癮疹。

防風(去叉)、蟬殼、豬牙皂莢(酥炙,去皮、子)各一兩半,天麻二兩。上四味搗為細末,用精羊肉煮熟搗爛,以酒熬為膏,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荊芥酒或茶湯下。(防風丸)

8、治破傷風及打撲傷損。

天南星(湯洗七次)、防風(去叉股)各等分。細末。如破傷以藥敷貼瘡口,然後以溫酒調下一錢。如牙關急緊,角弓反張,用藥二錢,童子小便調下,或因鬥傷相打,內有傷損之人,以藥二錢,溫酒調下。(玉真散)

9、治自汗。

防風、黃芪各一兩,白朮二兩。每服三錢,水一鍾半,姜三片煎服。(玉屏風散)

10、治盜汗。

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參一錢二分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防風散)

11、消風順氣,治老人大腸秘澀。

防風、枳殼(麩炒)各一兩,甘草半兩。為末,每食前白湯服二錢。

12、治崩中。

防風去蘆頭,炙亦為末,每服二錢,以麵糊、酒調下,更以麵糊、酒投之。

13、治黴菌性陰道炎。

防風、大戟、艾葉各五錢。水煎,燻洗,每日一次。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調敷。

一般生用,止瀉炒用,止血炒炭用。

「禁忌」

血虛痙急或頭痛不因風邪者忌服。

《本草經集注》:"惡乾薑、藜蘆、白蘞、芫花。"

《唐本草》:"畏萆薢。"

《本草經疏》:"諸病血虛痙急,頭痛不因於風寒,溏洩不因於寒溼,二便秘澀,小兒脾虛發搐,慢驚慢脾風,氣升作嘔,火升發嗽,陰虛盜汗,陽虛自汗等病,法所同忌。"

《得配本草》:"元氣虛,病不因風溼者禁用。"

「性狀」

乾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釐米,根頭部直徑約1釐米,中部直徑1~1.5釐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根頭部有密集的細環節,節上有棕色粗毛,頂端有莖的殘痕;根部外皮皺縮而粗糙,有不整齊的縱皺及細橫紋,除散生汙黃色的橫長皮孔外,點狀突起的鬚根痕也隨處可見。質松而軟,易折斷,斷而不平坦,木部淡黃色,皮部黃棕色有裂隙,射線呈放射狀。氣微香,味微甘。以條粗壯、皮細而緊、無毛頭、斷面有棕色環、中心色淡黃者為佳。外皮粗糙、有毛頭,帶硬苗者質次。

主產於黑龍江、吉林、內蒙古、河北。此外,遼防風藥材寧、山東、山西、陝西等地亦產。以黑龍江產量最大。在商品中,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東部)所產的稱"關防風"或"東防風",品質最佳;內蒙古(西部)、河北(承德、張家口)所產的"口防風"和山西所產的"西防風"品質次於關防風;河北(保定、唐山)及山東所產的稱"山防風",又稱"黃防風"、"青防風",品質亦較次。

「原形態」

防風,又名:山芹萊、白毛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全體無毛。根粗壯,莖基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莖單生,2歧分枝。基生葉三角狀卵形,長7~19釐米,2~3回羽狀分裂,最終裂片條形至披針形,全緣;葉柄長2~6.5釐米;頂生葉簡化,具擴展葉鞘.復傘形花序,頂生;傘梗5~9,不等長;總苞片缺如;小傘形花序有花4~9朵,小總苞片4~5,披針形;萼齒短三角形,較顯著;花瓣5,白色,倒卵形,凹頭,向內卷;子房下位,2室,花柱2,花柱基部圓錐形。雙懸果卵形,幼嫩時具疣狀突起,成熟時裂開成2分果,懸掛在二果柄的頂端,分果有稜。花期8~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野生於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或田邊、路旁,高山中、下部。

「分布地域」

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湖南等地。

「採集收藏」

一般於地苛種第2年的冬季收穫,如選地不當或管理不善,則需3-4年收穫。採挖後,去掉殘莖、鬚根及泥土,曬至九成幹時,按粗細長短分別紮成小捆,再曬或炕幹。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炮製」

防風:除去殘莖,用水浸泡,撈出,潤透切片,曬乾。

炒防風:取防風片,置鍋內微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炭制:取防風片置鍋內,用中火炒至外呈黑色,內呈黃褐色為度。噴灑清水適量,滅盡火星,取出,晾一夜。

蜜炙:取防風,加蜜炒至蜜被吸盡,放冷即可。每防風片1kg,蜂蜜0.3kg。

「藥理作用」

解熱作用:對人工發熱家兔,經口給予關防風煎劑或浸劑,有明顯解熱作用,煎劑的作用較浸劑好。

鎮痛作用:小鼠灌服防風(品種未鑑定)50%乙醇浸出液(蒸去乙醇),能明顯提高痛閾(電刺激鼠尾法),皮下注射同樣有效。

抗菌作用:新鮮關防風榨出液在體外試驗,對綠膿桿菌及金黃色葡萄球菌有一定抗菌作用。品種未經鑑定的防風煎劑對溶血性鏈球菌及痢疾桿菌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關防風醇浸膏給家兔皮下注射,對血糖無影響。

「相關論述」

《本經》:"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

《本草經集注》:"殺附子毒。"

《別錄》:"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日華子本草》:"治三十六般風,男子一切勞劣,補中益神,風赤眼,止淚及癱緩,通利五臟關脈,五勞七傷,羸損盜汗,心煩體重,能安神定志,勻氣脈。"

《珍珠囊》:"身:去上風,梢:去下風。"

《藥類法象》:"治風通用。瀉肺實,散頭目中滯氣,除上焦風邪。"

王好佔:"搜肝氣。"

《長沙藥解》:"行經絡,逐溼淫,通關節,止疼痛,舒筋脈,伸急攣,活肢節,起癱瘓,斂自汗、盔汗,斷漏下、崩中。"

《本草求原》:"解烏頭、芫花、野菌諸熱藥毒。"

《藥對》:(防風)得蔥白能行周身,得澤瀉、藁本療風,得當歸、芍藥、陽起石、禹餘糧療婦人子藏風。

李杲:防風,治一身盡痛,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若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凡脊痛項強,不可回顧。腰似折,項似拔者,乃手足太陽證,正當用防風。凡瘡在胸膈以上,雖無手足太陽證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部風。病人身體拘倦者風也,諸瘡見此證,亦須用之。錢仲陽瀉黃散中倍用防風者,乃於土中瀉木也。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

《本草經疏》:防風治風通用,升發而能散,故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周身骨節疼痺,脅痛、脅風頭面去來,四肢攣急,下乳,金瘡因傷於風內痙。其雲主目無所見者,因中風邪,故不見也。煩滿者,因風邪客於胸中,故煩滿也。風、寒、溼三者合而成痺,祛風燥溼,故主痺也。發散之藥,焉可久服,其曰輕身,亦溼去耳。《別錄》雲,叉頭者令人發狂,叉尾者發痼疾,子似胡荽而大,調食用之香而療風更優也。

《本草匯言》:防風,散風寒溼痺之藥也,故主諸風周身不遂,骨節酸痛,四肢攣急,痿躄癎痙等證。又傷寒初病太陽經,頭痛發熱,身痛無汗,或傷風咳嗽,鼻塞咽幹,或痘?將出,根點未透,用防風辛溫輕散,潤澤不燥,能發邪從毛竅出,故外科癰瘡腫毒、瘡痍風癩諸證,亦必需也。為卒伍之職,隨引而效,如無引經之藥,亦不能獨奏其功。故與芎、芷上行,治頭目之風;與羌、獨下行,治腰膝之風;與當歸治血風;與白朮治脾風;與蘇、麻治寒風;與芥、連治熱風;與荊、柏治腸風;與乳、桂治痛風,及大人中風、小兒驚風,防風盡能去之。若入大風厲風藥中,須加殺蟲活血藥乃可。

防風解表以祛風為長,既能散風寒,又能發散風熱,與荊芥作用相仿,故兩藥往往配合應用。防風能祛風溼而止痛,常配合羌活、防己等治療風溼痺痛等症。防風治破傷風,有祛風止痙的作用,但多配合天南星、天麻、白附子等藥同用。此外,本品又有止血、止瀉作用,如用於腹痛洩瀉,常配合白芍、白朮、陳皮等同用;如用於便血、崩漏,一般炒炭應用。

防風一藥,顧名思義,是治風止痛的藥物。它既能祛風寒而解表,又能祛風溼而止痛。因它微溫而不燥,藥性較為緩和,故又可用於風熱癰盛、目赤腫痛、咽喉不利等症,可與荊芥、薄荷、連翹、山梔、黃芩等同用。至於祛風解痙方面,則力量較弱,如用治破傷風,本品只能作為輔助藥,不能獨任其功。荊芥與防風常同用於祛風解表,有如麻黃配桂枝以發汗解表,也是取它相須的作用。但荊、防發散之力不如麻、桂,作用較為緩和。至於荊、防兩藥相比,則荊芥發汗之力較強,而防風祛風止痛之功較好。根據臨床體會,防風炒用可減緩它祛風的力量,卻有止瀉的功效,可用於腹瀉。防風炒炭,又可用於崩漏而見血色清淡者,與溫經止血的炮姜相比,則功用相似而力較遜。

- End -


本文僅普及中醫常識,不做處方

如需使用,請在中醫師指導下使用


對於任何形式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

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

相關焦點

  • 每天最少一味中藥——防風!
    本品為傘形科植物防風Saposhnikovia divaricata (Turcz.)
  • 【正中醫丨本草】治外感風寒、頭痛;風寒溼痺--防風
    防風是一種在中國分部很廣泛的草本植物,有很高的藥用價值。那麼防風的功效與作用是什麼呢?下面就來了解一下中藥防風吧。 防風的簡介【通用名稱】防風【異名】‍銅芸(《本經》),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彙編》)。
  • 認識中藥之防風
    別名防風、文風、屏風、迴風、北風、風肉、關防風、東防風、口防風、山防風、黃防風、青防風、銅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防風,中藥名。別名銅芸、回雲、回草、百枝、百種。是一種藥草的名字,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喜涼爽氣候,耐寒,耐乾旱,主產於河北、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防風的根可生用。
  • 防風的功效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吃法大全
    防風的功效在醫生開的處方當中,我們常會出現一種藥物防風,在此,我們來了解防風是什麼,防風有怎樣的功效與作用呢,防風在治療哪些疾病方面有效呢?防風是中藥材,是傘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風的根。主產於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生用。
  • 中草藥 16 防風
    別名:銅芸(《本經》),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彙編》)。荊芥偏人血分,防風偏入氣分,氣血同治,相須為用,加強祛風療效,故亦可用於風寒溼痺證。2.配羌活:祛風勝溼止痛。羌活辛溫雄烈,散肌表之風邪,利周身關節之痛,其氣厚味薄,善行氣分之邪;防風可通行一身,防禦外風,功善祛風勝溼。二者同用,能上達於周身,有疏風勝溼止痛之效,善治風溼在表在上、偏正頭痛、身重關節疼痛偏於遊走性者。3.配防己:祛風、勝溼、止痛。
  •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用法
    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防風又叫回草、百枝、百種、銅芸、回雲,防風的功效與用法有苡米防風茶、防風粳米粥、防風銀花陳皮酒、防風紅棗生薑湯、防風桂心菖蒲酒.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名稱:防風來源:防風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別名:回草、百枝、百種、銅芸、回雲、屏風、風肉。性味:味辛、甘,性微溫。歸經:入膀胱經、肺經、脾經、肝經。功效:祛風解表、勝溼止痛、解痙、止癢。
  • 中藥科普———防風
    別名銅芸、茴芸、茴草、百枝、百蜚、屏風、風肉
  • 【中藥講堂】每天最少學一味中藥---防風
    銅芸(《本經》),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彙編》)。野生於丘陵地帶山坡草叢中,或田邊、路旁,高山中、下部。分布東北、內蒙古、河北、山東、河南、陝西、山西、湖南等地。乾燥的根,呈圓錐形或紡錘形,稍彎曲,長20~30釐米,根頭部直徑約1釐米,中部直徑1~1.5釐米。表面灰黃色或灰棕色。
  • 防風(中藥大辭典、中華本草)
    《中藥大辭典》:防風拼音Fánɡ Fēnɡ別名銅芸(《本經》),茴芸、茴草、百枝、閭根、百蜚(《吳普本草》),屏風(《別錄》),風肉(《藥材資料彙編》)。出處《本經》來源為傘形科植物防風的根。春、秋均可採挖,將根挖出後,除去莖葉及泥土,先曬至八成幹,捆把後,再曬至足幹。原形態防風,又名:山芹萊、白毛草。多年生草本,高30~80釐米,全體無毛。根粗壯,莖基密生褐色纖維狀的葉柄殘基。莖單生,2歧分枝。
  • 知識課堂 | 防風的功效與案例分析!
    「三十六般風,去上焦風邪,頭目滯氣,經絡留溼,一身骨節痛。除風去溼仙藥。」
  • 民間青草藥:防風草
    「防風草」呢?防風草,又叫土防風,臭草,排風草,馬衣葉,臭蘇等。防風草是一至兩年生直立草本,高可以達到兩米,單葉對生,闊卵形至卵形,莖草質,四稜形,花冠管狀,粉紅色,小堅果圓形,黑褐色。在我四川的農村老家就生長有防風草這種植物,防風草在我們農村的老家是比較常見的,小時候也經常採挖這種植物。防風草在我國分布在江西,湖南,四川,福建,雲南等地,通常它都是生長在樹邊草叢中,荒地等地方。
  • 中藥知識必學:防風
    防風死時噴出的一股股白血,散落在山野裡,長出一種傘形羽狀葉的小草。後來當地鄉民為治水受了風寒,頭昏腦漲,渾身酸痛,非常難忍。病人中有人夢見防風要他們吃這種草,說是能治風寒病。鄉民們試著一吃,果然病就好了。鄉親們說:「這是防風神留給我們的冤魂神草,就叫它『防風』吧!」
  • 防風精油有什麼功效?如何使用?
    《本草綱目》李時珍說:防是御的意思。功能以治風為要,故名防風。又叫屏風、茴芸。屏風是防風的隱語。叫芸、茴,是因為它的花香茴香,氣味香芸蒿、蕳蘭。《名醫別錄》記載,蘇頌說:今汴東、淮浙各州都均有防風,莖葉為青綠色,莖色深、葉色淡,像青蒿但短小,春初時呈嫩紫紅色,東江人用來當菜吃,很爽口。五月開細白花,果實像胡荽籽大,根為土黃色,與蜀葵根相似,二、十月採摘。
  • 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防風別稱銅芸、回草、百枝等,為傘形科防風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產於河北、黑龍江、四川、內蒙古等地,入藥具有祛風解表、勝溼止痛、止痙的功效,對外感表證、風疹瘙癢、風溼痺痛、破傷風正、脾虛溼盛等症有治療作用,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防風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吧!防風的藥用價值【性味】味辛、甘,性微溫。
  • 每天學中藥——防風草
    防風草別名又叫: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稀薟草、土防風、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穢草、大篾草、大羊古騷、排風草、臭蘇等。為唇形科植物防風草的全草。乾燥全草,長1~1.5米。莖草質,四稜形,粗可達5毫米。表面棕色或紅棕色,被毛,尤以稜角處為多;質硬,斷面纖維性,中央有白色的髓。葉多皺縮,邊緣具鋸齒,上面灰棕色,下面灰綠色,兩面均有毛,質脆,易破碎。
  • 每日一味|防風草
    唇形科植物廣防風的地上部分。土防風、抹草、穢草、落馬衣、假紫蘇、馬衣葉、豨薟草、四方莖、臭草、臭蘇頭、鴨兒蔑、大篾草、大羊古騷。一至二年生直立草本,高1~2米。莖方形,多分枝,密被白色茸毛。全草長60~180釐米,全體被白色短粗毛。莖四稜形,具明顯縱溝,有分枝,表面灰綠色或棕灰色,質稍脆,斷面纖維性,中央有近方形的白色髓。葉對生,皺縮捲曲,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闊卵形或卵形;葉上表面灰棕色,葉下表面灰綠色,邊緣具疏鋸齒,質脆,易碎;有時可見葉腋殘留鐘形灰綠色花萼。氣香濁,味微辛苦。
  • 不怕大風吹 《植物大戰殭屍2》防風草操作指南
    《植物大戰殭屍2》V2.2.2又來了新夥伴啦,吹大風的植物有不少:颶風甘藍啊、三葉草啊 ,但是能抵擋大風的植物還沒有吧 那就趕緊介紹下這位新來的植物小夥伴了進可攻退可守 防風草問你怕不怕新來的小夥伴叫做防風草,咦咦咦?
  • 【中藥介紹】防風
    同大禹的父親一起治過水,如今又幫助大禹在浙江山地治水的防風氏,卻沒有趕到。大禹以為防風氏居功自傲,瞧不起自己。過了一天,防風氏趕到了,大禹一怒之下,便下令殺了防風。 防風被殺,這真是天大的冤枉。因為他從浙江趕到會稽,要經過苕溪和錢塘江,當時因為苕溪又發大水,防風氏接到通知,雖然日夜兼程,還是遲到了。
  • 廣防風,治嘔吐腹痛
    廣防風(Epimeredi indica)來自於唇形科,廣防風屬。別名馬衣葉,防風草,土防風,防風草、排風草、土蕾香、落馬衣、穢草、抹草、臭穢草、假稀薟、芒草、大密草、荊芥、稀薟草。草本,直立,粗壯,分枝。莖四稜形,具淺槽,密被白色貼生短柔毛。輪傘花序在主莖及側枝的頂部排列成稠密的或間斷的直徑約2.5釐米的長穗伏花序。
  • 007防風 · 本草匯解
    《本草》: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痺。煩滿,脅痛脅風。頭面遊風去來,四肢攣急,字乳,金瘡內痙。 東垣云:防風能制黃芪,黃芪得防風,其功愈大。又云:防風乃卒伍卑賤之職,隨所引而至,乃風藥中潤劑也。雖與黃芪相制,乃相畏而相使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