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6月份開始,中國南方發生強降雨,多地發生嚴重洪澇災害。三峽大壩再一次受到關注,也再一次受到質疑。面對大洪水,三峽大壩能否承受得住?
對於這個問題,中國至少五位相關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說法。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就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提出了兩點:
第一,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的衝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第二,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實測結果也表明,已經蓄水17年的三峽大壩,目前的混凝土抗壓能力已由當初設計的25兆帕,升至目前的43兆帕,遠遠超出了設計標準。混凝土重力壩不怕洪水漫頂,又有23個洩洪深孔和22個洩洪表孔,有超強洩洪能力,就更不怕超大洪水的來襲了。
中國三峽集團總工程師張曙光從內在因素講,壩體壽命主要取決於混凝土質量。三峽大壩從設計規範、原材料把關到施工管理,都按國家最高標準執行,且在「混凝土抗凍性標號」等直接決定大壩壽命的很多重要參數選擇上,嚴苛程度遠遠超過了三峽大壩的實際環境條件。從目前的實驗結果看,大壩混凝土至少500年不會有問題。
對此,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也曾說到:「混凝土重力壩安全性極高,在全世界已有百年實踐,還沒有瞬間土崩瓦解的潰壩先例。」
對於近些年被頻繁提出的「三峽大壩能否承受得住軍事打擊」的問題,2020年7月16日,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在接受中國媒體採訪時講到,三峽大壩的堅固程度或可承受「原子彈」的攻擊。如果原子彈直接擊中大壩,其後果只是把大壩炸出一個大缺口,不會影響大壩主體結構,也不可能發生潰壩現象。
中國工程院院士、水利部長江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鄭守仁曾被記者問到「三峽工程在長江防洪中處於怎樣的地位」時表示,三峽水庫控制調節長江上遊洪水,是減輕中下遊洪水威脅、防止長江特大洪水發生毀滅性災害最有效的措施,在長江防洪中處於關鍵骨幹地位。
中國著名水利水電工程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馬洪琪也就三峽工程的運行與成效問題表達了對三峽工程的觀點:第一,三峽工程當初的功能定位是防洪、發電、航運。現在看來,在水資源優化配置和水環境保護方面,三峽工程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第二,三峽水庫調度得很好、大壩運行很安全、機組能夠長期高效安全運行,這都是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的結果,希望三峽集團認真總結經驗,為國內其他工程提供借鑑;第三,上遊水庫如何跟三峽水庫聯動,我覺得應該在國家層面上認真研究,使三峽工程的防洪功能在與上遊水庫聯合調度後進一步提高。這要作為一個重大課題進行深入研究。
面對洶湧的洪水,中國民間出現對三峽大壩的能力表示擔憂是比較正常的事情。不過至少目前來看,三峽大壩並不是不堪一擊的。中國資深水利水電專家、兩院院士潘家錚曾評價到,三峽工程是「長江上的鋼鐵長城,千年萬年不會垮,質量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