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P歪了」,彈性形變「很正常」|新京報專欄

2021-01-11 新京報評論

三峽大壩彈性形變處於毫米級別,是正常的物理現象,肉眼、地圖均不可見,大家盡可放心。

▲網傳「三峽大壩變形圖」。

文 | 毛小平

這幾天三峽大壩突然具備了「熱搜體質」,屢屢佔據熱點新聞C位。

先是從一張「變形圖片」引發了「潰堤在即」的謠言;隨即從三峽集團到媒體再到專家紛紛出來闢謠,表示是谷歌衛星圖算法有偏差;後又有日本網友通過數學模型來解釋變形一說不是危言聳聽,進而又有專家「二次闢謠」:三峽大壩處於彈性形變狀態,這是正常的,完全可以保證壩體安全。

輿論場上你來我往,吸引了不少網友的關注,但客觀說這一話題專業門檻較高,很多人雖然知道了結論,放下了擔心,可依舊還是雲裡霧裡。

地圖變形是「P歪了」

起初熱傳的「大壩變形圖」來自於谷歌地圖(Google earth),其實用谷歌地圖分析地面大型建築的變形,原本就是選錯了「工具」。

谷歌地圖的影像精度可以達到0.5m,可分辨地上的人影。而該影像疊合了高程,即全球地表DEM數字高程模型,使地圖能呈現出立體感。谷歌將地球表面劃分成約30mX30m的網格,每個網格內只有一個高程,即大約900平方米內只有一個高程數據,且此數據是推算的,並非實測,有一定的誤差。因此谷歌地圖所看到的圖像其實是衛星照片和推測的高程數據共同組成的「半實景半模擬」圖像,並不精確。

另外,地圖公司出於商業利益的考慮會人為將圖加一些偏移,使圖形變形且只能民用。這就會使得一些圖像「歪上加歪」。

以忠縣長江大橋為例,該橋於2001年通車,來自谷歌地圖的大橋俯視圖,可以看出兩個橋墩之間變形很嚴重,這種斜拉橋,兩個橋墩是支點,橋體肯定是直線,怎麼會出現扭曲?這在現實中是不可能的。可以看出,谷歌地圖在此處增加隨機偏移。

▲忠縣長江大橋(上圖來自google earth,下圖為實景照片。)

用最通俗的話說,本來照的照片就不夠準確,又額外加了一道「P圖」的程序,使得照片就變得更加扭曲。因而,用粗糙的谷歌地圖來證明「大壩在向下遊走」甚至會潰堤,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三峽大壩彈性形變是毫米級的,肉眼地圖均不可見

而比起看起來就不正常的「扭曲圖片」來說,公眾更關注的問題無疑是——三峽是否的確存在變形或位移,能確保安全嗎?

其實,任何大型建築在建成後,在一定溫度、壓力條件下都會有所變形,外力撤消後,物體能恢復原狀,這就是「彈性形變」。

這是很常見的,如鐵軌和地板磚在溫度變化時會膨脹和收縮,高樓在大風或地震時出現搖擺,如芝加哥西爾斯大廈(高443米)在大風情況下可偏離中心1.8米,美國紐約世貿中心可偏離0.3米。汶川地震時四川很多10層以上的高樓都呈現了像麵條一樣的搖擺。當我們站在一些大橋上,有大車經過時,也會感到一定的晃動,這同樣不是質量問題,而是正常現象。

對於三峽大壩而言,溫度變化和水位變化都可能導致一定程度的形變,但這是物理性質中不可改變的一部分,也並不妨礙工程安全。李鎮惠(2013)等人針對三峽大壩曾做過分析,溫度變化能產生壩體±11.6mm的形變,水位分量為11.4-24.6mm,在枯水季則有所回彈,這就是正常的彈性形變。

▲三峽大壩實景圖。

另外,三峽大壩並非是我們想像的如一個擋板,承受著側面的水壓。而是一個巨大的坡面體壓在基巖上,水壓一部分是向下的,所以即便是「變形」也不會是變得歪歪扭扭,而是向下沉降。但隨著時間變化,沉降幅度將越來越小。

如果壩體一部分基巖鬆軟,另一部分堅硬,則會產生不均勻沉降,導致壩體變形。但三峽大壩全壩是在前震旦紀斜長花崗巖上建起來的,地基不存在較大的不均勻沉降。王騰(2011)採用高精度SAR影像分析,認為三峽大壩2003-2008年運行期間的沉降幅度小於10mm,且已基本穩定,遠超高層建築的沉降量小於200mm的國家規範。其他水壩有類似的沉降量,運行很多年,也很安全。如葛洲壩沉陷量約為20.83mm;貴州省光照水電站壩體比三峽大壩還高,其水平位移10mm,沉陷量3mm,被授予國際RCC裡程碑獎。

總之,彈性變形不可怕,三峽工程沒問題。對一些「潰壩」之說,不排除有別有用心之人譁眾取寵。對於大壩安全,每年都有大量的專家、科研機構、工作人員在實時監測、分析,但所謂「謠言張張嘴,闢謠跑斷腿」,今後三峽方面不妨多做一些科普推廣,以更多的信息共享來增進公眾的安全感、信任感。

□毛小平(中國地質大學能源學院副教授)

編輯:孟然 校對:劉軍

新京報·新聲代第一屆中學生寫作創造營啟動!

寫作即創造。那寫作何為?是為了「用文字醃製時間,煮字療飢」,還是「坐在浴缸裡橫渡大西洋」?我們認為,寫作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而年輕世代的所思、所見與所寫,尤其值得被看見。

你有火種,我有採火盆。作為國內最好的原創內容平臺,我們啟動了此次活動只要你是中學生、能來參加活動,我們送你C位出道!

大賽將分三輪,最終選出30名創造營的學員,獲得最後的夏令營資格。劃重點!這是一次公益性活動,全程不收取任何報名費與評審費,學員參加夏令營的食宿全包!

夏令營期間,我們將開設專業的寫作訓練班,由熊培雲、蔣方舟、楊慶祥等大咖親自授課;寫作夏令營期間,學員作品還將有機會刊登在新京報各大內容平臺,包括新京報報紙、APP、公號,並實現全平臺分發,讓你的作品得到百萬、千萬加的曝光。一塊送上的,還有榮譽證書、神秘禮包。

相關焦點

  • 「三峽大壩變形」謠言為何站不住腳?「彈性變形」又是什麼?
    「三峽大壩變形決堤」論的傳播者試圖誘導輿論認為,正是「變形、潰壩」造成了景區「封壩」。  但不難發現,上述謠言從很多角度來看都站不住腳。澎湃新聞邀請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博庭為此撰文,剖析了「三峽大壩變形」謠言中的偽科學,同時解釋了何為「壩體變形處於彈性狀態」。  在壓力作用下絕對不產生任何變形的工程結構,幾乎不存在。
  • 三峽大壩變形?闢謠 - 瀟湘晨報
    網上部分言論還說的還頭頭是道,「「三峽大壩一直在走動,因為混凝土壩塊是一段段擺在基巖上的,受壓力和溫度影響,必然會發生不同的形變和位移」「三峽大壩已經出現裂縫」等等。那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到底如何?能否扛住超大洪水的衝擊?三峽大壩會不會潰壩呢?
  • 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
    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面對洪災,三峽大壩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中國經濟周刊》特邀王浩、張曙光、王章立、張博庭等專家,推出「三峽三問」系列報導。今天刊發的是「三峽三問」之一。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比如去年6月,一張「谷歌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已經變形」的照片在網上瘋傳。
  • 三峽大壩
    著名工程有:三峽大壩、三峽水電站、三峽水庫、三峽船閘等。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距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 洪水衝擊了十幾年,三峽大壩會變形潰壩嗎?專家:只會越衝越結實
    三峽之後,在1930年和1932年,國民政府分別組建了兩支勘探隊對三峽的水力資源進行了勘探。在1932年這次勘探中,這支隊伍以嚴謹的工作態度編寫了《揚子江上遊水力發電勘測報告》。這份報告中提出了兩個壩址:一個是葛洲壩址;一個是三鬥坪,也就是如今三峽大壩的所在地。或許在三峽大壩正式修建時,或許有借鑑到這份報告。
  • 長江洪水肆虐,三峽大壩洩洪壓力有多大?會潰壩嗎?
    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比如去年6月,一張「谷歌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已經變形」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儘管衛星遙感等專業領域的專家已經出面解答 「大壩變形」 是谷歌衛星影像自身的技術性問題所致,中國航天科技集團還用「牛刀殺雞」的方式,拿出「高分六號」衛星在三峽大壩上空直接拍攝的完整照片,證明「大壩筆直、安然無恙」。
  • 水利專家:三峽大壩不怕原子彈轟炸,越泡越結實,你信不信?
    新華社7月18日報導說:三峽樞紐運行部門檢測記錄顯示,三峽大壩發生「位移、滲流、變形等」,不過,新華社報導並未給出位移、滲流、變形的數據,而是強調「主要參數都在正常範圍內」,「大壩擋水建築物各項安全指標穩定」。官媒報導的重心雖在於強調各項參數都很「正常」,但無疑承認了三峽大壩發生了位移、滲流、變形等問題。
  • 三峽大壩在哪裡?
    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距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三峽大壩簡介三峽是由瞿塘峽,巫峽和西陵峽組成。三峽水電站,又稱三峽工程、三峽大壩。
  • 有了三峽大壩,為何洪災還是這麼多?
    我國最大的水利工程——長江三峽工程,也再次成為國內外關注的焦點。面對洪災,三峽大壩到底發揮了什麼作用?第一問:三峽大壩變形了嗎?會潰壩嗎?每年汛期來臨,關於三峽大壩的安全性就會有各種傳言。比如去年6月,一張"谷歌衛星拍攝到三峽大壩已經變形"的照片在網上瘋傳。
  • 三峽大壩:暴雨襲來,洪水裡攜裹了那麼多的泥沙怎麼辦?
    不由得掛念起三峽大壩,洪水裡攜裹了那麼多的泥沙怎麼辦呢?三峽大壩,位於中國湖北省宜昌市三鬥坪鎮境內,距下遊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38公裡,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三峽水電站的主體工程、三峽大壩旅遊區的核心景觀、三峽水庫的東端。
  • 威脅和造謠三峽大壩?要有決心和勇氣對這些人動武
    比如最近幾天,谷歌地圖就「恰好」把地圖上的三峽大壩的衛星照片照「歪了」。於是有好事者就趕緊在網上發布「新發現」——三峽大壩「歪了」!一時間妖風四起,視聽混淆,人心惶惶。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歷年關於三峽大壩的謠言,就會發現「謠言」總會隨著強降雨一起到來,不是歪了變形了,就是決堤在即。那些造謠者的謠言內容甚至都懶得更新一下。今年,概莫能外。
  • 三峽大壩為什麼不提前把水放空?
    但是我們也知道,在長江的上遊地區有一個全國最大的水電站:三峽大壩,其中三峽大壩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防洪,既然如此,為什麼三峽大壩不在汛期來臨之前就把水放空呢?三峽大壩首先我們必須要說,即使三峽大壩把水排空,也不能讓下遊免遭洪澇災害。
  • 建於1931年的美國胡佛大壩,對比我國三峽大壩,究竟誰更勝一籌?
    我們知道雨量偏多易形成洪澇災害,那麼這時水庫大壩就顯得尤為重要。說到大壩大家一定會想到我國的三峽大壩,三峽大壩是世界第一大的水電工程,而我們把美國的第一大壩胡佛大壩和三峽大壩來做個對比,看看兩者究竟誰更出色。
  •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專家:純屬惡意炒作
    又傳「三峽大壩變形」?來源: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記者:唐婷日前,一條「官媒證實三峽大壩變形,水利部:做好防大洪水的準備工作」的網絡傳言在社交媒體上引起關注。「這一說法純屬惡意炒作!針對三峽大壩變形的不實傳言,去年已經澄清過一輪了。
  • 三峽大壩有沒有可能被超歷史大洪水衝垮?
    早在1918年,孫中山在上海用英文撰寫了《國際共同發展中國實業計劃——補助世界戰後整頓實業之方法》,提出了修建三峽大壩的構想。在上個世紀50年代的時候,三峽工程開始了更大規模的勘測、規劃、設計與科研工作。之所以三峽大壩工程被這麼多人關注,是因為長江水患太過於頻繁,嚴重影響了民眾生活。
  • 中國最有名的三峽大壩,和美國的胡佛大壩相比,誰更優秀一些呢?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大禹治水的典故,現代社會為了防治洪水泛濫修建了諸多水壩,而中國最有名的就是三峽大壩。那麼和美國的胡佛大壩相比,三峽大壩優秀在哪裡呢?
  • 立體感受三峽大壩的雄偉壯觀
    真正告別了「門票經濟」體現了三峽集團作為央企的社會責任感三峽大壩旅遊區如此受歡迎它的吸引點到底在哪裡?2研學旅行 傳承「三峽精神」「原來三峽大壩創造了那麼多世界之最。」宜昌市西陵區第九初級中學801班學生甘子豪興奮地說。今年10月,宜昌市教育局組織了「宜昌萬名學生紅色行」研學旅行活動,宜昌各縣市區學生分批次來到三峽大壩研學基地,感受「大國重器」的魅力。
  • 三峽大壩,盛世豐碑,堅固程度可抗核打擊!網友:鑽地彈呢?
    「三峽大壩,當驚世界殊!」三峽大壩是如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世界名壩,它的誕生,打破了很多世界紀錄!我們都知道,修建三峽大壩的想法最早是由孫中山提出的。當時他想利用三峽大壩實現航運,以及通過水利資源來發電,向現代化強國的目標邁出重重一步。只可惜的是,在那個內憂外患的年代,再美妙的設想也是難以實現的幻夢。
  • 美國胡佛大壩對比三峽大壩,同樣是水力發電工程,差距可不小
    我國三峽大壩被稱為全球第一大水電工程,胡佛水壩為美國第一大壩,兩者之間有何差距呢?首先看我國三峽大壩,三峽大壩即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位於湖北宜昌市夷陵區三鬥坪鎮境內,距離葛洲壩水利樞紐38公裡,是全球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旅遊區的核心景觀就在這裡。
  • 三峽大壩是否存在風險 至少五名專家為其「背書」
    三峽大壩再一次受到關注,也再一次受到質疑。面對大洪水,三峽大壩能否承受得住?對於這個問題,中國至少五位相關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說法。中國工程院院士、水文學與水資源學家王浩就三峽壩體本身的安全性提出了兩點:第一,三峽大壩的安全標準按抵禦「萬年一遇再加10%」的洪水而設計,即使在洪峰流量高達12.43萬立方米/秒的衝擊下,大壩本身仍能安然無恙。第二,三峽大壩是混凝土重力壩,是最結實的壩型,不僅不怕長期浸水,其抗壓能力反而會在100年內水越泡越結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