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荷傳輸層對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容測量的影響

2020-12-23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訊:【成果簡介】

基於電容的測量技術被廣泛的應用於檢測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各項電學參數,包括缺陷激活能和濃度,載流子濃度,和介電常數。這些參數為檢測鈣鈦礦電池的器件性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來源:微信公眾號「能源學人」ID:energist)

最近美國託萊多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oledo)的鄢炎發教授和臺灣國立成功大學的李劍教授團隊合作發表了關於電荷傳輸層對滷化物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電容測量的影響研究。該文發表在最近在Cell Press旗下的能源旗艦期刊Joule 上,題為「Influences of Charge Transport Layers on Capacitance Measured inHalide Perovskite Solar Cell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因為高頻電容信號會受到空穴傳輸層(HTL)的載流子的影響,基於電容的測量不能被用於可靠地分析鈣鈦礦層或其界面的缺陷特性。對於無空穴傳輸層(HTL-free)的鈣鈦礦電池,因為鈣鈦礦層不存在載流子的束縛和激發,高頻電容可以被認為是器件的幾何電容,因此可以用於計算鈣鈦礦層的介電常數。低頻的電容信號可以用於計算鈣鈦礦層離子電導的激活能,但需要排除電荷傳輸層對測量的影響。

這些結論是基於對大量的具有不用的電子和空穴傳輸層的n-i-p和p-i-n結構的鈣鈦礦電池的電容-頻率-溫度(C–ω–T)譜和電容-電壓(C–V)測量得到的。熱導納譜包含兩個電容特徵值,包括在低溫(120 – 220 K)和高頻(~105Hz)下觀測到的D1信號和在相對高溫(>220 K)和低頻(~105Hz)下觀測到的D2信號。電容-電壓測量得到的Mott-Schottkyplot可以用於介電常數的測量。表格1總結了對不同結構的鈣鈦礦電池的熱導納譜測量結果。

高頻(D1)和低頻(D2)電容特性的激活能和鈣鈦礦層介電常數的總結。「-「表示導納譜-ωdC/dω vs. ω分析沒有特徵峰。下劃線表示測量的介電常數來源於電荷傳輸層而非鈣鈦礦。

低溫高頻電容信號(D1)

平面n-i-p型器件

研究團隊首先測量了n-i-p結構的包含不同厚度的spiro-OMeTAD的鈣鈦礦電池。對於包含100納米spiro-OMeTAD的n-i-p型鈣鈦礦電池(器件1),在120到220K溫度,101– 105Hz頻率範圍內觀測到了10-8– 10-7F/cm2高頻電容信號(D1),和文獻報導吻合。這些電容信號曾被用於分析鈣鈦礦電池中的缺陷。這樣的分析是基於熱導納譜分析中基於p-n節的假設,即認為ETL和鈣鈦礦界面存在一個空間電荷層(SCR)。然而,無HTL的電池(器件4)展現出完全不同的電容特徵。有在無HTL的器件中並沒有觀測到D1電容特徵,說明D1電容特徵源於spiro-OMeTAD而不是鈣鈦礦。這個特徵在10納米的spiro-OMeTAD(器件3)和無鈣鈦礦的僅由ETL/HTL的器件中(器件5)得到了證實。另外,無HTL的電池的高頻特性不因溫度改變而改變,說明鈣鈦礦層內耗盡層寬度,載流子在缺陷能級上的束縛和激發都不因溫度改變而改變。該結果與開爾文探針原子力顯微鏡(KPFM)測量結果一至,即節電場只存在於鈣鈦礦與ETL/HTL的界面而不存在於鈣鈦礦內部。在界面處形成的電場可能是由於鈣鈦礦表面極化造成的。界面極化電場可以對電容測量起到屏蔽作用。這些結果都表明鈣鈦礦在高頻交流測量中顯現出絕緣體特性。

具有不同器件結構的鈣鈦礦電池的熱導納譜測量結果。(A)包含100納米的spiro-OMeTAD空穴傳輸層的n-i-p型鈣鈦礦電池(器件1),(B)無空穴傳輸層的n-i型鈣鈦礦電池(器件4),(C)包含10納米的spiro-OMeTAD空穴傳輸層的n-i-p型鈣鈦礦電池(器件3),(D)無鈣鈦礦層的n-p型器件(器件5),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D1高頻電容特徵源於spiro-OMeTAD中Li鹽和Co鹽的參雜。雜質的激活能可以通過對熱導納譜的分析(-ωdC/dω vs. ω)得到。通過對Arrhenius plots的分析,完整結構的n-i-p電池和無鈣鈦礦層的器件裡D1電容特徵的激活能分別為0.166 ± 0.005 and 0.172 ± 0.005 eV。這個激活能決定了spiro-OMeTAD的電學傳輸特性。在不同的偏壓下測量得到的D1電容特徵的激活能保持不變,說明D1特徵源於spiro-OMeTAD內載流子的束縛和激發,與界面缺陷無關。

D1電容特徵和其激活能。(A) n-i-p 和(B) n-p 型器件的-ωdC/dω vs. ω熱導納譜分析。(C)通過對ln(ωpeak/T2) vs.1/kBT曲線分析激活能。(D)不同偏壓下的D1激活能測量值。

反式結構電池

在對含有PEDOT:PSS的反式p-i-n結構的鈣鈦礦電池的導納譜測量中也能觀測得到高頻D1電容特徵。在無PEDOT:PSS的(i-n)器件中並沒有觀測到D1電容特徵,說明D1特徵源自PEDOT:PSS。通過計算得到p-i-n和i-n器件對應的D1電容特徵的激活能分別為0.019 ± 0.001 eV 和0.016 ± 0.001 eV,該激活能相比spiro-OMeTAD小一個數量級。在以PTAA作為HTL的p-i-n結構的電池中也沒有觀測到D1特徵電容。這可能是由於較小的PTAA厚度,使得PTAA層完全耗盡而不存在電荷的束縛和激活。

反式結構電池的電容特徵,包括:(A) p-i-n結構電池(器件12),(B)無鈣鈦礦層的p-n結構器件(器件13)。(C)和(D)為相對應的-ωdC/dω譜的分析。

介電常數

無HTL的器件可以用於測量和計算鈣鈦礦層的介電常數。測量記過表明滷化物鈣鈦礦層的介電常數大約為33。對於無鈣鈦礦只有電荷傳輸層的器件(n-p),其計算所得的HTL的介電常數隨溫度的變化與正常的n-i-p電池一至。因為說明介電常數測量需要排除HTL帶來的影響。

通過不同電池結構測量到的介電常數,包括(A)包含不用HTL厚度的n-i-p型器件和(B)不含有鈣鈦礦層的n-p結構器件。

高溫低頻電容信號(D2)

平面n-i-p型器件

在低頻(ω < 103Hz),高溫(240-300K)條件下觀測到的約為10-7F/cm2to < 10-5F/cm2的電容信號,與文獻報導一至。然而,對熱導納譜的-ωdC/dω vs. ω分析並沒有發現存在特徵峰值。該結果說明其電容特徵值是分散的,因此低頻信號不能作為缺陷能級上電荷束縛和激活的標誌。再者,分析發現SnO2and spiro-OMeTAD會影響D2信號的測量結果。因此,平面n-i-p結構電池中D2電容信號的激活能不能使用常規的方法測量。

反式結構電池

有趣的是,對於反式p-i-n結構的電池, ETL和HTL並不會影響低頻電容的測量。使用不同的HTL的器件的D2電容特徵的激活能大約為0.36到0.37eV。低頻D2電容信號被認為是鈣鈦礦層的電學傳輸性能的表現,即離子遷移。由於離子弛豫,鈣鈦礦層在高頻下表現出絕緣體特性,但在低頻下表現出離子導電性。通過測量並計算離子弛豫頻率而得到的離子導電性的激活能為0.408 eV,與導納譜測量得到的D2的激活能(0.36eV)相差不大。

鈣鈦礦的離子導電性。(A)離子導電率隨溫度的變化。(B)離子導電的激活能計算。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電力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相關焦點

  • How It’s Made——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崛起
    近期,來自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Steve Albrecht等研究者在Science正刊中報導了一個單片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其認證的功率轉換效率高達29.15%,預計還會進一步提高。現如今,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生產技術逐漸趨於成熟,生產設備也逐漸小型化和便捷化。
  • AM:配體調控過量PbI2助力高效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過量的碘化鉛(PbI2)可以減少鈣鈦礦薄膜滷化物空位並提升載流子壽命。因此,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erovskite solar cell, PSC)通常使用過量的PbI2作為一種缺陷鈍化材料來提升器件效率。然而,PbI2是一把雙刃劍。過量的PbI2通常分布在鈣鈦礦薄膜上下表面,並在表面形成能壘,阻礙電荷縱向傳輸。
  • 鈣鈦礦光伏第一人 - 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
    Nature:離子液體添加劑,長期穩定性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基於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太陽能電池是最有前景的光伏技術之一。在過去幾年中,通過調整鈣鈦礦的組成,優化器件結構內的界面,以及採用新的封裝技術,這些器件的長期穩定性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然而,特別是在光熱條件下, 鈣鈦礦活性層中的離子遷移可以說是最難緩解的。牛津大學Henry J.
  • 【盤點】2017年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十大研究進展
    隨後,他們又藉助界面調控,首次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領域提出了「電荷載流子平衡」的概念,並系統地研究和實現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內的電荷載流子平衡,將反式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光電轉換效率進一步提升至接近19%。
  • 牛津大學最新《Science》: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導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高效率和長期穩定往往是不可兼得的。本文報導的在環境大氣全光譜模擬陽光的條件下,未封裝電池和封裝電池在60℃和85℃的條件下,分別在1010和1200小時內保持80%、95%的峰值效率。
  • 鈣鈦礦光伏電池新方向:「吃點辣」可同時提高效率和穩定性
    文 | 財聯社 黃君芝據報導,近期的一項研究結果表明,辣椒不僅可以幫助人們做出美味佳餚,還可能是更穩定、更高效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秘方」。數十年來,矽一直主宰著太陽能電池市場,但近年來,其寶座有被奪走的危險。其中增長最快的新產品當屬鈣鈦礦,其效率從2009年的不到4%上升到今年早些時候的20%,接近矽25%的長期記錄。
  • 這位大神 五次刷新鈣鈦礦電池效率世界紀錄!
    Rev.Doi:10.1039/C8CS00656C.http://dx.doi.org/10.1039/C8CS00656C2、AFM綜述:金屬氧化物傳輸層用於高效穩定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目前,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的效率約為24%。
  • 西交大科研人員實現高效穩定二維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近年來,儘管3D有機-無機雜化鈣鈦礦取得了飛速發展,但是依然存在長期穩定性困擾,極大地阻礙了其商業化道路。Ruddlesden-Popper(RP)相是二維層狀鈣鈦礦中最常見的一種結構,具有很多重要的應用。
  • 復旦突破鈣鈦礦材料核心難題,製備出高效穩定太陽能電池
    在短短十年內,基於金屬滷化物鈣鈦礦的太陽能電池功率轉換效率就從起初的3.8%上升到25.2%,超過其他類型的薄膜太陽能電池。近日,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詹義強、鄭立榮和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合作實現了一種室溫穩定的鈣鈦礦材料,並且製備出了光電轉換效率超過23%的高效穩定太陽能電池。
  • 通過提高空穴提取整體式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29%
    通過提高空穴提取整體式鈣鈦礦矽串聯太陽能電池效率達到29%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2/14 16:05:15 德國柏林科技大學的Steve Albrecht研究團隊開發了一種單片鈣鈦礦
  • 新技術讓太陽能電池在85℃下運行500小時—新聞—科學網
    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教授陳永華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教授邢貴川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告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純相二維Ruddlesden-Popper(
  • 小南「秋收季」:「南大眼」再立新功、太陽能電池轉換率創紀錄...
    創造疊層太陽能電池效率新紀錄10月5日,南京大學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譚海仁教授課題組在大面積全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上獲得新突破,該成果以「All-perovskite tandem solar cells with 24.2% certified efficiency and area over 1 cm2 using surface-anchoring zwitterionic
  • 科學網—新型鈣鈦礦薄膜讓太陽能電池實現高效率
    本報訊(記者馮麗妃)南京工業大學先進材料研究院黃維院士團隊、陳永華教授團隊與澳門大學應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院邢貴川教授合作,在世界上首次報導了一系列不同量子阱寬度的二維Ruddlesden-Popper(RP)層鈣鈦礦薄膜
  • 高效全無機CsPbI2Br 鈣鈦礦太陽電池:通過能級排列實現最小電壓損失
    從1.12 V提高到1.32 V,這是CsPbI2Br基太陽能電池的最高值之一。 【研究背景及簡介】 鈣鈦礦因其廣泛的光吸收、弱激子結合能、良好的載流子遷移率、和載流子擴散長度而引起了廣泛的研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PSCs)的功率轉換效率(PCE)屢屢創紀錄,已達到25.2%的認證值。
  • Materials Today:柔性鈣鈦礦電池近年來研究進展
    與其他類型的太陽能電池相比,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一個顯著優勢是前驅體材料的豐富性,使其適合大規模生產。其他類型的第三代太陽能電池,包括有機光伏電池(OPVs),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DSSCs),量子點太陽能電池(QDSCs)等,每一種都有複雜的製造過程或相對較低的PCEs,阻止了它們的商業開發。
  • 中美兩國的大學,都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雖然前景很好,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要實現商用和普及,仍有諸多難點有待解決。例如,鈣鈦礦的不穩定性,就是阻礙大規模生產的難點。「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仍處於脆弱的十字路口,數百萬美元資金投向了初創企業,但如果在未來三年內無法在延長電池壽命上獲得突破,投資有可能面臨枯竭。」
  • 科普知識|太陽能電池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到了1883年,美國發明家Fritts首次把一層無定形的硒放在金屬片上,並用透明的金薄膜覆蓋在硒上,做出了第一個太陽能電池。他報告說,這種硒陣列在陽光下產生的電流「是連續的、恆定的且相當大的」。當時還沒有量子理論可以對光伏效應進行解釋,人們對他提出的將陽光轉化為電能的說法持懷疑態度。於是他寄了一個樣品給德國的物理學家Siemens,他是當時最受尊敬的電力專家之一。
  • 有機太陽能電池(OSCs)
    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器件結構和工作原理有機太陽能電池的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四個重要步驟:(1)活性層吸收光子並產生激子;(2)激子擴散到給受體界面層;(3)激子在界面層分離成正負電荷,並遷移至正負電極雙層異質結器件的最大優點是同時提供了電子和空穴傳輸的材料。當激子在D-A界面產生電荷轉移後,電子在受體材料中傳輸至陰極收集,空穴則在給體材料中傳輸至陽極收集。
  • 碳中和+|中美兩國的大學,都在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雖然前景很好,但鈣鈦礦太陽能電池要實現商用和普及,仍有諸多難點有待解決。例如,鈣鈦礦的不穩定性,就是阻礙大規模生產的難點。 「鈣鈦礦太陽能技術的商業化,仍處於脆弱的十字路口,數百萬美元資金投向了初創企業,但如果在未來三年內無法在延長電池壽命上獲得突破,投資有可能面臨枯竭。」
  • 通過Ostwald熟化抑制缺陷和晶界的高性能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
    華僑大學吳季懷教授課題組近日在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發表了題為「Suppressing Vacancy Defects and Grain Boundaries via Ostwald Ripening for High-Performance and Stable Perovskite Solar Cells」(通過Ostwald熟化抑制空缺缺陷和晶界的高性能穩定鈣鈦礦太陽能電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