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的壽命是多久?太陽的壽命是多久?地球的壽命是多久?自己的壽命又是多久?
我們連自己到底可以存活多久都一無所知,卻可以計算出前三者的壽命,不覺得可笑嗎?
資訊飛速發展的今天,無數信息充斥著我們的認知,從人類的起源問題到地球危機,科學家不斷探索宜居星球,尋找人類的另一個家,是在為人類找尋後路,還是準備進行殖民統治。
是否已經能感到自己生存的地球破爛不堪,急於尋求新的出路。
2019年中國上映的《流浪地球》被國人傳為神作,劉慈欣對未來世界的遐想有著獨特的見解,人類面臨即將毀滅的太陽系,不是選擇自己乘坐飛船逃離,而是帶著這個養育人類的家一起離開,不會拋下任何一人,可見中國人的思維模式對共同進退的信念是有多麼的偉大。
故事發生在不久後的未來,太陽在急速膨脹並且衰老,人類的科學家提出了「流浪地球」的大膽計劃,即傾全球之力在地球表面建造上萬座發動機和轉向發動機,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用2500年的時間奔往新家園。
如此奇思妙想的做法,或許真有這麼一天,人類也不敢輕易去嘗試吧。
危機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研究影片中人類面對危機所創造的物品,這些必然會在不久的將來一一實現,人類文明的出現不過七八千年,進入工業文明也不過三百多年,但對地球環境的過度開發,造成了一系列的環境危機,所以現今的科學一直在協調人與自然的關係,如何在未來可以與地球共存。
至於太陽對人類的威脅,那只是科幻電影誇大罷了,實際的情況並沒有影片中那樣危險。
影片中的時間線是2057年,地球逃離的原因是太陽衰老膨脹,如果太陽的壽命是100億年的話,那它的在這個時間線屬於壯年期,太陽還不到50億年的時間裡為什麼會衰老?
眾所周知太陽對地球生命的影響最為重要,太陽產生氫與氦在不斷核聚變中產生太陽輻射,地球上的大氣運動和水循環的能量來源就是太陽輻射,它還為人類維持地表溫度,提供生產、生活的各種能源。
地球處於太陽系的宜居帶,按照現在太陽的年齡所釋放的光與熱,對於人類來說是最適中的,不過太陽會慢慢膨脹直到內部的氫燃料耗盡,在這個過程中地球的溫度會不斷升高,15億年後,火星可能成為人類的下一個落腳點,因為那時的地球要比現在高出60°,太陽光的亮度也會高出2倍。
隨著時間漫長的流逝,太陽在之後的歲月中會越來越亮,球殼外側部分因受到影響而導致溫度升高並開始膨脹,這便是另一個階段--紅巨星階段的開始。紅巨星階段會持續數億年,其間太陽的亮度會達到如今的2000倍,木星和土星周圍的溫度也會升高,木星的冰衛星以及作為土星特徵的環都會被蒸發得無影無蹤,最後,太陽的外層部分甚至會膨脹到如今的地球軌道附近。
太陽逐漸失去光芒,膨脹的外層部分將收縮,冷卻成緻密的白矮星。通過紅巨星時代考驗而存留下來的行星將會繼續圍繞太陽運行,所有一切都將被凍結,最後太陽系迎接的將會是寂靜狀態的結束。
影片中出現的氦閃,只有在經歷過主序星步入紅巨星階段之後,發生激烈的氦核聚變時,才有可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發生非常短暫的「失控氦核聚變」,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的爆炸。
小說中劉慈欣已經將前因後果以科學理論分析的很清楚,雖然其中也存在問題,但基礎理論還是有依據的。
家園
影片中人類需要在遙遠的太空飛行2500年,前期加速後期減速才可以到達人類的新家園,這個新家園在哪裡呢?
遠在4.2光年外的半人馬座比鄰星,不要以為這是電影虛構出來的,它的確是離太陽系最近的一顆恆星,是人類尋找新家園的首選,而這顆比鄰星卻是一顆紅矮星,直徑及質量均低於太陽的三分一,表面溫度也低於3,500K;釋出的光也比太陽弱得多,有時更可低於太陽光度的萬分之一。由於內部的氫元素核聚變的速度緩慢,因此它們也擁有較長的壽命。
過去科學家們認為那兒的環境險惡,不可能誕生任何生命。而銀河系中大約有75%的恆星是紅矮星,這些天體過去一直被尋找外星生命的科學家忽略過去了。但最近這種看法有了改變,科學家認為圍繞紅矮星的行星成為生命搖籃的可能性還是存在的。
科學家不斷在尋找可以人類移居的星球,比如:格利澤581g、格利澤667C、克卜勒4426星球、克卜勒186F星球、半人馬座阿爾法星、克卜勒-22b、HD40307g、Tau Ceti e、格利澤163c、格利澤581d等,這些行星的特點大多與地球符合,包括與恆星距離適中,大氣、液態水、質量、溫度基本相當等因素構成。
只是限於人類科技無法到達,但在不久的未來或許可以利用光速飛行,或是利用空間摺疊、蟲洞、時空穿梭等手段實現。
畢竟現在的我們還處在文明的最初期,對宇宙的了解微乎其微,科技水平還局限於對事物認知不足,就連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也並未全部了解,所以對於茫茫宇宙的探索還需要很漫長的時間。
思考
居安思危應該是高等生物的特性,他們總會為自己的將來作打算,人類有幸作為其中的一員也在未知中摸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每一次不尋常的事件都會引起科學界的研究探討,就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過去已經100多年了科學家依舊在研究,1000多篇論文反覆的論證,從特斯拉試驗到外星人入侵,再到隕石撞擊才告一段落。
類似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人類作為高等智慧生命,思考成為了我們基本的生活方式,面對任何未知事物都會不遺餘力的探明究竟,但我們所處的世界過於繁雜,這自然就會產出危機意識。
人類要考慮的問題很多,自身的免疫存活問題,地球的環境問題,太陽系的變化問題,地外文明的侵略問題。每一件都可以輕易毀滅這個文明,所以跨越到這個層級之上極為重要。
脫離身體、年齡的束縛是生命體的終極目標,水熊蟲的生物特性為什麼不可以用在人類身上,並不是造物主對世間萬物的安排,而是人類沒有窺探到生物的潛藏秘密。
人類對地球的肆意破壞,確實對地球本身並沒有造成多大的傷害,反而是對現有生命的自我毀滅,地球經歷過無數次洗牌,人類只不過是其中的一次而已。
《流浪地球》的故事是人類文明的得以延續,現有生命渴望生存的一種表現,劉培強面臨人類存亡時選擇放棄國際空間站,但「火種」計劃的核心卻是讓人類文明延續,人類在文明與現有生命中選擇了前者。
是否短暫生命是可以被拋棄的,而文明與未來才是希望,人類這樣的高等生物不會在宇宙中量產,他的獨特性在於人類會思考有創造力,反觀其他生物只是在「得過且過」。
面對危機人類會想盡一切辦法去解決,細菌大戰中人類發明了青黴素,隕石危機中人類發明了空間監測,但人類的能力畢竟是有限的,在歷史中人類並不是沒有遇到過大滅絕,只是很多人並不知道而已。
1.傳說中史前大洪水的故事,中西方出現不同的神話故事包括諾亞方舟、大禹治水等等,古巴比倫文明《吉爾伽美什史詩》、蘇美爾泥板也記錄了其中類似的內容。
2.七萬五千年前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半島火山爆發時間,當時人類只剩不到兩千人。
3.1908年6月30日的通古斯大爆炸,當時估計爆炸威力相當於2千萬噸TNT炸藥,超過2150平方公裡內的8千萬棵樹焚毀倒下。科學家對這次爆炸的猜想很多,隕石、核爆、反物質、外星人等等,無論是什麼如果不是特殊原因,並沒有完全對地球造成終極傷害,或許地球的人類在那時也所剩無幾。
4.2013年2月15日俄羅斯隕石墜落事件,後來經過NASA的監測和數據顯示,這顆隕石直徑15m,重達7000噸,如果不是被不明物體擊毀的話,落在地球將又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
以上這些是有記載的,其實很多危機距離人類滅絕非常近,不過各種巧合下與地球擦身而過。
不得不說人類的產生條件極其苛刻,生存的環境也危機四伏,但我們的文明卻依舊如此燦爛,如果可以像恐龍那樣統治地球1.6億年,無法想像人類的文明將會如何,或許那時就算碰到太陽危機地球也無須流浪,離開或是再造對於那時的人類科技都不是難事,如果真有威脅那也只是自我毀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