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雪濤 像小說家一樣存在

2021-01-19 人物

職業作家像小賣店老闆,你每天早上要做的事是把門打開。 「 像小說家一樣存在 」 是雙雪濤最大的心願。 為了這個心願,他開始寫作,從銀行辭職,又從瀋陽來到北京,想距離純粹更近,但事實上卻更為俗務相累。

文| 吳呈傑

編輯| 趙涵漠

攝影| 邢鐵軍

打開門

雙雪濤先生從未想過北京會以這樣的方式迎接他。2015年9月4日下午,他乘坐G220次高鐵從瀋陽北站出發,3小時58分後抵達北京南站。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宿舍放下行李,他和前來接風的文學圈朋友們一同驅車去吃火鍋。不料天降大雨,在這個周五的晚高峰,整座城市 「 像一個爛泥塘一樣 」 ,半小時才艱難地往前挪動了一公裡。他在心裡暗罵: 「 一到北京就是下馬威啊。 」

時年32歲的雙雪濤是來北京報到入學的,他是人大文學院首屆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俗稱 「 作家班 」 )的學員。一年前雙雪濤憑在《收穫》上發表的《跛人》剛獲得了些許名氣。27歲之前,他的生活與寫作幾乎毫無關聯,他是瀋陽一個庸碌的銀行職員,每天與數量龐大的鈔票打交道,做嵌入行政體系中的一顆螺絲釘,嚴格執行領導的想法, 「 領導說:弄!我們就弄。 」

相比而言,作家班同學來頭都不小,有人得過魯迅文學獎,有人小說銷量破百萬,導師們更是成名已久,閻連科、劉震雲、梁鴻都來了。來到北京的緣起是一次偶然,一位前輩作家翻《收穫》,看到了最末的那篇《跛人》。這個陌生名字的作品衝擊力太大了,她問《收穫》編輯要了雙雪濤的電話,直接打了過去: 「 你要不要來作家班? 」

雙雪濤毫不猶豫地決定就此換一個環境: 「 我那會兒在瀋陽就是生活很平靜,天天工作……(但)我到了一個我有點要窒息,就是那種平靜和那種安全已經到了讓人不太舒服的時候了。 」 瀋陽是湖泊,但北京是河流——前銀行職員雙雪濤被召喚來了北京。

他念舊,此後只要回到瀋陽,總要找來關係好的前同事小聚。這時,他會想起在銀行的日子。 「 檔案放在哪裡 」 、 「 新做的表格在哪個文件夾 」 、 「 銀監局馬上就到,趕緊整理一下材料,不要給領導打臉 」 的咒語在那5年間箍緊了他的生活。那時他二十來歲,能喝小一斤白酒,跟客戶吹起牛逼也從不覺得可恥,最愛聽每月工資到帳響起《加州旅館》的簡訊音樂—— 「 Welcome to the hotel california! 」 但是他在其中始終是異類,並最終成了單位裡第一個裸辭者。

和雙雪濤第一次見面是在北京一個晴朗的秋日午後,他蓄了須,戴黑框眼鏡,一身運動裝,打算採訪完去踢球。在新的城市,他不再因為寫作而有點特殊、被大家遷就,相反,他身邊聚集了很多為藝術而活的創作者。聊到對北京的印象時,他眨巴著眼睛想了會兒,指了指窗外西斜的陽光: 「 每當這種陽光明媚的時候,我就特別特別喜歡北京。 」 愛來得輕巧,厭惡也就在一瞬之間: 「 每當霧霾的時候,我覺得北京是我能夠想到的最壞的城市。 」

雙雪濤迷戀北京的這種兩面性,這是任何一個東北城市都不具備的。北京有一種亂糟糟的活力, 「 像一隻大怪獸一樣往前衝 」 。東北則直率,明快,刀下必須見血。他在北京生活兩年,母親、妻子和4歲的兒子都還住在瀋陽。每隔半個月,雙雪濤會回家一次。

新書《飛行家》幾乎都是在北京寫的,雙雪濤的筆下第一次出現了移居北京的東北小年輕。有困惑,有分裂,有矛盾。

寫作、喝酒、踢球、看電影,在北京,雙雪濤心甘情願過上了 「 就這幾樣事來回做 」 的乏味生活。當然,也是為了向他的文學偶像、信奉 「 寫作是一種職業 」 的村上春樹看齊。他住在人大家屬樓的雙人間,床和書桌緊挨在一塊。每天9點起床,天光大亮時坐到書桌前,泡好茶水,手機調成靜音,等待還處於朦朧夢境的腦袋緩緩甦醒。菸灰缸和打火機是必備的,要放在不用轉頭就能摸到的地方。

寫小說是雙雪濤人生中最具耐心的時刻,理想狀態是 「 努力地吸一口氣,一口氣寫下來 」 。但靈感並不會總是眷顧他,解決方式只能是來回折騰式的纏鬥,卡殼了就把音響擰開,在《三套車》或《野子》的悠長曲調間靜靜吸上一支煙,歇一會再起來繼續死磕。一天下來,平均水平是800到1000字,也有顆粒無收的時候, 「 有時候5個字都很正常 」 。

職業作家像小賣店老闆,你每天早上要做的事是把門打開,有可能客人絡繹不絕,也有可能一個客人也沒有——他認可愛爾蘭作家科爾姆·託賓的這個比喻。總之,你只有打開門,坐在那裡,客人才有可能來。

李子長在地裡

9月中旬,雙雪濤在北京一家書店開《飛行家》的分享會,對談嘉賓是張悅然、編劇史航和《繡春刀》的導演路陽。現場的近兩百個位子早不夠坐了,站著的人群一直蜿蜒到場子外層疊的書架之間。對談結束後,一個胖胖的年輕人奮力擠開人群,揣著三本書去問 「 濤哥 」 要籤名。他說自己是中央戲劇學院戲文系的學生,仰慕雙雪濤許久,鬥膽要個微信。雙雪濤爽快地答應了,這個中戲學生拍手叫好,喊著 「 喝酒擼串帶上我 」 。

2016年,幾乎大半個文學圈都在談論這個橫空出世的文壇新秀——儘管他已經不再年輕了。這一年,雙雪濤陸續出了三本書,除了《平原上的摩西》外,《聾啞時代》、《天吾手記》都是積壓了4年的舊作。獎項也紛至沓來:華語青年作家獎、中國新銳文學獎、 「 紫金·人民文學之星 」 小說佳作獎、華語文學傳媒大獎。 「 遲來的大師 」 這句誇讚被印在了《平原上的摩西》的腰封上。

小說家趙志明評價雙雪濤 「 天性幽默,敢於自嘲,一件尋常的事情由他說來便也舌燦蓮花 」 。他第一次見到雙雪濤是在北京,一位詩人組織的家宴上。羊排佐以白酒的兩三個小時裡,這個瘦高的東北小夥掌控了全場, 「 在一群惰性元素中,雪濤作為一個活潑元素,是當仁不讓的酒司令,容易激發大家開懷暢飲。 」

雙雪濤說自己就是個普通人,因此順理成章地 「 和生活打成一片 」 。《平原上的摩西》的電影改編權交到了青年導演張驥手裡,過程異常順利。事前張驥還有些發怵,因為聽說 「 他這個小說前面好像去過一些公司 」 。兩人在微信上聊了幾句、喝了一頓酒後,覺得投緣,第二天酒還沒醒,就暈暈乎乎地擬了份合同,一人按個手印,這事就算應了下來。此後兩人成了常去吃涮肉的朋友。

一位作家朋友觀察到這位同齡人旺盛的噴薄的創造力,就像是排量3.0的汽車引擎, 「 一個汽車裝了3.0,它肯定用一輩子都是3.0的。 」 他從藏汙納垢的現實中來,這一點恰恰為他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養分。

僅從成長軌跡上來看,雙雪濤和大多數工薪家庭的子弟沒什麼兩樣。從吉林大學法學院畢業後,他選擇了 「 父母那一輩眼裡頭旱澇保收的最優解 」 ,按部就班地進入瀋陽一家政策性銀行工作。欒紹華和雙雪濤同年進入銀行,在欒紹華的印象裡,直到2012年辭職前,雙雪濤一直都是單位的文藝骨幹。 「 創作劇本啊,帶著大家排練啊 」 ,他總能迅速讀懂交流對象的特點,讓人相處起來特別舒服。

欒紹華反覆向《人物》記者強調,雙雪濤 「 是在體制內會做得很好的一個人 」 。辭職 「 並不是說他因為和這個體制內的東西他感覺格格不入,他沒法在這裡頭生存,然後才被動有這個決定。 」

辭職兩個月後,雙雪濤第一本在大陸出版的小說《翅鬼》在瀋陽開發布會,不少前同事都專程去排隊買書,為他捧場。欒紹華覺得,同事們在通過這種方式對這個 「 逃兵 」 表示支持和尊重。

但雙雪濤對銀行歲月的回憶是另一個版本。

「 我就是不喜歡那段的生活,我覺得它其實不屬於我的文學世界。 」 採訪期間,雙雪濤罕見地皺起了眉頭。他在小說裡寫父母的下崗,寫耳聾口啞的中學時代,寫成為一名小說家後的苦悶,獨獨對那5年保持沉默。

在銀行時他做信貸員。具體工作是,政府要向銀行貸款做個項目——有時是棚戶區拆遷改造,有時是鋼鐵企業做融資平臺——需要報批走流程,他在其中負責審查。早上8點半上班,下午5點下班,典型的朝九晚五。他常常起晚了,慌慌張張套上西服,打個12塊錢的車,15分鐘後準點抵達辦公室,摸到自己的工位坐下來。工位三面都被圍了起來,有一臺電腦、一臺電話,Excel窗口應付突擊檢查似的攤著幾份財務報表。

這樣的生活常常讓雙雪濤感到恐懼, 「 裡面暗藏的核心的那種漫無止境的庸俗其實是特別可怕的。 」 通常來說,六七年時間能讓一個科員晉升為副處長,雙雪濤幹了五年整, 「 沒有任何這樣的想法 」 。

他嚮往更高更清澈的地方,但沒想過怎樣逃離當下,也沒意識到自己可以開始寫作,僅僅靠電腦裡下載的1000本電子書對抗看不到盡頭的時間。

「 不屬於這裡 」 的痛苦太真切了,他逐漸意識到:有的人是一個李子,李子就不能長在地裡。而他,就是那個被命運莫名其妙播散到地裡的李子。

翅鬼想飛

在27歲之前,雙雪濤從不自認是文學青年,也沒有過作家夢,偏要和文學搭點邊,恐怕是一點講故事的天賦。高中好友郭慶至今還記得雙雪濤給他們講《基督山伯爵》的場景。 「 他不像一般說書那種,可能 『 嘎嘎嘎嘎 』 給你什麼擬聲詞啥的,他不是這種。 」 語氣總是平靜的,到重點時音調稍微提高些,講到主人公唐泰斯為了越獄,鑽入運送神甫死屍的麻袋、被獄卒投入大海時,郭慶看到,波濤洶湧的藍色大海似乎就在他的面前。

促發寫作的動機來自現實。那是2010年,朋友轉給他《南方周末》上刊載的 「 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 」 徵文啟事,第一名能獲得60萬新臺幣,合人民幣大概15萬。那會兒雙雪濤正為新房首付的籌措焦慮不安,這個啟事像是為他指明了一條生財之道。比賽在臺灣,他首先想到海峽,再想到徵服和被徵服,奴役和被奴役,進而想到自由。 「 我的名字叫默,這個名字是從蕭朗那買的。 」 他的腦海裡莫名其妙長出了這句話,它被用在了開篇,緊接著,故事開始了。

家裡正因為一些家族瑣事吵得不可開交,除去上班,他閉門謝客。21天,這個從未寫過小說的新人一口氣寫完6萬字的《翅鬼》,仿佛被上帝擒住了雙手。他常在深夜裡戰慄,因為自己的想像,和自己超越自己的想像,自己給自己的意外。至今回想, 「 那真是太令人懷念的夜晚,一切存在未知,只有自己和自己的故事。 」

中彩票似的,他真的拿了首獎,去臺灣呆了10天,生活突然變得特別魔幻——見了一些文化人(之前他一個作家也不認識),出了一本書,還上了他們的廣播電臺。他感到命運的奇詭無常,居然把他推到了寫作的道路上。臨走前,他在臺北康青龍文化區的小巷間亂轉,地上溼漉漉的,像是剛下過雨。一家二手書店大門口的燈上,他猛然瞥見哲學家殷海光說過的一句話: 「 像我這樣的人,在這樣的時代和環境,沒有餓死,已算萬幸。 」

從此以後的每分每秒,這個念頭在雙雪濤的腦袋裡再也揮之不去: 「 我想吃寫作這碗飯,赴湯蹈火,寫出牛逼的小說,還有,儘量不要餓死。 」

他那會兒尚在銀行任職,就此過上白天上班、夜裡寫小說的雙重生活。他寫自己的初中時代,學費高昂,成績落後,班主任暴戾且偏心。故事壓抑了十幾年,寫作過程也著實艱難, 「 就像是中了玄冥神掌,雖然沒死,不過寒毒在身,時不時就要發作。 」

這是這家國有大銀行20多年來的第一個裸辭者,整個人事處都不知道該如何辦這個手續。欒紹華為此勸過雙雪濤,換相對清閒的部門,留更多精力給寫作,但不要輕易丟棄飯碗。

雙雪濤給的回覆讓他記到了今天: 「 人這一生最後肯定是塵歸塵、土歸土的,但是唯有文字,唯有踏實的創作這個東西是可以一直存續下去,相當於人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痕跡,所以我想把這件事全心全意地做好。 」 他在銀行這個牢籠裡挖了一個地道,跑掉了。

辭職後的整整一年,寫的東西都無人出版,也沒能發表,就一直放在電腦的D盤裡。《刺殺小說家》也寫於那個時候。故事是一個前銀行職員被僱傭去殺一個小說家——雙雪濤表示這是 「 有意為之 」 ,仿佛他的兩個分身在相互纏鬥。小說家愛去大學足球場散步,小說外的雙雪濤則是去踢球。那是極大的一片土場,一旁矗著幾根灰敗的煙囪,冬天澆冰就成了溜冰場。寫《刺殺小說家》的時候是他在此15年踢球生涯的尾聲,仿佛是某種不甘在作祟,他總是要 「 幹到最後 」 ,從傍晚踢到天黑,踢到工作人員點燈,踢到整個場子只剩他一人。

他曾說,自己那時像是喬伊斯小說《阿拉比》中的少年,站在如叢林一樣的成人世界之前,緊緊攥著枚銀幣在手心,感到孤獨和戰慄。

即便僅從工作節奏的角度來看, 「 把這件事全心全意地做好 」 也沒有想像中的簡單,雙雪濤經歷過一場痛苦的自我變革。2014年寫《平原上的摩西》之時,他從銀行辭職在家已兩年。起初,一覺能睡到11點,起來吃了早午飯,坐在洗手間看幾行書,就又有了午睡的念頭。瀋陽的冬天白晝極短,有時雙雪濤起晚了,窗外漆黑一片,似乎天根本沒有亮過,仿佛狗熊陷入了一場錯過陽光的冬眠。

為了防止 「 有一天醒來,發現自己長出毛皮 」 ,他開始定鬧鐘,甚至還幻想過寫作之前穿上制服打上領帶,或者給書房裝一個打卡機(就像村上春樹做的那樣)。這部3萬字的中篇小說寫了七八稿,幾乎佔據了他2014年四分之三的時間,最後一稿是修補了一處醉酒的細節。寫的是他童年根據地之一的豔粉街,那是瀋陽市中心的一片棚戶區,從空中俯瞰,2000多戶平房如蚊香般一圈圈展開,有煤山、礦場、高粱地,還有充斥著刑滿釋放人員、詐騙犯、妓女、殘障人士的左鄰右舍。

像是一場曠日持久而要求太多的戀愛,為了防止被這個故事拖拽得越陷越深,雙雪濤搬到嶽母家,清晨再坐十幾站公交車回去,把自己家當成工作室,寫到快精疲力盡就趕緊收手。但每天晚上,他總還是惦記著那個獨立躺在空房間電腦裡的文檔, 「 我聽見那空間裡的心跳聲,怦怦怦怦,不太規則,有些力量,就像我從小生長的這座城市,永遠在腳手架和挖掘機的包圍之中,但是她還活著。 」

他全盤接納寫作帶來的快樂和痛苦。就像他在《翅鬼》裡寫的,在一個與世隔絕的雪國,帶翅的嬰孩被送入井下勞役,成為終生囚徒,但他們不甘心,打算鑿開一條通道,飛離雪國。

翅鬼飛起來了,再不願自斷雙翼。

最純粹的

雙雪濤認為自己的謹慎沒什麼大不了的: 「 小說集的擺放其實是個建築學,就是這個房間要衝陽,這個房間衝正北、衝南,你不能一把隨便擺,那你把馬桶挨著廚房肯定是不行的。 」

小說家的職業性除了規律寫作外, 「 他的作品是不是一個好活兒,是不是有職業的水準 」 同樣是個重要的判斷依據。據說為了清除小說中的贅肉,海明威會站立著寫作,雙雪濤想了另一個辦法,唱著歌寫。即便跑調得厲害,也要放鬆,保持舒適的手感。就算是中篇小說,他也會將其當作簡短的長篇小說來寫: 「 鍛造敘述,洗淨塵垢,壓緊命運,如同訓練一個肥胖的食客變成一個瘦削的士兵。 」 再就是不停修改,大多用十幾天,每天看幾遍, 「 樸素 」 是準繩, 「 寫時那些自以為機靈的比喻,那些自以為含義豐富的場景,有時候一個動詞就可以更好,所以十幾天主要是尋找詞語,卸掉粉底和唇彩。 」

但也有人在這 「 純粹 」 下嗅出了銅錢味。豆瓣上有雙雪濤的老讀者評價《飛行家》: 「 新世界大門打開後的迷亂,電影業人和錢帶來的眩暈。一本經常讓人想到電影場景、劇本、劇組的小說,失去了古樸與野蠻的衝勁,模仿、因襲摻雜著叫賣,像生存在櫥窗裡的模特。 」

和雙雪濤的三次見面都在北京麗都飯店旁的一家西餐廳。這裡聚集了北京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尤以電影人居多,雙雪濤常在這裡談工作或踢球。 「 我那邊有熟人,過去打個招呼。 」 餐廳人來人往,他不時會碰上一兩個熟面孔。

一次閒聊期間,雙雪濤接了一個越洋電話。放下電話,他還是感到難以置信: 「 一個美國的做電影的顧問,說是要把我剩下的所有沒賣出去的作品(版權)全包圓了。我說這他媽是什麼,這是什麼玩法。 」 三天後,記者再次向雙雪濤確認故事的後續, 「 當然是不可能的嘛,那也不是賣白菜,對不對,不是東北冬天要賣幾百斤白菜。 」 他用輕鬆但認真的語氣說。

寫作曾是雙雪濤逃離世俗生活的樂園。他去北京,本是為了離純粹更近,但事實上卻更為俗務相累——每天都有無數等待回復的微信,每月都要至少準備一份講稿。過去雙雪濤不修邊幅,常蓬頭垢面、挽著褲腿在外走,現在迫不得已要登臺,只得在鏡子前把自己拾掇一番, 「 一時無法相認 」 。初春,他去廣州錄製 「 一席 」 的講演,前一晚飛機延誤到凌晨4點落地,睡了兩個小時,又強撐起來直奔彩排現場。一上臺,白熾燈閃得晃眼,底下五六百人在那兒守著, 「 腿一直在哆嗦……真的是講了上句忘了下句,很多東西都是靠原始的本能講的。 」 他對自己的表現失望極了,有些苦惱自己 「 應了一件從沒幹過的事兒 」 。

他越寫越慢,2016年成為產量最低的一年。相比中短篇,長篇統一的文學腔調需要屏氣凝神的漫長過程,在此期間,肉體或精神上的一點微小變化都會干擾到他。 「 我一旦這個精神頭一散吧,就效率特別低 」 ,因此,他夢想中要寫的100萬字大長篇只能無限向後推遲。

來到北京,作家雙雪濤有些恍惚:自己怎麼混到這個圈裡來了?他在創作談裡寫: 「 看某些名家招搖而過,穿行於各種局面之間,其實已喪失與世界交談的能力。看某些新作家低頭垂目,似乎清醒,轉身便與人合影,琢磨著找誰寫推薦語,為研討會奔忙,似乎也無甚大趣味。 」

真正在他北京的朋友圈裡的,數來數去只有六七個。最常聚的都是電影人,路陽、張驥、《白日焰火》的導演刁亦男,幾個老爺們一塊去涮肉館,熱騰騰的羊肉就著啤酒吞下去,局上不聊閒篇,就聊電影和文學。幾個導演最愛給雙雪濤推薦電影: 「 溝口健二你得看,除了小津和黑澤,這個也很厲害。 」 聊完附送張碟就散,下周接著約。

得獎後 「 迷迷糊糊膨脹的時候 」 也不是沒有過。通常會持續兩三天,最多一周,緊接著又會重新陷入焦慮: 「 我操,我就寫這玩意兒還沒有寫完。 」 張驥記得,有時聚會話題轉到這兩年大夥的變化,喝了點酒,雙雪濤總會紅著臉、絮絮叨叨地說: 「 這變不變,我就是寫小說的,那我就是寫嘛。 」 他曾在朋友圈發過: 「 小說家還是適合傾聽,上臺之後嘴角都有點表演的曲線。 」 像是某種自我警醒。

「 又是玄幻,又和電影拉上關係,局面已打開,順這路數走下去,不說前途,至少會步入錢途。 」 從《翅鬼》這樣的類型文學發端,沉下來轉入嚴肅寫作——作家田耳評價雙雪濤的寫作是一個 「 反熵 」 的過程, 「 這是一個寫作者聽從內心召喚的選擇。 」

「 老哥兒一個,獨資公司,一個人。 」 雙雪濤珍惜這樣的狀態,他的職業不是別的,就是小說家: 「 希望自己能像小說家一樣存在,而不是別的什麼玩意,單純的身份在現代社會好像有點不合時宜,但是恐怕是我唯一能嚮往的虛榮。 」

那小說家是誰?雙雪濤思忖該是滑稽的人,像是抗戰時期日本人打進來,一群伶人穿著戲服,扮成秦瓊關公騎著戰馬去抵抗。世道怪,人人都貼地匍匐,但他有翅膀,還能再飛一會兒。

相關焦點

  • 《刺殺小說家》《平原上的摩西》相繼改變成電影 作家雙雪濤成...
    這部電影的原著作者是最近在電影圈受到廣泛關注的雙雪濤,此前路陽導演的電影《刺殺小說家》,也是出自他手,而小說《飛行家》也已經備案即將拍攝。甚至有業內人評價,前幾年最受電影圈歡迎的作家是嚴歌苓,而現在,東北作家雙雪濤大有接棒之勢。之前雙雪濤在來青島籤售《小說家》時,曾接受半島記者的專訪。
  • 雙雪濤最新小說集|《獵人》
    雙雪濤,出生於八〇年代,瀋陽人,小說家。首屆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首獎得主,第三屆單向街書店文學獎「年度青年作家」,智族GQ年度人物。已出版作品包括《翅鬼》《聾啞時代》《天吾手記》和短篇小說集《平原上的摩西》《飛行家》。雙雪濤的小說創作已然成為文壇上一個引人注目的存在。他的小說常在奇異的修辭和豐富的細節中隱藏著形而上的思考和追問。
  • 小說家的威力
    青年小說家雙雪濤無疑是這樣一個寫作者,而且從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對此有著強烈的自覺。他的短篇小說《刺殺小說家》無疑是個極有趣的證據。在這篇小說中,他創造性地打通了現實和虛構,深入地探討了文學何以能直接幹預現實。  《刺殺小說家》收在雙雪濤2017年出版的小說集《飛行家》中。
  • 雙雪濤感謝八年前的任性「裸辭」
    雙雪濤現在是常住北京的職業作家。「小學畢業的時候,是1997年的夏天,和之後每一次畢業一樣,炎熱而乾燥。」這是雙雪濤28歲時寫作半自傳體長篇小說《聾啞時代》開篇的第一句話,那時他白天在東北一家銀行上班,晚上回家寫作,是個典型的「斜槓青年」。誰也想不到,九年後的雙雪濤已經成為移居北京的職業小說家,他的兩部作品《刺殺小說家》《平原上的摩西》今年相繼被改編成電影,更讓他備受關注。
  • 雙雪濤:我非常不相信人,但對人還存有信心
    「命運像一個人販子一樣」,把所有人拐入不同又相似的死胡同。一個創作者的自我確認和使命擔當,應該是從真正意識到選擇的代價開始的。 「文學不可能站在愛的反面,即使站過去,也是因為愛的緣故」,《獵人》的序裡有這樣一句話。我不知道如何解釋這種愛。
  • 雙雪濤:好作品需要一點超越世俗的東西
    我可能只能堅持一點藝術上的道義,把自己、把自己的文學搞得像點樣子。」雙雪濤說。身為一個講故事的高手,雙雪濤等一批有強烈東北色彩的青年小說家正在小說道路上不斷摸索。他們以小說這門技藝,在為東北在消費社會中的符碼「祛魅」。對雙雪濤來說,從《飛行家》到《獵人》,他的變化顯而易見,這並不僅是一個正在崛起的小說家在兩年內的成長,更印證著文學與寫作者所處地域環境之間的關係。
  • 雙雪濤:作家都是獨個兒的那個人
    結尾,雙雪濤寫道:「幸福,像洗澡水一樣把我浸沒。」第二天開始,雙雪濤回到了寫小說的生活,只是那種以前的寫作習慣已經改換。以前,寫小說像倚著車床等待成品,只要踏上履帶,自己就往前走。現在愈發艱難,經常為一兩個句子走來走去,覺得腦袋可以頂破房頂。十五個月過去,雙雪濤寫到第十一篇短篇小說《楊廣義》,特別順手,只剩一千五百字的時候壓著沒敢動筆,怕一寫完快樂消失。
  • 雙雪濤《女兒》讀後
    《女兒》是雙雪濤的新書《獵人》裡的第一篇。 讀這篇的緣起是同事姐姐和我提起這個故事,她覺得自己沒太看懂。我就也快速地在手機上讀了下。
  • 《刺殺小說家》定檔 「鐵西三劍客」生猛
    導演路陽繼《繡春刀》獲得良好口碑之後,開始挑戰奇幻動作電影,《刺殺小說家》構建起「兩個世界」並行的嶄新世界觀。在影片曝光的預告片中,雷佳音飾演的父親,六年來為尋找丟失的女兒傾家蕩產。被人追打,一路狂奔,落魄形象讓人心疼。也是為了女兒的線索,他接下了楊冪所布置的任務——刺殺小說家。
  • 作家雙雪濤:寫小說是創造出一個世界上並沒有的東西
    最近,小說家雙雪濤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說合集《獵人》,十一篇主題與內容相去甚遠的故事,較其之前的小說更加難以「一言以蔽之」。雙雪濤曾被進行各種「歸類」:青年小說家、人大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學員,還有近兩年被提及較多的「東北作家群」……這些身份定義了雙雪濤在一段時間的身份或者難以拋卻的經歷的印痕,但卻非常難框定他的寫作。
  • 雙雪濤完整版《聾啞時代》推出 替沉默的人說出故事
    最近幾年,青年作家雙雪濤憑藉《平原的摩西》《飛行家》《獵人》作品迅速引起文壇的關注,尤其是《刺殺小說家》《平原上的摩西》相繼被改編成電影,也讓影視圈和廣大讀者把目光聚焦到這個充滿了懸疑色彩的東北作家身上。
  • 專訪|作家雙雪濤:寫小說是創造出一個世界上並沒有的東西
    最近,小說家雙雪濤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說合集《獵人》,十一篇主題與內容相去甚遠的故事,較其之前的小說更加難以「一言以蔽之」。雙雪濤曾被進行各種「歸類」:青年小說家、人大創造性寫作研究生班學員,還有近兩年被提及較多的「東北作家群」……這些身份定義了雙雪濤在一段時間的身份或者難以拋卻的經歷的印痕,但卻非常難框定他的寫作。
  • 雙雪濤獲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稱文學給電影的營養還遠遠不夠
    刺殺小說家》也相繼被改編成電影。「不要把影視和寫作對立,它們不存在任何敵意。文學和電影是親戚關係,不走動正常,走動也正常。」在蘇童看來,電影創作是以導演為主、以資本為主的集體勞動,而一篇小說通常都是一個人寫出來的,完全是個體創作的結晶。「兩者本質不同,所以不可能一方對另一方產生威脅。」雙雪濤同樣認為電影和文學創作本質不同,他說:「給作家一大筆錢不會讓作家寫得更好,但如果給電影製作者一大筆錢,電影會製作得更加精良。」
  • 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第二次入圍的雙雪濤摘首獎
    10月28日下午,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在京揭曉,作家雙雪濤以其短篇小說集《獵人》摘得首獎。首獎得主-雙雪濤 攝影:楊明雙雪濤談《獵人》:最接近於我內心頻段的一本書雙雪濤獲獎的短篇小說合集《獵人》為十一篇主題與內容相去甚遠的短篇故事的合集。
  • 《刺殺小說家》女主惹爭議,佟麗婭角色遭楊冪截胡?導演發文澄清
    最近楊冪也即將參演另外一部電影的拍攝,那就是由雙雪濤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刺殺小說家》,很多粉絲和書迷朋友都非常的期待。《刺殺小說家》是一個比較火的大IP,小說本身熱度就很高,所以此次改編電影不少原著粉還是很期待的,是由雷佳音、董子健等實力演員一起出演的,但是女主角卻引起了爭議,很多有網友質疑,楊冪的這個角色本來是佟麗婭的,而楊冪是半路截胡佟麗婭的。
  • 走進小說家繪製的文學地圖
    《獵人》 雙雪濤 著 北京日報出版社 2019年7月版 我們從近期出版的圖書中遴選出的十部,正如作家童偉格說的那樣,「好的小說家是有地圖的人」,讀者們如能將我們推薦的作品與作家當成開闢視野、走入內心的一扇扇大門,邁步前去,進而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小說路徑,那麼,文學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 藍笑笑 先推薦四本長篇小說。
  • 2020年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 青年作家雙雪濤以《獵人》摘得...
    寫作是孤徵的歷險,離懸崖很近,但是有朋友的存在,有真正熱愛你的人的存在,可能你的寫作就會相對安全一些。我相信文學它沒有那麼熱鬧,但它永遠在藝術的中心,就像一個風暴的中心永遠是安靜的,文學就是這樣一個存在。」
  • 《刺殺小說家》開茶話會 雷佳音笑稱變「小龍俠」
    將於今年大年初一上映的《刺殺小說家》近日在北京開了一場內部茶話會——導演路陽,主演雷佳音、楊冪、董子健、于和偉坐在一起,本是想敘敘舊,但坐定後就開啟了互懟模式。大家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不斷挖坑,讓全場笑成一片,仿佛一個喜劇片的活動現場。
  • 《刺殺小說家》計日可待,雷佳音演技炸裂,2位女主更是宛若天仙
    譬如,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這部新片《刺殺小說家》,便是一部即將在春節首映的賀歲懸疑類電影。那麼關於《刺殺小說家》這部國產年度大片的質量究竟如何呢?接下來小編就來給大家仔細的剖析一下!首先,從《刺殺小說家》的選角陣容來看。
  • 第三屆寶珀理想國文學獎揭曉 作家雙雪濤摘得首獎
    青年作家雙雪濤以作品《獵人》摘得首獎。據主辦方介紹,本屆得主由蘇童、孫甘露、西川、楊照、張亞東五位評委共同選出。評委蘇童代表寶珀理想國文學獎為雙雪濤送上了文學獎獎盃。文學獎委員會還將授予雙雪濤由寶珀提供的三十萬元人民幣的獎金,以及寶珀經典V系列腕錶一枚。本次文學獎決名單入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