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已在聽叱咤樂壇聽到Sammi鄭秀文新歌《萬物有時》首播,突發又毫無預警,今天歌曲與MV正式上架,對於喜歡Mi的歌迷來說,今天是充滿希望與幸福的一天。
這首歌的旋律在年半前已經收到,然後等了一段時間收到終於這份合適的歌詞,雖然跟《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是同一個填詞人所寫,聽的時候總有一種莫名的親切感,有些呼應的聯繫。
Mi都說感覺這份詞是呼應《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不知道你聽完之後有沒新的領悟和感受呢?
作詞:悅晴 作曲:麥鏇璧
編曲:何秉舜
監製:蔡德才@人山人海 / 何秉舜
無論填詞作曲編曲換了哪些班底,在歌曲的監製的名單裡,還是會看到熟悉的名字蔡德才,今次還加上了何秉舜。
作曲填詞的名字都是相對陌生些,從IG上我了解到作曲的麥鏇璧,她說這首歌再次為偶像鄭秀文而寫的,意思是說之前都寫過歌給Sammi,有人知道是哪一首嗎?
花開花落有時,放大假有時,生死有時,快樂有時,叫悶有時,絕望有時,萬物有時,宇宙裡有什麼不是暫時?
《萬物有時》在Sammi剛柔並濟的演繹中充滿著希望的療愈,在感覺絕望難過的時候,要相信萬事有時盡,再難過的時刻都會過去,此時再絕望也好,要相信之後未必不無希望之光。
人似乎是一種好需要有希望才能活下去的生物。最近我看了好青年荼毒室的鹽叔從哲學的角度講了有關「絕望與希望:沙特與馬塞爾」,對「絕望」這個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人不僅是生而孤獨,還是生而絕望的,從出生到面臨離開人世這個過程,是一個絕對絕望旅程,對於無宗教信仰的一般人來說,只能依靠自己救自己,問題是,我們永遠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成功。
人好需要希望,但更重要的是要領悟到,我們本就處在絕望的境地裡活著,「絕望」在這裡的意思是一種狀態,是無法依靠誰來拯救我們的狀態,是客觀的,不因人意志而改變。
當你感覺絕望之時,你望望大自然裡的其他動植物是怎樣活出自我的,就會明白到:人活著或許根本不需要希望,一直地主動活出本真的我足矣。人是存在先於本質的,我們成為怎樣的人,我們有權選擇,不選擇也是選擇。
「 善萬物 自有得著時 花開落 有滄桑故事 如在風暴中 重新歷煉意志」
沒徹底知道絕望一直都在,做人很難領悟到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生存狀態,很難坦然面對生死,面對絕望之境,信賴一些假大空的希望或心靈雞湯,不是根本的好辦法。
這首歌的意境幾好,是向大自然萬物生長、季節交替的規律中學習而領悟到的療愈。
萬物有時,講到底,我們人也是物的一種。「人在經歷中 得失總有意思」,正是這些不同意思,組成了我們人生意義。
鍾意本篇推文,鍾意鄭秀文的歌,支持撻著廣東歌繼續寫文介紹廣東歌,按分享、點讚/在看、文末讚賞、掃碼課金支持。
▲《萬物有時》MV
圖源:網絡&MV截圖
▲長按識別讚賞碼,課金支持撻著廣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