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串戶路,一趟高鐵,一個診室......從無到有,從有到全,東莞扶貧幹部敲開一扇扇門,為深山裡的千家萬戶打開脫貧之窗。
2016年9月,東莞市作為東部地區單列對口幫扶的十三個城市之一,與雲南省昭通市結對開展東西部扶貧協作。至今,東莞共派駐扶貧幹部26位,專業技術人才超過500人次。
2017年下半年,第一批派駐到縣的扶貧幹部上崗。作為幫扶時間最長,下鄉串戶最頻繁的一支隊伍,他們6人用自己的雙腳,見證了東莞幫扶帶來的昭通變化。
一雙雨鞋,見證鄉村脫貧變化
鎮雄縣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東莞清溪人社分局四級主任科員葉石穩
今年年初,葉石穩發現,鄉鎮超市裡再也找不到雨鞋了!多年幫扶,第一次如此真切的感受到為當地帶來的變化。
2017年8月,葉石穩來到昭通鎮雄縣,初來乍到,葉石穩總是穿一雙運動鞋就隨同事下鄉。
「路面沒有硬化,雨霧天氣多,剛開始穿運動鞋到村裡,每次都是一腳的溼泥巴」,葉石穩說,後來逐漸了解情況,以後每次都會在車上放一雙雨鞋,下車就換。
2017年,正值貧困地區危房改造,作為扶貧幹部,他們需要入戶驗收。原計劃一天走訪10戶村民的計劃,一旦碰到下雨天,只能改為走訪兩三戶。
「有時候,即便到了村委會,還要走兩三個小時才能到村民家,有時甚至要穿過大片玉米地,草地上的霧水沾滿鞋面」,葉石穩回憶著。
如今,在公務車的後背箱裡很難再看到雨鞋的影子。當年穿著雨鞋走過的村莊,現在都有了串戶路。
2019年開始,戶與戶之間的路慢慢建起,路面開始硬化。路雖然不寬,但人通行基本沒有問題。
在鎮雄縣的黃連村,村如其名,離縣城遠,出行不便,當地村民生活苦不堪言。去年村裡終於通了路,開車到鎮上的時間縮小到1個小時。
在葉石穩雨鞋踏過的路上,每到一處,鄉鎮學校的面貌總是令人印象深刻。
學校沒有宿舍,很多學生從6點多起床,摸黑走夜路;學校沒有食堂,冬天孩子們只能蹲在戶外吃飯,喝冰冷的自來水,2017年下鄉時這樣的場景比比皆是。
去年,葉石穩帶領東莞企業家走訪鎮雄舊府中學,食堂的一幕讓眾人驚呆了。
廚房只能容納爐灶,打飯的地方只是一個簡易棚,吃完飯的餐具東倒西歪地攤放在廚房旁的露天台階上,偶爾附近草地裡跳出的蟲子,也會在孩子們的碗筷裡「嬉戲」。
捐贈餐具櫃、飲水機,修建操場、翻新食堂……在東莞社會各界的幫扶下,如今校園成為各鄉鎮最矚目、最漂亮的建築。
「現在這裡和東莞的學校相差不多,這個錢用的值得!」今年3月,葉石穩再次帶東莞企業家到以古小學捐贈書包,大家紛紛感慨。
小小二維碼,把工作送到村民家門口
巧家扶貧辦黨組成員、樟木頭鎮人社分局勞動監察股副股長周偉智
巧家縣是勞務輸出大縣,這些村民如果通過勞務派遣公司外出務工,中介需從中收取中介費,村民的收入相應減少。
周偉智2017年來到巧家後,就一直在思考,怎樣採取一種有效的方式,促進村民外出就業。
一開始,周偉智將東莞的企業引進來,在巧家縣、各個鄉鎮舉辦現場招聘會。然而幾場招聘會辦下來,他發現效果並不理想。
雖然參加招聘會的村民有200到500人,但實際達成就業意向的人數非常少。東莞企業遠道而來,招聘成本也非常高。
怎麼辦?
長期在人社部門工作積累的經驗,讓周偉智想出了一個新的點子:能不能把工作送到村民家門口,讓村民隨時隨地都能掌握就業信息,與企業聯繫求職?正好,東莞市成立了個體勞動者和私營企業協會。在東莞市個私協的幫助下,巧家開發出了一個求職二維碼。
周偉智打開微信,掃碼進入一個「企業招聘」小程序,裡面滾動呈現著最新的東莞企業招聘信息,企業、崗位、工資、聯繫方式等信息一目了然。點選「個人中心」,就可以填報個人資料,包括姓名、性別、年齡、電話、自我介紹等。
這個小小的二維碼,背後凝聚了諸多扶貧幹部的心血。周偉智和同事們到東莞市多個鎮街、多家企業走訪,與東莞市個私協頻繁溝通,了解通過二維碼招聘的可行性。
二維碼招聘上線後,巧家縣在東莞設置了4個鄉鎮服務站,安排了4名幹部負責走訪企業,收集更新招聘信息。今年已經走訪了107個企業。
這一做法要最終落地,需要在巧家縣各鎮村做大量細緻的工作。
巧家縣人社局發動16個鄉鎮184個村的相關負責人,宣傳二維碼招聘,培訓如何操作。這些負責人回到村裡後,將二維碼張貼在黨群活動中心和人流密集處,引導居民掃碼求職。
今年疫情發生後,因為要減少人員集聚,線下招聘會難以開展,二維碼招聘正好派上用場,在幫助巧家村民就業中發揮了極大作用。
周偉智說,現在二維碼招聘還沒有視頻面試功能,下一步將加強研發,早日上線視頻面試功能。同時,將加大對山區老百姓的宣傳培訓力度,讓更多人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就業服務。
為山裡人打開一扇窗
威信縣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東莞市大嶺山鎮市場監督管理分局辦公室副主任劉松斌
「如果雲南的大山是一睹牆,那扶貧就在牆上打開了一扇窗」,回顧三年多的扶貧經歷,劉松斌有感而發。
前往昭通之前,想像中的雲南風景優美,現實中的昭通陰雨綿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裡平」形容三省交界處的昭通最恰當不過。
「有一位支教醫生告訴我,他每天都寫日記,日記裡,每年從早到晚都有太陽的日子只有五天,當地人都說『天晴大過年』」,劉松斌說。
因此,每次從威信前往昭通市區開會,就成為當地扶貧幹部最開心的時候,「翻過兩界山,就可以去昭陽曬太陽了」,大家都調侃說。
翻過重重山脈,出山進城,對於當地老百姓來說,從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2017年,從威信縣到畢節,當地人需要坐大巴車,花費100多元的車費,4個小時後才能到達。
去年12月16日,一輛高鐵在眾人的圍觀下緩緩開過,在山頭上,在山坡下,好多村民自發走出家門,翹首迎接他們盼望多年的時刻。
「威信通高鐵了!出去耍耍!」那段時間,從威信開往貴陽、成都、畢節等地的列車一票難求,好多百姓扎堆想看看這條高鐵可以開往哪裡。
一張從威信開往畢節的車票只要32元,33分鐘之後即可到站。原本8小時到貴陽的大巴車,如今只要1小時23分鐘,票價106元。
高鐵、鄉道,扶貧工作送去了基礎建設,也送去先進的理念。
「以前,威信當地接生水平低下,東莞派駐的醫療人員將先進的護理觀念帶給當地,還帶來了生育舞蹈,讓更多的孕婦順利生產」,劉松斌說。
在學校,輸入新的教育理念,講究寓教於樂;在鄉村,引導有勞動力村民到東莞就業,增強技能。自東西部扶貧協作東莞對口幫扶昭通以來,劉松斌目睹著各類資源集中於威信,威信面貌悄然變化。
「動員一個貧困戶出門,就可以讓一戶人脫貧,現在已經有當地人在東莞升職當領導了。就像圍棋一樣,一個人先站穩腳跟,其他人都會跟著一起出來發展,雲南雖然這步路走的晚,但今後會走的更好!」劉松斌感慨道。
做一顆平凡卻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魯甸縣扶貧辦黨組成員、東莞莞城組織辦四級主任科員任卓昌
與很多年輕幹部不同,任卓昌工作了12年,其中6年時間都堅守在脫貧攻堅一線。
2009年到2010年,他作為大學生村官,在韶關市參與扶貧;2016年到2017年,他被派駐到韶關市南雄市,擔任一個貧困村的駐村工作隊長;2017年至今,他在雲南省昭通市魯甸縣駐點扶貧。
6年漫長的扶貧路,工作責任越來越重,離家越來越遠。
當記者問到有哪些扶貧工作亮點和成效時,任卓昌笑了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他說,他做的事都很瑣碎,也很普通。
翻開任卓昌的筆記本,記錄停在今年的5月11日。筆記本上記載,當天任卓昌足足忙了8項工作。
第一項,到鄉鎮提醒項目掛牌情況。這項工作涉及12個鄉鎮,任卓昌需要一個個鄉鎮去跑,最忙的一天跑了4個鄉鎮,從早上9點忙到夜裡10點。第二項,考察新街鎮山藥種植項目;第三項,為學校解決額溫槍、鞋子、毛衣捐贈等事宜;第四項,跟進企業捐贈建材;第五項,為13個易地搬遷安置點落實390張椅子。任卓昌聯繫鎮街和企業捐錢捐物,最終超額完成任務。為完成這項工作,他打了不少於130個電話;第六項,跟進東莞援建小學的掛牌事宜;第七項,對各類掛牌項目進行分類,統籌進度;第八項,跟進校園書生項目和升隆項目兩個產業扶貧項目的進展。
這是一位普通扶貧幹部一天的日常工作,工作量之大、工作事項之繁雜,讓人為之驚嘆。任卓昌說,數不清一天要打多少個電話,最忙時曾連續一周,每晚加班到半夜12點。
在外地扶貧長達6年,任卓昌對家庭有很深的虧欠。
妻子懷二胎時,他不在身邊,妻子懷著孕,還要上班和照顧另一個孩子;父親今年已經77歲,患有疾病,每個季度都要住院,而他很少能陪伴;母親也已70多歲,患有股骨頭壞死,他同樣無法照顧。
曾經,任卓昌也動搖過,想申請回到家人身邊。然而,他父親的一句話,讓他堅持留在扶貧一線。「還是希望你有點出息。工作沒幹完就回來,怎麼向組織交待?」
任卓昌決定在扶貧工作結束後,他要多花點時間,好好陪伴家人。
很多扶貧幹部像任卓昌一樣,在扶貧的漫長徵程中,犧牲個人和家庭,做一顆平凡卻不可或缺的螺絲釘。
這個新戰場,不一樣
東莞市石碣鎮武裝部副部長、昭通市昭陽區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鄧炳炎
鄧炳炎(左一)
「這是完全不一樣的戰場!在部隊,有戰友有班長,來扶貧,剛開始就只有一個人」,有過17年軍旅生涯的鄧炳炎坦言,這個扶貧戰場跟他想像的有點不一樣。
2017年9月,鄧炳炎隻身一人來到昭通昭陽區開展扶貧工作,主要是為東莞和昭通兩地在產業、勞務、資金等方面嫁接橋梁。
「一件看似簡單的事情,如何把想法變成現實,我剛開始也不懂」,鄧炳炎感慨道,剛開始很多工作千頭萬緒,但誰都不認識,具體找哪些部門,工作怎麼開展,都需要慢慢摸索。
從東莞到昭通,不僅是工作,如何適應當地的天氣也是扶貧幹部的必修課。籍貫湖南的鄧炳炎不怕雲南的辣,但云南的大溫差一開始就給了他一個下馬威。
2017年10月,距離鄧炳炎到昭陽只過了一個月的時間,鄧炳炎出現咳嗽發燒等症狀,吃藥有好轉,不吃就反覆發燒,這樣的狀況持續了一個多月。
「來招工的企業、來投資的公司、事情一件接一件,根本沒有時間去看病」,鄧炳炎回憶說。
一旁的同事看不下去,將他帶到醫院,經檢查是感冒引起的重度支氣管炎,在醫院裡打了三天點滴才康復出院。
半年之後,鄧炳炎理順了各項工作,招商引資、勞務輸出等工作一一步入正軌。
如今,走在昭陽區滇粵產業園,很難想像這裡三年前的樣子。
「當時工業園區幾十個廠房都是空的,冷冷清清,荒草叢生,只有4、5家企業進駐。」鄧炳炎說。
兩年的時間裡,在東西部扶貧協作相關政策的帶動下,這裡共引進企業13家左右,如今園區的廠房供不應求。
工廠辦好了,但如何讓企業有人來、如何讓易地搬遷點的村民有活做,成了一直困擾鄧炳炎的難題。
「你們扶貧怎麼能賺我們的錢?」許多村民在車間加工速度慢,產品不合格率高,按照計件工資,每月下來收入不高,很多人都抱怨起來。
還有部分村民,因為要務農,一個月好幾個人請假,今天來明天走的情況經常發生。
為了讓大家在城裡穩的住,在工廠有工作,多方商討之後,政府推出穩崗補貼政策,企業開始加強對員工的培訓,讓他們學會一門技術。同時,根據農事和少數民族節日靈活休假、宣傳企業文化......
「經過這麼多舉措後,工人們也開始明白,企業扶貧並不是做慈善,只有提高自己的生產效率,工資才能提高,現在有好多基本都穩住了。」鄧炳炎說。
山之外還有希望
彝良縣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東莞市財政局黃江分局副局長黎偉通
除了山還是山,這是黎偉通對彝良的第一印象。
「人們都是零零散散的住在山上,交通不便,生活條件也不好」,黎偉通回想起第一次下鄉看到的場景。
2017年11月的一天,黎偉通前往高山上的一所小學調研。11月,這裡已經寒冷起來。
走進學校,有些孩子卻只穿著單薄的衣服。「我心裡很不是滋味,我想讓孩子們過一個暖和的冬天」,黎偉通說。
隨後,黎偉通立馬把調研的情況馬上向鎮裡匯報,鎮裡反應很快,積極協調動員相關企業,很快就向彝良縣捐贈了禦寒衣物1000餘件。
「當我把衣物發到小孩子的手裡,看到他們天真爛漫的開心笑容,之前的辛苦疲勞瞬間被融化掉了」,黎偉通語氣裡按耐不住的喜悅。
如今,這樣的情況很少發生,人們的住房、醫療、飲水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改善,山溝裡長出了希望。
具備條件的建制村基本都通了硬化路,村村都有衛生室和村醫,原本教學軟硬體水平薄弱的學校情況也得到了改善。農網供電可靠率達到100%,深度貧困地區貧困村通寬帶比例達到100%。
此外,當地50957人(其中卡戶44470人)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擺脫了「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
三年的時間,每一天黎偉通都能感受到不同的變化。
從掛職以來,黎偉通經常到鄉鎮考察調研,剛開始去得時候,沿途山路顛顛簸簸,進了村坑坑窪窪,晴天塵土滿鞋,雨天道路泥濘。
沿途村民的居住的條件也讓人揪心,貧困戶房子破破爛爛、有的家徒四壁,一些貧困群眾一年也吃不上幾次肉,不少孩子沒有上學或中途輟學。
「一旦家裡有人生病,基本靠扛,看了心裡確實很沉重」,黎偉通說。
開義診、做篩查,將健康送到村到戶;開展學術培訓,手把手傳授經驗,為彝良創建診療科室。自幫扶工作開展以來,彝良縣先後組建了新生兒室、重症醫學科、120急救中心等多個科室。
「現在我們下鄉,看到的道路平坦通暢,新房子一片連著一片,貧困群眾吃穿不再是問題,看到大家臉上露出真誠淳樸的笑容,我心裡非常高興」黎偉通說。
在彝良生活工作三年多的黎偉通告訴記者,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收官之年,如果之後離開這裡了,他也會一直關注彝良的發展,因為他自己早就與這裡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今日推薦
來源/南方+客戶端 記者 李玲玉 吳擒虎 龔名揚 孫俊傑
原標題:《東西協作 莞昭情深 | 扶貧幹部融入記(下)扶貧幹部的日與夜!》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