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斯拉夫解體是指一系列的衝突和政治動蕩使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解體的過程,南斯拉夫的八個聯邦構成單位包括了六個共和國: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以及塞爾維亞境內的兩個自治省: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
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聯邦徹底解體,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正式宣告成立。
1992年4月7日歐共體承認南斯拉夫波赫共和國獨立。同日美國宣布承認波赫、克羅埃西亞和斯洛維尼亞共和國獨立。
1992年南聯邦議會聯邦院通過了由塞爾維亞與黑山兩個共和國組成南聯盟的憲法,標誌著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徹底解體。
歷史因素
最重要的促使南斯拉夫民族關係不和的因素是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於二戰期間由克羅埃西亞獨立國所發起的內戰和種族滅絕;好高騖遠的大塞爾維亞的想法;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泛斯拉夫主義思想。
在二戰之前,主要的緊張是由於南斯拉夫王國多樣的民族以及在人口上佔據優勢的塞爾維亞人的統治。關係的緊張源於雙方對新國家的構想完全不同。克羅埃西亞人希望建立一個聯邦制國家,他們將獲得比奧匈帝國時期更多的自治權。在奧匈帝國時期,克羅埃西亞人只在教育、法律、宗教和45%的稅收上享有自治權 。塞爾維亞人則傾向於認為新國家是塞爾維亞的盟國獎勵其在一戰中做出的貢獻,並且只是塞爾維亞王國的領土擴大而已。
兩個民族之間的緊張狀態經常引發公開衝突,以塞爾維亞人為主的國家安全機構在選舉期間進行幹涉活動並暗殺聯邦議會中的克羅埃西亞人政治領袖,如斯捷潘·拉迪奇,他反對塞爾維亞人君主的專制。並且還暗殺主張保護人權的人士,淡化知識分子的異見,包括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在這種高壓的環境之下,激進派反對組織烏斯塔沙創建了。
國際環境
南斯拉夫曾是一個區域性的經濟強國,並在經濟上取得了成功。從1960年到1980年期間,南斯拉夫的國內生產總值(GDP)以年均6.1%的速度增長。南斯拉夫的醫療系統是免費的,識字率達到了91%,並且預期壽命達到了72歲。然而在經歷了西方經濟體對南斯拉夫十年的援助和五年的解體、戰爭、抵制和禁運後,南斯拉夫經濟崩潰了。
狄托南斯拉夫是一個獨特的國家,其中東方陣營和西方陣營國家之間維持了平衡。南斯拉夫的總統約瑟普·布羅茲·狄托是77國集團的創始者之一。更重要的是,南斯拉夫扮演了西方國家和蘇聯之間緩衝國的角色,也使得蘇聯無法在地中海擁有據點。
然而,在狄托去世之後,蘇聯的米哈伊爾·戈巴契夫上臺,蘇聯實施了經濟改革和開放政策,西方國家認為蘇聯已經足夠安全,南斯拉夫不再擁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雖然南斯拉夫維持了不結盟政策並和歐洲共同體及美國都有著貿易往來,裡根政府曾就南斯拉夫的經濟狀況製作過一份機密報告,1984年國家安全決策指引中有「美國對南斯拉夫政策」(NSDD 133)一節,在1990年解密的版本中(NSDD 54),記載了1982年以來美國對東歐的政策。其中記載有「努力擴大和推動和平演變」以推翻東歐的共產黨和共產黨政權,使東歐重新回到市場經濟。
國內環境
體制問題
聯邦體制使得各共和國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張,共產黨希望通過支持民族自決來開始減弱聯邦體制的控制權。在1974年憲法制定後,塞爾維亞的科索沃和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獲得了大量自治權。這引發了塞爾維亞的恐懼,並且還對塞爾維亞民族主義產生影響。大部分塞爾維亞人都視科索沃為「民族的搖籃」,並且不能接受失去科索沃。而聯邦對欠發達地區的補貼,也引發較發達的斯洛維尼亞和克羅埃西亞的不滿。在狄托去世之後,南斯拉夫實施了主席團集體領導制度,國家領導人由各共和國的總統輪流擔任,導致權力真空的出現。
憲法爭論和民族主義
自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於1945年成立以來,塞爾維亞就包括了這兩個自治省。1974年憲法大幅增加了自治省的權力,自治省獲得了幾乎和各共和國一樣的自治權,這削弱了塞爾維亞對自治省的影響力。而在聯邦主席團中,兩個自治省也並不是總和塞爾維亞步調一致。這在塞爾維亞國內引發了反感,一些民族主義知識分子認為塞爾維亞被分裂了。
狄托去世
在南斯拉夫總統約瑟普·布羅茲·狄托在1980年5月4日去世後,南斯拉夫各民族之間的關係就日益緊張。西方觀察家和許多南斯拉夫人都認為,狄托的逝世削弱了該國的凝聚力。1986年,塞爾維亞科學與藝術學會(SANU)發表了塞爾維亞在南斯拉夫地位備忘錄,反對塞爾維亞中央政府權力削弱,這激化了民族主義情緒。
民主關係
在首次多黨制選舉之後,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和馬其頓於1990年秋季提議將聯邦改為一個鬆散的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國家聯合,但是米洛舍維奇都拒絕了。米洛舍維奇認為,和斯洛維尼亞人及克羅埃西亞人一樣,塞爾維亞人也有民族自決的權利。在1990年12月,斯洛維尼亞舉行了決定是否獨立的公投,絕大多數人(佔斯洛維尼亞有選舉權人數的88.5% )都選擇支持獨立。
7最終解體
1992年4月28日,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這兩個留在前南斯拉夫的國家宣布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改名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聯合國於1992年9月22日阻止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繼承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席位。南斯拉夫直到2000年11月1日才重新加入聯合國。2003年2月4日,該國又改名為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
塞爾維亞與蒙特內哥羅是一個鬆散的國家聯盟。2006年5月21日,黑山舉行了獨立公投,55.5%的投票者支持黑山獨立。黑山於2006年6月3日宣布獨立。在科索沃,自1999年科索沃戰爭之後,科索沃就處在聯合國科索沃臨時行政當局特派團的管理之下。科索沃於2008年2月17日宣布獨立,塞爾維亞拒絕承認,在國際社會得到了部分國家的承認。
本文選自《南斯拉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