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也以洪太極、黃臺吉 等名字在明末清初的文獻中出現。現代學者多認為皇太極並非其真實名字,而僅僅是其稱號,來源於蒙古貴族的稱號「渾臺吉」。
《明實錄·崇禎實錄》:「(崇禎元年六月壬子)黃臺吉謀大舉入犯邊臣告急。」
後金建國初期的官制、文字等多效仿蒙古。「渾臺吉」這一稱號無論發音和意思都與漢族的「皇太子」相近,因此有不少人誤以為「皇太極」的稱號源於漢語「皇太子
而皇太極的本名眾說紛紜。俄羅斯漢學家G.V.戈爾斯基認為「皇太極」的本名是「阿巴海」(Abakhai)。此說曾一度被西方學界廣泛接受,但這個名字並沒有在當時的漢文和滿文文獻中登場,因此被認為是錯誤的; 很有可能系其稱號「天聰汗」的誤解。
Grupper SM. Manchu patronage & Tibetan Buddhism during the first half of the Ch'ing Dynasty. J. Tibet. Soc., no 4, 1984, p.69
在明代陳仁錫的《山海紀聞》裡,皇太極以「喝竿」的名字出現;
《山海紀聞·一·紀名號決戰勝》:「一,奴酋名號。號憨者,主也。【四男名喝竿,稱憨,不出戰。】
而在《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中,皇太極以「黑還勃烈」的名字登場。
「黑還勃烈」四字在朝鮮語中讀作「흑환발렬」(Heuk hwan bal ryeol)。
《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實錄·卷十四》,四年十月二十四日癸亥條:「癸亥,平安監司尹暄馳啟曰:……「『奴酋死後,第四子黑還勃烈承襲,分付:先搶江東,以除根本之憂,次犯山海關、寧遠等城』雲。」
日本學者三田村泰助根據這兩種文獻,提出皇太極的本名大致讀作「Hekan」的說法。三田村泰助將《仁祖實錄》中的「黑還勃烈」還原為滿語「hekan beile」:「黑還」(hekan)是皇太極的本名;「勃烈」(beile)即「貝勒」,是滿洲貴族的一種稱號。
三田村泰助「再び清の太宗の即位事情に就いて」(《東洋史研究》7-1, 1942)。
清朝的皇帝,人們談論得最多的當屬康熙、雍正、乾隆這三位,這三位皇帝將清朝的國力推向了巔峰。而清太宗皇太極,在清十二帝當中,則顯得異常的低調,人們對於他的討論少之又少。史學家對他的研究也遠遠沒有像研究康雍乾那麼熱衷。
但,縱觀皇太極一生的作為,認為他被嚴重低估了。他的成就,絕不亞於康雍乾這三人中的任何一人。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時代的所有帝王裡,清太宗皇太極也絕對算是一代雄主!
皇太極不妨從政治和軍事這兩方面來解讀皇太極。
皇太極政治上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四點:
一、實行滿漢一體
皇太極的滿漢一體政策又可以分為以下兩點:
甲、提高漢人的社會地位。
努爾哈赤時代,其統治區的漢人遭受滿人的殘酷壓迫,很多漢人淪為旗人家的農奴,社會地位非常低下!皇太極繼位後,頒布了《滿漢別居令》,提出「滿漢一體毋致異同」,實行「編戶為民」政策,下令將大多數漢民莊丁由莊田抽出,「分屯別居,編為民戶」。廣大漢人由農奴恢復為民戶,大大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緩解了滿漢之間的矛盾!《清太宗實錄》記載:「漢官漢民皆大悅,逃者皆止,奸細絕跡。」
乙:開始啟用一些漢人做官!
皇太極對於人才的渴求是十分突出的,他視滿漢為一體,漢人當中才能優越者,皇太極也提拔他們做朝廷命官,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大家耳熟能詳的范文程。皇太極對於范文程可謂是言聽計從。范文程參與討論軍政大計,皇太極最常說的兩句話是「範章京知道嗎」「何不與範章京商議」。凡是范文程提出的建議,皇太極都會立馬批准通過;凡是范文程不知道的建議,他都要耐心向其諮詢!
范文程畫像二、滿蒙一體
皇太極的滿蒙一體政策更為成功。他拉攏蒙古各部落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聯姻」!把宗室的女子下嫁給蒙古各部落的大汗,同時蒙古各部落大汗的女兒也下嫁給清朝皇室。而皇太極的後宮嬪妃裡,蒙古的嬪妃佔據了百分之六十以上的比重!
三、改革官制
皇太極深知本民族歷史相對較短,制度建設上遠不如漢人有經驗,便學習明朝制度,改革以前不成熟的官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官制。天聰三年,設文館。天聰十年,改文館為內三院,包括國史院、內秘書院、弘文院,各有職責。各院設大學士,由滿蒙漢大臣中佼佼者擔任,其職責類似於宰相。於此同時,在天聰五年,皇太極仿照明朝設立六部。崇德元年,再設督察院,負責監察各個部院包括皇帝的得失。崇德三年,又設立理藩院,專門負責蒙古事物。至此,清朝基本形成了內三院、六部和兩院,即所謂的「三院八衙門」,各設衙門,各司其職,皇太極總領於上,大權集於一身。
四、後金國號改為清
有人可能會認為,不就改個國號嘛!值得大書特書嗎?其實不然,皇太極將國號由後金改為清,是有著深刻的用意的。
皇太極不單單把國號改為「清」,而且他在文獻上,在牌匾上,凡是有出現「金」的字眼,盡行塗改,力圖抹掉之前稱為「後金」的歷史。
皇太極的這一怪異舉動,是出於什麼原因呢?原來,皇太極熟讀中國歷史,深知「金國」這個稱號漢人十分的忌諱,因為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太刺痛漢人的心了。對於這段歷史,皇太極是了解的,他很擔心明朝的漢人們會把它當做當年的金國皇帝,因此他把國號由後金改為清,其實是照顧了廣大漢人的心理感受。
與自身卓越的政治才能相比,皇太極在軍事方面的才華則更為突出!
皇太極在軍事上的成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徵服朝鮮。
李氏朝鮮,是明朝的藩屬國。在明清戰爭中,朝鮮一直堅定不移地支持明朝。努爾哈赤時期的薩爾滸之戰,朝鮮就曾派兵協助明朝進攻後金。為了解決徵明的後顧之憂,皇太極開始對朝鮮用兵,兩次出徵,朝鮮國王被迫投降,稱臣納貢,承諾與明朝斷絕往來,並將王子送往瀋陽為人質。
二、消滅蒙古林丹漢
蒙古的林丹汗和後金一直處於敵對狀態。林丹汗對外採取聯明抗金的方針,對內則謀求控制蒙古其他部落,而且他本著「攘外必先安內」的原則,優先進行蒙古的統一。
皇太極則針鋒相對,他首先爭取與林丹汗不和的蒙古各部落的歸附,孤立林丹汗!隨即對林丹汗採取軍事行動,後金軍一路勢如破竹,林丹汗被一路追殺,公元1634年,林丹汗在青海打草攤去世。其子額哲隨即投降後金!
三、不斷削弱明朝的國力
對明朝,皇太極全力以赴發動戰爭。並且皇太極很清楚,明朝此時的整體國力仍然比清朝強,清朝即便在軍隊戰力上遠勝大明,但無論如何是無法一口氣吃掉明朝的。因此,對明戰爭,他做好了持久戰的打算。皇太極時期的對明戰爭 ,旨在不斷殲滅明朝軍隊的有生力量,並輔以掠奪人口與金銀牛羊,不斷地拖垮大明的國力,為日後的入關打下基礎。
1636年,他命阿濟格統兵南侵,,掠人畜18萬;1638年,又命多爾袞、嶽託率軍南侵,攻破城池五十多處,掠獲人口46萬,金銀百餘萬兩!
為了從正面打開山海關,皇太極先後發動了大凌河之戰與松錦之戰。這兩場戰役,皇太極都大獲全勝。明朝在關外的城池悉數陷落,關外鐵騎被殲滅殆盡,僅剩孤城寧遠!
皇太極的軍事生涯之所以會如此輝煌,主要在於:1、清初的八旗兵戰力確實爆表!2、皇太極本人熟讀漢人兵家經典,懂得謀略,而且還會耍陰謀詭計!他誘使袁崇煥殺毛文龍,又使反間計令崇禎帝殺掉袁崇煥,皇太極的「詐術」由此可見一斑!戰場上最怕遇到的就是這樣的對手!
清昭陵《清史稿》評價:「上儀表奇偉,聰睿絕倫,顏如渥丹,嚴寒不慄。長益神勇,善騎射,性耽典籍,諮覽弗倦,仁孝寬惠,廓然有大度。」「太宗允文允武,內修政事,外勤討伐,用兵如神,所向有功。雖大勳未集,而世祖即位期年,中外即歸於統一,蓋帝之詒謀遠矣。明政不綱,盜賊憑陵,帝固知明之可取,然不欲亟戰以剿民命,七致書於明之將帥,屈意請和。明人不量強弱,自亡其國,無足論者。然帝交鄰之道,實與湯事葛、文王事昆夷無以異。嗚呼,聖矣哉!」
《清太宗實錄》評價:「太祖以上(皇太極)為大貝勒,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理機務,多所贊畫,統軍徵討,輒侍太祖,偕行,運籌帷幄,奮武戎行,誅攜服叛,所向奏功,諸貝勒皆不能及。又善撫億眾,體恤將卒,無論疏戚,一皆開誠布公以待之,自國中暨藩服,莫不欽仰。上凡遇勁敵,輒親冒矢石,而太祖深加愛護,每諭勿前往。時帝業肇興,大勳將集,聖心默注,人望攸歸。」
清朝開國將領、克勤郡王嶽託評價:「四大貝勒才德冠世。深契先帝聖心,眾皆悅服。」
朝鮮人鄭忠信評價:「洪太主雖英勇超人,內多猜忌。」
清朝初年重要漢族大學士洪承疇評價:「真命世之主也!」
苗君稷評價:「攬轡秋風聽野歌,雄圖開闢太宗多。遙知王氣歸遼海,不戰中原自倒戈。」
清朝入關之後的第二位皇帝康熙帝玄燁評價:「盛兼三代,威名定四方。文謨真顯赫,武烈實飛揚。包並收群國,虛謙集眾長。網羅來俊彥,締造群洪荒。卜世周垂歷,開基漢啟疆。」
清朝宗室、史學家昭槤評價:「太宗天資敏捷,雖於軍旅之際,手不釋卷。」
晚清學者陳康祺評價:「聖人智勇天錫,猶審幾遵養如此,唐之太宗、宋之藝祖,瞠乎後矣。」
晚清民國時期學者蔡東藩評價:「滿洲太宗確係能手,觀其聲東擊西,徵服朝鮮,其兵謀不亞乃父。」
歷史學家蕭一山評價:「太祖、太宗,創業開基,勇武睿智。」 「皇太極上承太祖開國之緒業,下啟清代一統之宏圖,其父努爾哈赤不過一草創之武夫,有秋霜烈日之威;皇太極則頗具豁達之陶度,饒春風和暢之情。如漢人之優待也,國俗之保存也,皆能為其父之所不能為。且改訂官制,纂修《實錄》,創設文館,翻譯書籍,滿洲社會之組織.至此漸完備矣。禁菸戒酒,其嗜欲之淡泊可見;發號施令,性格之卓越可知。」
格奧賽(René Grousset)評價:「皇太極是蠻人中的一個天才,他把本族人民的軍事才能,和對文明生活的天生理解相結合起來。」
歷史學家顧誠評價:「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袞,都以兇悍殘忍著稱於史冊。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就是說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後不分軍民,不論參與抵抗或未參與抵抗,通通屠殺或掠取為奴婢。」
當代小說家金庸評價:「皇太極的智謀武略,實是中國歷代帝皇中不可多見的人物,本身的才幹見識,不在劉邦、劉秀、李世民、朱元璋之下。中國歷史家大概因他是滿清皇帝,由於種族偏見,向來沒有給他以應得的極高評價。其實以他的知人善任、豁達大度、高瞻遠矚、明斷果決,自唐太宗以後,中國曆朝帝皇沒有幾個能及得上。皇太極的軍事天才雖不及父親,政治才能卻猶有過之。」
臺灣歷史學家黃一農評價:「皇太極恰與同一時代的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東西輝映,被譽為『近代戰爭之父』的古斯塔夫,施行義務兵役制,組建訓練有素的常備軍,統一火炮的形制,提升火炮的設計,建立專門的炮兵部隊和後勤系統,並發展炮步騎聯合作戰的戰術,這種種改革大多成為稍後歐洲各國的典範。雖然皇太極在軍事史上的創見及其在歷史上的影響層面,相對於古斯塔夫二世而言,絕對不遑多讓,但積弱的漢學界卻尚未能將其令名搬上世界舞臺。」
清史專家李鴻彬評價:「皇太極是滿族的傑出人物,他青年時代跟隨父親努爾哈赤,彎弓躍馬,南徵北戰,為統一女真各部進入遼瀋地區立下了汗馬功勞。繼承後金汗位以後,銳意改革,勵精圖治,為清王朝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在位17年,最突出的特點是審時度勢,適當掌握時機,具有高度的應變能力。他繼承努爾哈赤要入主中原,消滅明王朝的遺願,不斷改變鬥爭的策略。針對後金面臨的內憂外困,危機四伏的局面,毅然糾正努爾哈赤晚年一些政策的失誤,革除一些不利於後金髮展的弊端,建立有助於後金進步的制度,進行一場包括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習俗等方面比較全面的改革,使汗權加強,滿族貴族之間和滿、漢之間的矛盾得到和緩,政局穩定,生產發展,兵力強盛,加速了後金封建化的過程。到他逝世的時候,整個形勢對清十分有利,『從此燕京可得矣』。皇太極不愧為清朝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有為君主。當然,他前後多次派大軍進關伐明,攻城略地,燒殺搶掠,給廣大人民造成的災難也是極為深重的。」
清史學家孫文良評價:」清太宗皇太極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人物,半個世紀裡,他和父親努爾哈赤趁著明朝日益衰落的有利形勢,代表新興的滿、蒙貴族和部分漢族地主階級,在遼闊廣大的北中國,躍馬彎弓,縱橫馳騁,取得了驚人的勝利,為有清一代的創建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清史學家李治亭評價:「一代近三百年的清皇朝,是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的最後一個朝代。清太宗是這個朝代第一個當皇帝的滿族人。他在開創這個皇朝的十七年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國家政治制度,發展了社會經濟,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他是英勇善戰的軍事家,也是治國有方的政治家。「
清史專家、滿學會會長閻崇年評價:「皇太極的一生就是四面開拓的一生,用『鷹揚天下』來形容是恰如其分的。其謀略包括精心謀劃,繼承汗位;一後四妃,籠絡蒙古;松錦用兵,精於謀略;設反間計,除袁崇煥等,皇太極心計之深、謀略之高、手段之辣,令人嘆為觀止。」
後金天命十一年(明天啟六年,1626年)七月二十三日,努爾哈赤身感不適,帶領衛兵三千前往清河溫泉療養。半個月後的八月初十日夜,受到毛文龍部下官兵至狗兒嶺相威脅,於十一日晨,乘坐輕舟沿代子河轉回都城。傳話請阿巴亥前往。夫妻相遇於距離瀋陽40裡的靉雞堡。當日,努爾哈赤與世長辭,享年68歲。
努爾哈赤在關鍵時刻,除阿敏陪伴外,只請大妃前去,必有大事交代,說些什麼,無人知曉。但正在此時後金政局卻發生歷史性震動。汗父死訊傳來後,代善長子嶽託、三子薩哈廉首先說服父親推戴皇太極為汗。代善失政後,佩服皇太極,認為「汝智勇勝於我,汝須代立」。這意味著兩紅旗站到皇太極一邊。三貝勒莽古爾泰早年生活所需都是皇太極供養;在先攻擊李朝後徵遼東問題上,附和皇太極意見;阿敦事件中同樣是皇太極的幫兇;同時,其弟德格類早就是皇太極爭奪汗位的附和分子。自然,正藍旗在代善稍加說服後,也站了過去。二貝勒阿敏是有條件的支持。這樣,皇太極在八旗中佔了絕對優勢。其二,在關鍵時刻,汗父將大妃調離京城,使兩黃旗群龍無首,皇太極勢力得以從容謀劃。所謂汗父遺書等盡皆準備就緒。十一日晚間,阿巴亥懷著悲痛心情陪同靈柩歸來,尚未得到喘息之機,第二天早晨代善等便向她宣布「遺言」,指責她:「心懷嫉妒,每致帝不悅,雖有機變,終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後為國亂」,假稱:「預遺言於諸王曰:『俟吾終,必令殉之』。」並逼迫說:「先帝有命,雖欲不從,不可得也。」受代善等強大勢力威脅,阿巴亥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只能哀痛地提出最低要求:將他的兩個幼子多爾袞、多鐸相託付,希望諸位貝勒「恩養之」。於是,當日辰時,自盡陪殉,享年37歲。她留下的最大懸念是在靉雞堡,努爾哈赤臨終時究竟說了些什麼,多爾袞發出皇太極汗位是「原系奪立」聲音,與此不無關係,故有人相信:「太祖有傳位之遺命。」
皇太極(左)和多爾袞(右)畫像
據野史記載,天聰九年(明崇禎八年,1635年)九月初六,察哈爾林丹汗之子額爾克孔果爾率眾歸附皇太極,並獻上歷代傳國玉璽。為此,皇太極特率眾貝勒迎至盛京城外南岡,設香案拜天受之。這塊傳國玉璽出自漢代,後數傳至元代,至元順帝被明洪武帝所敗,棄都城,曾攜玉璽逃至沙漠,後死於應昌府,玉璽遂遺失。據傳說二百年後,有牧羊人在一處山岡下放羊,見一頭山羊三日不齧草,而不斷用蹄子刨一個地方,牧羊人很奇怪,就在那塊地方挖起來,發現了漢代的這塊傳國玉璽。後被元後裔博碩克圖汗所寶藏,察哈爾林丹汗打敗了博碩克圖汗,傳國玉璽再易其主。這塊傳國玉璽以璠璵為質,雕交龍紐,上有漢篆「制誥之寶」四字,並非是卞和得於荊山下的和氏璧。
海蘭珠
海蘭珠嫁給皇太極時已經26歲。海蘭珠入宮,皇太極夙願得嘗,喜形於色。皇太極正式登基稱帝後,冊封五宮后妃。剛入宮一年多的海蘭珠被正式冊封為東宮大福晉,漢號宸妃,在後宮的地位僅次於姑母中宮皇后哲哲,位次比妹妹布木布泰(莊妃)高出兩個等級。
崇德二年(明崇禎七年,1637年)七月,宸妃誕下皇子,皇太極更是喜不自勝。嬰兒出生第八天,皇太極便傳命文武群臣聚集皇宮大政殿,頒布詔諭。隨後還宣布,除十惡不赦者外,其他罪犯一概赦免。宸妃所生雖為皇八子,但其兄長無一出自皇太極稱帝後的崇德五宮后妃,所以他就成了日後最有資格承襲皇位的「嫡長子」。皇太極宣布因他降生大赦天下,也含視其為繼承人之意。宸妃在寵冠後宮的同時又母以子貴,正合皇太極心願。所以,從孩子降生到次年春節,他與宸妃在精心撫愛小兒子的同時,不斷接受著來自各方面的祝福。甚至有使臣來瀋陽參加新春慶典時,在朝賀皇帝、皇后之外,另進了一份給皇八子的賀表賀禮,使皇太極頗感滿意。
皇太極親臨松山之戰前線指揮作戰期間,宸妃患病,得知此事的皇太極安排好一切急忙往回趕。可惜還未趕到時,噩耗已至。海蘭珠死後,皇太極哭了七天。當時朝鮮的《沈館錄》對此也有記載:「……汗大悲痛,歸路哭泣不止矣。」
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八月,林丹汗的側福晉,時稱竇土門福晉,由他部落的一名叫多尼庫魯克的護送下,到皇太極的軍營行幄,表示歸順,其實是竇土門福晉想嫁給皇太極,請問皇太極是否接納。大貝勒代善等見狀,自然明白他們的心意,便到皇太極面前說,此女乃上天所賜,應該把她納為妃子。皇太極考慮了三天,最後決定娶竇土門。
皇太極說:就按貝勒們的意見辦吧,納就納吧;他還直嘀咕:我說,怎麼會有野雞往我的大帳中鑽呢!皇太極對諸貝勒大臣說,當他行軍途中,駐蹕於納裡特河時,曾有一隻雌雉飛入他的御幄,這就是美女入帳的「吉兆」,竇土門福晉來歸嫁看來是「天作之合」,既然是上天的旨意,那就要接受了。當然這可能是對外的說辭,因為在行軍入荒野,野雉各處覓食,飛入帳幄,也是常有的事;皇太極於是派巴克什希福等前往迎接,護送竇土門福晉的多尼庫魯克非常高興,說他們此來的目的,就是為送福晉給皇太極的,而且望天拜謝,並歸降後金國。這個美女,不是別人,就是在瀋陽故宮臺上五宮的衍慶宮的淑妃,位居第四位。從察哈爾到盛京,踏著大漠的風沙,與同嫁一夫的姑侄三女同族同姓博爾濟吉特氏,但並不在一個部落的娜木鐘一路走來。這位蒙古族的囊囊太后改嫁到了滿族皇宮裡,成為皇太極的貴妃,她佔據了西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