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亞里斯多德在哲學上竟有共同思想,不愧都是聖人

2020-12-16 小小耳動漫

歡迎大家來到大學有術,點擊右上角關注小編,和小編一起笑談哲學……

孔子作為中國儒家創始人,從古至今他的地位沒有人能撼動,他的思想流傳至今仍是人們討論了學習的內容。

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也是各門科學的奠基人。由於亞里斯多德常常與學生們一邊散步散步一邊教學,他的學派又被稱為「逍遙學派」。

圖為孔子和生平介紹
圖為亞里斯多德及思想簡介

孔子和亞里斯多德一個是中國哲學的先驅,一個是古希臘哲學的集大成者,他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國家,但是他們的思想中卻有共同之處,這即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孔子作為中國歷史上偉大的哲學家,他在思想上宣揚「中庸之道」思想。後來孔子的「中庸」被北宋的程頤加以解釋成——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這就是說,不走極端和穩定不變,是一切事物正當不移的道理。孔子認為,要維持和鞏固他所謂的「道」的最好方法就是採用中庸的方法。

孔子教學圖
孔子的著名思想

亞里斯多德在談到道德方面,提出了一種「中庸」學說。一個人如果能以一種不偏不倚,執兩用中的態度來對待事物,這就是美德。亞里斯多德明確指出:「美德乃是一種中庸之道……它乃是以居間者為目的的,中庸是美德的特性。

關於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有以下幾點略作說明:第一,「居間者」是相對於不同主體而言的。第二,美德作為一種中庸之道,是與「過度」和「不足」這兩端相對立的。第三,中庸既非過度中的中庸,也非不足中的中庸。

孔子的「中庸之道」和亞里斯多德的「中庸之道」都是在闡述「道」和「德」的問題,他們的思想共同之處就在於強調「不偏不倚,」,認為中庸是道德的體現。

哲學是一門博大精深的學問,從古至今,哲學的發展從未有過暫停,我們應該走進哲學的海洋裡去了解哲學,了解這些偉大的哲學家。

如果有哪位朋友還有想了解的中外哲學家,在評論區留言,謝謝大家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讀論語談人生修行,聖人孔子曾子的人生哲學,竟與曾國藩不謀而合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集中體現了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和教育原則等。由於其對社會政治的穩固作用,而被歷代封建王朝所推崇,元代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論語的人生哲學對於當今社會,論語雖不是一部治世聖經,但卻是個人修養道德,提高品行的寶典。孔子和他的學生曾子都曾說出人生修行的秘訣。
  • 享譽世界十大思想家 孔子上榜了
    尼採是德國著名哲學家,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其研究了很多領域,涉及歷史、哲學、宗教、文化和科學,唯意志論繼承者 ,對後代哲學影響極大,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 世界歷史上有個軸心時代,出了四位聖人,您知道這個時代嗎?
    有那麼一個時期,這三大文明的奠基者,在跨度上萬公裡的遠古時代,竟然像約好的一樣、紛紛出場,一時之間,整個世界歷史的上空,星光璀璨、熠熠生輝!這個時期,就是公元前500年左右。德國思想家卡爾·雅斯貝爾斯在1949年出版的《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中說,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間,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間,是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
  • 解讀孔子的哲學思想:拜訪5千年的中華文化,從內心裡得到成長!
    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始祖之一,在中國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他的弟子所收錄的《論語》一書,不僅在中國得到了廣大的流傳,在全世界都享有榮譽。那麼孔子的思想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一學孔子的哲學思想。二、仁學思想很多人以為自己學會了孔子的仁學思想,但實際上卻不能做到。孔子的仁學思想本質是約束自己的行為,使其符合於禮的規範。他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要求我們對待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定的禮節,對待長輩對待陌生人都要有一定的禮貌。
  • 他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穿越者」,思想格局遠超孔子!
    作者:黑瞳(微信公號讀史特約作家)公元前600年到300年間被雅思貝爾斯譽為人類歷史上的「軸心時代」,這個時代是人類文明重大突破階段,以北緯三十度上下的東西方文明,都各自出現引領時代的精神導師,西方的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及一批哲學先知們正孜孜不倦的探求著世界的本源。
  • 讀《世界哲學史》3-2——古希臘哲學之亞里斯多德
    亞歷山大病死後雅典爆發仇恨馬其頓黨的風暴,亞里斯多德被指控,他逃脫了死刑,如他所說是為了不給雅典人褻瀆哲學的第二次機會。公元前332年,他在流亡中孤獨地死去。最優秀的人總是會遭到國家的流放,這已經是歷史上常見的事情了。
  • 世界四大哲人和東方三大聖人是誰?世界歷史上十大思想家都有誰?
    在人類幾千年的文明歷史進程中,湧現出了許許多多了思想家、哲學家、他們的思想深刻地影響著社會歷史的進程,至今還在影響著世界的哲學思想的發展。那麼這些改變世界歷史進程的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都有誰呢?世界上有很多國家和媒體把蘇格拉底、耶穌、孔子和釋迦牟尼稱為世界四大聖哲。
  • 亞里斯多德的中庸學說——也許中西哲學在那時差異並不大
    胡適在《中國的哲學》中說:「須知東西的學術思想的互相印證,互相發明,至多不過可以見得人類的官能心理大概相同,故遇著大同小異的境地時勢,便會產出大同小異的思想學派。東家所有,西家所無,只因為時勢境地不同,西家未必不如東家,東家也不配跨炫於西家。何況東西所同有,誰也不配誇張自豪。」
  • 老子與孔子,聖人?賢人!及歌功頌德!
    在老子和孔子之後,主導後世的是孔子,所以出了很多小孔子,這些小孔子的著述並不比孔子少,實際的社會影響也不比孔子低,只是孔子主導下的後世社會的思想是崇古及歌功頌德等,所以小孔子們被忽視了,把功勞都算在孔子身上,而過錯算在小孔子身上!
  • 一個美國哲學家評選的10位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排第1
    很多歷史愛好者都喜歡討論,像誰是歷史上最偉大的人?在這個歷史時段裡,哪個事件是決定性的?最喜歡紅樓夢或者三國演義裡的哪個人物?等這一類的問題。美國學者威爾·杜蘭特也曾討論過10位歷史上是最偉大的思想家。杜蘭特認為,歷史是由人的活動構成的,是由人的思想推動的,不能僅僅解讀成一串死氣沉沉的數字和事實。
  • 論語丨君子、仁者、聖人,孔子人格修煉三重境界,三者有何區別?
    提及聖人,中國人第一反應大概就是孔子了;泱泱中華數千年文明史,造就了至聖孔子、亞聖孟子等璀璨明珠。而提及仁者和君子,歷史上的人物就更多了,乃至於咱們每個人身邊都有存在。那麼,《論語》中聖人、仁者、君子三者之間有何區別呢?
  • 《中庸》儒家孔子的聖人,和道家老子的「聖人」,有一個根本區別
    孔子說,那些走歪門邪道的人,留給後人去傳述吧,我是不會這麼做的。君子要走正道,而且不要半途而廢。君子按照中庸的原則,即便是所有人都不知道,那也要堅持而不後悔,這隻有聖人才能做到。這裡孔子又一次講到了第一章中講到的「慎獨」的道理,就是如果選擇了正道,即便是一個人,沒有人看到的時候,也要堅持中庸之道,這就是「慎獨」。很多人將這兩個字作為自己的警句,時刻提醒自己。
  • 從思想內涵和作用角度,分析春秋戰國和古希臘中庸觀,兩種文明
    文化背景以及社會制度不同,從思想內涵和作用角度,分析春秋戰國和古希臘中庸觀,兩種不同文明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思想炸裂的時代,這一時期,中國地區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大師聖人輩出;而在同一時期,古希臘、古印度等西方小國也不約而同地產生了思想上的躍進;而古希臘的民主政治發展到了全盛時期,出現了一大批哲學家、思想家、聖人賢者等,此時,東西方都產生了一大批影響數千年的哲學思想
  • 聖人孔子:弟子是聖人,孫子是聖人,兒子為何是個「二世祖」?
    儒家思想創始人,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孔子是歷代公認的至聖先師,孔子座下有三千弟子,其中出類拔萃者七十二人,合稱「孔門七十二賢」,是孔子儒家思想的繼承和傳播者,而弟子中最出色的兩位顏回、曾參,更是都有聖人之稱。
  • 孔子在西方:伏爾泰書房掛孔子像,愛默生視孔子為哲學中的華盛頓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孔子」。愛講大道理的長者、循循善誘的老師、修身養性的君子、濃眉齙牙的老頭、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的「喪家犬」……這位紅了兩千多年的至聖先師,在西方亦是圈粉無數。西方出版的《100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五。美國人評選出的世界十大思想家中,孔子位居首位。
  • 何為聖人?如何才能成為聖人?看孔子和孟子怎麼說!
    也就是說,在孔子看來,人才應該分為五個等級,分別是庸人、士人、君子、賢人、聖人,聖人顯然是最高層級的存在,那麼孔子認為的聖人應該具有哪些素養呢?孔子言:"所謂聖者,德合於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並日月,化行若神。"在孔子的眼中,聖人在道德上能夠合配天地,在明斷是非上能夠比肩日月,在行為準則上能夠有若神明,這樣的標準下,普通人是難忘聖人之項背的。
  • 「上承孔孟,下啟程朱」,周敦頤的理學思想,開創中國哲學大時代
    一、理學的形上學核心:「宇宙誠體」我們知道,哲學思想的誕生,需要有一個前提,就是它要在本體論上有依據,哪怕這個依據無法證實,但他要符合現象存在的抽象表達或形式邏輯。就比如老子講「道無為、不爭」一樣,他用「上善若水」來描述這個「道」的本性,我們就能夠明白「道」的特性和規律,通過這些特性和規律,我們可以感應到「道」的存在。
  • 對話孔子|如何用哲學方式去思考和閱讀《論語》?
    哲學地閱讀這些論證,就是要檢查它們有沒有推論上的缺陷;如果有,則可嘗試為它們修正或強化,又或乾脆推翻它們。《論語》裡面也有論證。較有論證姿態的文段,我認為可數〈陽貨〉篇孔子與學生宰我辯論三年之喪。宰我認為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太長,一年就足夠了,理由是「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 老子道家思想與孔子儒家思想,你更接受哪家?
    提起聖人,人們可能會肅然而有敬畏之感。因為在人們心目中。聖人是品德極高而又無事不通的人,仰之彌高。聖人也是有一顆平常心,聖人也是很容易親近的平常人。我們首先來分析一下孔子的思想,和老子的思想分別是什麼?孔子與孔子思想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
  • 古代歷史上4位聖人導師,孔子排最末,第一被稱為「百家宗師」
    孔子他是春秋時期的魯國人,開創了儒家學派,在晚年的時候,孔子曾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據悉他的弟子有三千人,其中有七十二位是賢人,在孔子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將孔子的言行語錄記載下來,編製成了論語。孔子在古代被稱為天縱之聖,被後世尊為至聖,位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