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麼是「遷移法」
所謂「遷移法」,就是將詞語詞語在一個語境中的意思遷移到另一個語境中去的方法。文言文中相當一部分詞語的釋義間有內在聯繫,並「活」在現代漢語的口頭語、書面語中。因此,在揭示文言詞語時我們可以藉助已經學過的知識或熟悉的內容來遷移理解。正確理解文言詞語是解讀文言文的基礎。對文言詞語的理解是文言文閱讀的考查重點,幾乎是中考中的必考內容。一般在詞語解釋的文言翻譯中考查,有時候也會以選擇題的形式,要求判斷解釋正確或不正確的選項。
02解題方法技巧
遷移的源頭大致有兩個:
(1)課內學習的同一文言詞語;
(2)成語或詞語中的相同語素。
解題步驟:
(1)聯繫可遷移的內容,根據自己的知識儲備選釋義;
(2)代入句子中進行檢驗,看語句是否通順。
03中考真題再現
(2018·山東濰坊)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問題。
顏淵論御馬
顏淵侍坐魯定公於臺,東野畢御馬於臺下。定公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顏淵曰:「善則善矣,其馬將佚(1)矣。」定公不悅,以告左右曰:「聞君子不譖(zèn)人。君子亦譖人乎?」顏淵退,俄而廄(2)人以東野畢馬佚聞矣。定公躐(3)席而起,曰:「趣(4)駕召顏淵。」
顏淵至,定公曰:「鄉寡人曰:『善哉,東野畢之御也!』吾子曰:『善則善矣,然則馬將佚矣。』不識吾子何以知之。」顏淵曰:「臣以政知之。昔者舜工於使人,造父工於使馬。舜不窮其民,造父不極其馬。是以舜無佚民,造父無佚馬也。今東野畢之御,上車執轡,銜體正矣;周旋步驟,朝禮(5)畢矣;歷險致遠,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其佚也。」
定公曰:「善,可少進乎?」顏淵曰:「獸窮則齧,鳥窮則啄,人窮則詐。自古及今,窮其下能不危者,未之有也。詩曰:『執轡如組(6),兩驂如舞。』善御之謂也。」定公曰:「寡人之過矣。」
(選自《韓詩外傳》,有刪節)
【注】(1)佚(yì):通「逸」,逃跑。(2)廄(jiù)人:馬棚的差役。(3)躐(liè):超越。(4)趣(cù):同「促」。(5)朝禮:指調服車馬的法度。(6)組:編織。
題型:解釋文中加粗詞的意思。
(1)鄉寡人曰 鄉:通「向」,從前(向前)。
(2)昔者舜工於使人 工:擅長(善於)。
(3)然猶策之不已 策:用鞭子打(驅趕)。
解析:
(1)「鄉」的解釋可採用課內遷移法,聯繫課文《魚我所欲也》「鄉為身死而不受」中「鄉」是通假字,通「向」,是「從前(先前)」的意思,再結合語境進行確定。
(2)「工」常用的意思:①擅長(詩文、書畫等)。②工巧、精巧。③功效。④工匠。結合本句分析,取第①種意思。
(3)「策」的解釋也可採用課內遷移法,聯繫課文《馬說》,「策」有兩種意思:「執策而臨之」中「策」作名詞,是「鞭子」的意思;「策之不以其道」中「策」作動詞,是「用鞭子打」的意思。結合語境分析,這裡是「用鞭子打」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