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臨潼,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秦始皇陵更是一座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地下宮殿。秦陵裡面究竟有什麼?想必定是藏滿了奇珍異寶,但由於誰也沒有親眼看見過,千百年來人們也只能對之進行臆想與猜測。
直到1974年,幾位農民打井的時候用工具觸碰到了在地下沉睡已久的兵馬俑,秦始皇陵往東1.5千米處的秦兵馬俑坑才就此被發掘了出來,它立時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既然一個秦兵馬俑坑就如此轟動,那麼,秦始皇陵為什麼一直沒有進行發掘行動?
一、秦始皇陵內機關重重,貿然發掘極具危險性
秦始皇陵的總面積約為56平方千米,可謂規模巨大,其地下結構更是異常複雜,地宮內不僅暗道重重,而且還機關密布,諸如毒箭、流沙、水銀等都被藏在其中。
考古學家利用先進的儀器探測到,秦始皇陵附近的水銀嚴重超標。專家預測說,秦始皇陵內至少得有100噸水銀。那麼,往秦陵內放置這麼多的水銀幹什麼?這些水銀不僅被用來布設江河湖海,更被用來為入葬者和隨葬品防腐,還可以使進入其中的盜墓者死於水銀之毒。
秦始皇陵中的巨量水銀一旦洩露,在常溫下就會蒸發出汞蒸氣,蒸氣有劇毒,吸入人體後會有性命之憂。
專家們至今尚未破解秦始皇陵中的水銀等機關,也拿不出周全的挖掘方案。在此種情形下,如果貿然進入其中進行發掘,不僅會造成相關人員的重大傷亡,而且還可能會對當地的民眾以及環境造成惡劣的影響。因此,秦始皇陵還是先不發掘為好。
二、文物保護技術有限,貿然發掘秦陵會使珍貴文物毀於一旦
曾有前車之鑑,當年挖掘了萬曆皇帝的定陵,結果將陵墓內的陪葬品置入了空氣中,由於缺乏有效的文物保護技術,致使很多綾羅綢緞等都迅速地氧化變色,甚至變質變形,可謂是損失慘重。
再者,陶俑剛從秦兵馬俑坑出土時都是彩色的,但由於保護技術欠缺,致使大量彩色俑在出土後不久就迅速被氧化成了土灰色。
在文物保護技術有限的情況下,如果貿然挖掘秦始皇陵,很多珍貴的史料、寶物等,就會隨著地宮的打開而消失殆盡。這樣非但保護不了文物,反倒對其進行了破壞,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秦始皇陵現在還不能挖掘,等到科技進步了,時機成熟了,再讓皇陵中的各種文物重見天日,才是理性而智慧的選擇。
三、發掘秦陵是一項浩大的工程,缺乏各種條件會難以進行
據史書記載,秦始皇曾徵集了70多萬人修造秦陵,歷時39年才完成,真可謂是規模巨大、耗時長久。
秦始皇陵通高約50米,陵墓周長約1700多米,陪葬坑、墓多達400多處,地宮最深處約為30多米,發掘秦陵,也必將是一項浩大的工程,幾十年可能都無法將其發掘完。
在這麼漫長而艱巨的發掘過程中,怎麼能夠保護文物不受自然因素的破壞?怎樣才能保持文物的原狀?巨量的文物又應於何處存放?這些問題沒有真正解決之前,發掘秦陵就有著巨大的風險。
在條件還不成熟的現在,對於秦始皇陵不發掘、不破壞,這既是對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尊重,也有利於保持秦陵的神秘性,如此才能使它更具魅力與價值。
隨著科技的發展,文物保護手段的完善與加強,終有一日,我們可以從容地打開秦始皇陵,將這千年遺蹟一探究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