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秦始皇陵,需要什麼條件?

2021-02-07 賈如慄史

如果可以在有生之年看到了秦始皇陵的發掘,這將會是一件多麼震驚世界的事情。


秦始皇陵,顧名思義就是秦始皇嬴政的陵墓,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城東5000米處的驪山北麓


秦始皇嬴政,中國歷史上的千古一帝。一個結束春秋戰國550年割據紛爭,建立起第一個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皇帝。一位在生前享有如此功名的帝王,自然對死後的歸宿也就格外重視。


(秦始皇像)


值得注意的是,在嬴政剛即位做秦王的時候,秦陵就已經開始動工修建。陵墓始建於秦王政元年(前247年),竣工於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歷時39年,一共動用了72萬民工來修建


秦陵在剛建好的時候,有大量地面建築,面積加起來相當於78個北京故宮。現已探明的宮中心深度30米,面積約佔18萬m²,分內外兩層夯土城垣。秦嶺四周的各種墓葬和陪葬坑共計400多個其中就包括「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秦兵馬俑(1974年3月被村民打井時發現)。


(秦兵馬俑一號坑)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地宮中「以水銀為江河百川大海」,嬴政的棺槨漂浮在水銀河流上,就像視察他的地下王國那樣。這一說法也得到了證實,考古學家經過勘探發現,秦陵地宮下的確存在汞含量超標


史書中還記載了地宮裡有還有各式各樣的宮殿,陳列著各式各樣的奇珍異寶,其中可能包括九鼎(秦奪周朝九鼎的那九個鼎),以及長亮不熄的油燈,還有各式各樣的防盜機關等等。


(秦陵陵冢透視圖)


既然秦陵如此的神秘,為什麼還不組織發掘的呢

根本原因是由於目前科技無法保護好剛發掘出的文物


定陵之殤


定陵,明十三陵之一明神宗朱翊鈞及其兩位皇后(王恭妃、王喜姐)合葬墓,建於1584—1590年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時任北京市長吳晗的提議下,「(作si的作)」郭沫若上書中yang請求對明十三陵(明朝皇帝陵寢)進行發掘。由於當時技術並不能保護好剛發掘出的文物,貿然打開皇陵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所以這一消息遭到了史學界的強烈反對



但最終1955年周總li同意了這一請求,於是郭沫若首先對明十三陵之首的長陵(明成祖朱棣及徐皇后合葬墓)展開了長達一年的發掘。但發掘過程並不順利,因為長陵的墓葬結構過於複雜,一直未能找到墓道入口,無奈之下只能放棄,長陵因此逃過一劫。之後,郭沫若把目光轉向了定陵,打算先發掘定陵積累經驗,再發掘長陵。


經過了大約一年半左右的發掘,考古隊在定陵發現了一處牆磚脫落,然後順著脫落處挖了兩條探溝,終於發現了定陵的地宮入口,對定陵發掘得以順利展開。考古隊在進入定陵地宮後,內部情況驚呆了所有人:金銀珠寶,金絲玉帛,書畫古籍等,幾乎堆滿了整個墓室


(明定陵地宮發掘現場,左一為郭沫若)


對定陵的發掘持續到了1957年,出土各類文物3000多件,其中包括金器、銀器、玉器、珠寶、金冠、鳳冠、兗輔、冕旒、百子衣等。其中,最重磅的莫過於出土了明神宗的皇冠——金翼善冠通體純金打造,工藝難度極高,目前國內僅此一頂,可謂極其珍貴



定陵出土的文物為史學家研究明朝歷史提供了非常珍貴的信息但也造成了無法挽回的損失。這裡不得不提到考古學中的一個術語——時間沙漏:文物被掩埋在了一個封閉空間裡面幾百上千年,已經習慣了裡面的缺氧環境。而一旦這個封閉空間被打破了,有新的空氣加入,一些比較脆弱的文物比如書畫、絲織品、食物等,就會被迅速氧化破壞,造成無法挽回的重大損失


(秦兵馬俑剛出土的時候是全身有顏色的,就是因為「時間沙漏」所以出土時顏料立刻消失)


所以,那次定陵的地宮發掘也不例外。當地宮打開的時候,大量書畫文物、絲織品立刻就被氧化破壞,頃刻間灰飛煙滅。其他的器具文物,雖然不足以被破壞但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比如光澤變暗,顏料消失。最可惜的還是明神宗的龍袍,剛出土時就被氧化破壞得不成樣子,非常令人痛惜!


(經過修復後的明神宗龍袍)


並且當發掘工作完成以後,現場保護措施沒有做好,大量的文物沒有來得及保護和修補,連同棺槨被隨意的丟棄在院子裡面,甚至連棺材板都被附近村民劈開拿回家做家具用。後來到了文ge,明神宗和兩位皇后的骸骨被拉到廣場上燒成灰,棺槨被扔下山溝


不主動發掘


定陵的慘痛教訓,令當時的文化部領導們痛心疾首。恰逢1958年,乾陵(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合葬墓)被村民炸山採石時候被炸開墓道並於1960年2月開始發掘乾陵墓道。所幸當時的周總li在批示《乾陵發掘計劃》的時候作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的批示後,乾陵的發掘就此停止


(乾陵,關中唐十八陵之一,唯一一座未被盜的唐帝陵)


隨後國務院又發出通知:全國的帝王陵墓前先不要挖。但不死心的郭沫若,於1965年上書中yang,請求再次開啟發掘長陵,只見周總li冷冷地回了句:「十年之內不開帝王陵墓」。


那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帝王陵墓可以被開啟發掘呢?


好傢夥,問這種問題的人一定是像我一樣對考古發掘比較痴迷的人,那我今天就告訴你,可以主動發掘開啟帝王陵墓的條件只有一個那就是


搶    救    性    發    掘


顧名思義,就是當陵墓遭遇到破壞的時候,主動採取的搶救性質的發掘行動。遭到破壞的形勢可能有:盜出現盜洞、陵墓被地震破壞、道路施工被挖開、被飛彈炸穿.以上幾種都是導致可能要採取搶救性發掘措施的情況。


(著名的搶救性發掘的陵墓有:馬王堆漢墓、海昏侯墓、曾乙侯墓等)


那,現在知道秦陵要怎麼開啟發掘了吧?


首先,秦陵在一個所有人都還沒找到的地方。然後某一天,那個地方要搞大工程施工,在挖地基的時候不小把秦陵的地宮挖穿,這樣的話秦陵就可以主動搶救性開啟發掘啦

相關焦點

  • 秦始皇陵在什麼條件下才會被考古挖掘?答: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秦始皇陵的挖掘,將會對當地產生輻射極強的經濟效益,堪比數次拆遷後的所得收益。但是在未觸發挖掘機制之前是絕不可能隨意挖掘的!挖掘機制包括什麼呢?其一可能遭到毀壞性破壞,其二有著極其先進的文物保護技術!部分史學家會把秦始皇陵的修建分成三個階段,第1個階段是秦始皇一統全國之前的26年時間,這個時間節點其實就已經佔據了在整個秦始皇陵的修建時間2/3以上。那這一段時間修建了什麼呢?主要是陵園工程以及當時的主體工程,奠定了陵園的規模和格局。
  • 一直沒人敢踏足秦始皇陵,秦始皇陵到底隱藏了什麼秘密?
    為什麼沒人敢開秦始皇的墓?到底有什麼隱瞞的? 簡單一句話回答,秦始皇墓裡面沒有什麼隱瞞的。因為國家不支持任何形式的主動發掘墓穴的考古。 因為考古和盜墓不一樣,考古是非常細緻和繁瑣的工作。
  • 千年來不被破壞的秦始皇陵隱藏了什麼?
    秦始皇陵是完全按照古代禮制「事死如事生」的要求特意設計的,因為秦始皇用了一生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為了顯示他生前的功績,以軍隊的形式來陪葬似乎是一種必然。生前巨大的功績也需要如此巨大的陵墓來彰顯。
  • 秦始皇陵有沒有被盜過,沒有挖掘是技術條件達不到嗎?
    秦始皇陵沒有挖掘的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秦始皇陵一直都是保護得很完好的,而且秦始皇陵距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對秦始皇陵進行挖掘。很顯然秦始皇陵是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的,而且秦始皇陵一直都是保護得十分的完好。第二、目前的技術還達不到挖掘秦始皇陵的條件,我們都知道,挖掘皇陵的目的,主要是考察過去的歷史,讓人民更好地了解過去。但是,要知道秦始皇陵裡的東西,保存了兩千多年了。
  • 秦始皇陵裡到底有什麼?水銀35米,怎麼才能做到呢?
    可惜的是,由於現代技術上的落後,再加上不確定因素居多,除驪山墓附近兵馬俑陪葬墓群被開啟之外,真正的秦始皇陵本體內部迄今為止依舊不能讓人一飽眼福。直到如今,人們對秦始皇陵內部的結構及陪葬品的好奇心依舊未減,同時對此也萌發出來了更多的疑問。
  • 秦始皇陵地宮究竟是什麼樣?
    另據《漢書·楚元王傳》記載:"(秦始皇陵墓)石槨為遊棺,人膏為燈燭,水銀為江海,黃金為鳧雁,珍寶之藏,機械之變,棺槨之麗,宮館之盛,不可勝原。"其中的意思與《史記》中的記載基本無二,秦始皇陵地宮的極盡奢華,簡直超乎人的想像。由此可知,秦始皇陵規模之宏大,氣勢之恢宏,景觀之壯麗,結構之複雜,物藏之豐富,當屬中國古代帝陵之首。
  • 秦始皇陵十六個驚天秘密!
    (二維碼在本頁正文之後)秦始皇陵十六個驚天秘密! 中羨門可能是橫向鑲嵌在兩壁的夾槽中,是一道無法開啟的大石門。內羨門可能與中羨門相似。三道羨門很可能在一條直線上。 現代科技的發展為驗證秦陵地宮埋水銀這一千古懸案提供了必要的前題條件。 地質學專家常勇、李同先生先後兩次來始皇陵採樣。經過反覆測試,發現始皇陵封土土壤樣品中果然出現「汞異常」,相反其它地方的土壤樣品幾乎沒有汞含量。 科學家由此得出初步結論:《史記》中關於始皇陵中埋藏大量汞的記載是可靠的。現代科技終於解開了地宮埋「水銀」的千古謎案。
  • 大巧不工-秦始皇陵的探索
    「依山環水」正是秦始皇陵最主要的地理特徵。陵墓建造和布局秦始皇陵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秦始皇陵的地宮中有防盜機關,其中暗弩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記載:秦始皇陵中設有暗弩,當盜賊進入秦陵觸動機關時,就會被強弩射死 。與暗弩配合的機關還有陷阱等等。盜墓者即使不被射死,也會掉入陷阱中摔死。此外,秦陵地宮中有大量的水銀,水銀蒸發的氣體中含劇毒,無孔不入防不勝防。
  • 秦始皇陵為何遲遲不被發掘?
    秦始皇陵的陪葬坑在20世紀70年代被發掘,出土了著名的兵馬俑。而後數次規模不等的發掘也是對陪葬坑的揭露。雖然古代文獻中,記載了秦始皇陵被數次盜掘的情況,但是在現代,地宮部分迄今為止一直沒有被考古發掘過。我國是個非常注重喪葬的國家,在秦朝的時候陵墓建造技術就已經非常高了。
  • 秦始皇陵18大不解之謎震驚國人 秦始皇墓懸案
    秦始皇陵外城東,除了名揚四海的秦始皇兵馬俑以及馬廄坑外,還有一些賠葬墓。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側約20米的一座賠葬坑內,發掘出土了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是20世紀考古史上發現的結構最複雜、形體最大的古代青銅器,它重現了秦始皇銅車馬鑾駕出巡的真實面貌。關於秦始皇陵的情況,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有較詳細的描述,其中的奢華宏偉令人嘆為觀止。
  • 秦始皇陵:這價值連城的地宮,為何一直沒有進行發掘行動?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的臨潼,它南依驪山,北臨渭水,無疑是一塊風水寶地。秦始皇陵更是一座籠罩著神秘色彩的地下宮殿。秦陵裡面究竟有什麼?
  • 尋秦記 | 西安不僅有秦始皇陵,還有秦始皇祖墳!
    「大西安」地圖(圖片來源:悅西安)今天,小編將為讀者朋友們介紹位於「大西安」轄區內的秦始皇祖墳——櫟陽陵區和鹹陽陵區。受歷史條件限制,人們曾經誤以為南墓是延陵陪葬——班婕妤墓,北墓是周共王陵,封土前還有畢姥爺(清乾隆時期陝西巡撫畢沅)題詞的墓碑。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到現在都不能打開,源於四個條件的制約
    但是,即使到了科技如此發達的現代,人們面對秦始皇陵也是一籌莫展,只能繼續等待下去。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為何遲遲不能打開?秦始皇陵的封土層如同一座80米高的小山,要開挖必須移走這座小山,有人把封土層看作圓錐體,大概計算了一下,足足有16億立方米的土,僅僅挖掉這些土並把它運走,讓許多臺挖掘機、推土機、運輸車日夜不停地工作,大約需要1000億元支付費用。
  • 野史趣談——為什麼不挖秦始皇陵
    僅為陵墓守衛的兵馬俑就能引起世界關注,作為千古一帝的陵墓——秦始皇陵價值更是不可估量,但是為什麼至今沒有開挖?秦始皇陵又是否被盜墓者關顧過呢?兵馬俑依照真人捏造,千人千面,栩栩如生,是古代墓葬代替古代實行人殉的次生品,秦始皇下令製造兵馬俑的目的:1.用它們來代替活人活馬殉葬,2.秦始皇認為自己生而為人間之王,下到陰間也要有皇權,於是兵馬俑成為了一支守護秦始皇的陰兵軍隊,為的是下到陰間也能繼續統治。
  • 秦始皇陵選建在驪山的秘密
    作為「千古一帝」,除了車同軌書同文等教科書中所羅列的功績,秦始皇留給後世的,還有一個巨大又神秘的秦始皇陵。秦始皇陵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內涵最豐富的帝王陵墓之一。關於秦始皇陵未解之謎,還有一個就是,秦始皇為什麼要把墓地選在驪山這個地方?
  • 為何秦始皇陵一直無人敢盜?
    既然被評為世界文化遺產,想必其中一定有價值不菲的文物或者無以計數的金銀,不過讓大慧感到好奇的是,千百年來竟無一人敢盜秦始皇陵。 其實也不是不敢盜挖,在秦始皇剛去世不久,確實有過一夥盜墓賊曾進入陵墓中,不過他們出來之後就立馬金盆洗手了。後來項羽也曾進過秦始皇陵,不過最後也被嚇跑了。
  • 美國學者破解了秦始皇陵長明燈千年不滅之謎?
    死後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遺產,向世人展示了中國古代高超的工匠手藝,秦始皇陵絕對是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浩大的陵墓。根據史料記載,秦始皇陵所用的修建工人就高達72萬之多,修建時間更是長達37年之久。此外修陵園所用大量石料取自渭河北岸的仲山、峻峨山,全靠人力運至臨潼,工程十分艱難。因此秦始皇陵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足見其雄偉神奇。
  • 傳說秦始皇陵中有人魚膏做成的長明燈,這裡的人魚膏究竟是什麼?
    說到秦始皇陵,我們都是知道的,是始皇帝嬴政的陵墓。而嬴政的知名度不用多說,在我國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相信是沒有任何一位歷史人物可以超越的。秦始皇也該開始準備自己的陵墓。畢竟君主的禮儀是很繁瑣的,而且陵墓也是很費勁的,而實際上秦始皇陵在嬴政13歲剛繼承王位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修建了,從這一點上也能印證出先秦時期人的壽命不長。秦始皇陵在嬴政13歲修到秦始皇駕崩都還沒完,秦始皇駕崩後才草草完工。據記載歷史一共39年。
  • 秦始皇陵裡面到底有多少水銀?看看周圍的石榴樹,就能明白了
    ——《草茫茫-懲厚葬也》秦始皇,也稱始皇帝,是第一個統一了六國的稱帝的人,在秦始皇整個傳奇的一生裡,造就了多個歷史有待考證,日本的第一任天皇是不是秦始皇派去尋長生不老藥的徐福?秦始皇是否拿到了長生不老藥?兵馬俑為什麼在當時那個時代就能栩栩如生?還有就是對秦始皇陵的好奇。
  • 秦始皇陵裡面到底埋了多少水銀?考古學家:看看山頂上的石榴樹
    專家們也研究出秦始皇陵的墓葬裡有大量的水銀,墓穴裡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還沒人知道秦始皇陵裡到底有多少水銀呢?看一下山頂上的石榴樹就知道了。公元246年,秦始皇命人建造了雄偉壯觀的兵馬俑,把它安放在自己的陵墓周圍,目的是讓千軍萬馬在死後仍能為他驅使。整座秦始皇陵建了整整39年,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設計最完美的一座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