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日報》發文委婉質疑已經普遍引起爭議的運動員體測之後,終於出現了效果。
昨天下午,中國拳擊協會通過其官網發布通告,稱經國家體育總局備案同意,對2020年全國女子拳擊錦標賽體能測試做出調整。
具體調整方案為:取消3000米測試項目,同時將30米衝刺、垂直縱跳、臥推最大力量、背肌耐力四項調整至比賽1/2(半決賽)階段測試。具體為前兩名進入決賽、後兩名淘汰。
也算是各退一步,各留臺階,下回再議。
舉國的奧運體制曾經是中國體育的巨大優勢,但在去奧運化的今天,出現類似農業學大寨的一哄而上的體測還是匪夷所思,因為在技術上它是反科學的。
體能重要,無可厚非。
但更重要的是因材施教和術業有專攻。
中國體育最著名的體測估計就是甲A聯賽的12分鐘跑,難為了多少人不說,我們就說它的負面影響。
從12分鐘跑強制推廣之後,中國足壇的創造性中場幼苗被齊根砍掉,導致了2000至2010年,中國男足技術型球員的普遍缺乏,剩下的所謂苗子,無非都是沒有多少例外的美其名曰的掃蕩型中場。
青訓出成果基本需要二十年,而甲A體測基本上毀掉中國足球的十到十五年。
中國體育很多年的問題就是普遍的外行管理內行,此次大範圍的體測估計也算是其中的一種,只不過時隔二十年,當它再次出現時,媒體,社會和作為個體的運動員的反彈力度要比二十多年前要劇烈得多,這也是決策者沒有估計到的
所以在批評之餘,我們首先要感謝社會和制度的進步。
錯的制度在回正後會對社會有更大的推動作用,因為在社會的修正之後它基本上沒有再走彎路的可能。
所以這次拳擊協會的一小步,其實是我們社會進步的一大步,甚至是裡程碑式的。
再聯想到數天前某女士的堅決執行體測的正義言論,這種進步是顛覆性的。
我是個不喜歡拳擊的人,但現在突然有了看拳擊的欲望,只是不知道全國女子拳擊賽有沒有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