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孝文和新媳婦的被窩裡打牆這事,最後還是父親白嘉軒做成了。為了給家裡添人口,抱孫子,孝文剛滿16歲時,家裡給給他娶了媳婦,媳婦比他大三歲,凡事懂得比他也多一些。
孝文年紀小,也沒接觸過奶奶和媽媽之外的任何女人,對男女之事一竅不通,晚上只知道讀書。新婚第四天,在媳婦的引導下初試雲雨情,誰曾想,嘗到甜頭後,竟一發不可收拾了,臉色都越發憔悴了。
父親白嘉軒看出了端倪,私下裡跟媳婦仙草說:「看來這崽娃子貪色。你得給那媳婦亮亮耳。」仙草覺得自己不方便開口,便把這項重任交給了孝文的奶奶白趙氏。白趙氏擔心孫兒的身體,因此對這事尤為上心,馬上就找了孝文媳婦談話。媳婦轉而又傳達給了孝文,沒成想,孝文根本不理,依舊我行我素。
於是,白趙氏又找來了孝文媳婦,孝文媳婦委屈的說道:「被窩裡又不能打牆呀。」白趙氏狠狠的說:「我來試著打這堵牆,看看打成打不成!」為了達成這堵牆,白趙氏改變了天黑就睡覺的習慣,支稜著耳朵聽動靜,一旦孝文屋裡有風吹草動,就到窗前吆喝:「孝文,甭忘了你是個讀書人!」原以為被窩裡的牆已經打成了,但孝文的臉色卻依然灰暗,於是,就都明白,這牆還是沒打成。
到了這裡,就必須白嘉軒親自出手了,他當面訓示孝文:「你要是連炕上哪一點豪恨都使不出來,我就敢斷定你一輩子成不了一件大事。你得明白,你在這院子裡是——長子!」寥寥數語,這牆竟然就打成了,自此,孝文臉色也慢慢紅潤了起來。
孝文只覺得箍在自己頭上的緊箍咒越來越緊了,從小,父親就按照族長繼任者的標準來培養他。說話做事,從來不會由著自己的性子,不敢越矩半步,也不能有任何差池。慢慢的,他只覺得認不清自己是誰了,甚至都都不再像個人了。
《白鹿原》這一本書,講述的都是時代造就的悲劇故事,粗野樸實的鄉村習俗,慎獨隱忍的儒家精神,與時代衝擊下個人意識的覺醒,形成了巨大的矛盾與衝突。
在白姓和鹿姓兩大家族祖孫三代的恩怨紛爭背景下,展現了關中地區的一整個大時代,也展現了一個時代的變革與覺醒。
1998年,《白鹿原》獲得中國第四屆茅盾文學獎;2019年,《白鹿原》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當代作家雷達曾評價:「我從未象讀《白鹿原》這樣強烈地體驗到,靜與動、穩與亂、空間與時間這些截然對立的因素被渾然地扭結在一起所形成的巨大而奇異的魅力。」
宏大又細小、震撼又細膩,只有無所刪減的去記錄一個時代,一個白鹿原,才能夠將那個過去的歷史,完整立體的擺在如今這個時代的讀者眼前。
如果你也想領略那個特殊時代背景的白鹿原,走近陝西那段震人心弦的激蕩歷史,一定不要錯過這本無刪減的《白鹿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