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寫這篇文的時候,我發微信問我媽:1990年印象最深的是什麼?
我媽說:必須是韋唯的亞洲雄風啊。
亞洲雄風正是1990年北京的亞運會的主題曲。
我想對於有印象的人來說:那一年應該都是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1990年的亞運會是中國1978年改革開放之後第一次舉辦國際性體育賽事,也是中國對外開放、北京走向國際化的重要時間點。
而在一江之隔的香港,香港小姐也正如火如荼地開展,袁詠儀奪冠正式出道;另一場香港唯二的女性選美賽事,亞視的亞洲小姐也在力爭上遊。
雖然「亞洲小姐」的名頭叫起來比「香港小姐」響亮,但亞姐只能參與在香港舉辦的參加「亞太小姐」賽事,不像港姐的佼佼者是可以代表香港參加「國際華裔小姐」、「環球小姐」和「世界小姐「等國際選美賽事。
再加上無線的平臺,資源比亞視更雄厚,所以報名港姐的遠比亞姐的要多。
因為在「正面戰場「上比不過無線,喜歡劍走偏鋒,在賽事之外玩花樣製造話題吸引注意。
83年邱氏家族注資亞視後財力雄厚,85年亞視第一次搞亞姐選舉,冠軍就可以獲得包括複試三層洋房在內的價值70萬餘元的獎金獎品,季軍和冠軍的獎金也都遠高於香港小姐,對不是大富大貴之家的女孩子們吸引力都很足。
亞視去國外拍特輯也都去比較高大上的地方。
比如89年亞姐三強中的萬綺雯本身是想報名港姐的,但是從來沒有做過飛機的她很想去希臘所以改報了亞姐。
萬綺雯我想對很多喜歡看港劇的人來說都不會陌生,《司機大佬》、《勝者為王》《我和春天有個約會》、《我和殭屍有個約會》《精武門》等,香港第一美腿想必大家都印象深刻。
但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亞洲小姐女主角不是她。
01
-
1990亞洲小姐
提起1990年的亞洲小姐,最讓人熟悉的應該就是當年的冠軍吳綺莉。
90年港姐冠軍袁詠儀與亞姐冠軍吳綺莉,真的是歷史性的合影。
而今吳綺莉讓人熟悉的就是小龍女的母親了,成龍和她犯下了「男人都會犯的錯」。當年奪冠的時候,她才17歲。
吳綺莉其實出身自富貴之家,母親是公司大老闆,不過也是單親母親將她帶大,對她有強烈的控制欲,喜歡打擊她的自尊,沒想到痛恨目前專制的她長大後也是走了母親的老路。
所以說原生家庭對人的一生影響真的太大了。
1990年亞姐冠軍吳綺莉(左二)、亞軍施綺蓮(左一)、季軍楊玉梅(右二)
無論什麼比賽,大家的關注度永遠在三強中。
上圖這張照片也真的是把三強全場焦點之光展現得淋漓盡致。
而我們今天想跟大家聊的,不是這三強,而是最左的亞洲小姐:孫名翠。
畫面實在是不高清,有興趣的可以看當年頒獎現場的視頻。
孫名翠 Karen Suen 出身小康之家,有五兄弟姊妹,排行第四。
自小媽媽把她帶到大會堂看香港當時的著名舞團: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演出。她看著臺上的舞者對媽媽說:我將來一定會成為臺上的舞者。
可以說Karen從小都是一名別人眼中的優秀孩子。
從幼兒園、小學開始無論是朗誦還是畫畫都拿獎,同時也參與很多的舞蹈表演。
中五畢業後,適逢香港演藝學院創校,中學修女便鼓勵她報考進入了舞蹈學院。
舞蹈學院裡有芭蕾舞、現代舞以及中國舞,但最後卻選了最特別的現代舞。
談到為什麼選現代舞時,Karen說:
「我個人好Creative,鍾意試新嘢,終於揀咗現代舞,現代舞比較有創意,有更大的自由度,香港從來冇人學過㗎!」
與她同屆的還有戲劇系的黃秋生、張達明等。
畢業後也真的進入了城市當代舞蹈團,更是成為了第一個舞蹈演員演舞臺劇的人。期間也拍過多個廣告,也演過藝術電影。
但她說拍戲不是為出名,只是想試下不同的藝術元素而已。
正因為想有新嘗試,她決定參選亞姐。
就如在亞洲小姐自我介紹中說的:即使是參加選美,她也認為是一種表演的藝術。
原本打算完成比賽之後繼續跳舞,但經不起亞視苦苦遊說,終於籤約做藝員。
「我讀演藝嘛,當時邊有呢類咁專業嘅artist呢,原本亞視規定籤三年,但我只肯籤兩年,佢哋又OK喎。」
想在娛樂圈出位,要搞緋聞、扯是非,她自覺並不適合,約滿後便急急離開,回到演藝學院繼續進修。
有感不同形式的藝術表演都試過,在臺上已找不到滿足感,Karen開始轉投商界,開學校教小朋友跳舞。
雖然說專心向著藝術目標進發,但她明白跳舞不可以跳一世,於是便開始著手學做生意。當中開過花店、髮廊,而在開了舞蹈學校之後也覺得自己完成了心願,人生進入另一個階段。
「我自細好貪靚,對珠寶好有興趣,不如試嚇做珠寶啦。」
於是開始修讀GIA珠寶鑑定課程。
邊學邊買珠寶來設計,同時也得到了很多朋友的喜歡和訂單,因此第二年就開創了自己的珠寶品牌。
從選美至加入娛樂圈,再轉職教跳舞,雖然收入有限,但卻財來自有方,隨時可以動輒過百萬做生意。
對於資金來源,及如何賺取第一桶金,在採訪時她均不願多談,只說:「我有積蓄的,但我唔想講關於錢銀方面的事。」
嗯,只能說積蓄有方了。
02
-
珠寶設計
據港人港心上對Karen的採訪,她的第一件珠寶設計作品早在1997年就開始了。
是一件自己重新改款的玉蝴蝶胸針,至今仍收藏在家中。
不同於很多設計師,Karen原本只做熟客生意,但其後得到知名珠寶雕刻大師陳世英的鼓勵,開始參加公開的展覽。最神奇的是第一次參加珠寶展,會展負責人看見她的作品後驚訝不已,立即讓她的攤位升級到「Grand Hall」。
Karen Suen這個品牌其實運行已經超過10年,但讓更多行外人知道Karen Suen這個名字的,要屬這一對耳環。
2019年,富藝斯香港春拍上這一對拍行委託Karen Suen設計的翡翠紅寶石耳環一出世就吸引了眾多珠寶愛好者的矚目。
翡翠雕件總給人相對傳統與中式的感覺,Karen 另闢蹊徑運用特別切割的半月形紅寶石與翡翠雕件形成強烈的對比,整對耳環的幾何讓人聯想起佛教裡月光照寶塔以及Art Deco 時代東方文化與西方藝術交融而設的珠寶作品。
但這一件作品更讓我想起的是路易·康晚年設計的艾哈邁德巴德印度管理學院,在這裡誕生了那句建築史上經典的對話:
「我問磚頭想要成為什麼,它說拱券,於是我給了它拱券。」
我不知道Karen 設計這對耳環的時候靈感來自哪裡,但這兩者之間的相似性讓人想起物之共鳴。
音樂、話劇、詩歌舞蹈、建築、珠寶藝術,所有作品的誕生都是尋求共鳴。你我走過不同的山和水,見過不同的日月星辰,相遇的一瞬間,最快樂是有共鳴和默契。惺惺相惜又殊途同歸,相似性本身就令人感動。
珠寶穿越億萬年,歷史的每一步似乎都能在其中發現其蹤跡,每一粒寶石何其相似卻又各自保持其獨特性,也正如此刻看到這篇文的你我。
跳出思維的框架、打破傳統,附以舊作新意,這一點,Karen 通過這件作品表達得淋漓盡致。
而這也是富藝斯在亞洲市場中「殺出一條路「的重要之舉。
寶石本身固然重要,但好的設計師、好的創意作品更能抓住新一代藏家們的目光;而老藏家們對藏品的愛意也在這新舊交融作品中越發有活力。
這件作品僅估價:HK$ 380,000-480,000,最後拍出HK$ 525,000的價格。
同樣一件頗具Art Deco風格的紅寶石/祖母綠手鍊,將古典與現代完美融合,幾何對稱、設計大膽又奢華,讓人想起印度齋浦爾古城的伊斯蘭風格建築——風之宮殿。
風宮是世界上最高的無地基建築,牆上密密麻麻布滿953扇窗仿佛就如手鍊中密鑲的寶石,圓球是頂部的拱門、中間四方是窗體,底部拼接的紅寶石是風宮窗與窗之間連結的主體。
一條手鍊裡仿佛可以透過時光看到100多前為了迎接當時的威爾斯親王,印度君主號令全城將臨街的一面刷成粉色的壯舉。
這也是為什麼Karen的珠寶設計常被視為可佩戴的藝術品的原因。
無窮的原創性、色彩活力奔放,看見過去的歷史也能展現當代的藝術。這也是Karen珠寶我覺得非常有趣的地方。
另一點就是Karen 很喜歡買各種不同的寶石,10年就已入帕拉伊巴、海螺珠等當時相對小眾的寶石。若從現在往回看的角度,可能有些人會說:不得不說真的很有投資眼光。
但我們現在很多時候看珠寶,特別拍賣會,似乎大家總愛強調投資性,但對Karen來說,她更看中的是寶石本身的獨特的美。
一個概念對我來說總是多層次的,是從不同角度發展出來的。我的珠寶設計亦是一樣,是多維的。
顏色和光線是我作品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在組合各種色澤的寶石和鑽石之同時,我希望找到協調和對比之間的平衡,我喜歡各種切割的鑽石,因它們折射出的亮度不同,能配合設計散發不同的光彩。
這一次下周富藝斯香港的拍賣會中,就有幾件Karen海螺珠的作品。
點擊文末連結就可以跳到富藝斯官網這一次拍賣會的連結,查看圖錄。
最近半年,各個拍行的線上拍賣如火如荼,有朋友說趁機看了幾場,發現原來拍賣行裡也有我買得起的珠寶啊。
其實大家很多時候都被每次高額成交價的拍品震驚,以為拍品的價格都很高,其實不然。多做些功課,不定還能撿漏。
例如這個富藝斯一下子就放出了5件四葉草系列的單品。
以前也寫跟大家分享過說為什麼梵克雅寶這個四葉草系列50多年了,「常勝將軍」經久不衰,無論蘇富比還是佳士得、富藝斯,每一年每一場的拍品裡都必有它的存在。
那是另一個話題了。
03
-
姐姐們
回看當年1990的三強:
每一種經歷都是過程,而每一次不同的選擇都導向了不同的結果。
當初參加亞姐比賽,Karen 只把它當成一種藝術的嘗試,發現不合適自己也不留戀迅速轉戰商場,同時還能在兩次重要的抉擇中都做到了「自己的興趣變成了事業」,
看這些讓人覺得做得風生水起的女性姐姐們,都能發現相似的點:始終頭腦清醒且愛自己。
山本耀司說:自己這個東西是看不見的,撞上了一些別的什麼,反彈回來,才會了解自己。
對於珠寶設計師而言,她的作品就是她的代言人。
Karen 的作品個性其實非常強,非常懂得如何通過作品來表達自我,是一位頭腦非常清醒、對自我定位以及規劃、自我認知度都非常高的人。
她自己在採訪中也表示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有觀察力的人,並會思考如何展現藝術的表現力,特別通過在舞蹈團的那一段表演的經歷。
而參加亞姐以及在娛樂圈內兩年的鍛鍊,估計也為其積累不少後期珠寶的客戶。從她每年都不定期放出與劉嘉玲的合照就可以看出其背後的資源轉化率,這絕對不是一個「傻白甜」女人!
不為名利委屈自己,用實力說話。
話說你們從上面兩張圖兩個人前後拍照的姿勢不同有看出來什麼不同麼?
懂得及時止損並轉換跑道,知道愛自己的最強準則是有足夠的掙錢能力支撐自己的各種「愛好」和「習慣」。
這樣活得通透的姐姐們也是最近為什麼乘風破浪這次詞如此之火的原因吧。
Karen 其他作品欣賞
資料來源:
富藝斯官網、 Karen Suen 官網以及Ins, The Jewellry Editor 、Google 、Youtube
文中圖片版權歸以上資料來源所有,若有使用不當,請聯繫刪除。
版權聲明:以上內容版權歸本公眾號個人所有,若您希望在您的線上或線下轉載/使用,請後臺留言聯繫,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 welcome with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