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涼風襲來,飛簷下古老的銅鈴敲擊出空靈的聲響,仿佛追憶著古老寺廟的滄桑過往,傾訴著那些塵封已久的歷史故事。
▲飛簷下古老的銅鈴
初秋的包頭,還沒有顯露出蕭瑟的模樣,位於東河區鬧市之邊的妙法禪寺雖靜默,但朱紅的大門、廊柱與歇山式黃琉璃瓦頂的雄偉山門仍顯露著初春般氣韻生動的景象。整座寺廟坐西面東,地處高處,正好可以凝視著北梁之下城市的變遷,塵世的浮浮沉沉。
▲妙法禪寺內一建築
拾級而上,叩開山門旁的側門進入,從寬闊的院落靜靜走過,167年的歷史,讓妙法禪寺的氣質古樸而厚重。鎏金銅瓦、簷枋彩畫下那青灰色的建築,莊重素雅,聯通古今,不管是放眼望去還是空想凝視,古老寺廟中的一切,仿佛就在昨日,一磚一瓦一臺一階,一燈一龕一塔一像,清晰記錄了妙法禪寺一路走來的堅持與艱辛。
坐落於包頭市東河區北梁喬家金街對面,妙法禪寺古老的建築與全新的仿古建築群遙遙相對,卻是兩個相融相隔的世界。這裡是包頭市漢傳佛教活動中心,內蒙古規模最大的漢傳佛教寺院,供有釋迦佛、彌勒佛、觀音、地藏、達摩,在這座佛教寺的大殿中還供有道教八仙之一的呂祖(呂洞賓),也因此有了呂祖廟的叫法。
每逢農曆初一、農曆十五,為妙法禪寺傳統廟會,正月初一為彌勒佛聖誕,四月初四為文殊菩薩聖誕,四月初八為釋迦牟尼佛聖誕,四月十四為呂祖聖誕,六月十九為觀音菩薩成道日,九月十九為觀音菩薩出家日,十一月十七為阿彌陀佛聖誕等。每逢佛教節日,妙法禪寺都舉行盛大法會,人山人海,香火繚繞,每年參觀旅遊、燒香拜佛達300萬人次。
繁華與靜謐,滄桑與新顏,身處其中,用心去感受,方得所悟。
進入山門院內,在內院之北是玉皇寶殿,歇山式黃琉璃瓦重簷,四周有廊柱,寶殿氣勢恢宏;與之對面的是太上老君殿,建築形式與玉皇寶殿相同。太上老君是城市保護神,同治年間,包頭築有土城,城牆外有壕,城鎮建設得到迅速發展,包頭本地去世的英雄或名臣,被認為是太上老君的化身,保佑百姓。
▲風吹鈴鐺響徹院落
天王殿位於進入山門院落的中心線上,座西面東,八字牆磚刻「風調雨順 國泰民安」。正中供大肚彌勒佛及背後韋馱菩薩,北側執傘者稱北方多聞天王,執劍者為南方增長天王,南側握蛇者為西方廣目天王,彈琴者為東方持國天王。
作為包頭文物重要遺存的呂祖殿,是清代建築,歇山式前加抱廈,有圍廊柱。呂祖(呂洞賓)慈悲喜舍,成就一方,常顯靈治病救人,此殿香火旺盛。
靜靜凝視這座獨特古老的建築,歷史的畫面從塵封的書冊中躍動而來。
▲簷枋彩畫
妙法禪寺的工作人員周明耀介紹,妙法禪寺始建於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本是井爾坪廟管理下的土洞式小廟。當時,包頭城已建成轉龍藏的龍泉寺、東河槽西土城內的南龍王廟、東門大街的關帝廟、財神廟街的財神廟、勝利路的馬王廟等,妙法禪寺是後來居上,發展成為包頭城最大的一座寺院,動工擴建在清鹹豐末年和同治年間。
乾隆初年,來自五臺山的臨濟宗僧人續洲,在昆都侖河谷南口,向過往客商化緣,從後山(固陽一帶)來包的路途險阻,他就在前口子常年修路,道旁放一個柳筐,善心的旅客經此施捨十文八文放入筐內。有烏拉特旗王爺每年赴包頭、呼和浩特市料理旗務,路經該處,見此很受感動,便將前口子部分土地施捨,為後來的妙法禪寺,故前口子又稱為和尚灣。
在昆都侖河至後山沙壩子間,續洲和尚修建一座橋,立有石碑,名乾坤橋。後來,續洲住關帝廟,著手籌建寺廟,有王純德老人施捨今呂祖廟梁高地一塊,計4畝3分3釐。
▲俯瞰妙法禪寺
史料記載,清乾隆朝道教發展已受抑制,包頭城內建城甚晚,無一道觀,真武(玄武)廟、文昌廟(供文昌帝君)均由僧人住持,也就不足為奇。因為這個原因,妙法禪寺從來無道士住持。
妙法禪寺建呂祖殿,實由晉、陝移民文化「呂祖信仰」傳至包頭所致。周明耀介紹,妙法禪寺舊建築,亦全是晉、陝民間古建築風格,窯洞或無梁是一大特點,牆厚1.2米,以土坯作主體,外包青磚抹縫,既節省木料又冬暖夏涼。
駐包大同總兵馬升、張樹屏、林成興三任官員,為舊妙法禪寺最大的施主。據《東河區大事記》記載,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在太平天國起義影響下,陝、甘、寧等西北地區人民紛紛起義,以馬化龍為首的寧夏金積堡起義軍,其勢力已經波及包頭,公元1864年,清廷命張曜、宋慶、劉銘傳、劉錦棠、金順等將領,統重兵西徵,駐軍於包頭,並由包頭取道西行。次年,馬化龍率軍襲包頭舊城西20裡的韓慶壩村。再次年,清廷調大同鎮總兵馬升率兵移扎包頭,統率大軍西徵。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在馬升、包頭巡檢崔際平、包頭公行總領梁大漢主持下修包頭城牆。
▲妙法禪寺
周明耀說,傳說,馬升駐包期間,患了「搭背瘡」,醫治無效,來妙法禪寺求籤服藥,瘡病痊癒。馬升還願修廟,在呂祖殿後修有彌勒殿(石頭築牆、青磚砌頂,俗稱石頭殿)和三佛洞(大雄寶殿的前身)。據考證,「妙法禪寺」寺名為馬升所題,磚刻,鑲於舊山門額,意為「佛法無限,妙化無窮」。據清光緒十二年(公元1886年)所立《創建佛窯記》碑文,石頭殿和三佛洞為第二任大同總兵張樹屏因病癒後還願所建,實施人為江浦人林成興(張離任後,林成興繼任為駐包頭第三任大同總兵)。關於馬升助建兩殿系誤傳。
在隆遠住持時期,妙法禪寺進行一次大修,改三佛洞為大雄寶殿並且建南北、方丈室,1940年後,在能直主持下建大雄寶殿的南北配殿——觀音殿、五葉堂、地藏殿等,1945年建廟工程大體完成。
周明耀說,自1992年制定妙法禪寺重建發展規劃以來,在各級政府的關懷、社會各界人士支持下,至2010年修復工程計有殿堂10餘座及廚房、五觀堂、客堂、住房等600餘間。
如今的妙法禪寺殿堂林立、綠樹成蔭,恢宏的建築沿著中心線依次建設,院落的最西端是最為雄偉的大雄寶殿。
▲妙法禪寺內大雄寶殿
周明耀介紹,「大雄」是釋迦牟尼德號,整個殿堂是歇山式雙重簷上復黃琉璃瓦有圍廊柱建築,居於中心尊貴位置。殿內供有三方佛,中間是釋迦牟尼佛,身旁右邊站著的是迦葉尊者,左邊站著的是阿難尊者,南側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北側是東方琉璃世界教主藥師佛,殿的前部是二十諸天神像,殿的後部為南海觀音及善財和龍女(背景為善財五十三參圖景),觀音兩側為文殊、普賢菩薩,法禪寺大型宗教活動都在此舉行。
▲ 歇山式黃琉璃瓦氣勢恢宏
觀音殿是大雄寶殿北配殿,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聖像,菩薩的大願是「千處祈求千處應,苦海常作渡人舟」,故稱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壁畫為藏傳佛教唐卡繪畫形式,繪有眾多觀世音菩薩變身形象,色彩亮麗,刻畫精緻,別具一格。地藏殿也是大雄寶殿配殿,觀音殿對面,供僧裝地藏王苦薩,脅侍年老者為九華山山主閔公,功德是捐贈九華山作為地藏菩薩的道場,年輕者是閔公之子,出家後法號道明。地藏王菩薩發願「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故稱大願地藏王菩薩。
▲ 妙法禪寺建築古色古香
五葉堂位於地藏殿東鄰,供中華禪宗初祖達摩祖師。相傳達摩祖師自印度初來中國廣州,住光孝寺,後去南京見梁武帝,話不投機便渡江北上,沒有舟船,便向江邊老婦要一根蘆葦作舟,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中國禪宗由是得到弘揚。妙法禪寺僧人為中國佛教禪宗中之臨濟宗,20世紀40年代妙法禪寺建祖師殿,今五葉堂為2008年重建。伽蘭殿位於五葉堂之東,漢傳佛教認為關帝是一位護法神,保護佛法,民間認為他管理利祿,保護商旅,護持科舉,消病減災,忠孝節義集於一身,備受民眾信奉。五百羅漢堂位於寺內北院,建築平面為八角形,佔地700平方米,外殿塑有五百羅漢像,千姿百態,造型各異,內殿塑7米高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妙法禪寺五百羅漢堂宗教藝術全國獨特。念佛堂是漢傳佛教各大寺院修心養性重要之所,位於寺內南院,佛教講修行有八萬四千法門,淨土宗念佛法門是20世紀以來最為提倡的修行法門,妙法禪寺禪淨兼修。
整個妙法禪寺佔地面積達120畝,俯瞰整個寺院全景,綠樹環抱整個古香古色的建築群,規模宏闊,氣宇不凡,成為包頭市和周邊地區的主要旅遊景點以及佛教人士的主要活動場所。
晚霞時分,傾斜的霞光覆蓋金色的屋頂,浮雲閱盡的滄桑已然不在,嶄新的恢宏躍然於眼前。
一切安靜下來,兩隻羽毛絢麗的大公雞在呂祖殿前漫不經心地走動,臺階上眯著雙眼的小花貓恬靜地等待著日落的到來,仿佛從這一刻開始,時間返回原點,在夕陽餘暉的映襯下,妙法禪寺靜靜凝望著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