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畢節宗教文化的歷史演繹裡,曾經形成過有名的″四大寺廟″,即明朝初年燃指和尚化緣建成於畢節城西郊的靈峰寺,明朝洪武年間建成於畢節城箱子路的關聖殿(又名武廟),明朝正統元年建成於畢節城東關坡腳的福泉寺(又名普惠寺和雙井寺)和明朝正統十四年武略將軍、千戶侯王仲驤始建於畢節城東關坡山上的惠泉寺(又名觀音廟)。
如今在畢節,經過多次修繕保存原貌最完好的當屬惠泉寺,近年重修已不是歷史原貌的靈峰寺,關聖殿則早已消失,雙井寺只殘存一口老井了。歲月還在流淌著時光的記憶,不時讓人懷想起畢節曾經興盛的宗教文化,許多有老畢節情懷的人,依然不倦地懷念著消亡已逝的許多古老寺廟建築。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隨著畢節人民物質的富足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這些宗教文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向善求福的信仰。近幾年,位於關門山隧洞靠近陽山一側的感應寺,悄然興盛,香客迎門的景致,自然成為畢節人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狀況。
今年7月31日農曆6月19日,據說是觀世音菩薩成道之日,感應寺僧人和居士們誦經禮懺為世人祈福,像這種盛會一年中有三次。(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每逢這種法會,前來燒香拜佛的香客,便魚貫而上,梵音繞梁,香火鼎盛,沿途登山之路,除前來燒香祈福的人群外,還有紋香紙蠟、擺攤算卦、乞求施捨等攤點,宛如趕集般人聲鼎沸。今年這次法會過後,據說在農曆七月中元節(即佛教的報恩月)舉辦幾天的盂蘭盆法會。
現在的感應寺,就是畢節人俗稱石觀音廟的地方。關於石觀音廟顯聖一事,據說解放前就有,後經一輩又一輩人口口相傳,就漸漸演變成為了一個神奇的故事,即石觀音的傳說。
通過對人們口述的整理,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據說是在一個煙雨濛濛的黃昏,有一位10餘歲的孩童,上山去採食野果,在半山腰的一塊石頭上休息,忽然天空飄揚起雨滴,雨水濺落在石頭上,騰起一縷霧似的雨煙,霧般的雨煙消散而去,只見一位白衣女子,端坐在石頭上的一朵蓮花裡,男童定晴一看,正感詫異,白衣女子便自言自語道:「此處竟無遮風避雨之瓦,雨水模糊了我的眼晴。」
孩童返回家裡,將所見告知母親,其母並無介意,入夜睡去,半夜驚醒,說自己夢見觀世音菩薩。心想,自家飼養的兩頭母豬,已多日不進食,像染病,於是就雙手合十,很虔誠地許願。心中默念道,既然觀音菩薩顯聖了,就請菩薩保佑,讓我家的豬仔早日進食。次日,其母去豬圈,豬仔已康復進食,其母為感謝觀音菩薩慈悲,便來到觀音菩薩顯聖的石頭處,為裸露的石頭修了一間茅草屋。
再後來,孩童又莫名其妙地病倒了,其母又來到觀音菩薩顯聖處許願,祈求菩薩保佑,並焚香禱告,若小孩病癒,願將其茅草房改為木瓦房,為菩薩顯聖處的那塊裸露之石,重修更大一些房子,使那塊石頭能遮風擋雨,
一塊平凡的山間之石,儼然變成了菩薩化身。返家後,不日孩童病好痊癒,其母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木瓦房完工後,乾旱許久的山城畢節,當天又撒下了久違的甘霖。至此,人們對菩薩顯聖之事,更加深信不疑。
感應寺主持釋祖正法師是畢節本土人氏,今年僅四十多歲,據說法師從小受到家裡母親信仰的影響,長大成人後,法師出家下發為僧,法師在外經歷了多年的修學後,法師發心返回這個生他養他的這個地方弘法。
在畢節人習慣性稱為石觀音的這塊風雨寶地上,重修了這座寺廟,並命名為感應寺,經過十多年十方善信的捐助,才修通了繞山簡易公路,形成現在感應寺的建築規模,感應寺已有觀音殿、地藏殿、韋陀殿、財神殿等幾個殿堂,人們來這裡除敬香祈福外,還前來吃素食齋飯,舉目望去,排隊敬香祈福的人群裡,多為女性香客。
據說改革開放之前,在石觀音這個地方,已經沒有遮風避雨老瓦房了,只剩光光的一個石頭,何年被破壞掉,已無人記得具體時間了。在七十年代期,因為身體不好惡病纏身的陳志秀居士。突然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了觀世音菩薩。菩薩讓她到現在的石觀音這裡來加磚添瓦。從那天開始,她問了不知道多少天,多少個人後才到了石觀音菩薩這裡,找到此地之後,她發了大願,要完成夢境裡的承諾。就經常來此護法,維護這塊聖地的聖潔。雖然陳老居士以圓寂了多年,可如今陳老居士的女兒毛正芬居士沿襲母親向佛的心境,便堅持在此護法寺廟。故許多香客都親切稱她為老菩薩或毛阿姨。
據感應寺裡的僧人和居士介紹,他們不斷的修繕完善寺廟,目的是給世人提供一個修心養性,修學寧心的道場,讓凡塵的喧囂在這裡找到一絲心靈的寧靜與安祥,此乃善莫大焉。(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任佳麗 編審 / 秦 恆
---
爆料/廣告/ 合作
請添加
小編微信 qsmy8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