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畢節故事 | 畢節石觀音感應寺的傳說

2021-02-17 雲上畢節

   

在畢節宗教文化的歷史演繹裡,曾經形成過有名的″四大寺廟″,即明朝初年燃指和尚化緣建成於畢節城西郊的靈峰寺,明朝洪武年間建成於畢節城箱子路的關聖殿(又名武廟),明朝正統元年建成於畢節城東關坡腳的福泉寺(又名普惠寺和雙井寺)和明朝正統十四年武略將軍、千戶侯王仲驤始建於畢節城東關坡山上的惠泉寺(又名觀音廟)。

       

如今在畢節,經過多次修繕保存原貌最完好的當屬惠泉寺,近年重修已不是歷史原貌的靈峰寺,關聖殿則早已消失,雙井寺只殘存一口老井了。歲月還在流淌著時光的記憶,不時讓人懷想起畢節曾經興盛的宗教文化,許多有老畢節情懷的人,依然不倦地懷念著消亡已逝的許多古老寺廟建築。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等宗教文化,隨著畢節人民物質的富足及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這些宗教文化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向善求福的信仰。近幾年,位於關門山隧洞靠近陽山一側的感應寺,悄然興盛,香客迎門的景致,自然成為畢節人無法迴避的一個現實狀況。

        

今年7月31日農曆6月19日,據說是觀世音菩薩成道之日,感應寺僧人和居士們誦經禮懺為世人祈福,像這種盛會一年中有三次。(每年農曆二月十九日是觀世音菩薩聖誕、六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成道紀念日、九月十九是觀世音菩薩出家紀念日)每逢這種法會,前來燒香拜佛的香客,便魚貫而上,梵音繞梁,香火鼎盛,沿途登山之路,除前來燒香祈福的人群外,還有紋香紙蠟、擺攤算卦、乞求施捨等攤點,宛如趕集般人聲鼎沸。今年這次法會過後,據說在農曆七月中元節(即佛教的報恩月)舉辦幾天的盂蘭盆法會。

        

現在的感應寺,就是畢節人俗稱石觀音廟的地方。關於石觀音廟顯聖一事,據說解放前就有,後經一輩又一輩人口口相傳,就漸漸演變成為了一個神奇的故事,即石觀音的傳說。

        

通過對人們口述的整理,故事情節大概是這樣,據說是在一個煙雨濛濛的黃昏,有一位10餘歲的孩童,上山去採食野果,在半山腰的一塊石頭上休息,忽然天空飄揚起雨滴,雨水濺落在石頭上,騰起一縷霧似的雨煙,霧般的雨煙消散而去,只見一位白衣女子,端坐在石頭上的一朵蓮花裡,男童定晴一看,正感詫異,白衣女子便自言自語道:「此處竟無遮風避雨之瓦,雨水模糊了我的眼晴。」

        

孩童返回家裡,將所見告知母親,其母並無介意,入夜睡去,半夜驚醒,說自己夢見觀世音菩薩。心想,自家飼養的兩頭母豬,已多日不進食,像染病,於是就雙手合十,很虔誠地許願。心中默念道,既然觀音菩薩顯聖了,就請菩薩保佑,讓我家的豬仔早日進食。次日,其母去豬圈,豬仔已康復進食,其母為感謝觀音菩薩慈悲,便來到觀音菩薩顯聖的石頭處,為裸露的石頭修了一間茅草屋。

        

再後來,孩童又莫名其妙地病倒了,其母又來到觀音菩薩顯聖處許願,祈求菩薩保佑,並焚香禱告,若小孩病癒,願將其茅草房改為木瓦房,為菩薩顯聖處的那塊裸露之石,重修更大一些房子,使那塊石頭能遮風擋雨,

       

一塊平凡的山間之石,儼然變成了菩薩化身。返家後,不日孩童病好痊癒,其母兌現了自己的承諾,木瓦房完工後,乾旱許久的山城畢節,當天又撒下了久違的甘霖。至此,人們對菩薩顯聖之事,更加深信不疑。

        

感應寺主持釋祖正法師是畢節本土人氏,今年僅四十多歲,據說法師從小受到家裡母親信仰的影響,長大成人後,法師出家下發為僧,法師在外經歷了多年的修學後,法師發心返回這個生他養他的這個地方弘法。

        

在畢節人習慣性稱為石觀音的這塊風雨寶地上,重修了這座寺廟,並命名為感應寺,經過十多年十方善信的捐助,才修通了繞山簡易公路,形成現在感應寺的建築規模,感應寺已有觀音殿、地藏殿、韋陀殿、財神殿等幾個殿堂,人們來這裡除敬香祈福外,還前來吃素食齋飯,舉目望去,排隊敬香祈福的人群裡,多為女性香客。

       

據說改革開放之前,在石觀音這個地方,已經沒有遮風避雨老瓦房了,只剩光光的一個石頭,何年被破壞掉,已無人記得具體時間了。在七十年代期,因為身體不好惡病纏身的陳志秀居士。突然一天夜間做了一個夢,夢見了觀世音菩薩。菩薩讓她到現在的石觀音這裡來加磚添瓦。從那天開始,她問了不知道多少天,多少個人後才到了石觀音菩薩這裡,找到此地之後,她發了大願,要完成夢境裡的承諾。就經常來此護法,維護這塊聖地的聖潔。雖然陳老居士以圓寂了多年,可如今陳老居士的女兒毛正芬居士沿襲母親向佛的心境,便堅持在此護法寺廟。故許多香客都親切稱她為老菩薩或毛阿姨。

         

據感應寺裡的僧人和居士介紹,他們不斷的修繕完善寺廟,目的是給世人提供一個修心養性,修學寧心的道場,讓凡塵的喧囂在這裡找到一絲心靈的寧靜與安祥,此乃善莫大焉。(圖片來源網絡)

編輯 / 任佳麗   編審 / 秦   恆  

---

 爆料/廣告/ 合作 

請添加 

小編微信 qsmy8886

相關焦點

  • 觀世音菩薩的感應——馬郎婦觀音的示現
    一心持念觀音聖號,禮拜供養觀世音菩薩,既是觀世音菩薩尋聲救度的大悲大願,同時也是娑婆眾生受持觀音善法的不二因緣。在觀世音菩薩無量應化身的感應事跡之中,馬郎婦觀音的故事和啟示,值得今天的佛弟子來深入思考。
  • 聾啞婦女虔禮觀音而康復與畫六觀音感應
    陳安行認為是她的念力精純懇切所致,故感應如響,就鐫刻此事,廣泛流傳。(《夷堅志》)傾蓮池:觀世音菩薩報身莊嚴,凡夫以業障故,不能得見。用現在的話語來說,報身屬於高維度、異次元的存在,屬於微細的境界,普通人業重心粗,自然一無所見。
  • 榆林窟:水月觀音的故事
    ▲2019年12月到訪天津薊縣獨樂寺,海島觀音(明)去年7月,在榆林窟第2窟西壁南北兩側的石壁上,第一次看到水月觀音,一個月後,偶然走進日本奈良唐昭提寺旁的一個道場,隨手翻閱圖書時赫然看到介紹榆林窟水月觀音的文字。
  • 藍田水陸庵,上寺,王灘,下寺的故事
    居住著觀世音菩薩,藥王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送子觀音等等。其中觀世音菩薩更是全國少有的尊榮,長有鬍鬚。傳說觀音菩薩原本就是男性,後來在塑像時為了突出他的慈眉善目,大部分塑成了女容。水陸庵雕像是包容性質的佛像集錦。後殿南牆內還塑有老子孔子釋迦摩尼雕像,不止是工藝精美,包容性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今人都感嘆明嘉靖年間工匠精神,勞動人民的智慧!
  • 靈犀行攝:昌吉與觀音文化
    觀音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在印度佛教裡面,觀音菩薩本為男身,漢代,佛教自古印度傳入中國,觀音這一形象也開始廣為人知,但談到觀音的來龍去脈
  • 安溪泰山巖:880年觀音神奇「移身」
    「三巖」之一 寺齡達880年安溪一帶素有「三巖之奇」的傳說,這三巖即蓬萊清水巖、長坑太湖巖和湖頭泰山巖。位於湖頭鎮前山村大尖山(又名翠屏山、大尖泰山)上的泰山巖,始建於宋。清乾隆《安溪縣誌》載:「宋紹興四年(1134年),顯應祖師坐化,建寺於此。」如此算來,泰山巖已有整整880年的歷史了。
  • 廬山東林寺,一座穿越文化時空的傳說故事浸潤的千年古剎
    由於朝廷施恩,百姓助緣,建寺速度飛快,故有「出木池一一天地感應傳說"、」「神運殿一一虔誠感神靈傳說"、"白蓮社一一儒釋道同歸故事″、"六朝松′廬山第一松′傳說"、"虎溪三笑一一儒、釋、道三家同尊傳說"、"聰明泉一一摯友感應傳說"、 "阿育王銅像故事一一人神感應故事","三次見佛"故事一一妙感應故事"之勝跡和傳說和故事。
  • 日本人的性傳承,還把看脫衣舞戲稱為「去見觀音」
    而在日本,據說在唐代之前,就已有觀音文化存在的考古證據。但是,無論中日,都有這樣一個傳說:宋代時,日本和尚惠鍔在五臺山得觀音像欲攜回日本,結果被狂風巨浪阻在普陀山,由此,普陀山成為觀音道場。並且日僧惠鍔因此還被尊為普陀山佛教開山之人,觀音在日本的傳播史也被中日一些人士認為是由斯時開始。觀音崇拜在日本發展至今,已有很多寺院主供觀音菩薩。
  • 【圖說】魚籃觀音
    魚籃觀音佛教中三十三觀音之一。手持魚籃。明宋濂有《魚籃觀音像讚》:"序按《觀音感應傳》:唐元和十二年﹐陝右金沙灘上有一美豔女子﹐絜籃粥魚﹐人競欲室之。傳說觀音菩薩得知東海之濱住著很多化外之民,不懂禮儀,不諳教化,於是變化成一名漁婦來到東海之濱的一個小鎮。正趕上小鎮的集市很熱鬧,她便提著一隻竹籃,竹籃裡裝著兩尾魚,混跡在那一群賣魚人當中。
  • 【文化三都】仁王禪寺傳說故事(上)
    教過我課的俞子華、吳培慶、宋君彬、張希春等老師都是本地人,都喜歡在課內或課外講些本地的傳說和故事,其中不少是涉及到仁王寺的。這些傳說故事奇特有趣,使我這個故事迷,聽了印象很深,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也還能記得十之八九。 現在,我把這些傳說故事,參考史籍資料整理出來,加上自己親眼所見的一些事,編寫成冊,供廣大關心這座古剎的人們一閱。如有比我了解更多更詳細的朋友,請給予補充訂正。
  • 法海寺壁畫
    其中,宮廷畫士官宛福清、王恕,畫士張平、王義、顧行等15名作者的名字被鐫刻在了寺門前的《楞嚴經幢》上,至今仍保存完好,這種為畫士留名的做法在明代非常罕見,足見法海寺壁畫地位之崇高。水月觀音(局部):「漫腰束錦裙,赤了一雙腳」疊暈烘染,就是將顏料層層疊染,這種技法在工筆重彩中應用廣泛,但法海寺壁畫藝高一籌的原因,除了技法更細膩(有時候暈染達到七層之多),在顏料用色上也頗為考究,較多採用上等的青金石
  • 南海觀音兩次顯聖【視頻】
    》一文,於2007年11月21日鳳凰網專稿 解說:千百年來,普陀山以「海山之勝,大士之靈」,吸引著成千上萬的善男信女前來朝聖,然而對於佛教信眾來說,有關觀音顯靈的故事往往是最令他們津津樂道的。據史書記載,普陀山上的觀音菩薩或現色身,或呈幻相,種種靈異現象不勝枚舉,最早的傳說便發生在繁盛的大唐,公元847年,一位印度僧人在潮音洞口焚燒十指,禮拜觀音,他不但見到觀音說法,還親授七色寶石。直到今天,普陀山每逢佛事,必有天象顯聖,信眾求拜,也屢有應驗。而普陀山最具特徵的地理標誌,南海觀音銅像,也是緣起普陀山當年的老方丈妙善和尚見到的一次觀音顯聖。
  • 佛教之地——獻壽寺
    ;管理住房、羅漢殿、獻壽善寺、獻壽山土地殿、觀音池、太陽觀賞水池等,      明代朱元璋之孫建文皇帝,落難藏身在水月巖山洞,佛家信眾建廟於紅日巖東側,距今六百多年,即獻壽寺前身,方便建文皇帝及村民獻禮祝壽,拜祭聖靈,這是「藏過期」故事由來,當地人至今津津樂道。
  • 觀音菩薩十二大道場
    觀音是最富有中國特色的菩薩,是我國眾多民間傳說的重要角色,民間對她的崇信度較高,並深深地根植於民間習俗中。觀音所代表的那種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與人為善的信仰是中國深厚傳統民俗文化的重要體現。大多名勝古蹟,都與觀音結下了不解之緣,流傳著美妙動人的傳說。它們各呈奇姿,引人入勝。普陀十二景,或險峻、或幽幻、或奇特,給人以無限遐想。
  • 七則《觀世音菩薩普門品》的神奇感應故事!太不可思議了!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感應故事,願與大家共勉,精進修學,信願堅定,共證菩提。故事一:日誦九百遍 治眼見靈驗  李懷瑾,江蘇睢寧北鄉車家店人。素業農,習科舉未能成名,清末學堂興,改研醫。《觀音經咒·香港真人真事靈感輯略》
  • 株洲九郎山上林寺有一段傳說故事,你看過才知道……
    株洲九郎山上有座上林寺,與河南登封少林寺只有一字之差,神奇傳說卻都和一人有關 。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
  • 持誦《普門品》的感應事跡
    (出《觀音經靈驗》)  選自張妙首《觀音菩薩本跡感應頌》選譯增補本我就是靠著念觀音菩薩,念《大悲咒》,堅持戒殺、放生。這段時間,又不吃藥,也不打針,就這樣奇蹟般地好起來了,到現在沒有犯過。  從此,我更加堅定自己的信仰,更虔誠地念佛。是觀音菩薩把我從苦海中拯救出來,觀音菩薩靈感不可思議。只要按照佛法認真實踐,從心地上棄惡從善,堅持五戒十善,是一定會得到佛菩薩的感應的。
  • 孫運鋒到新鄭市調研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工程推進情況!
    12月18日,河南省水利廳廳長孫運鋒到新鄭市調研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工程推進情況。    據悉,南水北調中線觀音寺調蓄工程於今年7月被列入國家2020——2022年150項重大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名錄。按照規劃方案,工程共分引輸水工程、調蓄下庫、抽水蓄能工程、調蓄上庫四個部分。
  • 「南朝四百八十寺」中的第一所佛寺是怎樣建立的?
    至此,東漢時期的高僧故事就告一段落了,今天開始,我們進入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杜牧有一首名詩叫《江南春》,詩中有一句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句詩描寫煙雨朦朧的江南春景,在晚唐時期,南京城中還有很多南朝留存下來的寺院建築。南朝梁武帝崇佛,在京城(今天的南京)興建佛寺,據《南史》記載,當時南京城裡佛寺有五百多座。
  • 法華經的感應故事
    後寺的和尚從祠前走過看見有兩個高座,邃坐在北面,弟子坐在南面,就象有講說經書的聲音。又聞到有奇香的氣味,於是道俗的人們都作為神異事傳說。一直到了夏天,神送給他白馬一匹,白羊五頭,絹九十匹,祝願完畢,一切都消失了。 釋慧慶  宋朝的釋慧慶,是廣陵人,出家在廬山寺。精通經書,清正廉潔而遵守佛教的戒律,誦讀法華經中的十地思、益維摩,常常聽到空中有彈指讚嘆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