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九郎山上有座上林寺,與河南登封少林寺只有一字之差,神奇傳說卻都和一人有關 。
少林寺,是中國佛教禪宗祖庭和中國功夫的發源地,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五乳峰下,因坐落於嵩山腹地少室山茂密叢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是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尊者,在與都城洛陽相望的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而成。少林寺常住院佔地面積約57600平方米,現任方丈是曹洞正宗第47世、第33代嗣祖沙門釋永信。
少林寺是世界著名的佛教寺院,是漢傳佛教的禪宗祖庭,在中國佛教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天下第一名剎」。因其歷代少林武僧潛心研創和不斷發展的少林功夫而名揚天下,素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功夫甲天下」之說。
因為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的故事,才有了那部轟動電影少林寺的上演。
上林寺——位於湖南省株洲市北郊,九郎山方圓數十公裡,奇峰逶迤,古木繁茂,清泉叮噹,百鳥啾鳴,實乃湘中山水勝地。始建與哪個朝代,已不可考,隋唐時代即已興盛,是為紀念屈原到該地所建(屈原第5個女兒在霞灣窯病故,後人建有「五娘廟」),原名上林道院,現存漢代「上林道院」石碑,為道教場所。
唐末便更名為「上林庵」,成為佛教場所,清末更名為「上林寺」。相傳,寺內僧人曾為唐太宗李世民傷目復明,為明洪武帝治癒沉痾,因而得受欽封,朝野聞名。千百年間,香火長盛不衰。1943年秋,日寇將上林寺燒為平地,「文革」再遭浩劫,夷為廢墟。目前,重新修復的上林寺,規模恢宏,共設五個平臺,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藏經殿、三聖殿、接引殿、千手觀音殿、伽藍殿、禪堂、齋堂、客堂、祖堂、鐘鼓樓、居士樓等主體建築和放生池、功德碑、涼亭、 廊等附屬建築,紅牆黃瓦,飛簷翹角,古香古色,掩映林中,引來不少訪客。
據傳,唐朝開國年間,因為戰亂,唐太宗李世民率兵徵戰南方,右眼中箭重傷,在現今九郎山遇到石希遷、懷讓、懷思周三位釋家弟子及鄭、姜、王、李、湯、殷六位郎中,由於醫術高明,不久,李世民眼傷得愈,凱旋京城,多次派人造訪九位恩人,不知其蹤,便下令營造一座廟宇以示懷念,賜名「九郎廟」,並親擬楹聯一幅:上聯是「遠水聯天」,下聯為「眾山俯首」,這座山因此叫九郎山。
在九郎山景區內,以前還有石仙廟、九龍廟、道仙廟、龍王廟、船灣廟等遺蹟,皆曾香火不斷,千年薪傳。
兩座寺不僅寺名相差不遠,傳說故事都提及歷史上相同一人—唐王李世民,而且都是相救之助,真是異曲同工,神來之筆。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李世民的故事已留作壁畫,千百年便有了見證,上林寺既有這段與唐王少林寺故事相同的傳說,為何不仿效一下,留作壁畫傳承呢,沒有歷史引證,就很難讓人信服,真有此事,不計史冊或廣為流傳,也是敗筆。
布局結構:
少林寺常住院建築在河南登封少溪河北岸,從山門到千佛殿,共七進院落,總面積約57600平方米。主要包括常住院、塔林和初祖庵等。常住院的建築沿中軸線自南向北依次是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閣(法堂)、方丈院、立雪亭、千佛殿。另外,寺西有塔林,北有初祖庵、達摩洞、甘露臺,西南有二祖庵,東北有廣慧庵。
寺周還有同光禪師塔、法如禪師塔和法華禪師塔等古塔10餘座。
布局結構
上林寺,設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說法堂、方丈室、藏經殿、三聖殿、接引殿、千手觀音殿、伽藍殿、禪堂、齋堂、客堂、祖堂、鐘鼓樓、居士樓等主體建築和放生池、功德碑、涼亭、迴廊等附屬建築。
各殿堂依山據勢,錯落有致,對稱有序,紅牆黃瓦、飛簷翹角、古色古香。加之林木幽深、山清水秀,實是修行參禪妙境,旅遊休閒勝地。
主要建築: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共有七開間、二重簷、四周圍欄,高21.8米,建築面積828㎡,能容納千餘人參拜禮佛,殿內三尊主佛像用古樟雕刻,鎏金繪彩,慈悲莊嚴,殿內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高約10米,底座為八寶金剛座,屏牆後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
觀音殿
供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主像高九點九米,並塑千手觀音九千九百九十九尊,供信眾迎請。
居士樓
居士樓為三層仿古建築共300餘套,每套20㎡左右,帶獨立衛生間。有一人居,二人居及三人居,主要是供居士們長期住修和短期住修使用。
接引殿
按重簷院落布局,建築面積600㎡。殿內奉接引佛、觀音、大勢至、地藏菩薩,並設金、紅、黃、白、青五色蓮花長生祿位,可供在寺廟有捐功德的居士或皈依佛門的信眾使用。
少林寺主要建築:
山門
山門為少林寺大門,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修建,1974年重新翻修。門額上有清康熙帝親筆所提「少林寺」三個大字。匾正中上方刻有「康熙御筆之寶」六字印璽。山門前有石獅一對,雄雌相對,系清代雕刻。山門的八字牆東西兩邊對稱立有兩座石坊,東石坊外橫額:「祖源諦本」四字,內橫額「跋陀開創」;西石坊內橫額:「大乘勝地」,外橫額:「嵩少禪林」。山門的正門是一座面闊三間的單簷歇山頂建築,它坐落在兩米高的磚臺上,左右配以硬山式側門和八字牆。
甬道
過了山門,便是甬道。甬道兩旁就是蒼松翠柏掩映下的碑林,因碑石如林故稱碑林。這裡共有20多通曆代石碑,如「宗道臣歸山紀念碑」、「息息禪師碑」等。在道路東側有一長廊,廊內陳列有從唐代到清代的名碑100多通,有碑廊之稱。錘譜堂就在山門內碑林西側,裡面有泥塑和木雕群像。
天王殿
經甬道過碑林後便是天王殿,天王殿位於碑林的盡頭,以供奉象徵「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而得名。該殿紅牆綠瓦,鬥拱彩繪,門內隔屏前左右各有一尊金剛塑像。三間重簷歇山頂殿堂,外面有兩大金剛,內裡則是四大天王像,威武雄壯。
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天王殿後。大雄寶殿是寺院佛事活動的中心場所,與天王殿、藏經閣並稱為三大佛殿。原建築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86年重建。殿內供釋迦牟尼、藥師佛、阿彌陀佛的神像,殿堂正中懸掛康熙皇帝御筆親書的「寶樹芳蓮」四個大字,屏牆後壁有觀音塑像,兩側塑有十八羅漢像。殿內供奉著釋迦牟尼、阿彌陀佛、藥師佛的神像,屏牆後面懸塑觀音像,兩側有十八羅漢侍立。大雄寶殿東側的殿宇是緊那羅殿,重建於1982年。
藏經閣
藏經閣位於大雄寶殿之後。藏經閣,又名法堂,明代所建,毀於民國十七年(1928年),1994年重建,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藏經閣藏書八百萬卷,這是寺僧藏經說法的場所。內供有少林寺的一位緬甸國弟子於1996年揖贈的漢白玉臥佛像一尊。在藏經閣月臺下有一口大鐵鍋,明代萬曆年鑄造,是當時少林寺和尚用來炒菜用的小鍋。藏經閣的東南面是禪房,是僧人參禪打坐的地方,對面的西禪房,則是負責接待賓客的堂室。
塔林
塔林位於少林寺西約300米的小山腳下,佔地面積約2萬平方米,有唐、宋、金、元、明、清及現代磚石墓塔231座。這裡是歷代少林高僧安息的墓地。現存唐朝至清朝歷代磚、石墓塔240餘座。1996年,少林寺塔林和初祖庵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塔類繁多,大小參差,高低不同,粗細不一,形式多樣、排列散亂,看似茂林,故稱為塔林。
兩寺都與唐王有淵源,寺名幾乎相似,或許歷史高度與名氣不一樣,但接引濟渡世人向善的佛理是一樣的。
看過之後,你覺得上林寺和少林寺差別大嗎?有關故事傳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