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他們都是在蜜罐中長大,由於長輩的疼愛和放縱,長長讓他們盛氣凌人,不能受氣、吃虧,甚至一些孩子脾氣暴躁,達不到目的打罵父母的情景都會出現,這是父母嬌慣的結果,也是現代一些家庭,對孩子教育缺失的結果,讓一味的鼓勵教育,讚美教育坑了孩子,導致孩子聽不進與自己不同觀點話。《弟子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體現了挫折教育。
《弟子規》讓孩子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社會上的角色,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長,友愛兄弟姐妹,尊重老師,聽從老師的教誨等等,孩子平時說話辦事,給自己一個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這本來就是做人的一種責任和擔當。這種責任和擔當就滲透著挫折教育。凡是不能自己以自己為中心,不能隨心所欲,顧及身邊的關係,在長輩面前要保持低姿態。這就是挫折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子道虧。」即使是一些小事,也不要擅自去做,這是要求和約束。在和同齡人的玩耍中,不要打架等,導致中華民族悠久燦爛的文化,隨著一些所謂的時尚教育被忽視了,讓今天我們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忽視了教育最根本東西和原素:約束孩子們的不正要求當行為。
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尊長前,聲要低。
這些話是教育孩子,平時的一言一行裡要目中人有,不要天不怕,地不怕,說話做事任意妄為。這些對孩子的約束就是讓孩子懂得尊重他人。因為「任己見,昧理真」作為社會上的一成員就不能放任自己。如果學生們對《弟子規》能做到三分之一,什麼校園暴力,打罵父母這些現象就不會發生。「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這也是《論語》裡說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弟子規》裡強調尊重人,尊重人的前提就是限制自己不好的思想和行為,讓自己屈節而作。
《弟子規》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讀本,是孩子成長中必須要遵循的教育。首先要讓孩子在自己的父母和長輩親友面前要有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就是對孩子最早進行的挫折教育,不能忽視孩子如何做人這個問題。這樣才能讓孩子迎接生活和社會上的各種磨難和挑戰。學校也應該用《弟子規》教育學生,讓孩子們勇敢地面對挫折,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讓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有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沒有挫折和磨難人的一生會蒼白,一味地讓孩子放浪形骸,會撕毀了他們的前程。梅花香自苦寒來,寶劍鋒從磨碎出。
《弟子規》不僅僅是給孩子說的,也是給社會上的每一個人講的,不僅孩子要學,成人也要學。這是社會規範學,也是人與人之間的規範行為。如果社會上大多數人都能這麼做,我們這個社會將會變成一個美好的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