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玉琪
今天,2021年度國家公務員考試正式開考。今年國考,通過資格審查的報名人數達157.6萬人,創下歷史第二高的紀錄。
雅晴是百萬國考考生中的一員。放在兩年前本科畢業的時候,她其實很抗拒去考公務員。「覺得公務員沒什麼好的,(掙的)錢又少。」
但在韓國讀完研究生、經歷了兩份私企的工作以後,她感受到公務員的好了。她學的是食品營養學專業,生活作息都要跟著實驗走。「實驗需要你,你就得在那兒,生活也沒有什麼規律。雖然公司給的條件挺好,但是很累、很壓榨人。」
根據在線職業教育網站UniCareer發布的《2020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回國求職海歸數量今年將增長七成,達80萬人。在疫情影響下,海歸求職難上加難,他們要與近900萬名國內應屆畢業生一起,衝擊有限的崗位。
在傳統認知中,留學生是外企、私企的「寵兒」。但近年來,想進入體制內工作的海歸越來越多,包括國企、事業單位、公務員等,甚至不乏常春藤等名校畢業的學生。今年8月,一名哈佛大學物理學博士後任職街道辦副主任的消息引發熱議。
根據益普索《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在調查樣本中,將近一半的留學生歸國後進入體制內工作,其中21%進入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工作,25%任職於國企。
圖源:益普索《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
留學生選擇體制內,真就輕鬆了嗎?
錢多、穩定、有戶口
體制內工作早已擺脫過去「低薪」的印象,尤其是在經濟發達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19年,全國城鎮非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90501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8%;城鎮私營單位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為53604元,實際增長5.2%。
近年來,優厚的待遇讓廣東、江蘇、浙江等經濟發達地區的基層公務員成了「香餑餑」。2020年11月20日,2020年深圳市服務「雙區」建設專項公務員招錄截止報名,最終報名155453人,最高競爭比達1269﹕1,平均競爭比例為154﹕1。
即使是只考慮金融、網際網路等高薪行業,體制內外的薪資水平差距也在縮小,如果把「996」的工作時長考慮在內,「高薪」更是大打折扣。
《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負責人時悅指出,經管類專業學生在留學生中佔比較高,技能性不如理工科那麼強。「他們在選擇就業的時候,普遍進入的是有點『萬金油』一樣的工作崗位。」因此,在體制內外的薪資水平差異不大的情況下,他們會傾向於選擇一個比較穩定的工作。
圖源:益普索《2020海外留學趨勢報告》
時悅認為,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能夠負擔出國留學費用的家庭,經濟條件一般不會特別窘迫,因此,薪資的吸引力可能已經不是留學生擇業過程中的決定性因素。
今年,雅晴聽從父母建議報名了國考,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想要穩定、規律的生活。
「逃離996」,已經成了「新海歸」擇業的重要考慮因素。
今年從某常春藤名校法學專業碩士畢業的Arvin,把正常的工作時間、「不會透支身體」作為自己找工作的第二大考慮因素,排在這之前的是工作帶來的意義與成就感。他通過專門面向留學人員的公開招聘進入某部委工作,每天8點半上班,5點下班,中間有2個小時午休時間。
Arvin身邊同專業的留學生有「百分之七八十」去了私營單位,以律所居多。「我前幾天跟朋友吃飯,他在一家紅圈所(指8家中國頂級律所)工作,已經連續14天沒有休息了,周六中午出來吃個飯還得急匆匆跑回單位去,晚一點還得被罵。這樣的生活何必呢?」
能幫助在一線城市落戶,是留學生青睞體制內工作的另一重要原因。
根據BOSS直聘研究院發布的《2020海歸春招求職趨勢報告》,超過半數的2020屆海歸人才期望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發展。要想在一線城市紮根,體制內工作在解決落戶問題上具有絕對優勢。
圖源:《2020海歸春招求職趨勢報告》
Arvin認為,能落戶、晉升渠道暢通、職業前景良好等非經濟層面的待遇,比單純的工資高更加重要。
留學生考公,選崗是最大難關
然而,留學生的身份想要進入體制內工作並不容易,尤其是公務員隊伍。雅晴甚至認為,留學生報考公務員「只有劣勢沒有優勢」。
選崗是留學生報考公務員的第一個坎。
留學生報考公務員、國有企事業單位入職,都需要通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獲得國(境)外學歷認證證書。而公務員報名時,要求報考人員學歷認證證書上的專業應與職位表要求專業嚴格對應。但在實際操作中,二者往往做不到字字對應,這就增加了留學生報考公務員的難度。
在英國讀完碩士回國的小牛,她的專業名稱是「公司法」,但在國內,公司法是民商法的一個分支。在報考時,她不能選擇更加細分的「民商法學」或「經濟法學」,只能選擇專業要求為「法學」大類的崗位,報考範圍的擴大意味著競爭更加激烈。
此外,招收法學專業畢業生的崗位有一部分屬於海關、緝私、邊檢等部門,這些崗位普遍要求「不得有超過六個月以上的非公派境外學習經歷」。排除這些崗位後,小牛能報的只剩下兩個崗位了。「門檻很低,競爭較大。」
而對於一些在公務員考試中選擇本就不多的專業而言,留學生的身份讓這條路變得更窄了。
雅晴是湖北人,想離家近是她考公務員的重要原因。她先是報考了湖北省考,卻因為專業名稱不一樣,沒能通過審核。她的專業名稱是「食品營養學」,而與之相近的國內專業名稱為「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
在拿到國考崗位表後,雅晴又發現「整個湖北都沒有能報的崗位」。最後,她只能報了廣州的崗位。
不一樣的單位也會有不同的要求,對於留學生而言,致電報考單位確認是最保險的方法。從QS世界大學排名前100位的英國某大學碩士畢業的趙同學介紹:「有的單位比較好說話,看著名字差不多就過了,有的單位可以用碩士學歷加本科專業(報考),但還有一些單位要求提供專業證明,證明你學的專業和國內一樣,這個證明非常難開。」
應屆生進入公務員隊伍的另一條重要通道——定向選調和人才引進計劃,似乎也把留學生群體排除在外。2020年,共有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了面向重點院校選調應屆畢業生的工作,僅有廣東、天津、重慶等7個省份接受國(境)外院校的留學回國人員。
小牛建議,如果是正在申請、還沒選專業的準留學生,又想考公,可以對照一下公務員網的崗位表,參照一下崗位的專業要求,不要報太偏的專業。
海歸自嘲「Five」,留學「鍍金」成色幾何?
已經進了體制內工作的年輕人,工作也沒有想像中輕鬆。與留學高額開銷相比,相對微薄的工資、因用不上專業知識而產生的無價值感,這些不適在留學生群體中被放大了。
吳英俊本科和研究生分別就讀於美國綜合排名前50位和前20位的大學,秋招失利以後,她在父母的介紹下,回到家鄉寧波的一家國企工作。試用期月工資到手3700元,和250萬元的留學開銷相比,顯得微不足道。
面試的時候,公司領導問吳英俊:「你家很有錢嗎?你覺得值嗎?」這讓只是普通工薪家庭長大的吳英俊感到很迷茫:「我父母也不是想要回報那種,我自己反而看不太開。我不能很自信地說,這段經歷對於我而言有那麼大的增值。」
由於專業不對口,吳英俊留學5年學到的知識在工作中並沒有派上太大用場,除了語言以外,她覺得留學生的身份沒有給自己帶來其他優勢。「和同屆美本美碩的同學相比,時常覺得自己不足,工作以後感覺自己也沒有國內讀大學的同事能力強。」
豆瓣用戶「邊鋒龍一」在小組「海歸廢物回收互助協會」中提問:「歐洲歸來進體制內一個月幾千元意義何在?」本來以為體制內清閒、穩定、福利待遇好,但進了體制才發現,周末加班是家常便飯,不僅要做好工作,還有接連不斷的理論學習。
有相似經歷的網友回覆:「在國內讀書也可以在體制內工作,出國吃的苦、付的錢到底算什麼?」
在這個小組中,吳英俊和留學生們管自己叫「Five」(諧音「廢物」),用自嘲的形式來對衝面對升學、就業時的巨大壓力。她覺得,像她一樣的普通人在留學生群體中是大多數,當海歸越來越多、競爭越來越激烈,「你不如人的時候,只能用一種自嘲的方式來化解這種焦慮」。
時悅介紹,留學生的就業滿意度在學歷上出現了一定差異,博士的薪資和就業的滿意度是最高的,而碩士的滿意度是最低的。
她認為,隨著用人市場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用人標準在不斷提高,與其說留學背景是「鍍金」,不如說它已經變成了一種標配、一個硬性要求,「只是一個敲門磚」。對於用人單位來講,更多要考察的是應聘者的專業能力和軟性能力是否和崗位匹配。
「留學早就已經不是上個世紀那種只有天之驕子才能夠實現的願望了,不再是一個稀缺的產品。」Arvin認為,既然選擇了要考公務員,就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
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熊丙奇分析,我國出國留學的結構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隨之帶來的是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受教育者應該基於個體能力、素質的提升來規劃學業發展、教育選擇。
吳英俊反思,無論是留學選校,還是找工作,自己一直不是個很有規劃的人。「腳踩西瓜皮,滑到哪兒算哪兒。照我媽的話說,我就是『一副好牌打得稀爛』。」
對於未來,吳英俊也在思考,覺得自己不能就這樣「溫水煮青蛙」被「煮死了」,她打算先把相關的從業資格證考下來。「只要不是一直停滯在一個狀態,我就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廢物了。」
(應受訪者要求,雅晴、Arvin、小牛、吳英俊為化名)
(編輯:黃玉璐 校對:顏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