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2020的國考落下了帷幕。
據官方數據顯示,今年有125.1萬考生報名繳費,其中有101萬參加了考試,參考率高達81%。
很明顯,參考人數與錄用人數極不對稱。
據悉,在參考的101萬人中,只有約2.6萬人能實現自己的國考夢,還有近100萬人成「炮灰」,難圓自己的國考夢。
既然國考入學率這麼低,那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趨之若鶩,要去參加考試呢?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可有這麼一個理由,卻被大家忽視了,那就是國考很多時候,不少人是被父母逼出來的。
也許你會說,這人是不是有點傻,還是太天真了,這考個公務員還要父母逼嗎?
你還真別不信,這種被逼得快抑鬱,畢業沒真正開心過的人大有人在。
有人說,最反感的不是穩定的、體制內的工作,而是父母的態度,你不進編制內,拼死拼活都是瞎混。
有個朋友,這兩年父母一直逼著她考公務員,是那種砸鍋賣鐵都要她考上的那種。
但她自己壓根就不想考。
朋友學的是廣告專業,大學期間沒少參加各類比賽,還得過一些獎,她的目標是以後可以成為一個廣告策劃師。
可沒想到的是,剛一畢業,父母就逼她考公務員。
說得最多的,就是誰家的孩子考上了公務員,生活過得那個滋潤。
朋友說,在他們眼裡,似乎只有公務員才是最棒的,其他打工都沒有出路,而且每天都灌輸公務員的好處,耳朵都磨出繭子了。
有時候實在受不了了,會和父母吵一架,希望父母能尊重自己,讓她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經過不懈地努力,最終她擺脫了父母的「幹預」,從事了她喜歡的媒體和廣告創意方面的工作,雖然有些辛苦,但每天過得很充實。用她自己的話說,那就是痛並快樂著。
記得賈伯斯曾說過一句話:
追隨我心,做自己喜歡的事。
人這一生,生命短暫,如果有自己想做的事,為什麼不堅持一下自己的理想去嘗試一下?
也許你會說,公務員很穩定,福利也好。
這點,我必須承認,可是,剛畢業就進入體制內,還沒嘗試過其他可能,從剛開始到結束,都是這種平鋪直敘,按部就班,也許5年或10年後,你成為了你不想成為的人,你不覺得有些遺憾嗎?
父母固然是為自己好,也希望孩子生活有保障,他們的想法並沒有做,可以理解,但是,當公務員,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也不是每個人都會感興趣。
想像一下,以後每天朝九晚五不斷重複同樣的工作,也沒什麼創新,這是你想要的嗎?
看看現在的畢業生,大部分已經是00後了,這一代青年人,他們有自己的想法,有拼勁,不願意報考公務員的並不少,他們覺得,在最該拼搏的年紀進體制內,也許是浪費了自己的人生。
可他們的父母並不這麼認為,他們會覺得做一份有保障的工作,比什麼都好。
不僅年輕時有保障,年老後更有保障。
他們普遍覺得孩子還小,經歷和見識不夠,缺乏判斷。
就因為此,雙方矛盾爆發,一方面是年輕人不願考,另一方面是家長逼著考。
其實,孩子不願考,父母逼孩子,完全是浪費時間。
而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法,就是雙方要做好充分的溝通。
曾看過一個報導,說是一個女孩,她父母要她專心備考公務員,她當時也是非常的牴觸,根本學不進去。
可父母執意堅持,說一年考不上,就兩年,據說,女孩已經考了三年還沒結果。
父母是為兒女好,可孩子到底有多少時間可以耗?
孩子已經長大成年了,他們有自己的想法,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合理的給她一些支持和鼓勵。
她想做的事,應該給她機會,她連試都沒試過,你怎麼就知道她不行呢?
只有試過,她才不會留下遺憾。
記得馬爸爸說過,很多人年紀大了後,不是為她曾經做過什麼而後悔,而是為沒做過什麼而感到遺憾。
退一萬步說,即便孩子現在進了體制,她心裡也會總惦記著那份初衷,想著如果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或事業,自己的人生會不會因此而變得完全不同?
由此看來,雙方的溝通很重要。
美國第38任總統傑拉德·福特曾說過:
如果有機會讓我回到大學,我會集中學習在公眾面前做演講。因為生活中沒有比具備有效溝通能力更重要的了。
我深以為然。
在家庭中,父母和孩子彼此應該平等相待,要給予孩子自由,不要總覺得孩子還小,很多事情不與他商量就直接替他決定。
孩子本來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個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都渴望獨立,更何況是一個已經成年的大學生,他們自然都希望父母能尊重他們的意見。
正如周國平所說,孩子不過是暫時寄居的一個高貴靈魂,他們需要解除「桎梏「,做真的自我,作為父母,真的應該給予充分理解。
而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要明白孩子要什麼。
你是孩子最後的那一面牆,要多理解和包容孩子,成為她的知心朋友,不要對他橫加幹涉,指手畫腳。
生活從不缺苦難和困難,作為父母,對兒女要多點理解和支持;當他們遇到困難時,能激勵他們立即出發,讓他們有勇敢面對的決心,有解決問題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