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改簡稱,十幾省都蠢動

2021-02-25 見山博物

點擊上面藍字 見山博物 加關注  消磨更多時間

這則各省簡稱順口溜大家一定不陌生:不過,對於這樣的簡稱,有些地方是不感冒的,比如山東東部很多人都對山東稱「魯」不稱「齊」不服氣,畢竟,齊魯大地,齊國比魯國要風光多了。那為何山東又簡稱「魯」不簡稱「齊」呢,一些公認的說法是,齊國雖大,但論禮儀,論對中國的影響,魯國才更具代表性,尤其是這裡誕生了孔子,其創立的儒家文化影響中國幾千年。因此,相比齊國國力的強盛一時,魯國在文化歷史上的影響力更持久。另外,就是因為齊國太大了,最大時包括河北、江蘇不少地方呢,而魯國疆域則是從來沒有逾越山東境內的。同樣的還有湖北為何成「鄂」不稱「楚」,就是楚國地盤不僅僅在湖北。但實際上,山東稱「魯」不稱「齊」,並沒那麼複雜,這和電報在中國的推廣有關。洋務運動後,電報技術逐漸被清政府接受並使用。那時發電報惜字如金,多一字便多花錢,於是便有了簡稱。此外還要防止誤聽,所以在建設電報的過程中,各個省份都需要上報自己的簡稱。由於河北地區率先上報了「冀」的簡稱,而山東因為「齊」的讀音和「冀」容易混淆,所以選擇了「魯」的簡稱。類似的還有浙江省,其簡稱開始也有「越和浙」兩個選擇,但由於廣東的簡稱是「粵」,為了防止衝突,浙江就只能選擇了「浙」了。齊魯也好,冀(州)燕(國)也罷,都畢竟是大有來頭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遠不如「楚」的名頭更大,所以很是後悔選擇了「鄂」,總想改稱「楚」,這不,湖北最近確認,將「鄂商」改稱為「楚商」。省府表示也正在考慮將本省簡稱改為楚,不過貌似無法通過哦。


我們先來說湖北為啥選擇「鄂」為簡稱。

前面已經提到,湖北之所以無法簡稱為「楚」,是因為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實在太大了,今天的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貴州省、江蘇省、浙江省、河南省等都在當時楚國的輻射範圍內,所以楚國的王城主要在湖北,但楚真不是湖北獨佔的。

那麼,簡稱「荊」也不錯啊,畢竟「荊州」也是古九州之一,名氣夠響亮,比如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都是由「豫州」「冀州」而來。然鵝,湖北真有「荊州市」,簡稱「荊」等於自降身價了,悲催。

再找,只有「鄂」還夠「響亮」夠「古典」的了:一是清朝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二是據清縣誌記載,公元前887年,西周中期,楚國君主熊渠封他的第二個兒子熊洪為鄂王,修建鄂王城,開始了鄂州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三是今天的湖北省西部有鄂西山地,故簡稱鄂;四是傳說在商周等先秦時期,鱷魚曾分布在長江流域,彼時湖北地區形成一個捕鱷為生的民族,稱為「鄂」。

古人改名還知道去從文化角度考慮,然鵝,今天的湖北人卻這樣找改名的理由:

湖北省企促會會長陳旭東透露,「鄂商」改名的原因,「主要是『鄂』這個字不好,從字面上看,兩個口代表著吵架,一個耳朵意味著偏聽偏信,虧則是虧欠,這些都是湖北商人接受不了的,覺得彆扭。」

最早提出將「鄂」改「楚」的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玉堂也表示:「在古代『鄂』通『噩』,現代『鄂』與『惡』諧音,確實不太好聽。」

看頭銜,陳旭東先生應該是企業家了,屬於民間人士。企業家做生意喜歡討個吉利這個無可厚非。但劉玉堂先生您是體制內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庫的學者和領導,能夠說出這麼沒文化的話來也真夠讓人驚詫莫名了。

按照您劉先生的說法,諧音字不好聽的就要改,那麼要改的地方就多了。湖北一旦改成功,很多省份都會坐不住。

四川坐不住了。「蜀」和「鼠」同音,還和「輸」同音,這可讓天府之國的四川咋整?

海南坐不住了。海南簡稱「瓊」,表面上是個好字啊,玉樹瓊花,很有意境。但按劉先生的說法,卻是和「窮」同音啊。

黑龍江坐不住了。黑龍江簡稱「黑」,都不用諧音啊。

安徽也坐不住了。「皖」「晚」「完」,這可咋整。

甘肅的甘也不好。甘,本來是甜的意思。可是和「幹」同音啊。甘肅本來就缺水,怎麼可以成天把「幹」掛在嘴邊呢?不吉利。

雲南簡稱滇,跟瘋瘋癲癲的癲一個音,也不吉利。

山東簡稱魯,雖然是從孔子的故國魯國得名,但魯莽、愚魯也是這個魯字啊。

福建的閩字尤其不好,裡邊是一條蟲。

按劉先生的說法,每個省都得改簡稱啊,這事弄大了。

那麼,各省的簡稱都有哪些文化底蘊呢?

一、4個直轄市

⒈ 北京(京)

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金國改稱京都。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2、天津(津)

唐宋以前,天津稱為直沽。金代形成集市稱「直沽寨」。元代設津海鎮,這是天津建城的開始。明朝,燕王為爭奪皇帝位,在這裡發兵渡河南下,打敗他的侄子明惠帝而篡了位。為紀念在這裡渡河起兵,所以稱「天津」,意即天子經過的渡口,簡稱津。

3、上海(滬)

北宋初期,這裡已形成居民點,從這裡出海打漁,所以稱上海。上海原來是捕魚的地方,當時漁民創造了一種捕魚工具,叫「邕」,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另外,因為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上海也稱「申城」。

4、重慶(渝)

重慶古稱「巴」。秦時稱江州。隋時,嘉陵江稱渝水,重慶因位於嘉陵江畔而置渝州,故重慶簡稱「渝」。重慶之名始於1190年,因南宋光宗趙敦先封恭王,後登帝位,遂將恭州升為重慶府,取「雙重喜慶」之意。



二、5個自治區

1、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

蒙古原為部落名,始見於唐代記載。1206年,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國。元滅後,蒙古族退居塞北。明清形成內、外蒙古之稱。晚清以後,泛指大漠以南、長城以北、東起哲裡木盟、西至套西厄魯特所以盟旗為內蒙古。

2、維吾爾自治區(新)

古代稱西域,公元前一世紀起,成為漢王朝的一部分。唐代設伊、西、庭三州和安西、北庭兩個都護府。17世紀中葉以後,清朝平定了準噶爾部叛亂,在天山南北設伊犁將軍。清光緒10年(1884年),改為新疆省,意為「故土新歸」。1955年,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取全稱中「新」字作為簡稱。

3、西藏自治區(藏)

元朝、明朝稱西藏地區為烏斯藏,「烏斯」是藏語「中央」的意思,藏是「聖潔」的意思。因為它在中國西部,稱西藏。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取全稱中的「藏」字作為簡稱。另一說認為簡稱源於故稱「烏思藏」。

4、寧夏回族自治區(寧)

公元5世紀處,匈奴貴族赫連勃勃自以為是夏后氏後裔,故將建立的割據政權定國號為「夏」。宋代,党項族拓拔氏首領李元昊稱帝,定都興慶府(今銀川),立國號「夏」,創立文字,建西夏王朝。13世紀,元滅西夏,取「平定西夏永遠安寧」之意,在這裡設寧夏行省,始有寧夏之名。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取全稱中的「寧」字作為簡稱。

5、廣西壯族自治區(桂)

宋設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廣西」一名產生。元設廣西兩江道。明設廣西省。又因秦時曾設桂林、象郡、南海三郡,而歷史上廣西2/3地域屬桂林郡,故廣西簡稱「桂」。

三、23個省

1、廣東省(粵)

宋置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由此出現廣東一名。元設廣東道。明設廣東省。轄區漢初為南粵之地,故簡稱「粵」。

2、黑龍江省(黑)

1671年為抵禦沙俄東侵,清政府在黑龍江沿岸修築黑龍江城(黑河舊城),設置黑龍江將軍,管轄黑龍江流域。1907年改為黑龍江省。取全稱中的「黑」字作為簡稱。

3、吉林省(吉)

吉林一名源於「吉林烏拉」,滿語意為「沿松花江的城市」。1673年建城。1676年置吉林將軍。1907年將其轄區改稱吉林省。取全稱中的「吉」字作為簡稱。

4、遼寧省(遼)

秦漢魏晉時代,在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北宋時,在今河北、遼寧一帶,契丹族建立遼國。遼金時代設置遼陽府。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因遼河流域為清朝發源地,取「奉天承運」之意,改為奉天省。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改稱遼寧省。取全稱中的「遼」字作為簡稱。一說因境內有遼河,故簡稱「遼」。

5、河北省(冀)

戰國時,黃河以北的齊國土地稱為河北。漢設河北縣。唐設河北道。轄區與今有出入。1928年設河北省。轄區相當於我國最早的地理著作《禹貢》中的冀州,故簡稱「冀」。

6、河南省(豫)

古稱黃河以南南地區為河南。漢設豫州部。唐置河南道。宋置河南路。元置河南江北行省。明初設河南省。轄區相當於《禹貢》中的豫州,故簡稱「豫」。

7、山東省(魯)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東的地區稱為山東。金時,在開封以東地區設山東東路、山東西路,這是山東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清初設山東省。轄區主要為春秋戰國時的魯國、齊國,因魯國有孔子,對中國文化影響更大,又因河北成「冀」,與「齊」諧音,故簡稱「魯」。

8、山西省(晉)

戰國至秦漢時,崤山、函谷關以西的地區稱為山西。元時,稱太行山以西為山西,設河東山西道宣慰司,這是山西作為政區名稱的開始。明處設山西省。轄區為春秋時晉國地,故簡稱「晉」。

9、青海省(青)

因境內有青海湖,故得名青海省,取全稱中的「青」字作為簡稱。

10、江蘇省(蘇)

在歷史上,江蘇大地是比較悲催的,一會被其他省合併,一會被其他省割裂一塊,所以至今蘇南、蘇中、蘇北文化、經濟都有極大地差異。現在的江蘇省成立於清康熙6年(1667年),取兩江總督駐所江寧(今南京市)和巡撫駐所蘇州(今蘇州市)兩府首字組成江蘇省。因為沒有比較古老的稱呼,只能取全稱中的「蘇」字作為簡稱。

11、安徽省(皖)

安徽省和江蘇省是同時成立的,由原先的江南省一分為二。取當時的政治中心安慶(今安慶市)和經濟都會徽州(今歙縣)二府首字組成安徽省。安慶府是春秋時皖國故地,別稱為皖,故安徽簡稱「皖」。

12、浙江省(浙)

浙江即江流盤迴曲折之意。戰國時浙江指今天的富春江、錢塘江和新安江。東漢將浙江分為浙東、浙西兩個地區。唐以後這兩個地區轉化為政區名稱。明初設浙江省。取全稱中的「浙」字作為簡稱。

13、福建省(閩)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在此設閩中郡。漢時稱福建為閩越國。唐開元年間設福建節度使,管轄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前兩州的名字組成的。元設福建行省。明設福建省至今。轄區古為閩越族聚居地,又因境內有閩江,故簡稱「閩」。

14、江西省(贛)

唐代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江西由此得名。宋設江南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後皆設江西省。因贛江縱貫全省,故簡稱「贛」。

15、湖南省(湘)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16、湖北省(鄂)

宋代自洞庭湖以北至荊山,西包沅澧二水流域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湖北一名產生。 元明兩代設湖北道。清代設置湖北省。清代湖北的行政中心宜昌,為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湖北簡稱「鄂」。

17、臺灣省(臺)

臺灣一名源於西拉雅族的臺窩灣支族。臺灣在秦漢時稱「東鯷」。三國時稱「東夷」。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臺灣一名。清光緒11年(1885年)設臺灣省。取全稱中的「臺」字作為簡稱。

18、海南省(瓊)

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稱海南島,故名海南省。1988年建省。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臺、瓊州或瓊崖,故簡稱「瓊」。

19、甘肅省(甘或隴)

甘肅一名始於11世紀西夏王朝設置的十二監軍之一,治所在甘州(今張掖縣),轄甘州、肅州(今酒泉)二州,取二州首字組成甘肅。元設甘肅行省,明代併入陝西省,清代恢復省治。取全稱中的「甘」字作為簡稱。一說認為西夏時行政中心在甘州,故簡稱「甘」。由於甘、陝兩省間有隴山,甘肅古時別稱隴西,故又簡稱「隴」。

20、陝西省(陝或秦)

陝西一名,源於周代周、召二公「分陝而治」,今陝縣張汴塬一帶古稱陝塬,當時的陝西就是陝塬以西的涇渭平原。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設陝西路。元設陝西行省。清設陝西省。取全稱中的「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簡稱「秦」。

21、四川省(川或蜀)

轄區秦時設蜀郡。漢設益州部。唐設劍南道,又分劍南東川、劍南西川兩節度使。宋設西川路和峽路,後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 「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產生。元時合併四路,設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取全稱中的「川」字作為簡稱。又因轄區西部古為蜀國地,故又簡稱「蜀」。

22、貴州省(貴或黔)

宋代以前設矩州,因當地語音「貴」「矩」難分,故也寫做貴州,元初正式命名為貴州。 明設貴州布政使司。清設貴州省,因境內有貴山,取「貴」字作為簡稱。另外,轄區東北部秦時屬黔中郡,唐屬黔中道,境內又有黔靈山、黔靈河,故又簡稱「黔」。

23、雲南省(雲或滇)

因在雲嶺以南,故名雲南。西漢時設雲南縣。三國蜀漢時設雲南郡。元設雲南行省。明設雲南布政使司。清設雲南省,取全稱中的「雲」字作為簡稱。因境內有滇池,又因行政中心昆明一帶,屬戰國時滇國地,故又簡稱「滇」。

四、兩個特別行政區

1、香港特別行政區(港)

宋代以前,這裡是海上漁民捕魚歇息的地方。宋元以後,島上有個小村,叫「香港村「,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香港因此得名。1997年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港」字作為簡稱。

2、澳門特別行政區(澳)

名字最早記錄於明朝史書,叫做「蠔鏡」(濠鏡),意為海灣如明鏡,盛產「蠔」。後又稱做「澳」,即船隻停航寄泊的地方,故稱「蠔鏡澳」,因隸屬廣東香山,亦稱「香山澳」。 「門」字的來歷有多種說法,一說是本地內港的媽祖廟,隔海同灣仔的銀坑相望,形成的海峽象門;另一說是本地南面的氹仔、小橫琴、路環、大橫琴四島離立對峙,海水貫流其中呈十字門狀;再一說是本地南臺山(媽閣廟山)和北臺山(蓮峰山)相封成門。總之,既是澳,又是門,故曰澳門。1999年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取全稱中的「澳」字作為簡稱。

來源:公號讀史

THE END

完稿編輯:趙見見       

責任編輯:闢    老     選題編輯:潘瑩斌

見山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關於我們:微信號 JSBWZZ

更新時間:周一至周五 20:00--24:00 時

凱美專欄:周四 二條

投稿郵箱:385932499@qq.com

小編微信:JACKPYB   開門 見山


見山博物第一年總集 請直接點擊此處

見山博物第二年總集 請直接點擊此處

往期精選文章  請點擊標題

納粹德國 19個 戰略集團軍群

納粹的短吻 只為軍人的鐵血和榮耀

德國納粹 38 支武裝黨衛軍最全標誌 大部分是外國人組成

日軍明治30年式刺刀全匯總 資料收藏

王八盒子 雞腿擼子 南部十四式手槍

九五式鐵棒 日寇侵華戰爭的最屠夫

盒子炮 | 流行在民國時期的 9 大款

二戰 | 日寇的十個王牌師團的結局

最全 ╬ 德軍軍歌 連放一小時

2016 全球「紅燈區」指南【少兒勿入】

掙錢最快的職業 散養型「仁波切」

名槍列傳  莫辛納甘M1891步槍  1700萬支

世界最昂貴的獵槍  82萬美元一支

日本人的自殺聖地 恐怖屍骸遍地 【慎入】

日軍二戰小神器 八九式擲彈筒

…………

©見山營銷策劃有限公司  2014



相關焦點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齊魯也好,冀(州)燕(國)也罷,都畢竟是大有來頭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遠不如「楚」的名頭更大,所以很是後悔選擇了「鄂」,總想改稱「楚」,這不,湖北最近確認,將「鄂商」改稱為「楚商」。前面已經提到,湖北之所以無法簡稱為「楚」,是因為楚國在春秋戰國時期的疆域實在太大了,今天的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貴州省、江蘇省、浙江省、河南省等都在當時楚國的輻射範圍內,所以楚國的王城主要在湖北,但楚真不是湖北獨佔的。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類似的還有浙江省,其簡稱開始也有「越和浙」兩個選擇,但由於廣東的簡稱是「粵」,為了防止衝突,浙江就只能選擇了「浙」了。齊魯也好,冀(州)燕(國)也罷,都畢竟是大有來頭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遠不如「楚」的名頭更大,所以很是後悔選擇了「鄂」,總想改稱「楚」,這不,湖北最近確認,將「鄂商」改稱為「楚商」。
  • 湖北一旦改簡稱成功,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類似的還有浙江省,其簡稱開始也有「越和浙」兩個選擇,但由於廣東的簡稱是「粵」,為了防止衝突,浙江就只能選擇了「浙」了。齊魯也好,冀(州)燕(國)也罷,都畢竟是大有來頭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遠不如「楚」的名頭更大,所以很是後悔選擇了「鄂」,總想改稱「楚」,這不,湖北最近確認,將「鄂商」改稱為「楚商」。
  • 湖北一改簡稱,其他十幾個省都不淡定了!
    類似的還有浙江省,其簡稱開始也有「越和浙」兩個選擇,但由於廣東的簡稱是「粵」,為了防止衝突,浙江就只能選擇了「浙」了。齊魯也好,冀(州)燕(國)也罷,都畢竟是大有來頭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遠不如「楚」的名頭更大,所以很是後悔選擇了「鄂」,總想改稱「楚」,這不,湖北最近確認,將「鄂商」改稱為「楚商」。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你知道各省的簡稱為何是現在這樣麼?
    齊魯也好,冀(州)燕(國)也罷,都畢竟是大有來頭的,所以,湖北的「鄂」似乎就遠不如「楚」的名頭更大,所以很是後悔選擇了「鄂」,總想改稱「楚」,這不,湖北最近確認,將「鄂商」改稱為「楚商」。省府表示也正在考慮將本省簡稱改為楚,不過貌似無法通過哦。
  • 為什麼湖北、湖南兩省都沒有簡稱「楚」呢?
    比如陝西省簡稱「秦」,這是因為秦國;山西省簡稱「晉」,這是因為晉國;山東省簡稱「魯」,這是因為魯國。不過,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卻沒有被哪一個省用為簡稱。在此基礎上,在很多人看來,湖北、湖南兩省,在歷史上是楚國的核心地區。那麼,問題來了,湖南、湖北兩省的簡稱為什麼都沒選擇「楚」呢?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湖南、湖北兩省的簡稱為何都沒選擇「楚」呢?
    比如陝西省簡稱「秦」,這是因為秦國;山西省簡稱「晉」,這是因為晉國;山東省簡稱「魯」,這是因為魯國。不過,對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大國——楚國,卻沒有被哪一個省用為簡稱。在此基礎上,在很多人看來,湖北、湖南兩省,在歷史上是楚國的核心地區。那麼,問題來了,湖南、湖北兩省的簡稱為什麼都沒選擇「楚」呢?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 為什麼湖北簡稱「鄂」
    鄂州舊時叫武昌,也稱吳都,更早時還是鄂國,是山西的鄂國人與長江的揚越人(揚州州域人)共同經營的地盤。  每個省的簡稱都是有悠久的歷史原因,湖北的簡稱「鄂」,湖北是楚國的發源地,為什麼不簡稱「楚」,這個「鄂」到底是什麼意思?  漢字中的「鄂」、「鱷」相近,在古代,這兩個字是通假字,其意思就是鱷魚。大概四千多年以前,長江、黃河流域分布著大量的鱷魚。
  • 楚國最初的封地是今天的湖北,為何湖北的簡稱放棄了楚,卻選擇了鄂
    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每個省都會有一個簡稱,每一個簡稱並不是一個簡簡單單的字,裡面蘊含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比如在春秋時期被譽為禮儀之邦的魯國就是位於今天的山東,所以山東簡稱「魯」。北京是我國的首都,簡稱是京,戰國時期稱薊,是戰國七雄之一燕國的京城。遼國稱燕京。元朝稱大都。明朝朱元璋改稱北平,永樂帝朱棣改北平為北京。
  • 湖北為何簡稱鄂?
    關於湖北省的簡稱,大家都知道是「鄂」。有人認為湖北省是春秋戰國時楚國的發源地兼核心地區之一,應該簡稱「楚」。
  • 湖北為什麼簡稱鄂,而不是楚或荊呢?
    湖北,簡稱「鄂」,位於我國中部,地處長江中遊,因處於洞庭湖以北而得名。湖北省地處華中腹地,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燦爛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湖北,古屬荊州,春秋戰國時為楚國核心區域,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所以湖北又被稱為「荊楚大地」,湖北文化風俗被稱為」荊風楚韻「,那麼湖北為什麼不簡稱荊或楚,而是簡稱」鄂「呢?鄂,古國名,為湖北最早的古國之一,楚王熊渠滅鄂國後,封其子熊紅為鄂王,修築鄂王城,曾為楚國國都。秦滅楚後,設鄂縣,三國時孫權改鄂縣為武昌,此為武昌之名第一次出現在歷史上。
  • 湖北的簡稱為何選擇了「鄂」字,而放棄了「楚」字?
    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有關我國省都會簡稱的故事,相信大家從小便知道省份之間簡稱各不相同,比如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簡稱「新」、甘肅省簡稱「甘」或者「隴」、河南省簡稱「豫」……如果說這些簡稱僅僅是為了方便記憶而發明的一個代名詞,恐怕有些難以服眾。
  • 湖北會為什麼不簡稱「荊」或者「楚」呢?另一省不同意了
    每個省份都有一個簡稱,這個簡稱就像一個省的招牌一樣。比如,四川簡稱「川」或者「蜀」,山西簡稱「晉」,江西簡稱「贛」,北京簡稱「京」等等。這些簡稱不單單是一個稱呼,很多簡稱都包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古代四川一代的政權大多都稱蜀國;春秋霸主晉國大體在今山西境內;江西則以境內大河「贛江」為名。總的來說,省份簡稱有的是以古代國家或者文化為名,有的是以境內的山河稱呼,有的則直接在省名裡面提取一個字。在省份簡稱裡,湖北的簡稱為「鄂」就有點奇怪了,這個字除了用在地名上,其他地方幾乎見不到。
  • 湖北簡稱「鄂」,為什麼不簡稱「楚」....
    自古荊、楚通用,指代楚國、江漢流域甚至南方:「荊吳」指春秋時的楚國與吳國,也泛指長江中下遊地區;楚國在長達八百多年的歷史裡,創造了燦爛的楚文化。它與中原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齊魯文化等,共同組成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湖北,則是楚文化的核心地區,楚國的中心、祖陵以及大多數文物精華,都在於此。楚地及楚文化,千百年來被人們歌頌。例如屈原創作的「楚辭」,以及「吳鉤明似月,楚劍利如霜」「馮夷空自舞,楚客不堪聽」「楚水逢鄉雁,平陵憶故園」等。
  • 湖北的簡稱「鄂」是什麼意思?
    例如楚的國都並不只在湖北省,陳(今河南省淮陽)、壽春(今安徽省壽縣)等均曾為其國都。很多地方也有楚文化遺存。例如項羽故裡的江蘇省宿遷在弘揚「西楚文化」,嶽麓書院的「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題匾是湖南文化的名片。因而有人擔心,如果湖北省簡稱楚,既沒有唯一性,也會引起其它省的異議、反感。其三,「楚」地名文化在湖北早已失傳。
  • 【收藏】我國34個省名稱及簡稱,原來是這樣來的!
    明設奴兒幹都司;清初屬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轄地,1683年劃出吉林將軍所轄西北地區,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黑龍江省簡稱「黑」,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 湖北為何簡稱鄂而不叫楚?楚鄂之爭為何最終選擇了鄂?
    湖北省簡稱鄂,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實。但也有人認為湖北省簡稱楚更恰當,原因是湖北自古屬於楚國核心地界,集中代表了楚文化。湖北為何簡稱為鄂而不叫楚呢?楚鄂之爭為何最終選擇了鄂?這其實與湖北的歷史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 湖北的簡稱為什麼放棄了"楚"字,而選擇了"鄂"字?
    前言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每個省都會有一個簡稱,比如湖南簡稱"湘"、江西簡稱"贛"、安徽簡稱"皖"等,每個省的簡稱都不僅僅是一個字那麼簡單
  • 湖北為何簡稱鄂而不叫楚?楚鄂之爭為何最終鄂能勝出?
    湖北省簡稱鄂,這是幾乎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的事實。但也有人認為湖北省簡稱楚更恰當,原因是湖北自古屬於楚國核心地界,集中代表了楚文化。湖北為何簡稱為鄂而不叫楚呢?楚鄂之爭為何最終選擇了鄂?這其實與湖北的歷史文化傳統息息相關。
  • 湖北為什麼簡稱鄂?「鄂」字是什麼意思?你知道嗎?
    每個省的簡稱都是有悠久的歷史原因的,比如山東簡稱魯,山西簡稱晉,是因為春秋時代著名的魯國、晉國。河南簡稱豫,河北簡稱冀,都是因為古代華夏九州的豫州、冀州。那湖北簡稱「鄂」,這個鄂是什麼東西?後來鄂國又惹了周王室,周又派人討伐鄂國,鄂國人又繼續開始往南逃難,逃到了今天湖北鄂州市的梁子湖邊。鄂國人一路從山西逃到湖北,心想這下夠遠了吧,可以好好過日子了吧,就在鄂州建立了一座鄂王城,作為鄂國的國都,準備好好過日子。現在湖北鄂州的大冶仍然有鄂王城的遺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