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我國34個省名稱及簡稱,原來是這樣來的!

2021-02-13 安順熱點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擁有34個省級行政單位,包括23個省,4個中央直轄市,5個自治區和2個特別行政區。那麼,這是省名及其簡稱的由來是怎麼呢?主要有以下幾個來源依據:

一、以山、河、湖等地理標誌為依據。

1、山西省(晉):因地處太行山之西而得名「山西」。宋設河東路;元設山西河東道,為山西得名之始;明置山西布政使司;清改山西省,省名至今未變。山西省簡稱「晉」,因山西大部分地區屬於春秋晉國轄地,故以「晉」作為其簡稱。

2、山東省(魯):因地處太行山之東而得名「山東」。宋設京東路,後分為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金更名山東東路和山東西路,為山東得名之始;元設山東東西道;明置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山東省簡稱「魯」,因山東自古為齊魯之地,魯國為孔孟故鄉,是儒家文化的發祥地,故以「魯」作為其簡稱。

3、貴州省(貴或黔):因省會貴陽北有貴山(貴人峰)而得名「貴州」。唐為黔中道;宋時烏蠻首領普貴來朝,趙匡胤有《敕普貴書》曰:「惟爾貴州,遠在要服。」此後,「貴州」之名開始見於公文、史書;明置貴州土司,後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省名至今未變。貴州省簡稱「貴」或「黔」,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烏江古稱「黔江」,故用「黔」作為其別稱。

4、雲南省(雲或滇):因地處雲嶺山脈之南而得名「雲南」,一說「彩雲之南」。西漢置雲南縣,為雲南得名之始。元設雲南行中書省;明置雲南布政使司;清改雲南省,省名至今未變。為免省縣同名,1918年將「雲南縣」改名「祥雲縣」,結束了雲南縣名2027年的歷史。雲南省簡稱「雲」或「滇」,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又因雲南省會昆明一帶戰國時屬古滇國,加之境內有滇池,故用「滇」作為其別稱。

5、黑龍江省(黑):因境內有最大的河流黑龍江而得名。明設奴兒幹都司;清初屬寧古塔將軍(吉林將軍)轄地,1683年劃出吉林將軍所轄西北地區,增設鎮守黑龍江等處地方將軍,簡稱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省名至今未變。黑龍江省簡稱「黑」,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6、遼寧省(遼):因境內有最大河流遼河,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而得名「遼寧」。隋設有遼西郡、遼東郡;元置遼陽行省;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奉天將軍,再改盛京將軍,清末改奉天省;1928年張學良東北易幟後改為遼寧省,為遼寧得名的開始;建國後合併遼東省和遼西省,恢復遼寧省,省名至今未變。遼寧省簡稱「遼」,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7、河北省(冀):因地處黃河以北而得名「河北」。唐設河北道,為河北得名之始。北宋時南部屬河北東路和河北西路;元代河北直屬於中書省;明屬北直隸;清改直隸省;中華民國建都南京,因直隸省名不符實,1928年以其地處黃河以北改名河北省,省名至今未變。 河北省簡稱「冀」,因河北大部分地區屬於古九州之首的冀州,故以「冀」作為其簡稱。

8、河南省(豫):因大部分位於黃河以南而得名「河南」。西漢設河南郡,為河南得名之始;唐屬河南道;元設河南江北省;明置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省名至今未變。河南省簡稱「豫」,因河南大部分地區屬於古九州之一的豫州,故以「豫」作為其簡稱。

9、上海市(滬或申):因東臨上海浦而得名。唐置華亭縣;宋設上海鎮,因東臨上海浦(吳淞江有兩條支流 ,一條叫下海浦,一條叫上海浦),為上海得名之始;元置上海縣,屬松江府;明分屬松江府、蘇州府;清分屬松江府和太倉直隸州;民國屬滬海道,1927年成立上海特別市;建國後上海為中央直轄市。上海市簡稱「滬」或「申」,古時吳淞江一帶的漁民發明了一種捕魚工具叫「扈」,因而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以「滬」作為其簡稱;因春秋戰國時上海是楚春申君黃歇封邑的一部分,故又以「申」作為其別稱。

10、浙江省(浙):因境內最大的河流錢塘江(古稱浙江)而得名。唐屬江南東道,設浙東觀察使和浙西觀察使;宋置兩浙路,南宋又分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元設浙江等處行中書省;明置浙江布政使司;清改浙江省,省名至今未變。浙江省簡稱「浙」,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11、青海省(青):因境內有中國最大湖泊青海湖而得名。唐宋屬吐蕃;元為宣政院轄地;明屬朵甘都司等;清設「欽差辦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務大臣」(又稱「西寧辦事大臣」),為青海得名之始;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後改蒙番宣慰使,1929年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變。青海省簡稱「青」,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12、湖北省(鄂):因地處洞庭湖之北而得名「湖北」。宋在湖北中部設荊湖北路(簡稱湖北路),為湖北得名之始;元南屬湖廣行省、北屬河南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北省獨立建省,省名至今未變。 湖北省簡稱「鄂」,因春秋時期,楚王封其子熊紅為鄂國之王,鄂國即今鄂州;清湖北省會是隋以後鄂州的治所,故以「鄂」作為其簡稱。

13、湖南省(湘):因地處洞庭湖之南而得名「湖南」。唐分屬山南東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唐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為湖南得名之始;宋分屬荊湖南路和荊湖北路;元屬湖廣行省;明屬湖廣布政使司;清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行省南北分治,湖南獨立建省,省名至今未變。湖南省簡稱「湘」,因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全境,故以「湘」作為其簡稱。

二、以轄區重要城市名稱組合為依據。

14、甘肅省(甘或隴):以轄區重地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各取一字得名「甘肅」。秦設隴西郡、北地郡轄其地;西漢增設武威郡和酒泉郡等八郡;唐分屬關內道、隴右道和山南道;西夏設甘肅軍司,轄甘州、肅州二州,此為甘肅名稱出現之始;元設甘肅行中書省;明屬陝西布政使司;清分陝西省恢復甘肅省,省名至今未變。甘肅省簡稱「甘」或「隴」,以其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又因境內大部分在隴山(六盤山)之西,唐代設隴右道,故又以「隴」作為其別稱。

15、江蘇省(蘇):以轄區重地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江蘇」。唐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分屬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明屬南京(南直隸);清改江南省,1667年江南省東西分置建江蘇、安徽二省,為江蘇得名之始;建國初分設蘇北行署和蘇南行署,1953年恢復江蘇省建制,省名至今未變。江蘇省簡稱「蘇」,因建省時江蘇巡撫駐蘇州,故以「蘇」作為其簡稱。

16、安徽省(皖):以轄區重地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安徽」。唐分屬河南道、淮南道及江南東道;宋置江南東路、兩浙西路和淮南東路;元分屬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明屬南京(南直隸);清改江南省,1667年江南省東西分置建江蘇、安徽二省,為安徽得名之始;建國初分設皖北行署和皖南行署,1952年恢復安徽省,省名至今未變。安徽省簡稱「皖」,因建省時安徽巡撫駐安慶,安慶為皖國故地,境內有皖山(天柱山)、皖江,故以「皖」作為其簡稱。

17、福建省(閩):以轄區重地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福建」。三國時設建安郡;南北朝設閩州;唐屬江南東道,711年設閩州都督府,後改稱福州都督府,733年從福州、建州各取一字,設福建經略軍使,此為福建名稱出現之始;宋設福建路;元置福建等處行中書省;明置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省名至今未變。福建省簡稱「閩」,因福建全部在閩地之內,加之境內最大河流為閩江,故以「閩」作為其簡稱。

三、以舊行政區名稱簡化、轉化、組合為依據。

18、寧夏回族自治區(寧):以西夏安寧之意得名「寧夏」。十六國時,匈奴鐵佛部首領赫連勃勃自稱夏后氏後裔,建大夏國;宋時党項族首領李元昊復建大夏國,通稱「西夏」;元滅西夏後以舊地置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後廢行省為寧夏府路,此為寧夏得名之始;明屬陝西省,改寧夏路為寧夏衛;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並設寧夏將軍;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後置寧夏省;建國後撤消併入甘肅省,1958年設寧夏回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寧夏回族自治區簡稱「寧」,以其全稱首字作為其簡稱。

19、四川省(川或蜀):以益利梓夔四路合稱「川峽四路」得名「四川」。唐屬劍南道;宋設川峽路(註:非川陝路),後分西川路和峽路,再將西川、峽二路分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稱「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制置使,為四川得名之始;元置四川行中書省;明置四川布政使司;清改四川省;建國初分為川東、川南、川西、川北四行署,1952年合併恢復四川省,省名至今未變。四川省簡稱「川」或「蜀」,以全稱中的「川」字作為其簡稱;又因轄區為古蜀國地,故又以「蜀」作為其簡稱。

20、江西省(贛):以江南西道簡稱得名「江西」。唐初屬江南道,後分設江南西道(簡稱江西道),為江西得名之始;宋置江南西路;元設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明置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江西省簡稱「贛」,因境內最大河流為贛江,故以「贛」作為其簡稱。

21、廣東省(粵):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廣東」。漢武帝平定南越後置廣信縣(取「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之意),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歷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宋以廣信縣為分界線置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廣南東路簡稱廣東路,為廣東得名之始。元屬廣東道和海北海南道;明置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省名至今未變。廣東省簡稱「粵」,因古代嶺南一帶被稱為「百越」、「南越」、「南粵」,粵與越通假,故以「粵」作為其簡稱。

22、廣西壯族自治區(桂):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廣西」。宋以廣信縣為分界線置廣南東路、廣南西路。廣南西路簡稱廣西路,為廣西得名之始;元初設廣西兩江道宣慰司,後改廣西等處行中書省;明置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省;建國後廣西省改為廣西僮族自治區,1965年改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廣西壯族自治區簡稱「桂」,因廣西大部分屬於秦在嶺南設置的桂林郡,又桂林長期為廣西省省會,故以「桂」作為其簡稱。

23、臺灣省(臺):古時在臺南安平存在臺窩灣族的土著部落,這一地區被稱為「臺窩灣」,清置臺灣府得名「臺灣」。元在澎湖設巡檢司;明為荷蘭佔,以安平(又稱「臺窩灣」、「臺灣」)為其殖民統治中心;鄭成功收復,設東寧省及承天府;淸康熙將「東寧」復名「臺灣」,置臺灣府,屬福建省臺廈道,是為臺灣得名之始,並正式稱臺灣島;中法戰爭後,清政府為加強海防,1885年升格設立臺灣省;後為日佔;民國收復,復臺灣省,省名至今未變。臺灣省簡稱「臺」,以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24、海南省(瓊):因其位於南中國海,曾置海南道得名「海南」。漢設珠崖郡、儋耳郡;唐設崖州、儋州、振州、萬安州、瓊州,統屬嶺南道。元設瓊州路安撫司,隸屬海北海南道,是為海南得名之始;明置海南道,屬廣東布政使司;清仍之,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建國後設海南行政區,仍屬廣東省,1988年,海南省和海南經濟特區成立,省名至今未變。海南省簡稱「瓊」,因秦以後稱這一帶為瓊臺、瓊州或瓊崖,又海南長期政治中心為瓊州(今海口),故以「瓊」作為其簡稱。

四、以城邑名為依據

25、吉林省(吉):以吉林烏拉城前二字得名「吉林」,吉林烏拉為滿語,意為「沿江的城池」。清初置寧古塔將軍,後建吉林烏拉城,寧古塔將軍駐地遷移至吉林烏拉,改為吉林將軍,「吉林」由原來城邑名稱擴大為行政區稱謂。1907年正式建吉林省,省名至今未變。吉林省簡稱「吉」,以其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

26、陝西省(陝或秦):以陝塬(陝縣,現三門峽市陝州區)之西得名「陝西」。「陝,隘也」,指險要難以通行的地方。陝縣(「據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是豫西和渭河平原間的咽喉,固以「陝」為名。西周時,周公、召公以陝塬為界,分陝而治,陝塬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塬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宋初設陝西路;元設陝西等處行中書省;明置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陝西省簡稱「陝」或「秦」,以其省名首字作為其簡稱;因陝西在春秋時為秦國地,故又以「秦」作為其別稱。

27、北京市(京):首都,處北方,故得名。秦設薊縣;漢為廣陽郡、幽州刺史治所;唐置幽州為範陽節度使的駐地;遼建陪都南京幽都府;金建都北京,稱中都;元改為大都,為首都;明初稱北平,靖難之變後復稱北京,為首都;清亦之;民國十七年,改北平特別市;建國後,復稱北京,為首都,中央直轄市,至今未變。北京市簡稱「京」,取全稱中「京」。

28、天津市(津):取「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得名「天津」。金設直沽寨;元改海津鎮;明燕王朱棣由此起兵發動「靖難之役」,永樂二年將此地改名為天津,即天子經過的渡口之意;後築城設衛,稱天津衛。清升天津衛為天津州,後升天津府;清末天津成為直隸總督的駐地;民國設天津特別市;建國後天津為中央直轄市,至今未變。天津市簡稱「津」,取全稱中「津」。

29、重慶市(渝):取「雙重喜慶」之意得名「重慶」。秦築巴郡城;漢改稱江州;隋以渝水繞城,改為渝州;宋徽宗以「渝」有「變」之意,改渝州為恭州;南宋光宗先封恭王,二月即帝位,自詡「雙重喜慶」,升恭州為重慶府,此為重慶得名之始;元設重慶路總管府,隸屬於四川行省;明復稱重慶府,隸屬於四川布政使司;清屬川東道;1929年建重慶市;1937年民國政府定重慶為戰時首都;建國後屬四川省轄市;1997年重慶升格為中央直轄市,至今未變。重慶市簡稱「渝」,因位在嘉陵江(故稱「渝水」)於長江交匯處,加之曾長期存在渝州,故以「渝」作為其簡稱。

30、香港特別行政區(港):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而得名「香港」。漢屬南海郡博羅縣;唐屬東莞縣;宋元時,內地人口大量遷入,香港成為轉運南粵香料的集散港,島上出現「香港村」,此為香港得名之始;明清時屬新安縣;1842年中英《南京條約》割香港島給英國,1860年《北京條約》割讓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給英國,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條例》,租借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北地區及附近262個島嶼給英國;1997年中國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至今未變。香港特別行政區簡稱「港」,取其全稱中「港」字作為其簡稱。

31、澳門特別行政區(澳):「澳」是指海邊彎曲可以停船的地方,又其海峽象「門」,故得名「澳門」。唐屬廣州東莞縣;南宋屬廣州香山縣;元屬廣州路;明屬於廣州府;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籤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侵佔領澳門;1999年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成立澳門特別行政區,至今未變。澳門特別行政區簡稱「澳」,以其全稱首字作為其簡稱。

五、以民族名稱為依據

32、西藏自治區(藏):以藏族為主,又在國家西南邊陲,故稱「西藏」。唐宋為吐蕃;元屬宣政院轄地,置烏思藏宣慰司、朵甘宣慰司;明設烏思藏、朵甘兩個行都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清初稱衛藏(衛即前藏,藏即後藏),後康熙正式定名為西藏,為西藏得名之始,設「欽差駐藏辦事大臣」總攬西藏事務;民國為西藏地方,設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65年成立西藏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西藏自治區簡稱「藏」,以其全稱中「藏」作為其簡稱。

33、內蒙古自治區(內蒙古):較早歸附清朝的漠南蒙古族各旗被稱為「內札薩克蒙古」,簡稱「內蒙古」。宋時出現蒙古部落;元時分屬直轄於行中書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及嶺北行省;明在部分地區置蒙古衛所;清統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稱「內札薩克蒙古」,漠北蒙古居外稱「外蒙古」,並屬理藩院。民國分屬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寧夏省、興安省等;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在王爺廟(烏蘭浩特)成立,建國後撤銷綏遠省、熱河省、察哈爾省併入內蒙古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取其全稱前三字作為其簡稱。

六、以新造地名為依據

34、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新):取「故土新歸」之意稱「新疆」。漢設西域都護府;唐置安西都護府;元明為察哈臺汗國和窩闊臺汗國地;清統一其地,其南部稱回部、北部稱準部,合稱回疆,設伊犁將軍;1757年,徹底平定準噶爾叛亂後,乾隆取其「故土新歸」之意,命名為「新疆」(註:清初將新納入其統治之下的地域稱新疆,四川、貴州、雲南等亦有稱新疆的地區,但後新疆逐漸成為西域的專指);清末左宗棠抬棺率兵收復新疆,1884年設新疆省;1955年改新疆維吾兒自治區,區名至今未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以其全稱首字作為其簡稱。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普定視覺」平臺,天天有驚喜!

相關焦點

  • 中國34個省份名稱及簡稱來歷
    一、四個直轄市名稱及簡稱來歷1、北京(京)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3、上海(滬)上海之稱始於宋代,當時上海已成為我國的一個新興貿易港口,那時的上海地區有十八大浦,其中一條叫上海浦,它的西岸設有上海鎮。1292年,上海改鎮為縣。這是上海這一名稱的由來。1949年,上海設為直轄市。古時,上海地區的漁民發明了一種竹編的捕魚工具「扈」,當時還沒有上海這一地名,因此,這一帶被稱為「滬瀆」,故上海簡稱「滬」。
  • 我國各省份簡稱的由來
    前幾天整理了一個小文,介紹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名稱的由來,推送出去後,反響挺好。今天,咱們就再了解一下,每個省份簡稱的來歷。對於我國各個省份的簡稱,想必大家並不陌生,尤其是經常留意車牌號的人,會對這個簡稱更為熟悉。我國34個省級行政單位,都有專屬的簡稱。每個簡稱,極大地便利我們識別每個省份。
  • 34個省級行政單位名稱、簡稱和省會的關聯記憶法
    34個省級行政單位名稱、簡稱和省會的聯想記憶法、1港澳——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都是一樣的
  • 必讀: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由來
    中國幅員遼闊,領土廣袤,由34個省,直轄市,自治區,特別行政區等省級行政區組成。每個省級行政區都會有一個簡稱,通常用在道路命名或者車牌號等上面,在此為大家講述各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的由來。相傳漢武帝時有人在白崖看見彩雲,派人追彩雲到這裡,因為設立的縣在彩雲的邊,所以叫雲南,簡稱雲。因為昆明附近是古代滇國,故又簡稱滇。福建——閩:叒一個,古代設福州、建州、泉州、漳州、汀州五個州,取前兩個州的頭一個字就是福建。明朝設福建省,因是閩族人居住地區,所以簡稱閩。臺灣——臺:不要笑,這個很嚴肅。
  • 水墨中國之34省市簡稱
    我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人口眾多,34個省市地理、文化、民俗各有特色。也許經歷人生百態的你跋涉過千山萬水,早已見識了祖國山川河流的美好,但在這些美好的背後,那些深沉的歷史背景卻是你未曾發現的。這裡搜集整理了中國34個省市名字的由來,快快收藏吧~~  北京市簡稱:京由來:北京最早見於文獻的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期燕國的都城。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京」。中華民國時期稱為北平,後復稱北京。1949年設為直轄市。取全稱中的「京」字作為簡稱。
  • 中國34個省和地級市包含省會及簡稱得名的由來,整理太齊全了
    圖片來源於網絡省份指中國的行政規劃,我國共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省級行政區名稱後面( )裡的字是它的簡稱。一、四個直轄市1、北京(京)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遼金是將北京作為陪都,稱為燕京。金滅遼後,遷都於此,稱中都。元代改稱大都。明成祖朱棣從南京遷都於此,改稱「北平」。建國後做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改稱「北京」,名稱一直沿用。1949年設為直轄市。
  • 34個省級行政區記憶口訣、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
    我國現有4個直轄市,兩個特別行政區,5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和23個省,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是地理常識,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比較難於全部記憶,往往只能記住其中的大部份。第一步 先觀察省份、簡稱和省會城市表,找出其中的規律。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你知道各省的簡稱為何是現在這樣麼?
    :不過,對於這樣的簡稱,有些地方是不感冒的,比如山東東部很多人都對山東稱「魯」不稱「齊」不服氣,畢竟,齊魯大地,齊國比魯國要風光多了。企業家做生意喜歡討個吉利這個無可厚非。但劉玉堂先生您是體制內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庫的學者和領導,能夠說出這麼沒文化的話來也真夠讓人驚詫莫名了。按照您劉先生的說法,諧音字不好聽的就要改,那麼要改的地方就多了。湖北一旦改成功,很多省份都會坐不住。四川坐不住了。「蜀」和「鼠」同音,還和「輸」同音,這可讓天府之國的四川咋整?海南坐不住了。
  • 我國哪些省區的名稱,是以地理方位或河流湖泊來命名的?
    比如我國的「東海」和「南海」就是根據方位來命名的,而「黃海」就是根據海水的顏色特徵來命名的,而我國的「渤海」在春秋時期被人們稱為「北海」,也是和方位有關。方位結合相關的地理事物來命名,是更常用的命名方式,而常見的地理事物主要包括河流、湖泊和山脈等。
  • 中國各省名稱及簡稱的來歷
    一、四個直轄市1、北京(京)  北京有據可查的第一個名稱為「薊」,是春秋戰國時燕國的都城。
  • 閩是哪個省的簡稱 閩是什麼省的簡稱
    我們經常會在車牌上看到一些簡稱,而這些簡稱又代表著不同的省份,而不同的省份代表的簡稱也有所不同,那麼閩是哪個省的簡稱呢?下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閩是福建省的簡稱。福建省位於中國東南沿海,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則與廣東省相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相望,分布在福建省、浙江省東部寧海縣及以南一帶、廣東東部潮州、汕頭、梅州、江西東部一帶。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企業家做生意喜歡討個吉利這個無可厚非。但劉玉堂先生您是體制內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庫的學者和領導,能夠說出這麼沒文化的話來也真夠讓人驚詫莫名了。按照您劉先生的說法,諧音字不好聽的就要改,那麼要改的地方就多了。湖北一旦改成功,很多省份都會坐不住。
  • 原來我國各省份的名字是這麼來的!
    本文原載《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S1期我國現行的行政區劃,省一級的有二十二個省、五個自治區和三個直轄市,計三十個單位。
  • 中國最特殊的兩個省,別的省都是一個簡稱,它們卻擁有兩個,你知道...
    在我們國家的34個一級行政區裡,一共擁有23個省份,相信大家應該都很熟悉每個省的簡稱,畢竟我們經常接觸到的地域文化就體現在街上頻繁出現的車牌上,車牌上第一個字就是所屬省份的簡稱。但在我國,卻有五個省份最為特殊,它們除了在車牌上那個簡稱以外,還擁有另外一個簡稱,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說道說道這件事兒。
  • 我國擁有簡稱的城市,北京是京,上海是滬,你的家鄉是什麼
    隨著我國歷史時代的變遷,絕大多數城市的名稱都是改過的,很多地方的名字也和古代的名字不一樣了,其實很多地方還有自己的簡稱,一般只有幾個省級城市有自己的簡稱,接下來大家一起去調查幾個事情。北京簡稱北京,作為我國的首都,名義上可以說是城市,但實際水平可以和一個省相提並論,所以,這裡也是我國少數的城市,上海簡稱為上海,除了北京以外,我國地位最高的城市基本上都是上海,這是一個有直轄市頭銜的國際城市,上海之所以有這樣的簡稱是因為歷史悠久,以前建造這裡的被稱為上海,重慶的簡稱是渝或巴,這裡在我國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並且重慶還擁有很多頭銜
  • 湖北一改簡稱,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企業家做生意喜歡討個吉利這個無可厚非。但劉玉堂先生您是體制內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庫的學者和領導,能夠說出這麼沒文化的話來也真夠讓人驚詫莫名了。山東簡稱魯,雖然是從孔子的故國魯國得名,但魯莽、愚魯也是這個魯字啊。福建的閩字尤其不好,裡邊是一條蟲。按劉先生的說法,每個省都得改簡稱啊,這事弄大了。
  • 湖北一旦改簡稱成功,十幾個省都蠢蠢欲動了
    古人改名還知道去從文化角度考慮,然鵝,今天的湖北人卻這樣找改名的理由:企業家做生意喜歡討個吉利這個無可厚非。但劉玉堂先生您是體制內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庫的學者和領導,能夠說出這麼沒文化的話來也真夠讓人驚詫莫名了。
  • 一張表讓你看清我國各行業職稱名稱與等級對應關係
    咱們平時所講的職稱是專業技術職務名稱的簡稱,專業技術職務是根據各行各業實際工作需要而設置的有明確職責、任職條件和任期,需要具備專門的業務知識和技術水平才能擔負的工作崗位,具有這個崗位的資格,專門的部門評審後頒發「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
  • 湖北改簡稱,十幾省都蠢動
    企業家做生意喜歡討個吉利這個無可厚非。但劉玉堂先生您是體制內人士,是湖北官方智庫的學者和領導,能夠說出這麼沒文化的話來也真夠讓人驚詫莫名了。按照您劉先生的說法,諧音字不好聽的就要改,那麼要改的地方就多了。湖北一旦改成功,很多省份都會坐不住。四川坐不住了。「蜀」和「鼠」同音,還和「輸」同音,這可讓天府之國的四川咋整?海南坐不住了。
  • 全國34個省市簡稱,漢字設計創意詮釋各地文化
    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地域文化相似又各有特色!用創意漢字詮釋34個省市的簡稱,字體設計出了各地文化的精彩!中國江蘇亭臺樓閣泉石花木移步換景咫尺乾坤中國澳門梅花方塊紅桃黑桃贏來輸往運氣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