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中國合伙人》中曾經有這樣一句臺詞,相信你不會陌生:千萬不要和丈母娘打麻將,千萬不要和最好的朋友合夥開公司。
這段話戳中了很多創業者的心!
俞敏洪後來透露,現實比電影裡還要殘酷,當年打架可比這兇多了!
毫不誇張的說,失敗的企業中,有60%都是因為合伙人之間的股權糾紛;成功的,也有60%以上的人經歷過股權糾紛。
合夥創業真的行不通嗎?
合夥創辦企業好處很多,但是股權分配是合伙人做出的最為困難的決定之一,但是也是一切事情開始之前必須首要解決的問題。
《中國合伙人》的導演陳可辛就曾有合夥失敗的經歷。1990年代初陳可辛和曾志偉等5個人做了一個UFO電影公司。
在利益分配上,曾志偉是老大,雖然他不幹活,但因為他是精神領袖,有話語權,利益分配一定是他拿大頭。電影就由他們其餘幾個人來拍,賺了錢大家平分。但是慢慢地,平分的方式就開始顯得不合理了。
陳可辛回憶說,當時UFO這個大範圍的合夥矛盾裡面,其實還有一個更小範圍的合夥矛盾是陳可辛跟李志毅,UFO頭兩部賣座的戲都是陳可辛和他聯合導演的,聯合導演賺錢了怎麼分?這裡的利益分配就會有矛盾。
經歷過UFO之後,陳可辛後來跟另外兩個朋友合夥,一開始就講清楚三個人怎麼分,但結果還是散了。直到他最後的公司,陳可辛把合夥方的股份用錢買回來了。
顯然,陳可辛導演上演了現實版本的「中國合伙人」:分配不均、無奈散夥。
從「新東方三大佬」到「萬通六兄弟」,從真功夫內鬥到國美之爭,江湖義氣、不合理的股權設置、利益分配不平衡、合伙人角色轉變、理念衝突、功高蓋主……是中國式散夥的關鍵詞,也是企業家不懂股權自食的「惡果」。
為什麼會鬧出這麼多悲劇呢?
問題正是出在糟糕的股權結構,世界上最糟糕的股權結構就是合伙人比例相同,這種結構遲早會出問題。
選擇合夥股權沒有標準均分股權,公司沒有絕對的老大遇到分歧誰也不服誰,公司發展陷入僵局;完全按照出資比例佔股,忽略了股東之間貢獻不平等的現象;沒有提前設計好進入退出機制,公司出現僵局後股東內訌、不作為股權卻收不回來;一開始跟合伙人沒預留股權池,該拿誰的股份來分配激勵員工;不導入合夥機制,老闆自己累死累活,沒有人跟他共進退;不知道如何合理分配股權,導致公司被套牢......很多好團隊、好產品,都是因為股權問題,死在通往成功的半路上!
許多創業者對股權設計沒有經驗,經常直接平分股權或胡亂許諾,導致日後麻煩重重。其實,有些技巧可以幫助創業團隊搞定股權分配難題。
《中國合伙人》故事的原型人物之一王強在接受柴靜採訪的時候,是這樣說的:「可以合夥創業,但是一定要讓友情鎖定在規則和原則的籠子裡」。
王強說的規則和原則是什麼?其實就是指建立合理的股權機制!
一個公司的股權合夥架構是否合理關係到公司的穩定性,合理的股權架構有利於明確合伙人的權責利益、有利於公司融資,同時也是資本市場的必要條件。一般來說,股權架構設計遵守以下6點原則:
1、簡單明確
有三個創始人即可,股東過多會導致人人都不管。
2、一定要有帶頭人
是可以拍板定奪的人,一個好的創始團隊,在分工上一定要有一個錯位,要有一個企業的決策者,來引導企業的發展方向。很多公司的股權戰爭,緣於老大不清晰。
3、要有明顯的架構梯次
比如:8:1:1、6:3:1、7:2:1等
4、必須要有合伙人機制
合伙人股權戰爭最大的導火索之一,是完全沒有退出機制。一個合伙人退出,企業還是要往前發展,不回購股權,就等著拿股份分錢這是不行的。但由於事先沒有約定合伙人的退出機制,對合法回購退出合伙人的股權束手無策。
5、要有預留股權池
企業發展離不開人才,「21世紀最重要的就是人才」,而股權就是吸引人才的一大利器。創始人在最初分配股權時就應該預留一部分作為吸引人才加入和員工激勵使用。
6、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一方面嚷著缺人才,一方面卻捂著口袋捨不得分享。誰都願意跟隨著大方的老闆,除了是生活基礎的保障,更多的是給予希望、信任,和價值感。
很多老闆常對員工說,「我們是一個大平臺,一個大家庭,要同心協力,共創未來!」老闆要求員工有絕對的責任心和忠誠,但是在權利的分配上,卻不夠相應的回報,那員工就只能抱著打工的心態,機器人式地完成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