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遠的遠方其實就是故鄉。
街頭紅紅的燈籠比日曆更精確地告訴我們,又是新年了!
對於每一個離家的遊子而言,過年都是一個親近故鄉、忙碌而美麗如詩的季節。
可是,仍有多少遊子在這樣的季節卻只能身在遠方心繫故鄉。
各位網友,這裡是江西日報微信夜讀欄目《我的中國年》系列誦讀節目,這次我們邀約了眾多海內外作家賜稿,與大家分享關於中國年的感悟與記憶,和大家一起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國傳統節日的濃鬱氛圍。
今天欣賞的是來自黃俊的作品《關於年的記憶》。敬請收聽。
關於年的記憶
文/黃俊
潔白的羊群在瓦藍深邃的牧場遊蕩,暖陽灑落在整個窗臺。陽臺上沏杯濃釅的茶,閱讀著梭羅的《瓦爾登湖》,聽著宗次郎《故鄉的原風景》,坐在搖椅上輕輕地搖,伴著悠閒的時光,靜靜地待一下午。
一眨眼,春節又至。對於我來說,依然過著自己喜歡的安靜生活,讀著情感的文字、傾聽心靈的歌曲,有著自己理解的生活態度,平淡卻不虛擲光陰。
在我的眼中,現在的春節,似乎與平常的日子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只是少了些記憶中溫暖熱情的親切,多了些現實中疲乏的應酬。
早年的年味在時光中浸泡著。一進入臘月,天還蒙蒙亮,就能聽到人的嘈雜聲和豬此起彼伏的嚎叫聲,殺豬過年,夢中美美的就有了濃濃的肉香味。日曆一頁頁往後翻,年越走越近,家家戶戶都開始備年貨,殺雞、殺鴨、醃肉、灌香腸、曬鹹魚。街坊四鄰都開始掃塵,你到我家走走,看看添置了什麼,我到你家轉轉,瞧瞧有什麼新奇,相互照應,互相幫襯,不亦樂乎。
行走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到處都是歡聲笑語。紅紅火火的燈籠、花花綠綠的年畫、紅底黑字、淡淡墨香的春聯到處飄搖,吆喝叫賣、討價還價,人聲鼎沸,女人買新衣、糖果,男人買菸酒、禮品,孩子買玩具、煙花,個個喜上眉梢,每家店鋪生意都出奇的好,年味瀰漫到每一個角落。
過年了,穿新衣,貼春聯,放爆竹,大人小孩滿臉都洋溢著節日祥和的喜氣。老人們幾乎不用動手,坐在藤椅上曬曬太陽,或是陪著孫輩逗樂。兒子、媳婦、女兒、女婿進進出出,在廚房忙忙碌碌準備年夜飯。柴火正旺,燉、蒸、煎、炒的香味愈來愈濃,孩子們興奮地繞著桌子擺長凳、碗筷。噼噼啪啪的鞭炮聲過後,便按長幼次序祭祀先人,幾張大圓桌上祖孫四代同堂,冷盤、熱炒,大碗的魚肉,平常捨不得吃的都擺在桌上,敬酒的敬酒,祝福的祝福,熱烈的氣氛賽過杯中的酒。
吃過年夜飯,乖巧的孩子們早早地排好隊,橘黃的燈光下,等著爺爺、奶奶,叔伯長輩們發壓歲紅包,錢不多,也就一兩元,孩子們要鞠躬,說些吉利的話致謝。洗洗涮涮,打掃完廚房,老老少少又聚攏在廳堂守歲,圍著大火盆,吃著米糖、芋片、薯幹,剝花生、磕瓜子,看著春晚,喝著清茶,慢慢講述一年來的過往,相互勉勵,慰藉心靈,炭火燃燒希望,溫暖驅走寒冷,冀望著春天的生機。
初一不出門,所有的事物都在這一天放下,揉面、擀皮、包餃子,闔家暖暖的享受親情。到了初二,大街上熱鬧起來。高的矮的,胖的瘦的,老的少的,一股腦地全都湧上街頭,手上提著,背上背著,熟人間彼此相見,祝福話語不斷,都趕著去走親訪友拜大年。孩子們穿著新衣裳,衣兜裡鼓鼓囊囊,裝著各種零食,含在嘴裡的糖一點一點融化,從舌尖甜到了心裡。陽光暖暖的,大紅燈籠在風中招搖,一地都是紅彤彤的鞭炮紙屑,街頭巷尾一聲起一聲落,鞭炮還在炸響,空氣裡彌散著淡淡的硫磺的味道,美好的願景在徐徐展開。
正月也是娶親嫁女的好日子,俏麗的姑娘紅紅的嫁衣,面如桃花般羞澀,俊朗的小夥子筆挺的西裝,神採飛揚一臉的喜興,幸福如花兒綻放,甜蜜在火紅的日子中流淌。
現今條件好了,打個電話訂一桌,年夜飯就搞定。即使在家吃飯,大多數都是父母長輩在忙碌,子女和孩童們不是圍著電視窩在電腦前,就是埋頭玩手機在虛擬的世界迷醉自我。條件好的,假日也不願在家裡過了,遠遠近近地把人民幣花在公路上、在景區裡、在賓館內。親朋好友間拜年也都是群發信息。
多元的生活,改變了社會。時代在變遷,年的文化也在變化,就像電腦、手機,時時升級換代,時時刷屏更新。而留給我個人的卻是那長久的、一幕幕的人情畫卷和揮之不去的關於年的記憶。
作者簡介
黃俊,男,70後,江西資溪人,散文、詩歌、小小說略見各級文學刊物,入選若干年度選本。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
徵
稿
啟
事
讀者朋友們好:
不知不覺又到新年了,去年江西日報夜讀欄目《年之味》誦讀,你是不是還記憶猶新?
今年,江西日報夜讀欄目繼續重磅來襲,以「我的中國年」為主題向廣大讀者徵稿!
作品要求原創,內容積極向上,體裁以散文為主,記事、抒情、議論均可,題目自擬,字數在2000字以內。作品可以是純文字稿,也可以是文字+音頻的成品誦讀作品。來稿請附作者簡介。
歡迎廣大讀者踴躍賜稿!
再次感謝廣大讀者的鼓勵與支持!
投稿郵箱:2582484@qq.com
朗讀者:彭渝晴(南昌航空大學播音與主持藝術系學生)
策劃:馮星星
統籌:萬晴
編輯:劉婧媛
編審:李穎、鄒豔紅
監製:吳志剛、楊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