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時期的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評選規則和評選範圍不同,所以這兩大獎項在不同階段的「含金量」也各有不同。
金球獎在1956年就開始舉辦,比世界足球先生的歷史更悠久,金球獎是由《法國足球》雜誌組織評選的,由各國專業足球媒體參與評分,相對來說,偏向「學院派」。
而世界足球先生是由國際足聯組織評選的,從1991年才出現,主要是由各國國家隊教練和隊長參與投票,難免有「抱團」和「人情票」的成分,相當於只看某一年度表現的金球獎,世界足球先生有時候還會考慮到球員以往的號召力,所以評選結果會受球員名氣和「江湖地位」左右。
例子就是,1991年首屆世界足球先生得主是馬特烏斯,國際足聯給他獎,卻是因為老馬在1990世界盃的貢獻。
當然,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各有各的優勢,金球獎不同階段的評選範圍也不同。早期是金球獎一家獨大,評選以嚴謹和專業而著稱。1991年國際足聯世界足球先生橫空出世以後,憑藉著國際足聯的威望和評選範圍的廣泛,也取得一定的權威性——畢竟早期只有歐洲國籍的球員可以參與評選金球獎,導致貝利和馬拉度納等球王一輩子都沒資格參與該獎項。
金球獎也於1995年把評選範圍由「歐洲國籍球員」擴大到「在歐洲踢球的所有球員」,再到2007年擴大到「全球所有球員」,從「歐洲化」到「全球化」。
在那個階段的金球獎,個人覺得是比世界足球先生更權威,而且不會去考慮球員所在國籍的商業價值,比如說世界足球先生永遠不會考慮東歐球員,而金球獎則好幾次把獎項給了東歐球員,當舍甫琴科和內德維德這樣東歐球員拿金球獎的時候,世界足球先生卻在同年度把獎項給了名氣更大的小羅和齊達內。
2009年以後,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曾經合併過,因為雙方評選規則不同,既有足球媒體評分,也有國家隊主帥和隊長評分,導致斯內德和裡貝裡先後成為金球獎的「冤大頭」。期間歐足聯「復活」歐足聯賽季最佳獎項,做為賽季獎的補充。
如今金球獎和世界足球先生再度分家,但因為金球獎參與評選足球媒體的增多,金球獎和也和世界足球先生一樣,染上了「人情獎」和「印象流」的習慣。
我的看法是,以前的金球獎更權威,球員們也更喜歡展示金球獎的「獎盃」。而世界足球先生比較注重「聲望」、「政治正確」和「全球化推廣足球」,但現在這些獎項也跟娛樂圈的獎項一樣,動不動就得「站隊」,也許這也是「眼球經濟」與「娛樂至死」時代的必然結果吧。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