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生孩子的很多寶媽層都抱怨過產科的護士不耐煩、脾氣差,稍微多問幾句話,就把媽媽們嫌棄得不行。事實真的是這樣的嗎?我想也不能全部責怪產科一線的護士姐姐吧!拿我生孩子那會的例子來說,無論是實習還是主任級別的護士,態度都是非常好的。而這種關係也是相互的,只要你好好地配合她們,幾乎不會遇上對孕媽發脾氣的醫護人員。
那時和我進同一個待產間有一位寶媽,因為年紀比我大,我就叫她華姐。華姐這次已經是第二胎了,所以顯得特別有經驗,在產房一直在和我們"嘮嗑"應該怎麼用力順產更快,而現在的護士多麼沒責任心,除了不讓她喊疼,啥都不會幹。那時,一屋子的護士都對她翻白眼,能迴避就絕不理睬她。
可是華姐第二胎似乎不太順利,我開始宮縮疼的時候,華姐之前就已經開到五指的宮口絲毫沒有了動靜,急得她一直在喊護士來檢查。起初護士姐姐還會過來看一下,但被華姐"哇哇大叫"好幾次後,護士索性不來了,最後還是護士長建議的讓她人工破水。這時候有經驗的華姐仿佛變成了洩氣的皮球,隨著宮縮襲來,待產房裡充滿了叫喚聲和埋怨勁兒,我也聽得直犯暈。
等我生完孩子,下產床的時候,華姐還在喊疼,不斷大叫:"要不換醫生,要不把我順轉剖,護士我真的受不了了!"助產士把我推出了門口,還不忘和同事說:"理她幹什麼,人家不很有本事麼,讓她疼會兒去。"原來華姐順產的條件很好,只是因為一直在不停說話、喊叫,把力氣都用完了,這些都對生寶寶不利。想著自己乖乖聽話,換來的結果是順利產子,而華姐不但自個兒吃苦,還連護士們都"得罪"了個遍。
產婦這4種行為最好不要有,討人嫌還對生產沒幫助
第一種行為,感到疼痛就大喊大叫
我們知道,一旦產婦宮口開了,就都會被送去產房,裡面至少有兩位以上的媽媽等著生娃。有些產婦控制不了自己,只要一開始宮縮就大喊大叫。不用說,這不僅浪費力氣,還會給其他產婦帶來煩躁不安、疼痛難忍的不良情緒。要知道大部分產婦都是第一次生孩子,對生孩子的過程一知半解,充滿忐忑,但如果不管他人和醫護人員,只為了釋放自己的害怕而大叫不止,這讓醫生和護士是非常討厭的。
第二種行為,自以為是還質疑醫生
現在很多app上都能學習到懷孕前後和生產前後有關的醫學和護理知識,因此準媽媽們在進產房之前就可能已經完全了解和學習了如何生產、護理自己。這時就會有一些自以為很懂的產婦在進入產房以後,在被護士要求做這做那時,就會用自己在網上所看到的一些知識點來質疑醫生和護士的專業水平,總和護士以"為什麼不是這樣,而是這樣呢?"、"我不要這樣,我要那樣。"的話來抬槓。還有的會不配合醫生和護士,比如每兩個小時就要內檢,她們會因為難受而拒絕,延長了產程,還影響了其他準備生產的媽媽。
第三種行為,不顧現狀而堅持順產
一般來說,醫生都會讓產婦自己來生孩子,畢竟順產對大人和小孩都是有益的。但順產也是需要具備條件的。有些產婦患有妊娠高血壓,糖尿病等問題,就已經不具備順產的條件,所以醫生會建議產婦剖腹產。不過還有在羊水已經破了的情況下,仍然要求順產的產婦。這就讓醫生非常地為難和不悅。如果自身條件不允許,或者情況已經危及到胎兒,那就應該聽從醫生的建議,不要做出一些自作聰明的行為反而不利於生產。
第四種行為,產後不適全責怪醫生
順產、剖腹產後,多多少少都會有傷口縫合的疼痛,需要時間去恢復。而有些產婦就會在這個時候責怪醫生和護士沒有處理好傷口,並要求特殊護理,如果沒有得到解決就會連同家人一起問責醫生,有些嚴重的還會造成"醫鬧"傷人事件。
其實很多都不是醫生的錯,而是產婦產後並沒有聽取醫生的建議,比如順產後憋尿不敢上廁所,得了"尿瀦留",膀胱恢復不佳;剖腹產後因為怕疼拒絕醫生按壓肚子,造成氣體排放不順,而使胃腸道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