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工程質量是否過關?四問西安城牆坍塌事件

2020-12-16 新浪財經

來源:新華社

原標題:修繕工程質量是否過關?四問西安城牆坍塌事件

8日,西安市中心新城廣場西南角的明代秦王府城牆部分牆體發生坍塌,造成4輛汽車受損,4名群眾受擦傷。經當地有關部門初步勘察判斷,坍塌部分為原城牆遺址新築保護性土體和東北側外包磚砌體。坍塌原因為近期連續大雨所致。

然而,新華社記者調查發現:經多年反覆維修的城牆保護性土體、磚體為何先於遺址本體嚴重損壞?距離遺址不足10米的多座非文物建築是否影響遺址安全?城牆牆體汛期中已出現裂痕,主管部門是否依規編制並落實了應急預案?後續排險、修繕工作如何展開?這些問題均有待當地有關部門明確回答。

追問一:城牆保護性土體、磚體為何先於遺址本體嚴重損壞?工程質量是否過關?

記者了解到,秦王府是明藩王府邸,建於明洪武年間,距今約600多年歷史,2003年被列為陝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現場專家組成員、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教授陳平表示,在此前的修復工程中,為保護裸露的明代夯土,在其外層加築了保護性土體和外包磚。專家組現場勘察後判定,坍塌部分為原城牆遺址新築保護性土體和東北側外包磚砌體,未傷及原明代城牆夯土。專家組認為,西安近期連續大雨導致雨水下滲,將牆內黃土泡軟後產生側壓力將牆擠向外側引發相關牆體坍塌。

但記者了解到,2007年到2011年多年間,當地均對明秦王府殘存牆體實施包磚和夯土填充加固。近十年來,牆體也曾經歷過多次修繕。在西安眾多與之時代相近的露天遺蹟中,此次卻唯獨它倒在了雨中。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古建築修繕工程有其特殊性、針對性和不確定性。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修繕工程管理,提升修繕工程質量,主管部門在《文物保護工程管理辦法》基礎上出臺了多部規範性文件。記者發現,相關文件中確有部分內容對文物遺蹟修繕施工設計在防洪、排水方面作出要求。

該城牆修繕工程在設計結構規範方面是否存在不足?工程質量是否過關?記者就此聯繫了西安市文物局,該局並未作出說明。

追問二:鄰近城牆的多座非文物建築是否會增大安全隱患?

記者發現,明秦王府南側有多棟酒店、辦公樓等建築物,其中部分距離牆體不足十米。專家表示,《西安市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條例》等規範對文保單位保護範圍內以及鄰近文保單位的建築物有嚴格規定,就是為了避免增大保護風險。

陝西省文物局向記者表示,這些建築在該遺址2003年列入陝西省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之前就已存在,屬歷史遺留問題。

陳平表示,經專家現場勘察研判,認為周邊建築不會對此段遺址安全造成不利影響。

追問三:城牆牆體汛期中已出現裂痕,主管部門應急措施是否充分?

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此前當地文物部門已發現該城牆相關牆體出現裂縫,並於8月初在城牆北側拉起了隔離帶,禁止行人進入城牆下的人行道。記者從居住在城牆附近的市民周先生處了解到,這段城牆出現裂縫並非第一次。去年夏季也曾因雨水衝刷出現過裂縫,進行過維修。

《陝西省文物保護條例》要求縣級以上文物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制定重大文物安全事故防範預案,落實相關安全防護措施。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有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主管部門要求相關建設項目實施和後續運行過程中要制定應急預案,進行安全評估,做好防護措施,確保古建築安全。

西安市文物局向記者表示,省、市、區均對汛期文物安全工作進行了安排部署,提出了工作要求,並進行督導檢查。涉及此次坍塌的明秦王府城牆修復保護砌體段落,前期當地新城區文物部門已安排組織進行了臨時性防護,在城牆頂部搭設了雨棚、增加排水溝、設立隔離設施。

但對記者提出的「是否依規編制了重大文物安全事故防範預案」「已採取的相關措施應對風險等級是否足夠」等問題,西安市文物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未予答覆。

有文保專家認為,面對牆體反覆出現的損壞信號和明顯的災害環境,僅採取搭雨棚、加排水溝等措施,而未對有明顯隱患的地方採取防護措施。

追問四:後續文物排險、修繕工作該如何展開?

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文物局要求各地文物部門及時發現古建築安全隱患,提前做好應急預案。對於存在險情的古建築,一方面要做好相關措施,確保人員安全;另一方面,要編制古建築搶險方案,及時消除文物險情。

據了解,西安文物部門8日已組織專家組進行勘察會商,對相關城牆保護層進行加固和恢復處理。按專家組會商意見,在清理北側坍塌區域坍塌土體及砌塊後,將對坍塌區域對應保護砌體進行局部卸荷,勘察滲水範圍、深度,並對拆除部位進行臨時性防雨、防護措施。陝西省社會科學院文化專家王曉勇認為,應借鑑古代沿用的建築材料、傳統工藝和維修程序對明秦王府城牆進行修復,以解決文物的排水滲水、承壓等技術問題。同時西安市已開始對全市文物保護單位進行全面風險排查。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此前就汛期文物安全工作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當前一些地方,文物修繕中防災減災措施缺少針對性指導,許多文物自身的防災抗災功能尚未很好發揮。一些地方文物防災減災工作未得到應有重視,文物防災減災尚未作為重要和專項內容納入地方自然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防災減災體系當中。同時,各地基層文物部門和文物保護管理機構隊伍建設薄弱,人員力量普遍不足。

記者了解到,2019年西安市文物局機構職能被併入市文化和旅遊局,直至今年上半年才獲重新組建。目前官方網站仍未上線,其在文物保護、修繕等方面投入等相關信息也無法查詢。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萬金紅建議,藉助網際網路、雲計算、區塊鏈、地理信息系統和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搭建文物災害風險線上線下監測系統,形成不可移動文物災害風險專題資料庫,開發文物災害風險專題評估系統和專家診斷系統,建立在線風險診斷雲支持平臺,進而整體提升文物災害風險管控水平。

宋新潮表示,要加強開展文物災害風險評估,將建築加固、防震、防滲、洩洪等文物防災抗災措施,作為文物修繕內容予以同步考慮、同步設計、同步實施。完善文物災害險情監測預警、風險評估研判、災情防範、受災處置、信息報告、災後修繕修復等一系列應急處置程序和措施,開展應急培訓和演練,切實增強文物安全應急處置能力。加大投入,中央和各級政府財政設立文物防災減災專項經費,增強文物抗災能力和搶險救災保障。

相關焦點

  • 西安明秦王府一處城牆坍塌引發社會關注 守護古城牆
    8月8日,西安明秦王府城牆部分牆體發生約20米坍塌。圖為坍塌現場。(圖片來源:人民視覺)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聶新鑫報導8月8日9時27分,位於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廣場西側的明秦王府城牆遺址南牆西段修復保護砌體約20米突然坍塌。
  • 正定城牆南門系統修繕工程通過省級技術驗收
    近日,河北省文物局組織專家對正定城牆三期修繕工程進行技術驗收。經過專家現場實地察看,聽取項目管理單位和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匯報,查驗竣工資料,專家組一致認為正定城牆修繕工程程序合法規範,組織有力,經過各參建單位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排除了城牆安全隱患,改善了周邊環境,修繕工程體現了正定城牆特點,使正定城牆歷史價值得到提升。正定城牆三期修繕工程順利通過省級技術驗收。
  • 專家稱西安城牆坍塌系連續暴雨所致,修復難度不大
    牆體包磚直直坍塌下來,車輛被砸中道路被磚土擁塞  8月8日上午9時27分,位於西安市新城區新城廣場西側的明秦王府城牆遺址南牆西段修復保護砌體約20米突然坍塌。  在坍塌前,該處已出現裂縫並落下土塊,附近已有一些人圍觀,多位網友拍攝到了坍塌瞬間的視頻。
  • 西安新城廣場600年明秦王府城牆坍塌,又一歷史真跡破碎
    明秦王府城牆,建成於明洪武十年(1377年),位於西安府城東北部,也叫王城,後訛為「皇城」,即今陝西省人民政府所在的新城。城垣周長2158米,南北長671米,東西寬408米,高11.5米。坍塌的城牆位於新城廣場西南角,南新街北端西側。據悉,該段城牆在去年就已出現浸水病害。明秦王府城牆是朱元璋於洪武三年(1374年)指令西安府長興侯耿斌文和指揮使史濮英修建。事發時,一輛公交車正從此處路過,而坍塌下的樹木和石塊砸中旁邊的一輛小轎車,還有多輛車受損。目前現場已經被封鎖,消防員正在現場救援。
  • 襄陽古城牆修繕完工 系20年來最大維修工程
    &nbsp&nbsp&nbsp&nbsp湖北日報訊(記者夏永輝、通訊員曾忠保)雄踞漢水中遊的襄陽古城牆,本月完成20年來的最大維修工程。10月10日起,該項目進入掃尾迎檢階段。
  • 深度揭秘 | 為什麼西安城牆西南角是圓形的?
    西安有目前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城牆,距今600多年,很多人登上城牆,瞭望城市,一舒胸中之氣,然而轉一圈很多人發現,西安城牆東北,東南,西北角角樓均是方形
  • 多災多難的城牆 — 代表西安的一塊四方印章
    今天的西安火車站圖片來自網絡把一座用城牆圍起的城劃分為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內外的四個區域,區分四個區域的居住人等的職業、脾氣秉性和文化構成,是西安城的發明,也是我們了解這座城的獨特視角外鄉來的人,若需速成對於西安的認識,就要依賴一句俗諺:東西南北四個城門進來的人見面問候語必然是——問北門的人:「打架了麼?」;問西門的人:「你吃了麼?」;問東門的人:「抓住了麼?」;問南門的人則是:「考上了麼?」
  • 西安城牆三套「圈」 額滴神!咋塌了小圈圈?
    西安城牆塌了!今天,關於西安城牆部分倒塌的視頻在網絡上流傳!塌了嗎?塌了!是城牆嗎?是,也不是!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從我們熟知的所謂西安的那個護城河的城牆來說,倒塌的不是這個城牆,要說是的話,倒塌的是明秦王府遺址西南段城牆,也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呀!天呀!暈了暈了!到底西安有幾個城牆呀!準確的說,在明朝時,西安有三道城牆。
  • 每經午時丨西安明秦王府一處城牆坍塌,4人擦傷;上海首例養犬人遺棄...
    每經午時丨西安明秦王府一處城牆坍塌,4人擦傷;上海首例養犬人遺棄犬只案:罰五百元;我國擬修法明確禁止倒掛等損害國旗尊嚴行為 每日經濟新聞
  • 明城牆小桃園南段外層坍塌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小桃園段城牆坍塌現場。&nbsp&nbsp&nbsp&nbsp昨天凌晨,下關小桃園公園南頭處的一段明城牆外立面發生坍塌,掉落的磚塊幾乎將城牆腳下幾件健身器材掩埋。目前,南京城牆保護管理中心已經採取措施搶險、加固,後續將制定維修方案,報國家文物局批准後實施。
  • 《流浪的三毛》被告侵權,六百年城牆坍塌
    過去的一周文藝關鍵詞有:2021年春晚主創團隊官宣、波伏娃兩千多封與讀者的往來信件被發現、第二十六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獎揭曉、臺灣金馬獎發布主海報、《流浪的三毛》被告侵權……# 浙江通報高考滿分作文事件:作文組組長擅自洩露考生答卷據浙江省教育考試院發布通報:日前,網上流傳今年我省高考評卷滿分作文《生活在樹上》及專家點評
  • 西安瑰寶 西安城牆:一方中國歷史文化的厚重印章
    西安城牆:一方中國歷史文化的厚重印章 來源:西安網 時間:2020-04-22 22:13 字號:
  • 房屋修復修繕工程_2020年房屋修復修繕工程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文件 55KB 格式 doc 內容簡介: 本工程原四層樓房。屋面為平屋面,年久失修存在漏水現象,我房應建設方要求對屋面進行防水處理。牆面刷防磁塗料及部分破損部位進行修復。 本工程主要是修繕工程,工期要求短。施工過程正處於夏季,天氣炎熱科學的組織施工特別重要,屋面改造將是本工程的施工重點。
  • 峨眉山伏虎寺御書樓維護修繕工程進展順利
    四川經濟網樂山訊(林立 記者 苟邦平 文/圖)1月3日,記者從峨眉山佛教協會獲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峨眉山伏虎寺御書樓維護修繕工程進展順利。1月2日,該工程最主要的環節——全實木主體架構完成。2017年,御書樓因年代久遠坍塌,四川省古蹟遺址保護協會會長朱小南、西南交通大學建築學院教授華超等文物保護專家會同樂山市文物保護局、峨眉山風景名勝區管委會、峨眉山佛教協會等有關部門負責人對發生坍塌的御書樓進行了現場考察,並對修繕方案進行了分析、研討。提出了御書樓的修繕要遵循修舊如舊的原則,要體現莊嚴性、實用性、長期性。
  • 西安明城牆的古往今來,600年中見證了古城的風韻和歲月的滄桑
    到了明朝,西安不在有往日京城式的繁華,但戰略地位依然十分重要,朱元璋為其更名為西安府,有「安定西北」之意,而且親自下命令,在隋、唐皇城的基礎上修築了新的城池。城郭、城河、城牆、城門,成了抵禦外侵、保境安民的物理屏障。這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西安明城牆的由來。
  • 西安歷史#城牆地面刻字戶縣大王王守 一九八四
    上過西安城牆的朋友很多可能都注意到城牆上的地面城磚,有很多都刻著字,前面寫著【戶縣大王王守 一九八四】【一九八四周村】【戶大吾中 一九八四】……等字樣,大家常常不知所云,搞不明白意思~其實很簡單,這個沒多複雜,西安城牆在民國時期經歷炮火戰亂和人為破壞,特別是劉鎮華圍困西安城時期,加上建國後沿線百姓拆磚掘土修房,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時已傷痕累累
  • 無城牆!不西安!11月重磅福利來啦!200張西安城牆門票免費送!!
    今年10月17日,全國旅遊資源規劃開發質量評定委員會發布公告:包括陝西省西安市城牆·碑林歷史文化景區在內的全國9家景區達到國家5A級旅遊景區標準要求,擬確定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鼓掌,撒花。期間這些年忙忙碌碌好像再沒上去過,真是彈指一揮間我也步入中年了,母親也已離開我兩年有餘,每每想起當年傷感滿懷……@Magician:還記得小時候第一次上城牆,跟爺爺一起免費上去的。問爺爺,城牆是幹啥什麼的啊,爺爺把我架在肩頭,說讓是為了人們看的更遠。這麼多年過去啦,每次從城門洞過去,再也沒有上去過。
  • 從長安到西安——鐫刻在城牆上的歷史
    唐代的裡程,大程是360步為一裡,小程300步為一裡;大尺12寸,小尺10寸,唐代建築長安城用大程裡和大尺折合計算後,外郭城牆的總長度已經達到36公裡左右,這在1300年前,無疑是一件舉世無雙的宏偉工程。根據今日考古學家的實體探測,龐大的唐代長安外郭城牆為版築夯土牆,平均高度在5米左右,城牆基寬約9至12米,總長度將近33公裡,累次疊築,逐漸加高。
  • 西安城牆永寧門施工現場變風景線?網友排隊直呼好貼心!
    西安城牆永寧門施工現場變風景線?網友排隊直呼好貼心!近日西安城牆永寧門三座城樓在施工處貼原照片供遊客拍照留念��相關話題衝上熱搜��引來網友排隊直呼好貼心
  • 南京明城牆的活化實踐:從「名」城牆到「民」城牆
    騎花馬,帶把刀,走進城門抄一抄……」這首極具地方特色的童謠,被一代代生活在城牆腳下的南京人傳唱。   南京明城牆迄今已有650多年歷史,一磚一石、一門一洞,藏貯著城市發展變遷的歷史遺痕。如今,從修繕保護到活化利用,它漸漸成為百姓摸得著、進得去的「民城牆」,成為南京最具知名度的文化地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