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軍旅題材影視作品屢屢火爆螢屏,擁有大批穩定觀眾。但其中飾演軍人的演員服裝穿戴因為缺乏規範,引發網友吐槽。網友在論壇發帖指出影視劇中軍裝的錯誤穿戴:右胸姓名牌和胸標上下位置顛倒;資歷章和軍銜明顯不匹配;帽子為男式大簷帽,女幹部和女兵的帽子為卷簷帽。
有多少違法犯罪借軍服「隱身」
——對冒充現役軍人招搖撞騙案件的新聞調查
軍服,是軍人身份的第一表徵。新式軍服莊重、大方,深受官兵和群眾喜愛。然而,一些不法分子正是看到人們對軍人的尊重與信任、對軍服的喜愛和熱捧,身穿軍裝冒充軍人招搖撞騙,褻瀆和玷汙軍人形象,導致不明真相的群眾對軍隊產生誤解,給軍隊聲譽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冒充軍人招搖撞騙案件頻發,固然有受害人防範意識不強等原因,但軍服的「隱形推手」效應也不容忽視。軍服從何而來,誰在買,誰在賣,群眾如何深化對軍服的認知,增強防範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的意識和能力,成為當前有關部門應認真面對的問題。
2月初,國內多家媒體報導,不滿20歲的男子王某假扮軍官、冒充軍隊領導,以幫助投資軍隊項目、辦理北京戶口為幌子,騙取受害人李女士人民幣近300萬元。消息一出,輿論譁然。一個是無業青年,一個是從事法律職業的高知白領,在「騙」與「防」的對抗較量中,結果出人意料。據北京市豐臺檢察院承辦此案的檢察官介紹,王某之所以能獲得李女士的信任,是因為他們第一次見面時王某穿了軍裝,外貌和舉止都很像一名軍人。
障眼法為何頻頻得逞
筆者在網際網路輸入關鍵詞「假冒軍人招搖撞騙案件」,搜尋引擎顯示相關信息224,000餘條,點擊多條信息,發現冒充軍人招搖撞騙案件在全國各地涉及各行各業。
2月5日,「浙江在線」披露一起女孩網上發布假冒軍人照片、假扮帥氣軍官騙走閨密18萬元的案件;2月6日,央視「法治在線」欄目曝光一起發生在黑龍江佳木斯的、不法分子身著軍裝到部隊幫扶過的困難戶家中兜售「軍品」,繼而冒充軍人以借錢為由詐騙錢財的案件。
一些典型案例更是讓人唏噓不已。1月18日,央視「今日說法」欄目播出節目《偷來的身份》,講述了一起因盜竊牽出的假冒軍人案件:北京某小區一業主家中被盜,警方經過偵察鎖定嫌疑人張某,深入調查後發現,張某不僅涉嫌盜竊,而且軍人身份竟然是假。更令人吃驚的是,與張某結婚5年、孩子已經3歲的妻子竟然對丈夫的虛假身份一無所知,5年內只到過丈夫「工作單位」一次,對丈夫的軍人身份深信不疑很大程度上源自那身軍裝。
犯罪嫌疑人的囂張與狂妄令人咋舌。2013年12月初,山東蒼山縣公安局闖進5名身穿「軍服」的人,手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特殊監督機制」證件,一進警局就亮出「中央密令」,要求警方立即釋放一名在押嫌疑人。在犯罪嫌疑人看來,有了軍裝,就有了不法行為的「隱身衣」和「護身符」。雖然交涉過程中他們故作鎮靜、態度蠻橫,但依然掩蓋不了身份假象,最終當場被擒。
去年12月初,浙江寧波軍地聯合召開案情通報會,宣布對流竄6省招搖撞騙的「趙茂林」正式批捕。自此,網上炒得沸沸揚揚的「兵哥哥千裡求婚」事件塵埃落定。該事件之所以被網絡熱炒,就是因為嫌疑人多次行騙,無一例外都是穿軍服亮相。
由於軍服常識匱乏,當不法分子身穿軍服行騙時,受害人往往被假軍人「良好形象」蒙蔽雙眼,對其身份深信不疑。其實,不法分子在實施犯罪過程中,僅從軍服和標誌服飾就能露出不少破綻。山東蒼山「強闖警局」一案中,警方就是因為犯罪嫌疑人軍服上沒有釘綴資歷章、姓名牌而對其產生懷疑。「兵哥哥千裡求婚」事件中,不少網友多次對「趙茂林」軍服沒有綴釘姓名牌或姓名牌與真實姓名不符而提出過質疑。然而,由於大多數受害人對軍服常識一知半解,導致在不法分子設下的圈套裡越陷越深。
這身軍裝你了解多少
「軍服是軍人的『招牌』。軍隊對軍人著裝有著十分細緻、嚴格的規定。沒有服役經歷的人很難在著裝上想得周密、做得周全,如果具備一些軍服常識,把軍服標誌服飾與著裝要求聯繫起來判斷,不法分子就很難過關。從這個意義上講,正確辨識軍服是防止受騙上當的第一道安全屏障。」徐州軍分區政委王金富說。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群眾對軍服認知膚淺、常識缺乏的現狀不容樂觀,這也不難解釋一些不法分子為何如此高調大膽、囂張狂妄,敢於在光天化日之下,身著軍服招搖撞騙。
筆者在大街上隨機詢問了14名群眾,涉及公務員、學生、企業職工、退休人員等,他們普遍感到,現在的軍服莊重、大方、好看,並對軍服上釘綴的標誌服飾表示出濃厚興趣。結果,沒有一個人能夠完整準確地說出現行軍服上的標誌服飾名稱、含義,更遑論各個標誌服飾之間、標誌服飾與軍官證、身份證之間的內在聯繫。
總體來看,除了姓名牌、臂章直觀明了、一看就懂外,群眾對帽徽、領花、軍銜標誌(肩章、領章)、胸標、級別資歷章、國防服役章等標誌服飾的認知十分有限。對軍服標誌服飾的辨識率由高到低排序依次為:姓名牌、臂章、軍銜、級別資歷章、領花、胸標。
受訪的14人中,有9人能夠正確表述軍銜名稱和軍銜級別,佔64%。有7人知道級別略章、軍齡略章分別代表職務級別和服役年限,佔50%,4人能正確辨識師、團、營、連(排)級別略章,但沒有一人了解級別資歷章裝配、綴釘要求。只有2人能夠說出軍事(政治、後勤、裝備)軍官領花與專業技術軍官(文職幹部)領花的區別,佔比不到15%。只有1人知道海軍藏青色春秋常服佩戴袖章,佔7%。隨機調查發現,人們普遍了解「七大軍區改五大戰區」、「二炮」改名火箭軍等部隊調整改革信息,這得益於主流媒體及時、系統的宣傳普及。
令人意外的是,接受採訪的其中一位朱姓女士的兒子已經在部隊服役4年,現在是一名現役士官,但她對軍服的認知並不比其他人深刻,相反還有許多誤讀。比如,對於尉官、校官軍銜,她表述為「一毛三、兩毛二」等,至於將軍軍銜則用「幾顆豆」表示,士官軍銜她則用「幾道拐」表示。筆者發現,這種不規範的稱呼在社會上比較普遍。
誰在買賣軍服
在五花八門的冒充軍人招搖撞騙案中,軍服的來源問題漸漸浮出水面。在正規合法渠道之外,這些成為招搖撞騙「隱形推手」的軍服到底從何而來,流入社會的途徑有哪些?
筆者調查發現,軍服銷售既有實體店面直銷,也有電商網絡銷售。店面直銷通常分布在軍隊營區周邊或勞保市場,有的直銷店打著「軍人服務社」的旗號,宣稱廠家直銷,其實與軍隊或生產廠家毫無關聯。而勞保市場商家一般會直接告訴買家,所售軍服為仿冒產品。此外,網上電商軍服銷售亂象也不容樂觀,上網搜索「07式軍服銷售」,相關網頁比比皆是。與實體店面不同,網絡商家通常只在QQ群、微信群裡談「生意」,對所銷售的軍服來源諱莫如深,說明網絡商家對銷售軍服的違法性心知肚明。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533工廠負責營銷的伍經理告訴筆者,廠家銷售軍服,必須在軍隊監製部門備案登記。從廠家購買軍服,除必須是軍隊相關單位外,還要出具單位介紹信、證明函,說明軍服用途、管理措施等事項,否則,不可能從廠家買到正品軍服。由此判斷,市場上銷售的軍服不是正品。
筆者梳理發現,非法銷售軍服行為之所比較活躍,與軍地現實需求有著密切關聯。總的看,在地方,軍服需求主要有三大群體。
第一大群體為參加軍訓的入校新生。軍訓前,多數院校會採取統一購置、學生付費的方式,給參訓學生配發作訓服或老式軍裝。軍訓結束後,部分學生將軍服直接扔掉或低價賣掉,造成極大浪費,導致軍服失管失控,直接流入社會,增大違法犯罪風險。
第二大群體為重體力勞動人群。主要分布在建築、工程維修維護等行業,大多由公司集中採購、統一發放。由於對軍服樣式、質量要求不高,這部分消費群體成為假冒、仿製軍服流行的「重災區」。另外,這類人群對軍服認知不足,著裝隨意性大,嚴重影響軍服觀感。
第三大群體為軍迷團體。調查發現,軍迷的收藏範圍不僅僅局限於老式軍品,對新式軍服、標誌服飾也表現出濃厚興趣,而且種類多樣、齊全配套。如果不加以管控,不排除這些「藏品」被不法分子利用的可能。
掃盲、管控,一個都不能少
筆者梳理見諸報端的案例發現,冒充軍人招搖撞騙案中,群眾對軍服認知匱乏是受騙的主要禍端。對此,部隊內外人士表示要加強軍服常識普及力度。
「軍人職業一直備受社會尊崇、群眾信任,與軍人交往時,人們的依賴心理往往超越防範意識。而普通群眾軍服常識匱乏,讓不法分子有可乘之機。」徐州軍分區司令員房益旺認為,軍地有關部門要密切協作,採取多種形式推廣普及軍服常識,幫助人民群眾過好防範冒充軍人招搖撞騙「第一關。」
第12集團軍軍務處長程學軍認為,部隊應轉變思想觀念,多開展諸如「軍營開放日」等軍地交流活動,讓人民群眾走進軍營、直面軍人,在體驗軍營生活的同時,感受軍營氛圍、了解軍事常識,增強防騙能力。
專家表示,開展軍服常識普及,軍隊影視文藝作品不能「缺席」。要加強軍事題材影視文藝作品審核,確保演員著裝規範,減少人民群眾對軍服的誤解、誤讀。針對冒充軍警騙財騙色多的實際,尤其要面向涉世不深、防範意識不強的群眾,開展精準宣傳,提高軍服常識普及的針對性有效性。
此外,相關管理部門也要主動作為,卡住經非正規渠道流入市場的軍服,避免被不法分子所利用。
其實,我國現行法律對軍服管理有著明確、詳細、嚴格的規定。
刑法第三百七十五條規定,非法生產、買賣武裝部隊制式服裝,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
2009年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頒布實施的《軍服管理條例》,不僅對軍服、標誌服飾的監製、承制、承運和銷售行為進行了詳細規定,而且對購買軍服的行為做出限制。其中第十一條規定: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的制式服裝及其標誌服飾,應當與軍服有明顯區別。禁止生產、銷售、購買和使用仿照軍服樣式、顏色製作的足以使公眾視為軍服的仿製品。另外,從《條例》規定可以看出,凡是買賣、出租或擅自出借、贈送軍服的,均可視為非法行為。
徐州市泉山區人武部政委朱志強認為,抓好軍服管理需要軍地聯合、共同參與、持續用力、常態監管,加強軍服產、供、銷、用、管等各個環節管控,堅持露頭就打,持續保持打擊非法銷售軍服的高壓態勢,從源頭上切斷穿著軍服招搖撞騙的「違法鏈條」。
有專家認為,軍服管制要堅持多措並舉、多管齊下。首先,針對網絡銷售行為取證難、打擊難的問題,應將網絡銷售平臺納入監管範圍,既要追究網絡商家責任,還要追究銷售平臺的失管之責。第二,政府網監部門要加強網絡監控,及時屏蔽銷售軍服違法信息,為軍地聯合查處提供信息技術支撐。第三,在嚴厲打擊非法銷售軍服行為的同時,還重點打擊「買方」市場,加大非法購買、穿著軍服行為的處罰力度。第四,要引入社會監督機制,調動人民群眾在軍服管理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及時發現、檢舉非法銷售軍服的行為,配合軍服管理專項整治行動,切實遏制當前社會上存在的非法生產、銷售、穿著。(王少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