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貧窮與富貴,我始終堅信父母是愛自己的,父母為我操持一生,而我卻未曾為他們做了些什麼?
寶爸我很欣佩數天前自己寫的一篇文章《12年前,靠撿垃圾帶著母親上大學的小夥,現如今怎樣了?》裡的主人公——劉秀祥。
他在1988年3月11日生於貴州一個邊遠的貧困山村,4歲父親病逝,11歲哥姐出走,為了更好地照顧母親放棄讀重點中學;2008年,他靠撿垃圾和打零工賺取學費,帶著精神失常的母親上大學。
他的孝心,天地為之動容。他的故事也感動了很多人,被多家電視臺和媒體報導,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而今,看了民國奇女子董竹君和她父母的故事之後,寶爸我更加敬佩她的大度、勇氣和孝心。
看了以下董竹君的孝心故事之後,相信你會找到更多的理由去愛父母,哪怕不能在父母身邊孝順只是心裡念著,哪怕只能打電話就盡說好話哄他們,足矣。
當怨恨和恩情交織在一起,是有多麼讓人痛苦?你當真可以像艾佛列德·德索薩在《去愛吧》裡所寫的那樣做——「去愛吧,就像從來沒有受過傷一樣。」
也許很多人在猶豫,但這件事,錦江飯店創始人董竹君做到了,她13歲被父母賣到妓院,嫁入豪門後卻不忘父母。
一、董竹君是誰?
董竹君出身貧寒,1900年生於上海的一個貧民窟裡,她的父親董同慶是上海的黃包車夫,母親董李氏則是一個普通的幫傭。14歲時,她結識革命黨人夏之時,成為了督軍夫人。
婚後不久,董竹君隨丈夫及幾個革命黨同志東渡日本留學。
然而兩人結婚不過十來載,便於1929年正式協議離婚。只因不堪夫權肆虐,她毅然摒棄榮華富貴,孤身奮鬥創辦「錦江小餐」,苦心孤詣經營拓展,後在杜月笙的支持下,又進行了擴張,並把小餐改名為「錦江川菜館」,漸至同行側目、中外皆知。20年後,她成為了聲名赫赫的「錦江」女老闆。
新中國成立後,董竹君應政府要求,
董竹君將自己含辛茹苦十六年所賺得的十五萬美元連同錦江川菜館全部奉獻給了國家,還交出了自己的花園住宅,她只保留了郭沫若書寫的《沁園春》詞和一套文房四寶。
經商議,錦江川菜館改名為錦江飯店,專門接待高級幹部和外賓,而董竹君出任錦江飯店董事長兼經理。
董竹君一生經歷了太多起起落落,堪稱民國奇女子,活到96歲才駕鶴西去。
二、不堪回首的往事
只是,因為家境貧寒,那時年僅13歲的董竹君便被父母賣到了青樓。
當初,董竹君以賣藝不賣身「清倌人」身份進入青樓,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候,就被老鴇利用,已經開始和嫖客商量起了她「初夜」的價格。
董竹君還傻傻地以為父母會來接她,她並不知道,「接她回家」壓根兒就是個幌子。
幸好董竹君遇見一個好心的孟媽媽。孟媽媽道:「如今老鴇已經在商議讓你接客了,你要趕緊想辦法走吧!要不然……」
董竹君一聽,嚇懵了,當時父母和她說只唱三年曲就可以,可如今這個情況咋辦了?她扶著椅把手坐下後眼淚汪汪地看著孟媽媽道:「孟阿姨,你說,我父母當時把我抵押到堂子裡時,他們心裡可知道會有這天?他們要是知道還把我送來,那不就是騙我嗎?」
孟媽媽看她哭成那樣,趕忙扶著她肩膀,安慰道:「阿媛(小名),你要看開些,天下哪有把女兒往火坑裡推的父母啊,他們定也是被老鴇騙了,你現在想法子逃走再說了。」
但是不管是父母被老鴇騙了,還是父母有不得已的苦衷,董竹君心裡都不是滋味,五味雜陳,不知道咋樣好。
還好孟媽媽向她介紹了一個人——夏之時,說可以仔細考慮考慮跟他,先出了這火坑再說!
夏之時是後來的四川都督,當時他為了幫助革命黨人,隱身於青樓。他知道董竹君的遭遇後,也見她有幾分姿色,便答應幫她贖身。
不過,她拒絕了,她說:「你不用拿錢贖我,老鴇當時買我300塊,現在卻要3000塊,她不應該得這錢。我不想讓你覺得我是被你花錢買來的。」後來,她在夏之時欲逃亡日本時設計逃出了青樓。
逃出青樓後,於1915年,董竹君與夏之結婚了。婚後,兩人便逃往日本。而此行,董竹君就是想在日本求學,這也是夏之時給的一個承諾:供她在日本求學。
三、嫁入豪門,不忘父母
不管怎麼說,誰經歷這種事,被父母賣到青樓,指定恨死爹娘,不會再原諒。
就連董竹君的丈夫夏之時也覺得,她父母把她賣到了青樓,就是不要她了,天下哪有那麼狠心的父母。
儘管丈夫也欲要挑拔和割裂她與父母之間的關係,但是她卻決然放下芥蒂,原諒了父母。你說這要有多麼大度和勇氣?
其實,在當時逃出青樓時,董竹君已經放下了對父母的怨恨,認為他們定也是被老鴇騙了。
畢竟,父母曾有過三個孩子,而活下來只有她一個。她的弟弟才四個月,可因為家裡窮加上沒奶水喝,弟弟竟活活餓死了。
但是,董竹君家即便很貧窮,父親董同慶還是希望她長大後有個真正的出路,他們還東拼西湊地供她去和劉舉人學知識。當時的她因為跟著劉舉人念了六年書,所以她也在《二十四孝》、《孝經》上懂了「孝道」二字。
「如果不是窮苦害的,如果父母不是愛她的,她們又怎會拼死拼活也要供自己上學呢?」董竹君心裡是這麼想的。
也正是因為董同慶和董李氏當初執意送女兒上學,才讓她懂得真正的禮義廉恥並努力要去為自己爭自由。否則,她也不可能是如今這般即便身在青樓也依舊是潔身自好的模樣。
而且,父親董同慶教會了她如何愛國。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被推翻,董同慶跟著大流一起剪掉了辮子,開心地和女兒說:「民國了,我們以後會有好日子過了。」
董竹君聽了一臉高興又疑惑地問父親:「民國了怎麼就會有好日子過了?」
董同慶並沒有多少文化,但思想覺悟上很先進,他把從革命黨人口中的話一五一十複述給了董竹君聽。
或者是這場對話成為多年後緩解他們父女矛盾的關鍵。即便是幾十年後,上了年紀的董竹君依舊記得民國成立那年父女的那場重要對話。
董同慶還給她播下革命的種子,說:「我們國家被迫與列強籤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害得我們老百姓越來越苦。今天人民的造反的,都是保衛國家和人民的,你看孫文領導的起義,只有造反成功,有了好的統治者,人民才有好日子過……」
於是她認為,眼下的種種遭際都是動蕩的時局造就的,她之被賣到堂子裡也是如此。
正是因為父親的影響,就在逃亡那天,董竹君不但原諒了父母,還立下了志向,為窮苦百姓為國家去拼搏。她經由獨立的思考確定了人生理想,並從此開始真正的人生探索。
其實,董竹君後來才知道,當時老鴇買下她,曾承諾三年後還她自由身,可進了妓院後,隨著她的越來越受歡迎,老鴇單方面撕毀了契約。
董同慶知道女兒逃出妓院跑,才終於放下了心。可是,在內心深處,他們也是惶恐不安,深深為自己當日犯下的錯誤後悔,害怕已嫁入豪門成為督軍夫人的女兒不再認他們。
直到董竹君前往日本兩年後的一天,董同慶拿著一封信,才確定女兒還是那個女兒,他高興地對妻子說:「是阿媛,她約我們在旅館見!」
1917年,董竹君乘輪船從日本回到上海,便是差人去信約見父母,並將他們二老接到丈夫的四川督軍府上住。
只可惜,夏之時雖有革命之志,卻沒有寬大的胸懷,一直對其父母那些往事——把董竹君賣入青樓耿耿於懷。
結果,父母被她接到成都後,不僅沒過上好日子還受了各種氣。其父甚至被丈夫污衊偷他鴉片;母親更是常被他呵斥責罵。最後,他們不得不又回到了上海。
後來,董竹君離婚後,即使做生意接連受挫,生活捉襟見肘,依然照顧好雙親。哪怕只得靠典當來換取醫藥費,她也沒有任何怨言。即使他們離世前貧病交加,董竹君仍做到無微不至的呵護和照顧。
董竹君在對父母的孝順上,可謂做到了盡心盡力,雖然他們曾將她賣入青樓。她的大度、勇氣和孝心,值得我們學習。
哪有父母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我們平時不過是些磕磕碰碰,哪有什麼過不去的坎?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要趁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