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不絕的長沙民間戲曲
戲曲包括戲劇和曲藝,是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皮影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中國戲曲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部分,它的發展總是與其他文化元素的發展相伴隨,並受到地域文化,以及政治、經濟、哲學、心理學、文學等的影響。長沙是戲曲大市,種類繁多,流派紛呈。限於篇幅,這裡僅對至今仍在流行,並作為政府送戲下鄉項目的長沙湘劇、長沙花鼓戲、長沙彈詞和長沙皮影戲作一簡介。長沙湘劇和長沙彈詞今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戲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則為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沙湘劇
湘劇明代從江西傳入的弋陽腔到清同光年間已在湖南廣泛流傳,並與湖南的地方語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起來,產生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為湖南人民群眾所喜愛的聲腔形式。弋陽腔即湘劇高腔。清同治、光緒年間高腔在湖南一直盛演不衰,而且一度流行演唱高腔的連臺本戲。清光緒間長沙戲曲家楊恩壽在《坦園日記》中記述《精忠傳》的演出情況:「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二日,晴。聞城隍廟演《精忠傳》大戲,粉黛如雲,遊人若蟻,署中幕丁趨之,幾空署焉。」 楊恩壽從清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所記日記中,提及戲曲演出活動者300餘處,其中關於湘省戲曲活動280多處。戲曲班社有17個,演出劇目共計140多個。連臺大戲有《精忠傳》《封神傳》。演得較多的有《二度梅》《玉堂春》《定軍山》等。演出場所67處,長沙一地即有55處。分布在各個寺廟、宮殿、祠堂、會館、官署及個別酒館之中,僅祝融宮(火宮殿)演出就達40次之多。
湘劇在600年的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高腔、彈腔、崑腔和低牌子四大聲腔。演員分頭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紫臉、三花、正旦、花旦、蹺旦、婆旦12行,紫臉為其特有行當,以唱為主。表演重做工,大腳婆戲等戲路富有地方特色。積累了800餘支音樂曲牌,1000餘個大小傳統劇目,及近百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傳統劇目以歷史題材為主,有《封神傳》《目連傳》《西遊記》《精忠傳》《白兔記》《拜月記》《琵琶記》等,均有著嚴謹的表演程式,服飾和臉譜獨具湖湘地方特色。
湘劇《拜月記》劇照 左大玢飾王瑞蘭 李開國飾蔣世隆
彈腔也是一種影響深遠的聲腔形式,清代中葉流行全國各地,同時傳入湖南,得到迅速發展。長沙湘劇用彈腔演唱的劇目佔半數以上。長沙湘劇中的彈腔,是由二黃腔和西皮腔組成,南路為二黃,北路為西皮。鹹豐、同治年間,湘劇彈腔盛行湖南各地。葉調元在《雙皋竹枝詞》中寫道:「座中歌郎酒易幹,應酬卻比上臺難。風流蘊藉誰稱最?唯有湖南高十官。嫣然一笑總葫蘆,春筍纖纖捧玉壺。長爪尚容搔背癢,蔡京何必羨麻姑。」葉調元自注云:「湖南人和班高十,名秀芝。美目巧笑,爪長六七寸,善飲不亂。應酬酒席,雅靜宜人。」高秀芝演唱的當是彈腔。著名劇目有《趙宏觀榜》《沙橋餞別》《鬧金階》《三戰呂布》《法門寺》《程咬金慶百歲》等。
長沙湘劇今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曹汝龍系民國湖南省民政廳廳長、著名民主人士曹伯聞之後,代表作有《布衣毛潤之》《古畫雄魂》等。
長沙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群眾基礎深厚、地方色彩鮮明、生活氣息濃鬱的地方小戲劇種。楊恩壽《續詞餘叢話》記載,清光緒年間,「湘中歲首有所謂燈戲者,初出兩伶,各執骨牌燈二面,對立而舞,各盡其態」。楊恩壽所說「燈戲」乃指寧鄉一帶「對子花鼓」一類的歌舞演唱形式。長沙花鼓戲就是在這種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勞動山歌、走場牌子和戲曲音樂發展起來的。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平江、瀏陽、醴陵、益陽、沅江、南縣、華容、安鄉等地,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最大的一個藝術種類。清代中葉以後,地花鼓與花鼓戲都很盛行。嘉慶《湘潭縣誌》記載:「六街三市,競賽花燈,及花爆煙火諸雜劇。」光緒《善化縣誌》記載:「遊民演採茶戲,每於二三月,鄉僻聚觀。」民國以來,長沙、湘潭一帶的花鼓戲在城鄉各地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因流行地域廣,形成了較多的藝術流派,大致可分為長沙路、寧鄉路、益陽路、平瀏醴路、西湖路等。長沙路是流行長沙、湘潭、株洲等地的花鼓戲,主要在廣大農村流動演唱。清末到民國年間曾在長沙、湘潭等城市演出,也有在茶社酒樓流動清唱的,叫「排街戲」。長沙因是省會,有較多機會吸收各路花鼓戲的長處和受到地方大戲的影響,所以曲調比較豐富,劇目很多,表演技巧較高。寧鄉路是流行於寧鄉的花鼓戲。同治以來,寧鄉花鼓戲出現過繁榮時期,藝人眾多,班社林立,尤其在廣大農村,幾乎每個村莊都唱花鼓調,有「寧鄉出花鼓戲」的稱譽。平瀏醴路是指流行於平江、瀏陽、醴陵等地的花鼓戲,劇目較多,曲調豐富。因靠近江西,曾與贛西採茶戲互相融匯,瀏陽花鼓戲還受到瀏陽祭孔古樂的影響。西湖路是洞庭湖以西的南縣、華容、安鄉、益陽及沅江一帶的花鼓戲。音樂自然流暢,悠揚動聽,著名的西湖調流傳甚廣,逐漸成為長沙花鼓戲中的常用曲調。長沙花鼓戲的聲腔主要為川調、打鑼腔、小調,計約100多支。曲調本身可作多種變化,根據劇情的需要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連接起來,使之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展示劇情,刻畫人物。
《劉海砍樵》為長演不衰的劇目。李谷一年輕時主演的新編花鼓戲《補鍋》至今為長沙人津津樂道,其劇照為長沙民間戲曲留下精彩一筆。
花鼓戲《補鍋》劇照 李谷一(中)飾劉蘭英 鍾宜淳飾蘭英媽 彭復光飾李小聰
花鼓戲《打銅鑼》劇照 凌國康飾蔡九 李小嘉飾林十娘
長沙花鼓戲今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李小佳系清代兩江總督李星沅之後,代表作有《打銅鑼》《扯羅卜菜》等。
長沙彈詞
長沙彈詞源於古老的「道情」,流行於長沙、益陽、湘潭等地,有200多年的歷史。楊恩壽的《坦園文錄》中,記述了長沙彈詞先人張跛在同治二年(1863年)演唱《劉伶醉酒》時的情形:「以板鼓唱道情」「惟肖惟妙」。長沙彈詞多為一人自彈月琴說唱。後來有了兩人對唱,即一人彈月琴伴唱,一人以漁鼓筒板和小錢擊節。早期都為街頭流動演唱。內容多為「勸世文」和短篇故事。
長沙彈詞藝人彭延坤
1927年後,長沙彈詞開始進入書場、茶館,說唱中長篇故事。1933年長沙市漁鼓彈詞業工會有會員61人。傳統長書有《嶽飛全傳》《殘唐》《寶釧記》等;短段有《東郭救狼》《武松打虎》等。曲本散文、韻文相間,說唱結合,以韻文和歌唱為主。唱詞多為七字句。長沙彈詞音樂以彈腔中的「八板九腔」為主曲體,具有「平板」「慢板」「快板」「散板」等曲調板式。早期的唱腔簡單,只有板式變化。後來吸收民間小調和地方戲唱腔,成為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連套相結合的形式。具體說來為上下句結構的板腔體,有九板九腔。九板有平權、慢板、快板、散板、哭板等;九腔有平腔、悲腔、歡腔、柔腔等。不同的腔調分別用在各種板式中。平板是各種板式的基礎,平腔是平板中用途最廣的腔調。
長沙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並配以音樂。長沙皮影戲歷史悠久,傳說始於漢,盛於宋,但據考證,它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於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清光緒以前,皮影戲的影人是用牛皮鏤空製作的,花紋粗糙,也無色彩,後來經過藝人的努力,改用7層皮紙做的襯殼來製作,並雕刻出各種花紋,著上色彩,同時根據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臉譜。影人一般7寸左右。
長沙市博物館藏皮影具
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三人都具有吹拉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整本必加登場戲;散句必加雜戲。在街巷鄉間,如某家失火,就演兩本影子戲以謝火神。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曹操發兵》《水滸傳》《嶽飛傳》《楊家將》等。散句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吒鬧海》等。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軼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由於長沙皮影戲製作和演出簡單,戲中內容又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因而深受城鄉群眾歡迎。南門外裡仁坡有「鳳凰班」;北門頭卡子有「連興班」;黎家坡有「菊興班」;府正街有「同興班」,共有60多塊戲牌,500多名藝人。民國初年,長沙有「天益」「秀雅」等40個皮影戲班,400餘名藝人。長沙皮影戲今分布在望城、瀏陽兩地。
作者 陳先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