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主演花鼓戲《補鍋》的劇照為長沙民間戲曲留下精彩一筆

2020-12-23 訪古湖湘

餘音不絕的長沙民間戲曲

戲曲包括戲劇和曲藝,是以語言、動作、舞蹈、音樂、皮影等形式達到敘事目的的舞臺表演藝術的總稱。中國戲曲是一種古老的藝術門類,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部分,它的發展總是與其他文化元素的發展相伴隨,並受到地域文化,以及政治、經濟、哲學、心理學、文學等的影響。長沙是戲曲大市,種類繁多,流派紛呈。限於篇幅,這裡僅對至今仍在流行,並作為政府送戲下鄉項目的長沙湘劇、長沙花鼓戲、長沙彈詞和長沙皮影戲作一簡介。長沙湘劇和長沙彈詞今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戲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皮影戲則為長沙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長沙湘劇

湘劇明代從江西傳入的弋陽腔到清同光年間已在湖南廣泛流傳,並與湖南的地方語言和民間音樂結合起來,產生了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為湖南人民群眾所喜愛的聲腔形式。弋陽腔即湘劇高腔。清同治、光緒年間高腔在湖南一直盛演不衰,而且一度流行演唱高腔的連臺本戲。清光緒間長沙戲曲家楊恩壽在《坦園日記》中記述《精忠傳》的演出情況:「同治元年(1862年)五月二十二日,晴。聞城隍廟演《精忠傳》大戲,粉黛如雲,遊人若蟻,署中幕丁趨之,幾空署焉。」 楊恩壽從清同治元年至同治九年所記日記中,提及戲曲演出活動者300餘處,其中關於湘省戲曲活動280多處。戲曲班社有17個,演出劇目共計140多個。連臺大戲有《精忠傳》《封神傳》。演得較多的有《二度梅》《玉堂春》《定軍山》等。演出場所67處,長沙一地即有55處。分布在各個寺廟、宮殿、祠堂、會館、官署及個別酒館之中,僅祝融宮(火宮殿)演出就達40次之多。

湘劇在600年的演進過程中,逐漸形成高腔、彈腔、崑腔和低牌子四大聲腔。演員分頭靠、二靠、唱工、小生、大花、二花、紫臉、三花、正旦、花旦、蹺旦、婆旦12行,紫臉為其特有行當,以唱為主。表演重做工,大腳婆戲等戲路富有地方特色。積累了800餘支音樂曲牌,1000餘個大小傳統劇目,及近百出新編歷史劇和現代戲。傳統劇目以歷史題材為主,有《封神傳》《目連傳》《西遊記》《精忠傳》《白兔記》《拜月記》《琵琶記》等,均有著嚴謹的表演程式,服飾和臉譜獨具湖湘地方特色。

湘劇《拜月記》劇照 左大玢飾王瑞蘭 李開國飾蔣世隆

彈腔也是一種影響深遠的聲腔形式,清代中葉流行全國各地,同時傳入湖南,得到迅速發展。長沙湘劇用彈腔演唱的劇目佔半數以上。長沙湘劇中的彈腔,是由二黃腔和西皮腔組成,南路為二黃,北路為西皮。鹹豐、同治年間,湘劇彈腔盛行湖南各地。葉調元在《雙皋竹枝詞》中寫道:「座中歌郎酒易幹,應酬卻比上臺難。風流蘊藉誰稱最?唯有湖南高十官。嫣然一笑總葫蘆,春筍纖纖捧玉壺。長爪尚容搔背癢,蔡京何必羨麻姑。」葉調元自注云:「湖南人和班高十,名秀芝。美目巧笑,爪長六七寸,善飲不亂。應酬酒席,雅靜宜人。」高秀芝演唱的當是彈腔。著名劇目有《趙宏觀榜》《沙橋餞別》《鬧金階》《三戰呂布》《法門寺》《程咬金慶百歲》等。

長沙湘劇今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曹汝龍系民國湖南省民政廳廳長、著名民主人士曹伯聞之後,代表作有《布衣毛潤之》《古畫雄魂》等。

長沙花鼓戲

湖南花鼓戲形成於清代,流行於湘中、湘東和洞庭湖濱,是一個藝術風格獨特、群眾基礎深厚、地方色彩鮮明、生活氣息濃鬱的地方小戲劇種。楊恩壽《續詞餘叢話》記載,清光緒年間,「湘中歲首有所謂燈戲者,初出兩伶,各執骨牌燈二面,對立而舞,各盡其態」。楊恩壽所說「燈戲」乃指寧鄉一帶「對子花鼓」一類的歌舞演唱形式。長沙花鼓戲就是在這種民間歌舞的基礎上,吸收勞動山歌、走場牌子和戲曲音樂發展起來的。

長沙花鼓戲流行於長沙、湘潭、株洲、寧鄉、平江、瀏陽、醴陵、益陽、沅江、南縣、華容、安鄉等地,是湖南花鼓戲中影響最大的一個藝術種類。清代中葉以後,地花鼓與花鼓戲都很盛行。嘉慶《湘潭縣誌》記載:「六街三市,競賽花燈,及花爆煙火諸雜劇。」光緒《善化縣誌》記載:「遊民演採茶戲,每於二三月,鄉僻聚觀。」民國以來,長沙、湘潭一帶的花鼓戲在城鄉各地盛演不衰。

長沙花鼓戲因流行地域廣,形成了較多的藝術流派,大致可分為長沙路、寧鄉路、益陽路、平瀏醴路、西湖路等。長沙路是流行長沙、湘潭、株洲等地的花鼓戲,主要在廣大農村流動演唱。清末到民國年間曾在長沙、湘潭等城市演出,也有在茶社酒樓流動清唱的,叫「排街戲」。長沙因是省會,有較多機會吸收各路花鼓戲的長處和受到地方大戲的影響,所以曲調比較豐富,劇目很多,表演技巧較高。寧鄉路是流行於寧鄉的花鼓戲。同治以來,寧鄉花鼓戲出現過繁榮時期,藝人眾多,班社林立,尤其在廣大農村,幾乎每個村莊都唱花鼓調,有「寧鄉出花鼓戲」的稱譽。平瀏醴路是指流行於平江、瀏陽、醴陵等地的花鼓戲,劇目較多,曲調豐富。因靠近江西,曾與贛西採茶戲互相融匯,瀏陽花鼓戲還受到瀏陽祭孔古樂的影響。西湖路是洞庭湖以西的南縣、華容、安鄉、益陽及沅江一帶的花鼓戲。音樂自然流暢,悠揚動聽,著名的西湖調流傳甚廣,逐漸成為長沙花鼓戲中的常用曲調。長沙花鼓戲的聲腔主要為川調、打鑼腔、小調,計約100多支。曲調本身可作多種變化,根據劇情的需要將同基調的多支曲牌連接起來,使之適合於表現多種題材,展示劇情,刻畫人物。

《劉海砍樵》為長演不衰的劇目。李谷一年輕時主演的新編花鼓戲《補鍋》至今為長沙人津津樂道,其劇照為長沙民間戲曲留下精彩一筆。

花鼓戲《補鍋》劇照 李谷一(中)飾劉蘭英 鍾宜淳飾蘭英媽 彭復光飾李小聰

花鼓戲《打銅鑼》劇照 凌國康飾蔡九 李小嘉飾林十娘

長沙花鼓戲今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李小佳系清代兩江總督李星沅之後,代表作有《打銅鑼》《扯羅卜菜》等。

長沙彈詞

長沙彈詞源於古老的「道情」,流行於長沙、益陽、湘潭等地,有200多年的歷史。楊恩壽的《坦園文錄》中,記述了長沙彈詞先人張跛在同治二年(1863年)演唱《劉伶醉酒》時的情形:「以板鼓唱道情」「惟肖惟妙」。長沙彈詞多為一人自彈月琴說唱。後來有了兩人對唱,即一人彈月琴伴唱,一人以漁鼓筒板和小錢擊節。早期都為街頭流動演唱。內容多為「勸世文」和短篇故事。

長沙彈詞藝人彭延坤

1927年後,長沙彈詞開始進入書場、茶館,說唱中長篇故事。1933年長沙市漁鼓彈詞業工會有會員61人。傳統長書有《嶽飛全傳》《殘唐》《寶釧記》等;短段有《東郭救狼》《武松打虎》等。曲本散文、韻文相間,說唱結合,以韻文和歌唱為主。唱詞多為七字句。長沙彈詞音樂以彈腔中的「八板九腔」為主曲體,具有「平板」「慢板」「快板」「散板」等曲調板式。早期的唱腔簡單,只有板式變化。後來吸收民間小調和地方戲唱腔,成為板式變化體和曲牌連套相結合的形式。具體說來為上下句結構的板腔體,有九板九腔。九板有平權、慢板、快板、散板、哭板等;九腔有平腔、悲腔、歡腔、柔腔等。不同的腔調分別用在各種板式中。平板是各種板式的基礎,平腔是平板中用途最廣的腔調。

長沙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把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照射在白色的影幕上,以表演故事的戲劇。它的表演者在幕後操縱剪影、演唱,並配以音樂。長沙皮影戲歷史悠久,傳說始於漢,盛於宋,但據考證,它形成於明朝萬曆年間。舊時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流行於長沙、湘潭、瀏陽、望城、寧鄉等地。清光緒以前,皮影戲的影人是用牛皮鏤空製作的,花紋粗糙,也無色彩,後來經過藝人的努力,改用7層皮紙做的襯殼來製作,並雕刻出各種花紋,著上色彩,同時根據故事中的影人形象,配有人物臉譜。影人一般7寸左右。

長沙市博物館藏皮影具

長沙皮影戲用湘劇和花鼓戲唱腔,一般為三人班,三人都具有吹拉彈唱的藝術能力。演出方式有整本和散句之別。整本必加登場戲;散句必加雜戲。在街巷鄉間,如某家失火,就演兩本影子戲以謝火神。整本的節目主要有《封神榜》《曹操發兵》《水滸傳》《嶽飛傳》《楊家將》等。散句的節目有《五更勸夫》《山伯訪友》《小姑賢》《哪吒鬧海》等。藝人在演這些散句時,必加雜戲,即選取一些發生在觀眾中的趣聞軼事,編排成戲,插在中間演出。由於長沙皮影戲製作和演出簡單,戲中內容又多為老百姓喜聞樂見,因而深受城鄉群眾歡迎。南門外裡仁坡有「鳳凰班」;北門頭卡子有「連興班」;黎家坡有「菊興班」;府正街有「同興班」,共有60多塊戲牌,500多名藝人。民國初年,長沙有「天益」「秀雅」等40個皮影戲班,400餘名藝人。長沙皮影戲今分布在望城、瀏陽兩地。

作者 陳先樞

相關焦點

  • 李谷一最早花鼓戲錄音:《焚香記》打神告廟選段
    海神深受感動,派手下捉拿王魁,並火燒狀元樓,為敫桂英伸張了正義。花鼓戲藝術家盧瑾瑜和她飾演的敫桂英《焚香記》首演是由盧瑾瑜扮演敫桂英。盧瑾瑜1951年15歲時隨父母從上海移居湖南長沙,1956年考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學唱花鼓戲。天賜聰慧,刻苦努力,漂亮的盧瑾瑜很快便在花鼓戲舞臺上嶄露頭角。
  • 喜劇性是湖南花鼓戲要打好的一張牌
    原標題:喜劇性是湖南花鼓戲要打好的一張牌 湖南花鼓戲《桃花煙雨》劇照作為由地方小戲躋身到有代表性的地方大劇種,湖南花鼓戲的發展速度之快、生命力之頑強,在現存的348個戲曲劇種中顯得十分特殊。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湖南省花鼓戲劇院)在劇種發展中起著領頭羊的作用,多年來,該院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國影響的經典劇目,包括《打銅鑼》《補鍋》等代表作;改革開放以後,代表性劇目《劉海戲金蟾》傳播到了國外;近年來又湧現出《老表軼事》《我叫馬翠花》《蔡坤山耕田》等佳作。
  • 李谷一的「十個第一」
    李谷一的「十個第一」著名歌唱家李谷一開創了一代歌風。她從藝近六十年,演唱歌曲800多首,她注重民族聲樂的傳承弘揚和創新發展,為我國聲樂藝術的發展作出突出貢獻。一、1965年,花鼓戲第一次搬上銀幕的《打銅鑼 補鍋》,由李小嘉和李谷一等主演,受到中央首長的關注,這也是花鼓戲走出湖南的契機。1984年,李老師在春晚演唱了花鼓戲《劉海砍樵》,為花鼓戲的傳承和推廣做出了貢獻。2015年被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花鼓戲傳承人」稱號。
  • 《小戲骨補鍋》中,劉大娘給閨女介紹對象,為何喊妹兒?
    《小戲骨補鍋》是由三個10後的小演員出演,作品則是改編經典劇目《補鍋》,小演員們雖然年齡尚小,但是表演起花鼓戲來還是有模有樣。節目播出之後,驚動了文藝界,得到了湖南省文化部門的大力推薦,甚至還有很多觀眾打電話要求重播。就連《補鍋》的原版主演藝術家彭光打來電話,激動得落淚,稱這部劇為花鼓戲做了一件功德無量的大好事。
  • 李谷一二婚丈夫去世,夫妻相伴三十幾年,給唯一的女兒取名有深意
    但誰能想到李谷一隻錄一遍就得到錄音師的連連稱讚,但她本人並不滿意,又錄一遍,滿意而歸只留下身後合不攏嘴的工作人員。 01 李谷一,1944年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長沙。
  • 當流行歌曲碰撞中國花鼓戲時會擦出怎樣的火花呢?
    原來,她在湖南學起了花鼓戲。 經過一天的學習,譚定安終於站在了花鼓戲的舞臺上,花鼓戲版《Rolling in the deep》正式出爐。像湘菜加入了南洋香辛料和椰漿,極具爆發力的同時又飽含著層次豐富的回味,古老的戲曲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 湖南省10朵戲曲「小金花」衝進全國,株洲佔據其中6席
    ,以營造濃鬱的戲曲傳承氛圍為手段,以戲曲課堂教學研究為主體,戲曲實踐活動為主導,開展了系列「戲曲進校園」、「戲曲進課堂」活動。---花鼓戲表演唱:《瓜子紅》選送單位:株洲市外國語荷塘學校指導老師:殷巧雪  蔡佳瑜  唐哲  劉沐辰11.集體節目---花鼓戲表演唱:《補鍋 劉大娘笑呵呵》    選送單位:株洲市蘆淞區南方三小指導老師:趙嘉慧  胡康寧12.戲曲打擊樂表演                選送單位:株洲市蘆淞區體育路中學
  • 李谷一獨唱《一生最美是青春》,配24歲趙娜和25歲陳燁,誰更美?
    李谷一獨唱《一生最美是青春》,配24歲趙娜和25歲陳燁,誰更美?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長沙,中國內地女高音歌唱家、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61年,李谷一被選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成為演員,從此開始了她的舞臺生涯。
  • 李谷一丈夫去世,曾是妻子歌迷,從女兒名字能看出夫妻倆有多恩愛
    最近,內地男歌手付笛生(又名:付笛聲)在社交平臺,發布了一段視頻,透露了著名歌唱家李谷一的丈夫去世的消息。視頻中有著名歌唱家李谷一丈夫肖卓能的照片,也有李谷一和丈夫兩人的合影,背景音樂配上了一首李谷一演唱的《絨花》,寄託哀思。付笛生還發文表示:「今日陪伴恩師李谷一再送肖伯伯一程」。
  • 放歌春晚《難忘今宵》貳——歌與人生李谷一的音樂故事之六
    李谷一按照朱逢博的處理方式來演唱那就不是李谷一了,她反逆之,用了一種孩子向母親溫柔訴說的方式來演唱,摒棄了朱逢博華麗的唱腔和聲音的煽情,把這首歌處理成溫暖而質樸的思母情懷的小歌。4.對唱《劉海砍樵》唱段 《劉海砍樵》前身為傳統花鼓戲《大砍樵》,是湖南版的「牛郎織女」故事,經長沙市文化局幹部劉北方改編,1951年在湖南地區公演,受到歡迎。
  • 《天天向上》戲曲扮相太好看啦,不僅致敬經典,還傳播了傳統文化
    01《天天向上》開年大戲造型驚豔不知道大家最近有沒有看到《天天向上》這檔節目,開年大戲都聽說了嗎,竟然是為大家表演戲曲。主要有京劇,越劇,花鼓戲三種形式的戲曲,由不同的人來進行演繹,看到這些人的戲曲扮相。
  • 湖南花鼓戲《劉海砍樵》《雙送糧》片段亮相央視
    今晚7時30分,《角兒來了》「五一」特別節目「五一勞動節·雲端演唱匯」在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播出,湖南省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選送的經典劇目《劉海砍樵》《雙送糧》片段精彩亮相。本次演唱匯以「中國夢·勞動美」為主題,由《勞動歡歌》《時代高歌》《抗疫讚歌》3個篇章組成,匯集了國家京劇院、河南豫劇院、贛南採茶歌舞劇院等全國優秀院團的20多個節目,包括京劇、花鼓戲、豫劇、滬劇、河北梆子、粵劇戲歌、黃梅戲歌等多種類型。「本次演唱匯名家薈萃,佳作雲集。
  • 李谷一新職
    據新湖南客戶端消息,1月6日上午,湖南省政府參事、省文史館館員座談會在長沙舉行,新聘一批參事和文史館員。
  • 主演登場!英國音樂電影《大幹一筆》曝角色劇照
    主演登場!英國音樂電影《大幹一筆》曝角色劇照 時間:2020.09.11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Serko 分享到:
  • 【桂井小學】品民樂,唱戲曲,弘揚傳統文化
    長沙市天心區「送戲進學校」走進桂井小學鄉村少年宮,為本校師生送去一場豐富的文化大餐,全校師生整齊有序地組織在學校操場觀看演出,演員們一一登場,激情滿懷.10月31日上午,由天心區志願者協會協同賀龍友誼樂團組織的「送戲進鄉村進學校」文藝演出團應邀到桂井小學演出。全校師生和學校周圍群眾共300餘人觀看了演出。
  • 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7幅書法作品鑑賞,專家:字體有蒼勁之美
    李谷一李谷一的書法用正氣、灑脫、傳神這三個詞來形容,我想是恰到其分的。李谷一的書法的表達上,充分地展示了心到、筆到、傳神的特點。我們觀看李谷一老師的書法,會被她字裡行間的清晰表意、書寫流暢、以墨表情的風格所折服。如果說李谷一的歌清雅、亮麗、細膩、情;那麼它的書法一定是豪放、粗獷、擬古、脫俗、追求致遠的。李谷一不論是在唱歌還是在書法上的修為,都是各具千秋,神態各異,即所謂千嬌百媚,各顯神氣。李老師的書法很不錯,寫出了自我,寫出了性格。不拘小節,筆走龍蛇,運行流暢,心快手快,不拖泥帶水,口直心快的李谷一真。
  • 枝繁葉茂百花盛 荊楚戲曲魅力新
    11月3日晚,廉政小戲專場《明心正道看鏡鑑》作為第四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的開幕演出,拉開了藝術節的精彩序幕。《明心正道看鏡鑑》專場包括京劇《特別考試》、黃梅戲《天網》、漢劇《正名》、楚劇《審牛》和荊州花鼓戲《昨日重來》等5出小戲,通過講述身邊人、身邊事,傳遞廉政清風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