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亞沙會官網
從常規娛樂攀巖到國際比賽攀巖
攀巖的這些知識你知道多少?
「亞亞」今日逐一為你科普
攀巖的起源和發展
攀巖由登山運動衍生而來,富有很強的技巧性、冒險性,素有「巖壁芭蕾」「峭壁上的藝術體操」的美稱。
攀爬是人類的天性,最早的攀巖是人類祖先為了躲避野獸追擊或採集野果和草藥,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生存行為。歷史上第一個有記錄並使用裝備的攀巖事件是在1492年的法國。到17世紀中期,隨著登山運動在歐洲阿爾卑斯山地區興起,越來越多的登山者向著更高更難的山峰發起挑戰,而攀巖作為登山的一項必備技術也得到更多人的關注。
1948年,前蘇聯舉辦首屆攀巖錦標賽,這也是世界上第一次舉辦的攀巖比賽。從那以後,攀巖運動開始在歐洲盛行。
1976年,前蘇聯舉辦首屆國際攀巖比賽。最初的攀巖比賽都是在自然巖壁進行,但自然巖壁大多分布在郊外,交通、時間等因素給人們帶來諸多不便。
1985年,法國人弗蘭西斯·沙威格尼發明了可以自由裝卸的仿自然人造巖壁,人造巖壁跟自然巖壁相比更易於攀爬,並利於觀眾觀看。
1987年,國際攀登委員會將使用人造巖壁的攀巖項目列為國際正式比賽項目,並於當年在法國舉辦了首屆使用人造巖壁的攀巖比賽。
1989年,首屆世界盃攀巖賽分階段在法國、英國、西班牙、義大利、保加利亞和前蘇聯舉行。此後,每年都舉行世界盃攀巖賽。
攀巖比賽項目
難度賽:以運動員在一條或兩條路線上的攀登表現確定其名次。
攀石賽:以運動員完成線路的數量決定其名次。
速度賽:以運動員完成標準線路所用的時間決定其名次。
全能模式:以運動員在速度賽、攀石賽和難度賽三個輪次比賽中的綜合表現決定其名次。
速度接力賽:由三名隊員以接力的方式完成比賽,以所有運動員完成線路所用的時間決定其名次。
攀巖裝備
國際攀巖比賽中所使用的所有技術裝備必須滿足相關的歐洲標準或國際同等標準(「適用標準」)。除非經國際攀聯特別許可,或特殊情況下由裁判長許可,適用標準如下:
運動員使用的所有技術裝備必須符合相關的適用標準。運動員在攀登過程中必須穿著攀巖鞋和坐式安全帶(攀石項目除外);每名運動員可以使用 1 個粉袋和鎂粉(固態或液態),不可以使用其它有助於提高性能的物質(例如樹脂);可以佩戴一頂頭盔。
那攀巖比賽玩法有哪些亮點?
「亞亞」為你介紹
攀巖比賽玩法
一、難度賽
難度賽分為預賽和決賽。運動員需要在預先設計好的、高度不低於12米的人造巖壁上進行攀登,採用單繩下方保護方式,需要將繩索扣入一系列的保護點中。
線路結構要滿足:長度不少於15米,寬度不少於3米。
每名運動員都必須穿戴安全帶,保護繩由一名保護員在地面上進行控制。每條線路的固定攀登時間(關門時間)為 6 分鐘。除了因申訴或技術故障給予額外的攀登嘗試外,每名運動員在每條線路上只有一次攀登嘗試機會。
最終以運動員在一條或兩條路線上攀登所到達的點確定其名次。
二、攀石賽
攀石賽是在特定設計的4或5條短線路上進行,攀登時不需要繩子保護,設計線路時應保證運動員身體的最低部位不超過安全墊子3米以上的高度。以運動員完成線路的數量決定其名次。
三、速度賽
運動員按照指定的標準路線,進行兩人一組的速度競技,以運動員完成標準線路所用的時間決定其名次。
四、速度接力賽
規則與速度賽基本相同,只是線路是由定線員按照運動員的水平隨機進行設置,比賽在兩個隊之間進行,每個隊有三名隊員以接力的方式完成比賽,以所有運動員完成線路所用的時間決定其名次。
責任編輯:林芳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