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縣李嗣源——五代十國後唐第二位皇帝

2021-03-05 畫報朔州
  李嗣源(867-933年),原名邈吉烈,應州金城人(今山西應縣人),沙陀族,晉王李克用養子,生父李霓,五代時期後唐王朝第二位皇帝(926年6月3日-933年12月15日在位)。嗣源初以戰功官至蕃漢內外馬步軍總管。同光元年(923年),唐莊宗李存勖領兵取汴梁,滅後梁。同光四年(926年),李嗣源於魏州起兵,後來莊宗在兵變中被殺,李嗣源便在大臣的引導下進入洛陽監國。即位後,改名李亶,改元天成,殺酷吏,褒廉吏,罷宮人伶官,廢內庫,注意民間疾苦,號稱小康。

  但不通漢文,難理朝政,用人不明,不能分辨庸賢奸善。後期殘忍嗜殺,朝政昏暗,姑息藩鎮,停止了自莊宗開始的中央集權運動,孟知祥據兩川而反,權臣安重誨跋扈而不能制,次子李從榮驕縱而不得法,以致變亂迭起,朝政混亂。彌留之際,李從榮舉兵而反,明宗飲恨而死,享年六十六歲,諡號聖德和武欽孝皇帝,廟號明宗,葬於徽陵。

  在李嗣源統治時期,掌權的基本上是安重誨和任圜兩個人。這兩個人雖然對李嗣源很忠貞,辦事也很認真,但兩人之間卻不能互相配合,相反卻互相攻擊,弄得朝政混亂,大臣們也不能團結。任圜的才華比較出眾,任平章事兼判三司,任三司使(三司即鹽鐵、戶部、度支)判三司相當於財政大臣。任圜大權在握,初期也能盡力選拔賢能之士,杜絕以人情任命官員的弊端,憂國憂民,盡職盡責,政績也很突出,使國庫充實,軍民富足。而安重誨出身於內遷的少數民族,有文化但不精通為官之道,對於管理平衡大臣們的關係更是門外漢。 

 

  《舊五代史》中說他「志大才短,不能迴避權貴,親禮士大夫,求周身輔國之遠圖,而自恣胸襟。」說的就是他治國有雄心,但治政卻無才。對大臣不能包容,量才使用。作為樞密使他大權在手,就變得日益驕橫,肆意排擠他人,不但和任圜爭奪權力,有時竟當著李嗣源的面和任圜爭執,互相謾罵,更不知在李嗣源面前要顧及皇帝的尊嚴,收斂一些。結果不但自己和任圜雙雙送命,更重要的是使李嗣源無能人可用,對國家政事起到了反面作用。

麻世傑 編輯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哪十國呢?
    中國歷史上的五代十國,分別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唐朝末年,朝廷已經完全喪失了統治天下的威望,就連對地方的控制都變得越來越低,出現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不少身懷野心的節度使擁兵自重,開始發展自己的勢力,為爭奪天下做準備。
  • 五代十國皇帝關係表
    後梁廢帝朱友珪朱友珪:後梁第二任皇帝,朱溫後期荒淫,臨死前欲傳位朱友文,次子朱友珪先發制人,弒殺朱溫,奪得帝位,隨後矯詔賜死朱友文。後被弟弟朱友貞政變奪位,死後被追廢為庶人。朱友貞在外期間,任用無能之輩,導致國勢衰頹,最終被後唐李存勖滅國,朱友貞身死,死後被李存勖追廢為庶人。後唐
  • 五代十國這段歷史,為什麼很少被人提及?
    五代十國的歷史之所以很少被人提及,簡單來說,就是當時整個社會烏煙瘴氣,亂得連專業人士都不願意去總結記載。在這段時間裡可以用戰火不斷來形容,短短幾十年:五代(907年-960年)、十國(902年-979年),就存在了十幾個國家。
  • 後唐的歷史其實很簡單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便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第二個朝代——後唐。自公元923年李存勖在魏州稱帝(同年滅後梁)開始,到公元936石敬瑭以以燕雲十六州為代價借遼兵攻入洛陽為止,後唐的歷史一共只有十幾年,卻出現了四位皇帝。要了解後唐,我們有必要先來認識一下唐末的實力派權臣李克用。
  •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人生傳奇之戎馬半生
    五代十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大分裂大動蕩時期,王朝更替十分頻繁,這一時期的統治者大多數也都殘暴不仁,而今天嘿小鼬要給大家講的這個人可以說是,在五代十國時期為數不多的有作為的帝王。公元867年也就是唐懿宗鹹通八年,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的一個沙陀族的家庭中出生了一個男孩,取名為邈佶烈。
  • 從李存勖到李嗣源,馬背上的後唐,14年而亡 |五代史話連載05
    本篇系精編經典中國通史之《五代史話》連載05(點擊看上篇),歡迎收看。五代中期的三個王朝——後唐(923-936)、後晉(936-947)、後漢(947-950),皇帝都是沙陀人,可以叫做「沙陀三王朝」。
  • 李嗣源簡史:從一介武夫到皇帝
    憑什麼當皇帝開盛世?本期分解。(一)17歲單騎救主,被稱「橫衝」此人就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梟雄李嗣源,他於公元867年生於應州金城(今山西應縣),是沙陀族人,他出身卑微,屬於沒有姓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史載此人自幼驍勇,善於騎射。他十三歲便在沙陀族首領李國昌軍中效力。李國昌即一代梟雄李克用之父。
  • 五代十國——中國最後一個大分裂時代
    五代十國的五代指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十國是指前蜀、後蜀、南吳、南唐、吳越、閩、楚、南漢、南平(荊南)、北漢。這一時期雖說有十國,但全部都是地方割據政權且所佔地方狹小並不足以與五個大國抗衡,因而並不單獨解釋但可以在介紹五代的時候穿插著講解。
  • 中國通史 | 第五十二集:五代十國(視頻、文字)
    公元907年到公元960年,短短五十三年時間裡,群雄競起,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一個又一個短命的中年王朝在血泊中登場,史稱五代,其他地方政權也不甘落後,形成十個大大小小的獨立王國,史稱十國。兵變不斷,戰亂連綿,在這樣的烽煙瀰漫中,歷史的車輪進入了一個混沌不明朗的歷史謎團當中。
  • 所謂的五代十國,指的是哪五代和哪十國?
    在黃巢席捲中原之後,朱溫在大梁站穩了腳跟,經過大小十餘次戰爭,擊退了圍攻淮陽的黃巢聯軍。朱溫在吸收一大批黃巢降將之後,成功的把自己凌駕於天子之上。天佑四年(907)唐朝最後一代皇帝,就像他的廟號哀帝一樣,整個唐朝覆滅了,朱溫在這個廢墟上打下了後梁的基礎。
  • 王美華 | 皇帝祭天禮與五代十國的正統意識
    五代十國時期建國稱帝的諸政權紛紛舉行皇帝祭天禮, 但因為禮儀傳統的差異, 北方五代政權的祭天儀式多嚴謹周備, 而南方諸國的祭天儀式則多草率簡略。皇帝祭天禮的舉行與亂世之中各政權極力宣示自身統治的正統性的意識直接相關, 然五代十國後期隨著正統紛爭的減弱, 新建國稱帝的諸政權對皇帝祭天禮儀的關注程度相比前期諸政權而言明顯有所降低。
  • 歷史上僅存在72年的五代十國,到底上演過多少荒唐事?
    五代十國形勢圖這個亂鬨鬨的五代十國,一共出現五個朝代十個國家,不過前後加起來,不過也才短短72年的時間。那麼究竟這五代十國是如何更迭的?李存勖畫像李存勖建立後唐之後,後來被弟弟李嗣源篡位,李嗣源成立了後晉。然後李嗣源又被石敬瑭篡位,石敬瑭成立了後漢。隨後石敬瑭又被郭威篡位,成立後周。
  • 五代十國珍稀美泉
    李存勖死後,李嗣源繼位(926年),是為後唐明宗,拜馮道為端明殿學士,後又升遷為中書侍郎、刑部尚書平章事,也就是相當於宰相的職位。後唐·天成元寶(稀見 早年評為五十名珍之一)後唐明宗過世之後,兒子李從厚繼位(933年)。四個月後,李嗣源的義子李從珂起兵篡位。
  • 從李存勖到李嗣源,馬背上的後唐,14年而亡 |五代史話連載05
    五代中期的三個王朝——後唐(923-936)、後晉(936-947)、後漢(947-950),皇帝都是沙陀人,可以叫做「沙陀三王朝
  • 唐朝、後唐、南唐是什麼關係?五代十國為什麼有兩個「唐」
    唐朝(618年-907年),中國朝代,國祚共歷289年,21位皇帝。由唐高祖李淵所建立。唐朝全盛時在文化、科技、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都達到很高的成就。這裡我們也不做多說,大家可以在趣歷史中看到不少關於唐朝的文章。  後唐  後唐之建立可追溯到唐朝末年龐勳之亂。
  • 應縣木塔,釋迦牟尼的靈宮
    第一則來自俗家史料: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是金城人。此人生於九月初九。一次皇帝賀壽,全國各地紛紛進貢奇珍異寶,其中四川節度使孟知祥敬獻一顆佛牙舍利。另據《五代史》載,有高僧自西域來,也向李嗣源獻佛牙一顆。李嗣源篤信釋教,深信這兩顆佛牙為釋迦牟尼真身舍利,因而頂禮如佛,並專門請回故鄉供奉。後唐滅後輾轉成為遼廷聖物。
  • 後唐明宗李嗣源的人生傳奇之帝王生涯
    在後唐建立之後,李嗣源憑藉著他的功勳,一時間獲得了無上的榮耀,同時他也依然還是戰場上那個無往不利的存在。可是沒等這個計劃實現,後唐莊宗李存勖就死於叛亂之中。皇帝的死訊傳到洛陽,瞬間一片大亂,後唐宗室子弟死的死、逃的逃。這時就有大臣提出請李嗣源入洛陽來主持大局,為了穩定國家局面,李嗣源領兵進入洛陽,他以監國的名義穩定了局勢,同時告知百官各司其職。
  • 五代十國簡史:後唐——李存勖滅亡,李嗣源治國,石敬瑭勾結契丹滅唐
    後唐莊宗李存勖滅了後梁後,僅滅族了敬翔、李振、趙巖等後梁重臣,對後梁的武將、地方官員一概保留原職務,使後唐的統治在原後梁地區順利得到擁護。一、莊宗李存勖的治國理政與腐化莊宗滅梁打的旗號是恢復唐朝,於是他滅梁後恢復了唐朝重用宦官的政策。
  • 五代十國分別是哪五代哪十國
    五代是指907年唐朝滅亡後依次定都於中原地區的五個朝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朱溫在中原地區建立後梁,定都東京開封府(今河南開封),五代十國開始。960年,後周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篡後周建立北宋,五代結束。
  • 五代十國最強橫的少數民族,曾建立三個王朝,一度打敗契丹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
    他連續派兵進攻河東,一度吃掉河東南部大片土地,包圍了李克用的首府太原,嚇得李克用幾乎要棄城逃回大漠。天幸朱溫大軍攻堅城不克,又爆發了大規模的瘟疫,太原城才得以保存下來。朱溫篡唐建立後梁,繼續加緊對河東的進攻。李克用病死,其子李存勖繼位為晉王,李克用立遺囑說:契丹昔與我約為兄弟,卻叛變盟約,與梁人一同攻我;燕王劉守光是我支持所立,也背我而投梁,十分可恨;梁人我之世仇。此三國必須攻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