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至今仍未公布,但來自方方面面的權威解讀正不斷「劇透」。8 月22 日,由新京報主辦,九龍倉、綠城集團、中交地產聯合承辦的「世界城市,國際居住區——北京新版城市總體規劃下的國際人居價值論壇」在京召開。該論壇從城市規劃出發,對未來北京城市人居格局進行了展望。
與會嘉賓一致認為,北京打造宜居宜業城市的基礎體系已經充分,未來,北京迫切需要高品質的國際化人居區域。為此,論壇還從城市、建築、健康、綠色可持續發展等角度,甄選出首批北京城市國際居住區研究專家顧問委員會成員,該委員會將就北京打造國際化人居環境進行深入研究,逐步推動城市國際居住氛圍的升級。
變大為小化整為零 構起宜居城市基礎框架
新總規草案早在年初便向北京市民進行了公開展示,並接受了意見反饋。但其內容與城市居民之間的關係仍有很多被忽略的地方。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學術秘書長馮奎在論壇上特別有提到,新版城市總規草案在構建宜居城市的框架體系上展現了很多方面的努力,值得進一步深化。
眾所周知,新總規提出了建設國際一流和諧宜居之都的目標,旨在強調「宜居」作為城市基礎性的作用,雖然「國際一流」的目標相對遙遠,但從構建起宜居的基礎性地位來說,新總規內容指向性很明確。
事實上,針對宜居品質的提升,新總規特意提出了減量規劃的發展模式,這也意味著核心城區土地日益珍貴,居住環境將再迎升級,而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防災減災等等很多方面都將得到大幅提升。此外,新總規裡還提到「一刻鐘」生活圈的概念,要打造集聚一些生活功能的社區圈層。這與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內容部分中的「城市組團」概念有著共同之處,都是要建設大量的生活圈。
「宜居品質和生活空間結合在一塊,體現的方向是『變大為小,化整為零』。」馮奎特別強調,「北京作為首都的功能定位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這樣的戰略定位要依託於一個城市,這個城市要具有什麼樣的品質,從基礎性的標準來講,就應該是宜居。」
作為科技創新領域的代表,曾在瑞士、香港、美國灣區都有過居住經歷的Segway&Ninebot集團副總裁、賽格威機器人創始人蒲立對於北京構建宜居城市體系有著更深刻體會。他指出,宜居城市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足夠包容、平等。北京正在塑造這樣的環境,也有著越來越多的科技人才願意回國生活。
「五維四圈」定義國際人居標準
從新總規視角放眼未來,宜居是基礎,「國際一流」則是長期目的。
對於城市和區域國際化的特徵,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指出,文化活動、宜居程度、生態與自然環境、城市容易接近的程度這些都是城市是否具備全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全球影響力代表了國際化程度。
由此可見,從「國際一流」的長期目的出發,北京迫切需要具備文化、生活品質、生態條件等指標率向國際化標準看齊。
用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發展策劃研究所副所長彭劍波的話來說,「北京需要高品質的國際居住區」。所謂高品質國際居住區,彭劍波給出了「五維四圈」這樣一個標準。
他指出,從目前北京來看,國際居住區首先得有國際化的人群,也就是要有能形成全球精英的社群圈;再者區域周邊得有高端產業圈;其次,區域周邊還需要有國際綜合配套服務圈。比如,國際學校、國際醫院、國際化的文化藝術場館。最後,城市公園交匯的綠色生態圈也必不可少。
值得一提的是,如彭劍波所言四圈交匯的地方,目前就北京東四環核心片區與其特徵最相符。這一片區由朝陽公園板塊與將臺板塊共同組成,區域坐擁798藝術區、橫連北京第三和第四使館區的優勢,電子科技城一帶也是眾多高新科技企業落戶的首選地之一。此外,片區高端住宅與商業設施雲集,最為典型的當屬入駐了眾多國際時尚品牌的頤堤港購物中心,此外,朝陽公園、四得公園、將府公園、酒仙橋公園等城市公園於此交匯。綜上所述,區域作為北京高品質「國際居住區」的形象呼之欲出。
另一方面,區域從科技創新和文化產業、國際交往人才、生態公園配套、高端居住空間品質等產、人、文、城、居五個角度,也正在引領北京城市國際化進程,甚至推動北京國際大都市宜居、宜業體系的構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