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休息術##睡功##修煉##死亡##科學##東方學#
說明:
1,本文也許非「世間學」,或可歸屬為「方外之學」,如文中的某些觀點引起讀者的不適,敬請原諒並請轉身略過。
2,本文不屬學術文章,大致為聊天式的「直接表達」。
自出生以來,就有一個天然的、自發生起的問題,纏繞著我們:有一天我們老去,是否有一個像幽靈一樣叫靈魂的東西?是否有一個叫天堂那樣的星宿?是否有一種主宰的力量,來審判我們的靈魂,判決靈魂的去處?去世之後,靈魂是除卻舊衣換上新裝,繼續在這個世界以不同種類的生物更替、生生滅滅的輪迴?存在著一個永世不得超生的充滿各種折磨苦難的地獄嗎?還是會回到一個超越生死的永恆的靈性空間?還是生命只是一種物質現象,身體瓦解了,就丟棄回歸塵土,一了百了?
科學的道路
自有人類歷史以來,人們就從未停止過對死亡的探索,也留下了非常浩瀚的經驗和資料。在現代,科學代表著真理,經過科學研究所驗證的才會被確認為事實,但科學在面對死亡這個課題時,卻是難以攻破。為什麼呢?我們來看看:什麼是科學?科學必須符合邏輯,必須可以量化,必須可以機械式複製,這是準確定義科學的三個原則。而我們,只要隨便留意一下,我們身邊的自然之物,沒有一件天然的東西、大自然創造的東西,是完全符合邏輯的,而且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只有雷同沒有完全相同。
物質的東西尚且如此,何況抽象的精神如何來進行量化給予實證呢?科學不是引領我們去完整地認識這個世界,科學的功能是把大自然進行切割,切割出人類能夠認知能夠掌控的——孤立的人工部分。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科學的普及,中國的科學家們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天人合一的觀點、易經及陰陽五行,制約了準確定義的科學在中國的產生。這種認識是準確的,反過來也證明了誕生於東方的具深遠底蘊的「自然體系」文明,與誕生於西方的現代科學的原則有相互排斥的部分。(關於東西方文化的對比,東方探究、認知事物的方法,或暫稱為「東方式科學」,詳細展開來難度巨大,也需要較大的篇幅,待有狀態時筆者再來竭力撰文。)
信仰的道路
科學不能滿足我們對死亡的探索,我們內心的深處,也不願意承認我們這個生命只是一堆物質元素的構成,死亡只是物質的瓦解,象用壞掉了的一件廢物。於是很多人就在各種信仰裡面尋找,但大家也心照不宣:信仰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而不是建立在客觀事實的驗證上。只要你相信了,那它就是對的,符不符合客觀事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需要它。
信仰讓我們的內心可以獲得依託,讓我們的精神可以得到安撫,這是信仰給到信徒最大的福利。人是脆弱的,需要一個依託來支撐我們的內心。人們內心害怕失去依靠,就得不斷的加強信仰,於是信徒會在生活當中不斷地尋找一些偶合的靈異的事件,來渲染他們所相信的事情是一種客觀不可否認的一種事實。同時信徒們會不斷的加強經典、填充經典,把沒法驗證的玄乎乎的靈魂和另一個世界,描述得比我們所看到的科幻電影還要真切,靈性空間一層層一幕幕,比真實的還要真實。但不可否認的,信徒們所講解的所有不可否認的事件,那些似乎充滿邏輯的、符合道理的道理,都是建立在——「相信」的基礎上!信則靈,不信則不靈!也就是根本沒法跟信徒去辯解什麼叫「客觀依據」,什麼叫「客觀事實」。
死亡這個謎題,科學不能夠幫助我們解開。對於那些有抱負、有勇氣、孜孜以尋的人們,也不滿足於信仰所給出的答案。只要稍稍對比一下,不同信仰所給出的描述的也不盡相同,生命只是一次、還是在不斷的輪迴?是上天堂還是下地獄,好像神也是有偏好的,也是可以賄賂的?掌控天堂、靈性空間的至高者究竟是哪一位?各宗教間的真神,哪位才是真神、哪位才是最大?也經常是爭論不休。
最終,我們不要忽略了這個沒法否定的事實:已經去逝了的人,沒辦法再活過來告訴我們死後所發生的一切,活著的就是竭盡聰明絕頂的腦力、搜遍全世界的知識,對這個問題的答案也全都——只是猜測。
親證的道路
那,對死亡這個謎題,我們就毫無能力來解開了嗎?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在東方一直存在著一種實踐的方法——修煉。通過自身的實踐,親自去尋找、親自去驗證來獲得問題的答案。這條道路區別於現代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是在外部世界尋找,通過對外部世界的研究來得出答案。而是自己就是自己的研究者,自己就是自己的實驗者,通過自身去經歷,來獲得第一手的經驗和答案。這種親證的方法在東方存在已久,只是隨著全球日益西化、現代化、科技化,這種文化漸漸遺落、日趨失傳,以致很多人不知道還存在著這種方法。(宗教人士雖然也常常使用「修煉」這個詞,但會把修煉等同於儀式,念禱經文、禮拜神靈這些,但儀式是信仰的一種強化,壓根不是「親證」這種「修煉」,「親證」的意思,就是得經過親自去獲得證明的東西,才能確認為是。)
這樣,如何解開死亡之謎,我們似乎就找到了缺口,有了方向。仔細查閱和追蹤先人,就會發現,這種探索在東方修煉學中已經存在很久很久,幾乎是東方的文明存在有多久,這些方法就存在有多久,累積了很多很多的經驗。
先人們給出破解的方法是:要經歷死亡,我們能夠模擬的最為接近的就是熟睡(深度睡眠)的狀態,睡得一塌糊塗象睡死了的時候,人進入「無意識」的狀態(註:有夢境的還不算「熟睡、無意識狀態」。科學進行實驗的那些頻死經驗,類似於夢境,也不能完全等同於死亡)。
熟睡一次,我們等於小死了一回。那,醒來後看有誰能描述一下那種無意識狀態?幾乎沒法測度、無法描述。
為了觀察無意識狀態,先人發明了在清醒狀態下來進入無意識狀態的技巧。「清醒狀態下進入無意識狀態」——這句話是不是違反邏輯?清醒狀態下,我們肯定是有意識地,而無意識狀態,我們肯定又不是在清醒的狀態下——粉碎了我們對意識的常識認知。為了準確地表達出人們認知以外的這種意識,先人把這種意識描述為「第四位」也即第四種狀態,區別於清醒、發夢、熟睡這三種意識狀態之外的第四種意識狀態。
非常遺憾的,經歷過第四種意識狀態的親證者,竭盡所有的才智和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也沒辦法讓一個沒經歷過第四種狀態的人,能夠真正明白那種狀態是什麼個狀況。但這些親證者能夠給出他們的經驗,指引經篩選出的真誠的尋求者一起來實踐,嘗試也去經驗這種意識狀態。出於慈悲,這些親證者也會把第四種狀態下的狀況給予文字描述,以哲理詩、禪語、謁句、深奧經文的方式得以流傳下來,並發明了大量的專門術語,如:冥想、禪定、等持、三摩地、混沌、囫圇、齋忘、鴻蒙、無念、無何為之鄉、恍兮惚兮、惚兮恍兮……。
但這些文字就像天書,不明就裡的人看著就如墮在雲裡霧裡,不知所云,束之高閣。而得真傳者,則可以通過這些文字來驗證他的所修所得,避免在修習的路上,產生自我狂妄和走入迷幻的歧途。真理是有共性的,一個人進入的第四種狀態,和另一個人進入了第四種狀態,應該是一致的,驗證為一致地為是,不一致則很可能是精神的癲狂、迷幻。(意識的訓練,自古就是一條充滿荊棘、極其高風險的道路,成功者甚少,瘋癲者奇多。這應該也是老天的設計吧:天機只為最有準備、最為真誠、最為對應的人開啟)
休息術
現在瑜伽風行,坊間各個瑜伽館也有開設瑜伽休息術。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瑜伽休息術,就是為訓練「熟睡中的清醒」而準備的,是瑜伽術中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意識訓練」(瑜伽除了身體鍛鍊、呼吸訓練、心靈訓練,還有——意識訓練)。
瑜伽休息術,梵文為:yoganidra,直譯過來大概可以直呼為「瑜伽死亡術」,也翻譯為「攤屍功」。這種訓練在中國道家的傳承中也存在了很久,道家中稱之為「睡功」,陳摶則是睡功的箇中好手,被譽為「睡仙」。傳說陳摶仙人有次在山中進入熟睡,也不知睡了多少天多少夜,有個獵人經過時看到有個人身上灑滿落葉掩蓋著,以為是一個屍體,就好心想去抬起來把屍體給埋了,結果陳摶仙人大跳起來,吵嚷嚷說你這個不知所以的蠻漢,打擾了我的熟睡……(關於陳摶的傳說,流傳下來的文字和無極圖,大家有興趣可以上網搜索瀏覽)
葉迦正學,追尋日漸失傳的東方綜合修煉文化。一年一聚,每年八月份舉辦的系統課程又要開始了。在課程中也包含了休息術這部分非常重要的內容,而且是完整的。(葉迦正學,區別於坊間所教授的普世所認為的那種瑜伽,故另命名為葉迦正學)
課程中,我們會先傳遞出休息術的方向和步驟,學員再根據自己的實際狀況,一步步階梯式的來進入縱深。老學員每年回來復讀,就是每年回來檢測一下所進入到的程度,會不會練著練著遺漏了某些要領,或者走著走著不小心歪了方向,需要進行梳理回歸。
葉迦正學復原的休息術修煉路徑
逐區放鬆術——通過呼吸、意識,逐個區域的放鬆身體,屬於肌肉層面的放鬆,是入門法;攤屍功——通過延伸連接身體各骨節的關節,來獲得更深度的放鬆,屬於骨骼肌肉深層面的放鬆,同時也是由身體層面,轉入喚醒覺知能量層面的一個過渡、一個橋梁;導引能量放鬆術——通過意識對能量的覺知和引導疏通,來放鬆神經、身體內在的精微能量層,屬深度放鬆術,熟練者可以嘗試進入「無意識的覺醒」(只屬於是初嘗這種意識的滋味,含中脈呼吸法)31點、61點放鬆術——通過呼吸和覺知,身體能量的自我掃描、檢測和喚醒。屬於放鬆術中的意識訓練,這時的意識很容易進入「認真工作的狀態」,要不就會完全把意識的覺知給掉失,陷入昏沉迷糊的狀態。
除了這些針對性的練習,還有平時的積澱 ,例如醒後記錄能回憶起的睡眠中的夢境,來了解自己埋藏的潛意識,以便有針對性的來應對、熄滅清空心中的欲望之火。這也是屬於精神放鬆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而且這些內容不是說你知道了就等於懂了,她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積蓄的一個過程,一個由生疏沒法把控、到精微熟練控制的過程。這個過程同時還需要調整我們對人生的理解、生存價值的思考,調整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以及如何應對外部世界等面向。意識的升華是對整個生命質量的改變,對整個人的影響是完整的、全方位的。
總結一下放鬆的路徑是:肌肉、骨骼層面的放鬆→神經、精微能量的放鬆→心火的熄滅精神的放鬆→到最後產生意識的放鬆:活著——死去了。(告誡:意識的訓練,自古就是一條充滿荊棘、極其高風險的道路,成功者甚少,瘋癲者奇多。不要依這些文字按照一己的「神解力、臆解力」去理解、自己創編自己習練,箴言:自古學者必有師)
如喜歡我的文章,請點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