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世,大目犍連①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進行道,得六神通②。見亡母生餓鬼中,持飯往餉,飯化猛火。目連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眾僧威神之力。當於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僧自恣日③,為母設盂蘭盆齋④,供佛及僧,始克濟拔。」
目連如教設齋,其母即以是日脫餓鬼苦,轉更資薦,遂生天上。繇此,蘭盆勝會流通萬世焉。
贊曰:生養死葬,小孝也;生俾厎豫⑤,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導其正信,死薦其靈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連以之。
【注釋】
①目犍連:又作摩訶目犍連。為佛陀十大弟子中的神通第一。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羅門種。生而容貌端正,自幼即與舍利弗交情甚篤,曾與舍利弗互約,先得悟解脫者必以相告,遂共競精進修行。後舍利弗因逢佛陀弟子阿說示,而悟諸法無我之理,並告目犍連,目犍連遂率弟子一同拜謁佛陀,蒙其教化,時經一月,證得阿羅漢果。
②六神通:一、天眼通,二、天耳通,三、知他心通,四、宿命通,五、神足通,六、漏盡通。
③僧自恣日:佛制每年一夏九十日間,僧眾聚集一處安居,堅持戒律、皎潔其行,於七月十五這最後一日,僧行自恣法,即請僧眾舉出各自所犯之過失,於大眾中發露懺悔而得清淨,自生喜悅,稱為「自恣」。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
④盂蘭盆齋:唐宗密大師之《盂蘭盆經疏》曰:「盂蘭是西域之語,此雲倒懸。盆,乃東夏之音,仍為救器。若隨方俗,應曰救倒懸盆。斯由尊者之親,魂沉暗道,載飢且渴,命似倒懸。縱聖子之威靈,無以拯其塗炭。佛令盆羅百味,式貢三尊,仰大眾之恩光,救倒懸之窘急。」
⑤厎豫:語出《孟子》曰:「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厎豫;瞽瞍厎豫,而天下化;瞽瞍厎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註:厎,致也。豫,樂也。瞽瞍,頑父也。舜盡其孝道而頑父致樂,使天下化之,為父子之道者定也。
【譯文】
佛在世時,尊者大目犍連侍奉母親極其孝順,他在母親死後出家,精進修行辦道,不久證阿羅漢果,獲得六神通。他以天眼通見到母親死後墮餓鬼道中,受饑渴倒懸之苦,目連尊者以缽盛飯,往餉其母,然其母以惡業受報之故,飯食皆變為火炎。目連為拯救其母脫離此苦,乃痛哭向佛陀請求解救之法。佛說:「你母親生前罪業深重,不是憑你一個人的神通力所能救拔,必須藉十方眾僧的威神力才有辦法。你應該在七月十五『佛歡喜日』、『僧自恣日』這一天,為你的母親設盂蘭盆齋會,供佛及僧,才能救拔你的母親啊。」
目連尊者依照佛陀所教的方法敬設齋會。他的母親就在當天脫離餓鬼道,經過再次超度,他母親遂生於天上享受福樂。由此盂蘭盆勝會得以流傳萬世。
贊言:父母在生時,子女服勞奉養他們;父母死後,子女以禮埋葬他們,這是小孝;父母在生時,子女關懷照顧,使父母歡樂無憂;父母死後,子女能立身行道,光宗耀祖,讓父母的大名流芳於世,這是大孝;父母在生時,能引導他們信佛,死後能超度他們的魂靈得生樂土,這是大孝中的大孝啊!要能像尊者目犍連這樣,才稱得上大孝中的大孝。
【說明:選自《緇門崇行錄》,明代袾宏(蓮池大師)輯。本書作者因慨嘆末世出家沙門之墮落,故撰輯本書,內容簡述自佛世至明代,百數十位有德行之出家沙門。選錄/弘一大師。注釋、譯文/演蓮法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