裕河雨
自唐代以來,茶葉終於放下尊貴的身段,成為普通老百姓的杯中飲品。但對北方遊牧民族而言,茶葉還是很珍貴的。他們因習慣吃牛羊肉、奶酪等燥熱油膩的食品,得一杯清茶消食解渴,頓感全身舒泰,不惜用馬匹等貴重物品來交換茶葉。而對朝廷而言,馬匹等畜產品除了是重要的交通與運輸工具外,還是戰爭和維護邊防必不可少的戰備物資,於是茶馬互市應運而生。朝廷推行了榷茶制度,也就是茶葉專賣制度。
茶葉的利潤都歸了朝廷,自然有人不甘心。除去一些商人,更有一些官吏私販茶葉。明太祖朱元璋就因為女婿歐陽倫私販茶葉到邊境,將之處死,震驚朝野。但還是有不少人鋌而走險,比如階州的蔣鴻儒。
蔣鴻儒起初只是個飲茶者,那時家道還行,可以搖著紙扇去各種茶寮飲茶。但茶寮賣的茶哪有上品?加之飲茶的人三教九流,大多是牛飲解渴,全無半點雅致。某日,蔣鴻儒讀到「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的詠茶詞句後,拍案而起,擇一臨清幽之地花重金建了間茶室,邀一些好友玩「鬥茶」遊戲。
蔣鴻儒玩的「鬥茶」較之宋代只是一些皮毛。畢竟當朝開國君主朱元璋出身貧苦,對貴族化的茶道深惡痛絕,特意頒發詔令不許製造茶餅,要飲茶就學農夫開水泡茶葉的方法,所以茶道中落。蔣鴻儒只能按圖索驥,從書本上學些「鬥茶」知識。
階州不乏名人雅士,每逢蔣鴻儒邀人「鬥茶」,總有不少人一旁觀戰叫好。「鬥茶」大致分為三類。一類是比試茶的品質,鬥的是茶的湯色和湯花。湯色純白為勝,湯花持久為勝。何謂湯花?說白了就是用茶筅點拂茶湯表面生成的泡沫。何謂茶筅?就是將細竹絲係為一束,加柄製成的點茶工具,形狀類似如今的打蛋器。泡沫吸附在杯壁的現象稱做咬盞,咬盞時間越長茶技越是高超。第二類是行茶令,這個跟行酒令差不多,所吟詩句都要與茶有關,吟不上者受罰。第三類是茶百味,類似如今的咖啡拉花,衝茶者使用各種手法,讓茶湯在盞內瞬間顯示多種寫意景象,如水墨畫,如花鳥畫,令人浮想聯翩,神採飛揚。
卻說穀雨過後某一日,蔣鴻儒託人從江南帶來上好的明前茶,正欲邀人品茗,卻被一股茶香吸引。蔣鴻儒沿著香氣尋過去,卻原來是一位老農夫在煮茶。茶罐是市面上買的粗陶罐,罐口箍著鐵絲圈,再用一根鐵絲繫著,懸掛在一個簡易木架上,下面生著火,茶水在陶罐裡歡快地沸騰。
好香,老人家好興致。蔣鴻儒主動搭訕。
老農夫取過一隻粗陶碗,給蔣鴻儒倒了半碗茶。
蔣鴻儒細細品了,是從未喝過的味道,頓覺腋下生風。
好茶。蔣鴻儒由衷地誇獎。
只是自家產的粗茶,這位老爺言重了。老農夫說。
自產茶葉?蔣鴻儒吃了一驚,咱階州也能出好茶?
老農夫憨厚地笑著,好茶我沒喝過,這種茶我們祖祖輩輩都喝。自己採,自己摘,自己炒,自己喝。
蔣鴻儒來了興致,非要老農夫帶自己去看。老漢面有難色,幾經詢問,才知道老漢是階州東南裕河人,世代居住在鳳凰山下。距階州是數百裡的山路,騎馬也要走兩天才能到。這次老漢是來階州探親,口渴了才就地取材煮杯茶過過茶癮。
蔣鴻儒不罷不休,死纏著老漢去了裕河。且不說路途如何艱險,但就原始森林掩映下的山光水影,就使蔣鴻儒驚覺入了人間仙境。自此蔣鴻儒經營起了綠油油的茶園,做了徹徹底底的茶農。
蔣鴻儒窮經皓首,以茶神陸羽為榜樣,借鑑南方製作工藝,炮製了不少裕河茶葉,並鼓勵裕河百姓廣為種植茶園,試圖讓裕河茶名揚天下。奈何官場黑暗,政府徵收茶葉稅過高,茶農收入極低,茶園日漸凋敝。無奈之下,蔣鴻儒以身犯險,私運茶葉過邊境,想給茶農爭取到應有的利益。誰料茶葉運送到邊境就被查扣,蔣鴻儒被就地正法。
據說蔣鴻儒處死之日,裕河下了大雨,蔣鴻儒居處被山洪掩埋,只餘下幾畝茶園,霧色瀰漫。
蔣鴻儒在階州的茶室也日漸荒蕪,後來被人一把火燒個精光。起因是有人飲醉了酒,在茶室旁小解時,恍惚中看見有人著一白色長袍,手搖摺扇,口吟「兩腋清風起,我欲上蓬萊」,貌似蔣鴻儒。
圖片來自網絡
往期連結:
朱雅娟丨武俠三十六行之肉肆
朱雅娟|武俠三十六行之宮粉
朱雅娟|武俠三十六行之成衣行
朱雅娟|武俠三十六計之玉石行
三十六行之珠寶行
三十六行之絲綢行
朱雅娟丨三十六行之麻行
朱雅娟丨三十六行之首飾行
朱雅娟丨三十六行之紙行
朱雅娟丨三十六行之海味行
朱雅娟|三十六行之鮮魚行
朱雅娟丨三十六行之文房用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