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
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福建茶行第二代主理人楊庭輝。
茶行第二代主理人 楊庭輝
茶葉挑選與焙火都親力親為
務求令傳統工藝得已久存
四十年代末,福建省土生土長的楊德揚先生,隻身來到香港,開拓福建茗茶的市場。1952年他在眾鄉友的支持下,於香港創立福建茶行,現已歷經六十多年的歲月。茶行成立初期,以批發茶葉往南亞市場為主要業務。發展至今,遠至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區,都有著大批客戶鼎力支持,尤以日本及臺灣為甚。
此去香港,特別訪問了福建茶行第二代茶葉主理人楊庭輝,現已七十幾歲的他,緬懷兒時與父親創業之艱難,每每回憶都感慨萬分。他說:「父親創立茶行之初,主要經營焙火鐵觀音、水仙、普洱和六堡茶,早先是在廣州交易會通過內地茶葉進出口公司訂貨,內地茶屬於國營,只有一個渠道出口,當時的茶與現在不同,都分好等級與價格,所以香港茶行幾乎每家拿到的茶葉都差不多,唯獨不一樣的就是每家拼配和焙茶的工藝,這也正是香港工夫茶的特色。父親為使我們的焙茶技巧得以延續,我少年時就已在自家的工場和焙茶師傅學習。」
七十年代開始,楊庭輝就已接手茶行的業務,有關茶葉的挑選、品質鑑定、焙茶火喉都親力親為,務求令傳統工藝得已久存。其弟楊庭添研究紫砂茶具,八十年代,就已遊走中國宜興丁蜀鎮,監督其紫砂一廠的各類高低檔商品紫砂茶壺作代理,後推銷往臺灣成為當時新發展路線。
「對於焙火我們只有一種,沒有分不同的焙火程度,焙火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茶香、茶味和茶湯的層次感。現在的電焙,濃香鐵觀音前後烘焙約70個小時左右,每四個小時翻晾一次,再入焙箱」,為什麼要一次又一次拿出來翻晾?楊庭輝與我們分享了他焙茶的看法:「是為了不讓部分茶悶在裡面,裡外都可以焙透,茶葉烘焙均勻,最後烘焙完成再進行拼配。」。
四十年代末,福建省土生土長的楊德揚先生,隻身來到香港,開拓福建茗茶的市場。1952年他在眾鄉友的支持下,於香港創立福建茶行,現已歷經六十多年的歲月。茶行成立初期,以批發茶葉往南亞市場為主要業務。發展至今,遠至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區,都有著大批客戶鼎力支持,尤以日本及臺灣為甚。
「現在最好的茶可能是在茶農那兒,自由買賣了,所以要懂得選茶,還好,我們的『工夫』主要是花在了選茶和焙茶上……」
本文轉自|tea茶 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