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⑤:茶藝樂園、春水堂、龍茶莊

2021-02-11 tea茶雜誌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

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茶藝樂園創始人陳國義、春水堂第二代主人關俊彥以及龍茶莊創始人蔡壁璇。


茶藝樂園創始人  陳國義

年過七十

還在不遺餘力的為茶奔波

香港茶藝樂園由陳國義先生於1988年創立,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多數人只知道他是八八青乾倉創始人、普洱茶研究者。此次到訪香港,深入瞭解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原來茶藝樂園不僅經營普洱茶,對工夫茶亦尤為注重,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依然保留著自家烘焙加工鐵觀音、水仙等茶的傳統。他本人更是極為注重茶文化的傳播,早在1993年就設立中國茶藝課程,在香港培育了大量的學者和愛茶之人,並因此獲得了國際十大傑出貢獻茶人「陸羽獎」殊榮。


陳先生祖籍潮汕,早年從事石油生意,市場分佈在香港、臺灣和內地,經常出差的他,在港口注意到石油對大自然的汙染,便放棄了盈利豐厚的石油生意,轉而經營他所熱愛的茶。


多年來,他跑遍了多座茶山,其製作的茶品多次榮獲各地茶博會金獎。他個人也非常喜好收藏不同年代的茶具,去年更是出版了其紫砂壺藏品的精選集《壺中日月》。陳先生更獨創了陳氏泡茶方法,幾大茶類竟不相同,其中以小竹籤先行洗茶的普洱茶泡法,尤為出名。


到訪當日,陳先生帶我們參觀了總店及「陳·茶館」,店舖除了常設的普洱茶、鐵觀音、水仙、大紅袍以及根據中醫論配的養身茶等之外,便是琳瑯滿目的茶具收藏了。


茶店裡,在接近屋頂的隔層中發現了多個大茶罐,上書:巖王水仙、紅芯鐵觀音…字跡工整秀麗,還貼有立春98年封、2001年封的封條,不由好奇,詢問所知,原是茶藝樂園早年將一部份已焙火的茶葉,封存下來。為寫茶罐上的題字,陳先生還特意去學習書法。接近屋頂的隔層設計也是特別為茶葉設計的,主要是節省空間於存放的同時,對普洱茶的陳化也有明顯效果。


開設多年茶課的陳先生,談及工夫茶,分享了他的理解:選壺,以孟臣為上,因其壺身圓,適合泡工夫茶。工夫茶小杯必須要有足圈,可以拿起滾杯,一次滾三個杯叫「雙龍出海」。泡時先溫壺燙杯。置茶需將茶分為三層入壺,先入茶葉、再入茶碎、最後再入茶葉,至少壺身一半比例,緊接著拍壺,整個就是製茶膽的過程。


陳先生特別選1999年存封的陳香泰鬥工夫茶王

為茶雜誌編輯衝泡 

注水講究高沖細流,不能把茶膽沖散,這個方法只用在工夫茶上,其它茶類不適用。第一泡不喝。出湯要低斟,湯色要有茶色,不可以淡而不勻。金雞獨立,茶壺倒置,將出湯後餘下的高濃度茶湯滴盡。講究禮儀,應長者先取杯。


泡工夫茶要有標準化,每個步驟都有時間把控。一般第一泡較清淡,第二泡濃鬱,第三泡是最豐滿、茶味發揮最好的,第四泡味道變淡,所以工夫茶一般是四泡。當然,工夫茶也不是非泡武夷及鐵觀音焙火茶系不可。陳先生新研製,以工夫茶沖泡法來沖泡普洱古樹生茶,味道非常特別,茶性發揮極好,更勝於普通泡法。


香港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興起了一些新派茶莊,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春水堂,由一對香港原居民夫婦於1992年創立,也就是關俊彥的父母親。「春水堂」堂號由創始人夫婦名字中各取一字而來。


2012年,當了12年律師的關俊彥因父親身體原因,放棄職業,接手了家業。春水堂在創立之初與香港的茶藝樂園有過合作,經常開設茶藝課班,從小習茶的關俊彥對茶一點也不陌生。


創立之初茶店舖主要經營鐵觀音和普洱茶。當時炭焙鐵觀音十分流行,傳統茶莊注重的是製茶,因為是新派茶舖,春水堂特別注重工夫茶泡茶的方式。


關俊彥說起:「工夫茶沒有那麼簡單,需要茶葉、焙火、茶具還有泡茶技術等,各方面配合而成。春水堂因自己不製作茶葉,所以在選茶上特別花工夫。而春水堂尤其提倡從古茶器中感味中國傳統茶藝,這和父親收藏古董有所關係。父親對古董茶具研究頗深,當時收藏了很多清代的朱泥壺與若深杯,隨著八十年代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成為出口交易地帶,每周都有幾十上百件老茶壺、茶杯來到香港。我們當時就比較推薦客人用老的茶器具泡工夫茶,除收藏外,對茶湯也有很大幫助。也因一直經營古董茶道具的關係,現在的客戶都是資深玩家。」

宜興壺在泥料砂質和製作工藝上會更好,堅硬度更高,燒製溫度在1000度以上;潮州壺手工拉胚,過往燒製的溫度則在800至900度,結構不如宜興壺緊密。宜興壺自是宜於茶湯的,但是潮州壺在泡工夫茶上也有特別的好處,可以將不好和苦澀的味道盡收,提升茶湯。


2000年以後鐵觀音的市場逐漸改變,時至今日,清香型的鐵觀音並不是工夫茶所需,也很難找到有工夫的傳統炭焙鐵觀音。對於現在喝茶的年輕人來說,茶的香氣可能是最吸引他們的,對於濃鬱的工夫茶不太容易接受,慢慢的工夫茶感覺變成了「老人茶」。


關俊彥說:「工夫茶有時像飆車,需要將茶的力量與韻味發揮到極致,要保持不失控的狀態,就需要茶葉、器具和技巧的配合,把握各種尺度和時機,才可以泡出一道正宗的工夫茶。」


茶莊創始人 蔡壁璇

守住並延續了這份

傳統炭焙鐵觀音的工藝

龍茶莊是由蔡璧璇夫婦1999年創立於香港,值得一提的是,其夫人出自於茶葉世家。蔡璧璇祖籍潮州,夫人魏麗萍是福建安溪人,魏女士的曾祖父與祖父於1920年攜手創立「隆益茶行」,她的祖父親自到安溪高山上向茶農採購優質的茶葉,以炭焙秘製鐵觀音茶,供貨給茶葉批發商,業務遍及廈門、汕頭、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魏家茶行現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在泉州、廈門、深圳、香港都有分店, 到魏女士這一代已是家族第四代了。


鐵觀音有很多產區,但不是每個產區都適合焙火,大多數產區的茶現已屬於清香型,龍茶莊茶園位於安溪西坪,是傳統焙火鐵觀音最好的產區。「春水秋香,春茶適合焙火,所以我們只做春茶。」 蔡璧璇說起:「一段時間內地和臺灣比較流行清香鐵觀音,但香港是沒有經歷清香鐵觀音洗禮的。當然,我們對工夫茶的理解比較傳統,製茶工藝嚴謹,一直遵循福建式做法,所以也守住了這份傳統炭焙鐵觀音的工藝。」 


龍茶莊所有的炭焙都在福建完成。關於炭焙,蔡璧璇分享了他的理解「春茶採下來要過一段時間才烘焙,需要先給茶葉吐青,再用慢火炭焙。如果是電焙,幾小時就可以焙200多斤,但炭焙和電焙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首先炭焙是傳統做法,焙茶時間很長,炭香持久,是電焙所無法比較的,其次電焙的香氣和口感沒有炭焙的柔和,也少了炭火慢慢焙入的茶韻。以前的老話叫「一根筋」,形容我們再合適不過了,就是要傳統炭焙。」


龍茶莊的炭焙工藝,需要老師傅來製作,用鈍火(鈍火的解釋;不是很旺的火),焙三次,第一次焙是讓茶吐青,中間再晾一個月,第二次亦如同,如是者三次,這茶才算焙完。工夫茶自是要耗費工夫的,這樣焙三次時間差不多要半年,都是慢工出細活。成茶的收藏也是關鍵的一步,炭焙鐵觀音不喝當年的,需要收藏退火一到兩年,才是味道好的時候。


相關焦點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嶢陽茶行、源茂興記茶莊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主角為嶢陽茶行第五代主人王守忠以及源茂興記茶莊第三代主人劉松洲。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④:劉裕發茶莊、茗香茶莊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劉裕發茶莊第三代主理人劉原亦及茗香茶莊第二代主理人陳政建。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③:福建茶行、林奇苑茶行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福建茶行第二代主理人楊庭輝、林奇苑茶行創始人林君賢。
  • 香港唯一一家延用炭火焙茶的茶莊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茗香茶莊第二代主理人陳政建。經過舖子裡面便是炭火焙茶的工場,正巧陳政建和茶師傅正在焙茶,掀開茶籠,炭火熱度一直往上走,與9月香港的天氣相得益彰。撫今追昔,每每回首父親創立茗香時的艱辛,陳政建都感慨萬分,他說:「我們祖籍是汕頭潮陽,1961年舉家遷入香港,當時寄住親戚家,以賣日用品為生。父親的工夫茶師傅是安溪堯陽的茶師,還有另外一位師傅是製作普洱茶的,現在茗香很多製茶的方式都是源自他們的傳授。
  • 近百年香港老茶行裡密藏的工夫茶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顏奇香茶莊第二代主人顏文正、顏香圃興記茶莊第三代主人顏秀蘭。茶莊第二代主人  顏文正只有自己焙過茶才知道工夫茶不是很簡單的事顏奇香茶莊在香港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由顏思敬先生創始於1928年。茶莊早期以「顏奇香錫器茶莊」命名,無疑,當時茶莊的經營除了茶葉還有錫器。
  • 香港的福建茶行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福建茶行第二代主理人楊庭輝。
  • 歷經歲月的香港林奇苑老茶行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林奇苑茶行創始人林君賢。香港林奇苑茶行創立於1955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跨半個世紀的林奇苑,累積幾十年的選茶經驗,專營零售與批發,業務遍及東南亞與歐美各地,並於2001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市開設分店。創辦人林君賢先生,祖籍潮州,十七歲從大陸到香港打拼,由茶學徒做起,二十出頭正式自行銷售。當時主要經銷工夫茶,品類為:焙火鐵觀音和水仙。
  • 茶書網:《臺灣吃茶》
    「潮」世代新容顏──光羽塩混搭廚神阿義師──大茶壺歐洲風情品茶香──紅木屋視野zui佳──正大休閒茶坊拙樸見真情──迺乾茶莊月下覓茶香──邀月與映月山下的紅磚古厝──醇心找茶古蹟活化再現茶香山林幽境中的侘寂之美──北投文物館料亭變身文學森林──紀州庵見證臺灣茶葉的輝煌──臺北故事館鬧區中的文化傳承──西門紅樓
  • tea茶 雜誌|第26期己亥年 夏季號《於彭》專輯 全面發行
    六月份的行程在臺灣,因為臺北·香織度的香樺師姐的善心發願,與曙韻老師共同舉辦為東非募款的無量茶心·慈善茶會,不同於平日上課的內部茶會,對外茶會的許多細節需要更嚴謹,讓四月中接到通知的臺灣學長姐立刻動了起來。由泰華古軒主辦,心月茶事和木+木協辦的「茶・工夫:香港工夫茶論壇」,於今年7月7日在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舉辦。此次的工夫茶盛會,在香港應是史無前例的鼎盛。
  • 《當珍珠遇見茶:春水堂36道百年經營的思考》
    (一組春水堂插畫來自網絡)喜茶來了,茶飲界已經進入了群魔亂舞的時代,這是忽然想到了珍奶的祖師爺「春水堂」臺灣一直是茶飲界的靈魂代表,從快三秒到現在的1點點都是經典案例,更有盛傳「茶湯會」會在今年會來上海
  • 茶書網:《直取茶湯:一位炭焙茶師的行與問》
    無論細細淺酌或豪氣仰飲,唯有那些能夠「直取茶湯」之人,方得當下一口穿入四季天地與萬千氣象,頓立於一切的最初與最終。炭焙茶師與茶直心相見:在焙火、沖泡、聞喝中,呈現骨架,覺受茶的氣韻生動,觀照茶的三生三世。作者是一位炭焙茶師,循著經驗的累積與調整,在「 焙、泡、聞、喝 」的茶路上反覆琢磨體會後,寫下關乎茶、人、火的故事。
  • 臺灣茶飲開先河之氣,轉型「吃茶趣」
    一些葉子曬乾了,這就是茶。看似簡單,卻也千變萬化,更會牽動世局變化。從美國的獨立戰爭,中國的鴉片戰爭,與英國全面併吞印度,都是為了茶。
  • 一家百年茶企的自敍
    鄭福星秉承家族傳統,做茶更是做人,聲名遠揚。(1969)1969年,臺南城車水馬龍的商街上,一片祥和繁榮的街景。 懷揣著一份推廣臺灣好茶、宣導健康品味的理念。2008年鄭正鬱先生隻身來到中國內陸,正值奧運期間,舉國歡慶之時,鄭福星茶業也邁出了進入大陸的第一步。雖然在臺灣,鄭福星名聲在外,可大陸茶業還是本土茶品牌為主,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鄭福星每一步都走的不容易。歷經許許多多困難,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生意夥伴,在深入瞭解到內陸市場與茶文化的結合契機時。
  • 【坐低飲杯茶】飲茶源於施茶,茶葉傳世澳門有功
    施茶之風慢慢傳遍全國,澳門同善堂成立後,也在澳門多處擺設施茶處,當年出入拱北與澳門的古道(今蓮花路及澳門蓮峰廟外)亦設有施茶亭。作為「開門七件事」之一,「茶」已深入了中國的平常百姓家,並發展出深厚博大的茶藝、茶道、茶民俗、茶文化。現時,世界上有50多個國家種茶,飲茶和種茶,都是從中國直接或間接地傳播出去的,而澳門更從中起著重要的門戶作用。●澳門轉銷茶葉400多年...
  • 春水堂還可以再紅100年?
    原是公務員的劉漢介出版了「中國茶藝」一書,去日本旅遊時,冰與咖啡結合的啟發,回臺用雪克杯把冰與茶融合成泡沫紅茶,加入粉圓推出上市為「珍珠奶茶」。>臺灣最早文青「紫藤廬」以為在北歐,美食的臺北尖叫聲~Hello kitty主題館可愛的「克勞蒂杯子蛋糕」世界這麼大, 就愛寶島臺灣龍應臺開啟臺灣文創 - 華山「海角一樂園」海景與美食》臺北西餐的元祖 》Bolero原來茶也可以這樣「不二堂」文青喜愛的鶯歌
  • 【百年茶磚王 ‧ 畢生難再遇】普洱史上碩果僅存一墩四塊「可以興茶磚」曠世上拍 │ 香港仕宏
    被《福布斯》評選「中國古董茶拍賣第一人」,曾經手處理眾多古董普洱極品,本身亦為資深普洱茶專家及藏家的香港仕宏拍賣創辦人兼總總裁周子先生亦不禁驚嘆。就這件畢生難得一遇的百年茶磚王,我們專訪請教了周子先生的獨特見解。 記者:新冠疫苗研發成功,加上美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金融股市大幅反彈,你看古董普洱市場會如何反應?香港仕宏拍賣又有如何安排?
  • 罐 出版|茶雜誌夏季號 第十八期出刊:閩臺工夫茶專輯
    這回與茶雜誌編輯同仁爬梳「閩臺工夫茶」專輯採訪及匯編,所燃起緬懷、驚嘆和洞開見光之景,至今仍心存感念。從歷史、考古出土至古往當今,攸關閩臺兩地工夫茶與器的論文、詩作和茶人演繹,承襲各源流大量的文獻資料,至今依舊盤桓腦海。從連橫先生的《臺灣通史》逐而梳理閩臺傳承,工夫茶的「講究」,無非是源於血脈,源於土地,源於茶和治器的茶事,都是古今中國人不曾斷滅的茶文化。
  • 劍及履及的茶故事
    數十年前的拙作中曾有「茶道一得」一文,並無新意,只說茶道似有道而無道,喝茶而已,口齒生津便已然大備,何須多事?是以從來就不講究茶道,更無茶事之想,光顧茶莊,稍貴則望望然而去,從來不以品到數萬元一斤的比賽茶之類為得意。反倒為了原先所嗜價廉之茶為人炒作至價昂為憾,漸漸更不顧茶事。而茶之身價有飆至數百萬元一斤者,飲食一道,固有貴賤,豈能如此走火入魔?真乃去道日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