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
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茶藝樂園創始人陳國義、春水堂第二代主人關俊彥以及龍茶莊創始人蔡壁璇。
茶藝樂園創始人 陳國義
年過七十
還在不遺餘力的為茶奔波
香港茶藝樂園由陳國義先生於1988年創立,至今已有超過三十年的歷史。多數人只知道他是八八青乾倉創始人、普洱茶研究者。此次到訪香港,深入瞭解後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原來茶藝樂園不僅經營普洱茶,對工夫茶亦尤為注重,在寸土寸金的香港依然保留著自家烘焙加工鐵觀音、水仙等茶的傳統。他本人更是極為注重茶文化的傳播,早在1993年就設立中國茶藝課程,在香港培育了大量的學者和愛茶之人,並因此獲得了國際十大傑出貢獻茶人「陸羽獎」殊榮。
陳先生祖籍潮汕,早年從事石油生意,市場分佈在香港、臺灣和內地,經常出差的他,在港口注意到石油對大自然的汙染,便放棄了盈利豐厚的石油生意,轉而經營他所熱愛的茶。
多年來,他跑遍了多座茶山,其製作的茶品多次榮獲各地茶博會金獎。他個人也非常喜好收藏不同年代的茶具,去年更是出版了其紫砂壺藏品的精選集《壺中日月》。陳先生更獨創了陳氏泡茶方法,幾大茶類竟不相同,其中以小竹籤先行洗茶的普洱茶泡法,尤為出名。
到訪當日,陳先生帶我們參觀了總店及「陳·茶館」,店舖除了常設的普洱茶、鐵觀音、水仙、大紅袍以及根據中醫論配的養身茶等之外,便是琳瑯滿目的茶具收藏了。
茶店裡,在接近屋頂的隔層中發現了多個大茶罐,上書:巖王水仙、紅芯鐵觀音…字跡工整秀麗,還貼有立春98年封、2001年封的封條,不由好奇,詢問所知,原是茶藝樂園早年將一部份已焙火的茶葉,封存下來。為寫茶罐上的題字,陳先生還特意去學習書法。接近屋頂的隔層設計也是特別為茶葉設計的,主要是節省空間於存放的同時,對普洱茶的陳化也有明顯效果。
開設多年茶課的陳先生,談及工夫茶,分享了他的理解:選壺,以孟臣為上,因其壺身圓,適合泡工夫茶。工夫茶小杯必須要有足圈,可以拿起滾杯,一次滾三個杯叫「雙龍出海」。泡時先溫壺燙杯。置茶需將茶分為三層入壺,先入茶葉、再入茶碎、最後再入茶葉,至少壺身一半比例,緊接著拍壺,整個就是製茶膽的過程。
陳先生特別選1999年存封的陳香泰鬥工夫茶王
為茶雜誌編輯衝泡
注水講究高沖細流,不能把茶膽沖散,這個方法只用在工夫茶上,其它茶類不適用。第一泡不喝。出湯要低斟,湯色要有茶色,不可以淡而不勻。金雞獨立,茶壺倒置,將出湯後餘下的高濃度茶湯滴盡。講究禮儀,應長者先取杯。
泡工夫茶要有標準化,每個步驟都有時間把控。一般第一泡較清淡,第二泡濃鬱,第三泡是最豐滿、茶味發揮最好的,第四泡味道變淡,所以工夫茶一般是四泡。當然,工夫茶也不是非泡武夷及鐵觀音焙火茶系不可。陳先生新研製,以工夫茶沖泡法來沖泡普洱古樹生茶,味道非常特別,茶性發揮極好,更勝於普通泡法。
香港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興起了一些新派茶莊,其中很有代表性的就是春水堂,由一對香港原居民夫婦於1992年創立,也就是關俊彥的父母親。「春水堂」堂號由創始人夫婦名字中各取一字而來。
2012年,當了12年律師的關俊彥因父親身體原因,放棄職業,接手了家業。春水堂在創立之初與香港的茶藝樂園有過合作,經常開設茶藝課班,從小習茶的關俊彥對茶一點也不陌生。
創立之初茶店舖主要經營鐵觀音和普洱茶。當時炭焙鐵觀音十分流行,傳統茶莊注重的是製茶,因為是新派茶舖,春水堂特別注重工夫茶泡茶的方式。
關俊彥說起:「工夫茶沒有那麼簡單,需要茶葉、焙火、茶具還有泡茶技術等,各方面配合而成。春水堂因自己不製作茶葉,所以在選茶上特別花工夫。而春水堂尤其提倡從古茶器中感味中國傳統茶藝,這和父親收藏古董有所關係。父親對古董茶具研究頗深,當時收藏了很多清代的朱泥壺與若深杯,隨著八十年代內地的改革開放,香港成為出口交易地帶,每周都有幾十上百件老茶壺、茶杯來到香港。我們當時就比較推薦客人用老的茶器具泡工夫茶,除收藏外,對茶湯也有很大幫助。也因一直經營古董茶道具的關係,現在的客戶都是資深玩家。」
宜興壺在泥料砂質和製作工藝上會更好,堅硬度更高,燒製溫度在1000度以上;潮州壺手工拉胚,過往燒製的溫度則在800至900度,結構不如宜興壺緊密。宜興壺自是宜於茶湯的,但是潮州壺在泡工夫茶上也有特別的好處,可以將不好和苦澀的味道盡收,提升茶湯。
2000年以後鐵觀音的市場逐漸改變,時至今日,清香型的鐵觀音並不是工夫茶所需,也很難找到有工夫的傳統炭焙鐵觀音。對於現在喝茶的年輕人來說,茶的香氣可能是最吸引他們的,對於濃鬱的工夫茶不太容易接受,慢慢的工夫茶感覺變成了「老人茶」。
關俊彥說:「工夫茶有時像飆車,需要將茶的力量與韻味發揮到極致,要保持不失控的狀態,就需要茶葉、器具和技巧的配合,把握各種尺度和時機,才可以泡出一道正宗的工夫茶。」
茶莊創始人 蔡壁璇
守住並延續了這份
傳統炭焙鐵觀音的工藝
龍茶莊是由蔡璧璇夫婦1999年創立於香港,值得一提的是,其夫人出自於茶葉世家。蔡璧璇祖籍潮州,夫人魏麗萍是福建安溪人,魏女士的曾祖父與祖父於1920年攜手創立「隆益茶行」,她的祖父親自到安溪高山上向茶農採購優質的茶葉,以炭焙秘製鐵觀音茶,供貨給茶葉批發商,業務遍及廈門、汕頭、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等。魏家茶行現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其在泉州、廈門、深圳、香港都有分店, 到魏女士這一代已是家族第四代了。
鐵觀音有很多產區,但不是每個產區都適合焙火,大多數產區的茶現已屬於清香型,龍茶莊茶園位於安溪西坪,是傳統焙火鐵觀音最好的產區。「春水秋香,春茶適合焙火,所以我們只做春茶。」 蔡璧璇說起:「一段時間內地和臺灣比較流行清香鐵觀音,但香港是沒有經歷清香鐵觀音洗禮的。當然,我們對工夫茶的理解比較傳統,製茶工藝嚴謹,一直遵循福建式做法,所以也守住了這份傳統炭焙鐵觀音的工藝。」
龍茶莊所有的炭焙都在福建完成。關於炭焙,蔡璧璇分享了他的理解「春茶採下來要過一段時間才烘焙,需要先給茶葉吐青,再用慢火炭焙。如果是電焙,幾小時就可以焙200多斤,但炭焙和電焙還是有一定差別的,首先炭焙是傳統做法,焙茶時間很長,炭香持久,是電焙所無法比較的,其次電焙的香氣和口感沒有炭焙的柔和,也少了炭火慢慢焙入的茶韻。以前的老話叫「一根筋」,形容我們再合適不過了,就是要傳統炭焙。」
龍茶莊的炭焙工藝,需要老師傅來製作,用鈍火(鈍火的解釋;不是很旺的火),焙三次,第一次焙是讓茶吐青,中間再晾一個月,第二次亦如同,如是者三次,這茶才算焙完。工夫茶自是要耗費工夫的,這樣焙三次時間差不多要半年,都是慢工出細活。成茶的收藏也是關鍵的一步,炭焙鐵觀音不喝當年的,需要收藏退火一到兩年,才是味道好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