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
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主角為嶢陽茶行第五代主人王守忠以及源茂興記茶莊第三代主人劉松洲。
茶行第五代主人 王守忠
幾代人的堅守 延續了上百年的嶢陽茶行
跨世紀的嶢陽茶行,由王氏家族創始於公元1886年。清末,王家的第二代先祖王擇臣曾到臺灣鹿港開設茶行,而後回到安溪開辦「嶢陽茶場」。
1920年,王家的第三代王淑景,來到廈門,棄官從商,撿起家族行業,持續「嶢陽茶行」,主營安溪焙火鐵觀音,以貿易出口東南亞等地為主。1935年王淑景逝世後,由其三子王文鬥及四子王有備各在香港及臺灣建立嶢陽茶行。1990年,香港嶢陽茶行由王文鬥的兒子也就是王家的第五代王守忠接手打理。
現在的臺灣嶢陽茶行已是第六代了。開辦至今,嶢陽茶行已歷經上百年,是歷史最悠久的茶行之一。現在廈門的開禾路上,依然能看到保留完整的嶢陽茶樓。
據王守忠回憶「我出生在香港,兒時就經常在茶行。茶行最早的焙茶老師傅都是跟過祖父的,他們從廈門跟隨茶行來到香港,保留了最傳統的炭焙技藝。早年進購廈門進出口公司的茶葉,都是自己拼配和炭焙。我們的焙火不分輕重,都是重焙。九十年代,慢慢炭焙改為電焙,年輕人也不太願意做茶,所以又從廈門請了老師傅過來。老客戶都習慣了這個味道,幾代人的日常都是嶢陽茶行的茶葉,所以這麼多年茶葉的味道都相差不大。現在的茶行,還是以焙火鐵觀音和水仙為主,出口東南亞、泰國、臺灣等地,內銷香港和廣東一帶。」
到訪當日,王守忠特別請店鋪的老夥計王朝成師傅為我們沖泡工夫茶,他泡茶的技術是王守忠的父親傳授的,據說是福建傳統泡法。不到20歲的王師傅就來嶢陽茶行工作了,開始是學習,後來漸漸喜歡上茶,現已60餘歲的他對工夫茶頗有見解。他認為工夫茶沒有其它多餘的器具,比較方便,非常適合日常喝茶。
首先,選茶,放置紙上區分茶葉和茶碎。選器,王師傅用的是宜興水平壺,並準備了一碟四杯的兩套器具,這種用法很少見到,師傅說茶客特別多的時候,這樣可以更快的喝到下一道茶湯,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溫壺燙杯,師傅雙手滾杯,手法熟練,動作極快,這也太考驗技術了!納茶,若鐵觀音要佔壺身五分滿,水仙則要八分滿。第一道洗茶,接著出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師傅手法流暢,茶湯杯杯均勻,顏色金橙透亮,功力極厚。
60餘歲的王朝成師傅沖泡工夫茶,
雙手滾杯,手法熟練
茶莊第三代主人 劉松洲
小小工夫茶杯 幾代喝茶人的記憶
源茂興記茶莊由劉氏家族創立於清末民國時期,祖籍汕頭的劉松洲已是茶莊的第三代了,據他回憶,家裡祖輩都以茶為生計,但具體是哪一年創立的,已記不清了,只知祖父一直在汕頭經營茶葉。1945年,劉松洲的父親遷徙至香港,茶莊亦開辦至香港。在港幾十年,幾經搬遷,最後落腳至上環這家店。茶莊主要經營內地茶葉及宜興茶壺等各色茶道具,以香港本地客人為主。
年過八旬的劉松洲自小就在店舖長大,家裡一直都有喝工夫茶的習慣,在他的記憶中,大概是民國時期,武夷水仙比較多,之後就漸漸消失了,五十年代開始流行安溪的炭焙鐵觀音。當時,因為水仙的產量較少,其價格要遠高於鐵觀音。
對於源茂興記茶莊最初的印象,就是茶莊的工夫茶小杯,在到訪香港之前,就在內地及臺灣的幾家茶空間看到過茶莊的小杯。杯身手繪金魚,栩栩如生,另一面寫著香港源茂興記茶莊,小巧精緻。
很多老茶行、茶莊早期定製的工夫茶杯,從釉色胎土到杯底足的設計,都非常適合泡工夫茶,杯子大小正好配比工夫茶的三杯或四杯。這些小茶杯大多是六十、七十年代梅州地區訂製的,有撇口和直口兩種,分別用於夏天和冬天。定製有幾種圖案:金魚、龍紋和山水。一盒為120隻,一箱為18盒,定一次就是幾十箱。當時大多都是用來送朋友和客戶。
劉松洲說起,工夫茶需要花時間、花心思,現在香港很多年輕人沒有時間去學習和沖泡。現在他的小兒子也在店裡幫忙打理生意,希望能一直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