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嶢陽茶行、源茂興記茶莊

2021-02-07 tea茶雜誌

提及工夫茶,常聽老人家戲說:福建人善種茶,潮汕人愛喝茶。

武夷茶、安溪鐵觀音均產自福建,而工夫茶的全民普及落於潮汕。

自十九世紀末,由一群福建和潮汕移民陸續踏足香港,經營茶葉,開啟香港近百年工夫茶的歷程。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主角為嶢陽茶行第五代主人王守忠以及源茂興記茶莊第三代主人劉松洲。



茶行第五代主人  王守忠

幾代人的堅守  延續了上百年的嶢陽茶行

跨世紀的嶢陽茶行,由王氏家族創始於公元1886年。清末,王家的第二代先祖王擇臣曾到臺灣鹿港開設茶行,而後回到安溪開辦「嶢陽茶場」。

1920年,王家的第三代王淑景,來到廈門,棄官從商,撿起家族行業,持續「嶢陽茶行」,主營安溪焙火鐵觀音,以貿易出口東南亞等地為主。1935年王淑景逝世後,由其三子王文鬥及四子王有備各在香港及臺灣建立嶢陽茶行。1990年,香港嶢陽茶行由王文鬥的兒子也就是王家的第五代王守忠接手打理。

現在的臺灣嶢陽茶行已是第六代了。開辦至今,嶢陽茶行已歷經上百年,是歷史最悠久的茶行之一。現在廈門的開禾路上,依然能看到保留完整的嶢陽茶樓。

據王守忠回憶「我出生在香港,兒時就經常在茶行。茶行最早的焙茶老師傅都是跟過祖父的,他們從廈門跟隨茶行來到香港,保留了最傳統的炭焙技藝。早年進購廈門進出口公司的茶葉,都是自己拼配和炭焙。我們的焙火不分輕重,都是重焙。九十年代,慢慢炭焙改為電焙,年輕人也不太願意做茶,所以又從廈門請了老師傅過來。老客戶都習慣了這個味道,幾代人的日常都是嶢陽茶行的茶葉,所以這麼多年茶葉的味道都相差不大。現在的茶行,還是以焙火鐵觀音和水仙為主,出口東南亞、泰國、臺灣等地,內銷香港和廣東一帶。」

到訪當日,王守忠特別請店鋪的老夥計王朝成師傅為我們沖泡工夫茶,他泡茶的技術是王守忠的父親傳授的,據說是福建傳統泡法。不到20歲的王師傅就來嶢陽茶行工作了,開始是學習,後來漸漸喜歡上茶,現已60餘歲的他對工夫茶頗有見解。他認為工夫茶沒有其它多餘的器具,比較方便,非常適合日常喝茶。

首先,選茶,放置紙上區分茶葉和茶碎。選器,王師傅用的是宜興水平壺,並準備了一碟四杯的兩套器具,這種用法很少見到,師傅說茶客特別多的時候,這樣可以更快的喝到下一道茶湯,已經變成一種習慣。溫壺燙杯,師傅雙手滾杯,手法熟練,動作極快,這也太考驗技術了!納茶,若鐵觀音要佔壺身五分滿,水仙則要八分滿。第一道洗茶,接著出湯,關公巡城,韓信點兵,師傅手法流暢,茶湯杯杯均勻,顏色金橙透亮,功力極厚。

60餘歲的王朝成師傅沖泡工夫茶,

雙手滾杯,手法熟練 

茶莊第三代主人  劉松洲

小小工夫茶杯  幾代喝茶人的記憶

源茂興記茶莊由劉氏家族創立於清末民國時期,祖籍汕頭的劉松洲已是茶莊的第三代了,據他回憶,家裡祖輩都以茶為生計,但具體是哪一年創立的,已記不清了,只知祖父一直在汕頭經營茶葉。1945年,劉松洲的父親遷徙至香港,茶莊亦開辦至香港。在港幾十年,幾經搬遷,最後落腳至上環這家店。茶莊主要經營內地茶葉及宜興茶壺等各色茶道具,以香港本地客人為主。

年過八旬的劉松洲自小就在店舖長大,家裡一直都有喝工夫茶的習慣,在他的記憶中,大概是民國時期,武夷水仙比較多,之後就漸漸消失了,五十年代開始流行安溪的炭焙鐵觀音。當時,因為水仙的產量較少,其價格要遠高於鐵觀音。

對於源茂興記茶莊最初的印象,就是茶莊的工夫茶小杯,在到訪香港之前,就在內地及臺灣的幾家茶空間看到過茶莊的小杯。杯身手繪金魚,栩栩如生,另一面寫著香港源茂興記茶莊,小巧精緻。

很多老茶行、茶莊早期定製的工夫茶杯,從釉色胎土到杯底足的設計,都非常適合泡工夫茶,杯子大小正好配比工夫茶的三杯或四杯。這些小茶杯大多是六十、七十年代梅州地區訂製的,有撇口和直口兩種,分別用於夏天和冬天。定製有幾種圖案:金魚、龍紋和山水。一盒為120隻,一箱為18盒,定一次就是幾十箱。當時大多都是用來送朋友和客戶。

劉松洲說起,工夫茶需要花時間、花心思,現在香港很多年輕人沒有時間去學習和沖泡。現在他的小兒子也在店裡幫忙打理生意,希望能一直傳承下去。

相關焦點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④:劉裕發茶莊、茗香茶莊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劉裕發茶莊第三代主理人劉原亦及茗香茶莊第二代主理人陳政建。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⑤:茶藝樂園、春水堂、龍茶莊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茶藝樂園創始人陳國義、春水堂第二代主人關俊彥以及龍茶莊創始人蔡壁璇。
  • tea茶 雜誌|香港老茶行、茶莊與「工夫茶」的對話 ③:福建茶行、林奇苑茶行
    工夫茶文化也在香港保留傳統,生根發芽。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福建茶行第二代主理人楊庭輝、林奇苑茶行創始人林君賢。
  • 香港唯一一家延用炭火焙茶的茶莊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茗香茶莊第二代主理人陳政建。經過舖子裡面便是炭火焙茶的工場,正巧陳政建和茶師傅正在焙茶,掀開茶籠,炭火熱度一直往上走,與9月香港的天氣相得益彰。撫今追昔,每每回首父親創立茗香時的艱辛,陳政建都感慨萬分,他說:「我們祖籍是汕頭潮陽,1961年舉家遷入香港,當時寄住親戚家,以賣日用品為生。父親的工夫茶師傅是安溪堯陽的茶師,還有另外一位師傅是製作普洱茶的,現在茗香很多製茶的方式都是源自他們的傳授。
  • 近百年香港老茶行裡密藏的工夫茶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顏奇香茶莊第二代主人顏文正、顏香圃興記茶莊第三代主人顏秀蘭。茶莊第二代主人  顏文正只有自己焙過茶才知道工夫茶不是很簡單的事顏奇香茶莊在香港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由顏思敬先生創始於1928年。茶莊早期以「顏奇香錫器茶莊」命名,無疑,當時茶莊的經營除了茶葉還有錫器。
  • 香港的福建茶行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福建茶行第二代主理人楊庭輝。1952年他在眾鄉友的支持下,於香港創立福建茶行,現已歷經六十多年的歲月。茶行成立初期,以批發茶葉往南亞市場為主要業務。發展至今,遠至美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區,都有著大批客戶鼎力支持,尤以日本及臺灣為甚。此去香港,特別訪問了福建茶行第二代茶葉主理人楊庭輝,現已七十幾歲的他,緬懷兒時與父親創業之艱難,每每回憶都感慨萬分。
  • 歷經歲月的香港林奇苑老茶行
    本期《tea茶 雜誌》特別走訪香港並專訪了11間老茶行、茶莊主人,請他們分享與工夫茶的故事以及經營之道,本篇專訪了林奇苑茶行創始人林君賢。香港林奇苑茶行創立於1955年,至今已有60多年的歷史。跨半個世紀的林奇苑,累積幾十年的選茶經驗,專營零售與批發,業務遍及東南亞與歐美各地,並於2001年在加拿大溫哥華市開設分店。創辦人林君賢先生,祖籍潮州,十七歲從大陸到香港打拼,由茶學徒做起,二十出頭正式自行銷售。當時主要經銷工夫茶,品類為:焙火鐵觀音和水仙。
  • 茶書網:《直取茶湯:一位炭焙茶師的行與問》
    無論細細淺酌或豪氣仰飲,唯有那些能夠「直取茶湯」之人,方得當下一口穿入四季天地與萬千氣象,頓立於一切的最初與最終。炭焙茶師與茶直心相見:在焙火、沖泡、聞喝中,呈現骨架,覺受茶的氣韻生動,觀照茶的三生三世。作者是一位炭焙茶師,循著經驗的累積與調整,在「 焙、泡、聞、喝 」的茶路上反覆琢磨體會後,寫下關乎茶、人、火的故事。
  • tea茶 雜誌|第26期己亥年 夏季號《於彭》專輯 全面發行
    六月份的行程在臺灣,因為臺北·香織度的香樺師姐的善心發願,與曙韻老師共同舉辦為東非募款的無量茶心·慈善茶會,不同於平日上課的內部茶會,對外茶會的許多細節需要更嚴謹,讓四月中接到通知的臺灣學長姐立刻動了起來。由泰華古軒主辦,心月茶事和木+木協辦的「茶・工夫:香港工夫茶論壇」,於今年7月7日在明愛白英奇專業學校舉辦。此次的工夫茶盛會,在香港應是史無前例的鼎盛。
  • 茶書網:《臺灣吃茶》
    ─e-2000玩陶與混茶──陶作坊形象館與不二堂茶所在車馬喧中的結廬茶境培育泡茶師的搖籃──陸羽茶藝中心從茶藝館到茶文創學院──竹裡館西門鬧區的新茶道美學──淡然有味老茶行新茶館──有記清源堂跨越國境的茶香──茗心坊珍藏阿里山紫霞金光──紫金園留美歸來圓茶夢──文山璞坊新血注入,貓空再起守護正欉鐵觀音──空寂雲門
  • 【百年茶磚王 ‧ 畢生難再遇】普洱史上碩果僅存一墩四塊「可以興茶磚」曠世上拍 │ 香港仕宏
    為滿足這一股「爆發性」兼「報復性」的尋珍熱潮,香港仕宏拍賣為將舉行的2020年拍賣會,特別搜羅了一件1930年代出產一墩四塊且筒包完整的「可以興茶磚」,以饗藏家;該出自傳奇茶莊可以興號流傳百載的號級普洱生茶磚,總重約1520克,倉儲完美,其在普洱磚茶歷史上獨具之傳奇來源、卓越茶品、精湛工藝及時代價值,或許可堪稱碩果僅存。
  • 臺灣茶飲開先河之氣,轉型「吃茶趣」
    一些葉子曬乾了,這就是茶。看似簡單,卻也千變萬化,更會牽動世局變化。從美國的獨立戰爭,中國的鴉片戰爭,與英國全面併吞印度,都是為了茶。
  • 劍及履及的茶故事
    然而大多數人並不重視生活,只重視存活,隨俗而行無可無不可者比比皆是,生命也就如此蹉跎殆盡,錯失許多好景緻好機緣。數十年前的拙作中曾有「茶道一得」一文,並無新意,只說茶道似有道而無道,喝茶而已,口齒生津便已然大備,何須多事?是以從來就不講究茶道,更無茶事之想,光顧茶莊,稍貴則望望然而去,從來不以品到數萬元一斤的比賽茶之類為得意。反倒為了原先所嗜價廉之茶為人炒作至價昂為憾,漸漸更不顧茶事。而茶之身價有飆至數百萬元一斤者,飲食一道,固有貴賤,豈能如此走火入魔?真乃去道日遠。
  • 罐 出版|茶雜誌夏季號 第十八期出刊:閩臺工夫茶專輯
    這回與茶雜誌編輯同仁爬梳「閩臺工夫茶」專輯採訪及匯編,所燃起緬懷、驚嘆和洞開見光之景,至今仍心存感念。從歷史、考古出土至古往當今,攸關閩臺兩地工夫茶與器的論文、詩作和茶人演繹,承襲各源流大量的文獻資料,至今依舊盤桓腦海。從連橫先生的《臺灣通史》逐而梳理閩臺傳承,工夫茶的「講究」,無非是源於血脈,源於土地,源於茶和治器的茶事,都是古今中國人不曾斷滅的茶文化。
  • 一家百年茶企的自敍
    懷揣著一份推廣臺灣好茶、宣導健康品味的理念。2008年鄭正鬱先生隻身來到中國內陸,正值奧運期間,舉國歡慶之時,鄭福星茶業也邁出了進入大陸的第一步。雖然在臺灣,鄭福星名聲在外,可大陸茶業還是本土茶品牌為主,在一個全新的領域,鄭福星每一步都走的不容易。歷經許許多多困難,也結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生意夥伴,在深入瞭解到內陸市場與茶文化的結合契機時。
  • 茶書網:《茶世界:與35位茶職人的對話》
    陸羽《茶經》:「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茶是生活中常見的飲品,受到大眾歡迎。好的茶,從種茶、採茶、製茶到揉茶,無一不是經過茶人們細心呵護、精心研製。作者透過探訪茶職人,與茶職人的對話中,體會種茶之道,並提升至心靈層次;讓喝茶不只是喝茶,更能獲得心靈上之放鬆與滿足。
  • 讓爺茶溫暖你的漫漫冬日!
    來一杯健康有機可口的爺茶如何?」爺茶GRANDPA,來自120多年四代傳承的李阿求茶莊。以原葉沖泡、手做搖茶,維持華人飲茶的傳統味道,並加入時尚新風貌與風味特調;讓爺茶不僅受到年輕人的喜愛,還有不變的那份原葉沏茶的沁香。
  • 【坐低飲杯茶】飲茶源於施茶,茶葉傳世澳門有功
    「坐低飲杯茶,食個包」,應是很多澳門人閒時活動,澳門人喝茶之風受嶺南文化影響,除在家喝茶,還會到茶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