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設如火如荼
在高樓大廈崛起、火車地鐵鋪陳的時候
無錫正變得熟悉又陌生
一些東西正在崛起
有些東西卻永遠的消失了...
曾經大街上那些習以為常的畫面
熟悉的地方,想念的味道
如今何在?
馬頭牌冰棒、爆米花、麥芽糖、糖稀、棉花糖.不知不覺,那些好吃鬼們曾經喜聞樂見的小零食,已經只存在於大家的腦海之中。
馬頭牌冰棒
「冰棒——馬頭牌,馬頭牌——冰棒」高一聲低一聲的吆喝聲常常在街頭巷尾響起,還伴隨著木塊敲擊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被吃貨們譽為「平價中的哈根達斯」的馬頭牌冰棒是不少老無錫的童年記憶。
爆米花
黑色葫蘆狀的「炮筒」爐子在柴火上轉,不一會兒就會聽到「砰」的一聲,白花花的米泡兒就譁啦啦出來了,香慘了!
麥芽糖
「鐺!鐺!鐺!.」小時候每當聽見有節奏的錘子和鐵片發出的聲音,就知道是賣麻糖的來了,嘿高興的找父母要錢去買,買一塊半天都捨不得吃完,而現在有幾個小孩子還知道?
糖稀
焦糖色的糖漿在兩根竹籤之間拉出長長的絲,濃濃的麥芽香味慢慢散開,舌尖嘗到的是絲滑潤澤的香甜,吃拉絲糖的樂趣便在於此。口感香糯,入喉津甜,無限留念、無限回味。
棉花糖
竹籤子悠悠地轉啊轉,竟然轉出了一朵又一朵白雲。甜甜的,軟軟的,好像幸福那麼大。放學後買一根,香甜感覺滿溢心田。現在也賣的形狀顏色多了起來,但是再也沒有童年的感覺!
那些年,茶館的香菸是論支賣、家裡碗破了喊師傅上門補、刀鈍了有磨刀匠、屋漏了找撿瓦人、有時候還有牽起馬就來你家門口照相的……
戶外剃頭匠
一個煤爐子燒一鍋開水,一根板凳,剃一個頭兩塊錢,絕不多收,師傅手藝好,平頭剪得那叫一個順,如今已被各種高消費的理髮店替代了。
吹糖人
肩挑糖擔走街巷,手敲銅鑼哐哐哐,
引來孩童齊圍觀,吹個糖人好漂亮。
上世紀80年代初,幾分錢或幾個牙膏皮就可以換一個糖人兒。如今兒童的玩具多了 ,糖人兒不再是哄孩子的玩物了,卻已被作為一項民間藝術受到重視。
捏麵人
在過去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捏麵人的手藝人,背著個小木箱,挑著挑擔,現捏現賣。各色面泥、刮子、竹籤、梳子、剪刀這就是老手藝人走江湖捏麵人的全部家當。如今走街串巷捏麵人的挑擔已經很少見...
箍桶匠
箍桶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的老行當,人們習慣稱箍桶的手藝人為箍桶匠。一張刨凳、一柄斧子、一個扒箍、一把錘子,在箍桶匠的手中把弄著,便成就了我們生活中的一種藝術!
做秤是個精細活兒。在這「斤斤計較」之間,釘秤匠付出了他的青春與汗水。精工細作,毫釐必究,只為了手藝人的那份承諾。
修鞋匠(皮匠)
修鞋,是人們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行當。我國皮鞋出現得很早,有文字描述的可溯至殷周。到了唐代,連女人都穿上了皮鞋。
路邊的修鞋鋪,和繁華的現代都市,和快速的機械化時代如此不同,它們的存在是一個城市的懷舊,也是上一個時代價值觀的迴響。
打鐵匠
「半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千錘百鍊人」,是舊時打鐵匠的真實寫照。一個鐵砧,幾杆鐵錘,幾把鐵剪,外帶風箱和火爐是打鐵人的基本家當。
鐵器的使用是人類歷史發展的一次飛躍,也是先民貢獻給後世子孫的傑作,然而隨著時間的推演,打鐵匠和鐵匠爐,似乎要在無聲地漠視中趨以末路,悲愴地踽踽而行。
船匠
在現代的水泥船,鐵船出現之前,農、漁民勞作,出行、出海所用的船,都是木製的,而製造這些木船的工匠就被稱為船匠。
在過去,船匠也是木匠,會不會造船,也成為是不是一個好木匠的標準,會造船的木匠,也稱為「大木」。在沒有電動工具的年底,全靠人工斧、鋸、刨、鑽,將船體拼裝成形。
彈棉花
小時候家家戶戶要做被褥都會去找彈棉花的工匠,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一堆棉花被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小時候有新被子蓋也是很幸福的事!
磨刀匠
「磨剪~~刀,菜刀~~~~",長吆喝似乎總會或近或遠的響起。老大爺扛著一條板凳,上面有磨刀石,齒輪什麼的,看他拿著菜刀在磨刀石上譁譁譁的來回磨著,不一會兒菜刀就像新的一樣了?
修表匠
放大鏡、酒精燈、鑷子,還有靈巧的手是他們的兵器。小作坊裡凝固了他們的人生畫卷,見證了時間的遊走。現在大家都有手機了,戴表的也越來越少了!
修鋼筆
舊時的人們崇尚節儉。鋼筆壞了能修則修,修鋼筆大都「立等可取」。當換完筆尖、筆桿和皮膽,幾分錢費用、幾分鐘工夫,一支被損壞的鋼筆就獲得「新生」了。
如今計算機的普及和筆業的發達,鋼筆逐漸被代替,修鋼筆就自然地被社會淘汰了。
補鍋
以前誰家的鐵鍋燒穿了,又不捨得丟的話,就拿出來給師傅補一補。很多人家的鍋都是補了再補,一用就是好幾年。現在大家生活條件好了鍋破了就換新的,而補鍋這個手藝就漸漸地消失了。
鋦碗
間有兩句俗語與鋦碗有關,一句是「沒得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另一句是「補鍋的鋦碗——自顧自」。
其實在無錫一帶並沒有專門的鋦碗匠,這個活計是由補鍋匠代勞的,舊時由於人們生活水平不高,日子過得非常儉樸,日常生活用品總是修了又修,補了又補...
老無錫的吆喝聲最能反映當時人們的生活,穿梭於小巷中的買賣人,洪亮的吆喝聲成了一代人的記憶。
冰棒~馬頭牌~馬頭牌~冰棒
早年,無錫的街頭巷尾時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吆喝聲。小時候,高一聲低一聲的吆喝,常常響起在街頭巷尾,伴隨著木塊敲擊木質冰棒箱子的「啪啪」聲響。
「破布爛棉花拿來賣!」
那時收破爛的不像現在騎三輪車或推板車,而是挑著一副籮筐沿街吆喝,大家也稱他們叫「挑高籮的」,但絕沒有一絲鄙視。一聽到「挑高籮的」吆喝聲,好多人家就會拿出破舊物品來賣,比如碎銅廢鐵、碎玻璃、牙膏錫、舊衣褲等。
「扎筲—箕!」
扎制竹器的都是一些民間的手藝人,他們挑著一副挑子沿街吆喝,挑子上立著一根根細竹竿和削好的篾子。貢院街上,三天兩頭就會有扎筲箕的沿街吆喝著走過。
「磨剪子唉,熗菜刀」
的吆喝聲故意拉得很長,一聲接一聲從巷裡傳出,就像童謠一般,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
那些與一代人記憶有關的地方消失了,有多少懷念和追憶,在以後的日子裡逐漸模糊或者更加清晰!
遠東百貨
今年1月1日起,遠東百貨店名將不復存在,轉而與本土民營企業紅豆集團聯手轉型升級為購物中心——紅豆萬花城旗艦店,這是近5年來中山路離場的第5家百貨品牌。
大洋百貨
位於中山路與人民路的交會處,地處無錫最繁華的商圈。但是房屋結構存在先天不足,使其購物環境與中山路其他商場相比顯得不足。大洋百貨後期的客群定位不清是其「散夥」的關鍵性因素。
英武百貨
號稱來自英國武士橋的英武百貨,早前宣稱是百樂集團在中國大陸開出的首間商場,但定位一開始就走低端路線,並不符合無錫市場的消費習慣。英武百貨之前,這裡曾是花都百貨。
新世界百貨
作為中國最大的百貨店擁有人及經營者之一,港資新世界百貨於1996年1月以高端定位進駐無錫中山路商圈,曾是錫城奢侈品百貨的象徵。新世界百貨關門以後,基本一直空置。
無錫第一百貨
所有無錫人的記憶了,小時候過年最喜歡去第一百貨買新衣服。據悉,第一百貨今後即將原址新開茂業一百,也是蠻期待的。
第二百貨
原來的老二百被商業大廈兼併,之後變為伊酷童,未來發展尚不可知。
長發商城
2009年6月,長發商城被拆除,並與原無錫國棉一廠合併建造高端住宅區西水東。
從此之後
無錫的地圖上
三個地名消失了
那就是崇安、南長、北塘
崇安區
崇安區是無錫的中心城區,1951年10月建區,因境內1600多年歷史的崇安寺而得名。
南長區
北塘區
北塘區以其位於京杭運河(俗稱塘河)北岸命名。明清盛極一時的「無錫米市」就源於北塘,林立的錢莊、布行、山貨行使北塘成為無錫近代商貿業的發源地。
新時代的無錫就像是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矗立在無錫南門外運河東岸的妙光塔、錫惠山麓的龍光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無錫這座江南小縣城的地標。龍光塔是觀賞無錫全景風貌的最佳點。錫劇名段《紅花曲》中有「登上錫山低頭看,高樓大廈在腳根梢」的唱詞,就是佐證。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建成的無錫大飯店,高69.2米,很長一段時間內是無錫第一高樓,也成為無錫的改革開放以來的地標性建築。
90年代以後,華光大廈、國脈大廈、國聯金融大廈等高度100米以上的建築先後閃亮登場~~
如今,高208米的凱賓斯基大酒店
209米的摩天360
240.8米的宜興東氿大廈
高248米的紅豆國際廣場
270米的潤華國際大廈
270米的恒隆廣場
328米的華西龍希大酒店
328米的蘇寧廣場
270米高的銀輝中心
339米的九龍倉國金中心
越發展,越消失
很多熟悉的東西逐漸退位消失
很多新奇的東西冒出來了
無錫,一座正在消失的城市
無錫,一座正在崛起的城市
封面圖來源於攝影師:陸建華